第九章:土壤酸碱性.ppt
《第九章:土壤酸碱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土壤酸碱性.ppt(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章第九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节土壤酸、碱性的形成第一节土壤酸、碱性的形成 一、土壤酸性一、土壤酸性 (一)土壤酸化过程(一)土壤酸化过程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盐基离子被活性土壤胶体上吸附的盐基离子被活性H交换进交换进入土壤溶液后被淋失,入土壤溶液后被淋失,胶体上的交换性胶体上的交换性H不断增不断增加,并出现交换性铝,形成酸性土壤。加,并出现交换性铝,形成酸性土壤。1、土壤中、土壤中H+的来源的来源 (1)水的解离水的解离 (2)碳酸解离碳酸解离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土壤学土壤学 (3)有机酸的解离有机酸的解离 (4)酸雨:我国每年排放酸雨:我国每年排放SO
2、2约约1.71067吨吨 (5)其它无机酸其它无机酸 2、土壤中铝的活化、土壤中铝的活化 土壤交换性土壤交换性H+的饱和度达到一定限度,就会破的饱和度达到一定限度,就会破 坏硅酸盐粘粒晶体结构,其水铝片中坏硅酸盐粘粒晶体结构,其水铝片中Al转化为活性转化为活性Al3+,取代交换性取代交换性H而成为交换性而成为交换性Al3+。因此,矿质因此,矿质酸性土以交换性酸性土以交换性Al3+占绝对优势。占绝对优势。(二)土壤酸的类型(二)土壤酸的类型1、土壤活性酸、土壤活性酸 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反映出来的酸度。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反映出来的酸度。土壤学土壤学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 土壤土壤
3、pH 8.5 极强酸性极强酸性 强酸性强酸性 微酸性微酸性 中性中性 碱性碱性 强碱性强碱性 用水浸提,得到的用水浸提,得到的pH值反应土壤活性酸的强弱。用值反应土壤活性酸的强弱。用KCl浸提,得到的浸提,得到的pH值除反映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外,还值除反映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外,还反映由反映由K+交换出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显出的酸性。交换出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显出的酸性。pH水水 大于大于pH盐盐 pH水水与与pH盐盐差值可反映土壤盐基饱和度,盐基饱和度差值可反映土壤盐基饱和度,盐基饱和度高的土壤,高的土壤,pH水水与与pH盐盐的差值小;盐基饱和度低的土壤,的差值小;盐基饱和度低的土壤,pH水水和和pH
4、盐盐的差值就大。的差值就大。测定土壤测定土壤pH值时的水土比,按国际土壤学会推荐用值时的水土比,按国际土壤学会推荐用2.5:1,水土比大时,测出的,水土比大时,测出的pH值稍偏大。值稍偏大。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土壤学土壤学土壤土壤pH值和酸碱性分级值和酸碱性分级 2、土壤潜性酸、土壤潜性酸 潜性酸潜性酸土壤胶体吸附的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在被离子,在被其它阳离子交换进入溶液后,才显示酸性。其它阳离子交换进入溶液后,才显示酸性。土壤活性酸与潜性酸处于动态平衡:土壤活性酸与潜性酸处于动态平衡:潜性酸潜性酸 活性酸活性酸 (1)强酸性土强酸性土 交交换换性性Al3+与与溶溶液液Al3
5、+平平衡衡,溶溶液液中中Al3+水水解解显显示酸性:示酸性:Al3+3H2O Al(OH)3+3H+强强酸酸性性土土中中,Al3+大大大大多多于于交交换换性性H+,是是活活性性酸(溶液酸(溶液H+离子)的主要来源。离子)的主要来源。如:如:pH4.8的红壤,交换性的红壤,交换性Al3+占总酸度的占总酸度的95%以上以上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解解 吸吸吸附吸附土壤学土壤学(2 2)酸性和弱酸性土酸性和弱酸性土 盐盐 基基 饱饱 和和 度度 高高,交交 换换 性性 铝铝 以以 Al(OH)2+、Al(OH)2+等等形形态态存存在在。其其代代入入溶溶液液后后同同样样水水解解产产生生H+离子:离子:
6、Al(OH)2+2H2O Al(OH)3+2H+土壤交换性土壤交换性H+的离解也是溶液的的离解也是溶液的H+来源来源。可见土壤酸性起源:可见土壤酸性起源:先有活性酸,再转化为潜性酸;先有活性酸,再转化为潜性酸;酸性强弱决定于潜性酸,主要是交换性酸性强弱决定于潜性酸,主要是交换性Al3+;活性酸是潜性酸的表现。活性酸是潜性酸的表现。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 土壤学土壤学 强强酸酸性性土土以以交交换换性性Al3+和和以以共共价价键键紧紧缚缚的的H+及及Al3+占优势占优势 酸酸性性土土致致酸酸离离子子以羟基铝离子为主。以羟基铝离子为主。中性、碱性土中性、碱性土交交换性阳离子则以盐基离换性阳离子则以
7、盐基离子为主。子为主。土壤学土壤学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二、土壤碱性的形成二、土壤碱性的形成 1、土壤碱性的形成机理、土壤碱性的形成机理 土土壤壤中中碱碱性性物物质质主主要要是是Ca、Mg、Na、K的的碳碳酸酸盐及重碳酸盐,以及土壤的交换性盐及重碳酸盐,以及土壤的交换性Na+。碱性物质的水解反应是碱性形成的主要机理。碱性物质的水解反应是碱性形成的主要机理。(1)碳酸钙水解碳酸钙水解 CaCO3+H2O+CO2 Ca2+HCO3-+OH-(2)(2)碳酸钠水解碳酸钠水解 Na2CO3+2H2O 2Na+H2CO3-+2OH-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土壤学土壤学 碳酸钠的来源:碳酸钠的来源:土壤
8、矿物质中钠的碳酸化。风土壤矿物质中钠的碳酸化。风化产物硅酸钠与碳酸作用化产物硅酸钠与碳酸作用(析出析出SiO2):CaCO3+NaCl CaCl2+Na2CO3(3)交换性钠的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 当当土土壤壤胶胶体体的的交交换换性性Na+积积累累到到一一定定数数量量,土土壤壤溶溶液液盐盐浓浓度度较较低低时时,Na+离离解解进进入入溶溶液液,水水解解产产生生NaOH,并进一步形成碳酸盐并进一步形成碳酸盐Na2CO3、NaHCO3。2、影响土壤碱化的因素影响土壤碱化的因素 (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干湿度干湿度)碱碱性性土土分分布布在在干干旱旱、半半干干旱旱地地区区。在在干干旱旱、半半干干旱旱条条件
9、件下下,蒸蒸发发量量大大于于降降雨雨量量,土土壤壤中中的的盐盐基基物物质,随着蒸发而表聚,使土壤碱化。质,随着蒸发而表聚,使土壤碱化。土壤学土壤学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2)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Na、K、Ca、Mg等盐基生物积累。一些植物等盐基生物积累。一些植物适应在干旱条件下生长,有富集碱性物质的作用。适应在干旱条件下生长,有富集碱性物质的作用。如如:海蓬子含海蓬子含Na2CO3 3.75%,碱蒿含碱蒿含2.76%,盐蒿含盐蒿含2.14%,芦苇含,芦苇含0.49%。(3)母质母质 碱性物质的基本来源。基性岩、超基性岩富含碱性物质的基本来源。基性岩、超基性岩富含碱性物质,含盐基物质多,形成的土
10、壤为碱性。碱性物质,含盐基物质多,形成的土壤为碱性。(4)施肥和灌溉施肥和灌溉 施用碱性肥料或用碱性水灌溉会使土壤碱化。施用碱性肥料或用碱性水灌溉会使土壤碱化。如都江堰水质偏碱,长期用都江堰水灌溉的水稻如都江堰水质偏碱,长期用都江堰水灌溉的水稻田土壤田土壤pH有所提高。有所提高。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土壤学土壤学第二节第二节 土壤碱度的指标土壤碱度的指标 一、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一、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 1、土壤、土壤pH pH=-lg(H+)(土壤平衡溶液)土壤平衡溶液)中性溶液:中性溶液:(H+)=(OH-)=10-7mol/L,pH=pOH=7 土壤土壤pH表示法:表示法:pH(H2O)水
11、浸提;水浸提;pH(KCl)中性盐中性盐1mol/L KCl溶液浸提。溶液浸提。一般土壤一般土壤pH(H2O)pH(KCl)。地理分布。我国土壤大部分地理分布。我国土壤大部分pH在在4.58.5之间。之间。“南酸北碱,沿海偏酸,内陆偏碱南酸北碱,沿海偏酸,内陆偏碱”的地带性特点。的地带性特点。土壤学土壤学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2、石灰位、石灰位 土壤酸度主要决定于胶体吸附的致酸离子土壤酸度主要决定于胶体吸附的致酸离子H+、Al3+,其次决定于致酸离子与交换性盐基离子其次决定于致酸离子与交换性盐基离子(以以Ca2+为主为主)的相互比例,即盐基饱和度。的相互比例,即盐基饱和度。在交换性阳离子以在
12、交换性阳离子以Ca2+为主的土壤溶液中,为主的土壤溶液中,为为一一定定值值,取取负负对对数数为为pH-1/2pCa,定定义义为为石石灰灰位位,将将H+与与Ca2+数数量量联联系系起起来来,既既是是酸酸度指标,又是钙的有效度指标。度指标,又是钙的有效度指标。pH-1/2pCa是是Ca(OH)2(石灰石灰)的化学位的简单的化学位的简单函数,称钙的养分位,比函数,称钙的养分位,比pH更全面和更明显地反更全面和更明显地反映土壤酸度。映土壤酸度。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土壤学土壤学土壤土壤类型类型pHpH 0.5pCa水稻土水稻土母质母质相差相差水稻土水稻土母质母质相差相差砖红壤砖红壤红红 壤壤黄棕壤黄
13、棕壤5.236.566.865.125.155.710.111.411.123.404.935.322.293.023.911.111.911.41二、土壤酸度的数量指标二、土壤酸度的数量指标1、交换酸、交换酸 土壤胶体吸附的氢离子或铝离子通过交换进土壤胶体吸附的氢离子或铝离子通过交换进入溶液后所反映出的酸度。入溶液后所反映出的酸度。Al3+3H2O Al(OH)3+3H+土壤学土壤学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水稻土及其母质的水稻土及其母质的pH与与pH-0.5pCa的比较的比较 用用1mol/L的的KCl(pH5.56.0)处理土壤,处理土壤,K+交换出氢离子或铝离子,通过滴定得到的酸度。交换
14、出氢离子或铝离子,通过滴定得到的酸度。交换性酸是酸度的容量因素,单位交换性酸是酸度的容量因素,单位Cmol/kg。2、水解酸水解酸 具有羟基化表面的土壤胶体,通过解离氢离具有羟基化表面的土壤胶体,通过解离氢离子后所产生的酸度。子后所产生的酸度。CH3COONa+H2O CH3COOH+NaOH 水解酸的测定是用水解酸的测定是用1mol/L的的CH3COONa(pH 8.3)处理土壤。处理土壤。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土壤学土壤学 交换酸和水解酸的实质是不同的,水解酸的交换酸和水解酸的实质是不同的,水解酸的实际测定,因用实际测定,因用pH 8.3的的CH3COONa,既测定出既测定出羟基化表面解
15、离的羟基化表面解离的H+,也测出了因也测出了因Na+交换出的氢交换出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产生的交换酸度,还包括了土壤溶离子和铝离子产生的交换酸度,还包括了土壤溶液中的活性酸,因此测定结果是土壤总酸度。液中的活性酸,因此测定结果是土壤总酸度。土壤学土壤学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三、土壤碱性指标三、土壤碱性指标 1、总碱度、总碱度 土壤溶液中土壤溶液中CO32-和和HCO3-的总量,的总量,Cmol(+)/L。土土壤壤碱碱性性是是由由CO32-和和HCO3-的的水水溶溶性性强强碱碱(Na、K、Ca、Mg)盐的水解产生的:盐的水解产生的:CO32-+H2O HCO3-+OH-HCO3-+H2O H2CO
16、3+OH-CaCO3、MgCO3溶解度很小,产生的碱度有溶解度很小,产生的碱度有限。在正常限。在正常pCO2下下,石灰性土壤,石灰性土壤pH一般不超过一般不超过8.5。Na2CO3、NaHCO3及及Ca(HCO3)2为水溶性盐类为水溶性盐类,在在土壤溶液中产生的碱度高,导致很高的土壤溶液中产生的碱度高,导致很高的pH。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土壤学土壤学2、碱化度、碱化度钠碱化度或钠化率钠碱化度或钠化率 土壤交换性钠占土壤交换性钠占CEC的百分率的百分率 (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ESP)ESP 5%10%10%15%15%轻度碱化土轻度碱化土 中度碱化土中
17、度碱化土 强碱化土强碱化土 盐土盐土土壤表层可溶性盐土壤表层可溶性盐(以以NaCl、Na2SO4等等中性盐为主中性盐为主)超过一定含量超过一定含量(620g/kg)。盐化作用盐化作用盐分表聚。盐分表聚。碱土碱土土壤碱化度达到一定程度,而可溶性盐土壤碱化度达到一定程度,而可溶性盐含量较低,总碱度高,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土粒含量较低,总碱度高,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土粒高度分散、物理性质极差的碱化层。高度分散、物理性质极差的碱化层。土壤学土壤学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土壤碱化度分级土壤碱化度分级 我国碱土定义:碱化层碱化度我国碱土定义:碱化层碱化度30%,表层含盐量表层含盐量5g/kg,pH9.0
18、四、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四、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1、气候、气候 高温多雨地区,风化淋溶较强,特别是降高温多雨地区,风化淋溶较强,特别是降雨量大而蒸发势较弱地区,矿物岩石风化所产生雨量大而蒸发势较弱地区,矿物岩石风化所产生的盐基物质大量淋失,使土壤酸化。的盐基物质大量淋失,使土壤酸化。我国大陆以北纬我国大陆以北纬30为界,形成为界,形成“南酸北碱南酸北碱”局面,与气候条件有关密切相关。局面,与气候条件有关密切相关。2、生物、生物 植物根系和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植物根系和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有机质矿质化也产生有机质矿质化也产生CO2,CO2溶解于水成碳酸。溶解于水成碳酸。林林林林学学学学
19、院院院院土壤学土壤学 土壤中专性微生物如硫化硝化细菌,将含硫土壤中专性微生物如硫化硝化细菌,将含硫含氮有机物转化成硫酸和硝酸,增强了土壤酸度。含氮有机物转化成硫酸和硝酸,增强了土壤酸度。3、施肥和灌溉、施肥和灌溉 施用酸性肥或生理酸性肥,导致土壤酸化。施用酸性肥或生理酸性肥,导致土壤酸化。4、母质、母质 母质中含酸性物质使土壤酸化。母质中含酸性物质使土壤酸化。5、酸雨、酸雨6、土壤空气的、土壤空气的CO2分压分压 石石灰灰性性土土壤壤pH随随Pco2增增大大而而降降低低,变变化化于于7.58.5之间之间(田间田间)。CaCO3-CO2-H2O体系:体系:pH=6.03-2/3lgPco2 土壤
20、学土壤学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7、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土壤pH测定时的稀释效应,应控制土水比测定时的稀释效应,应控制土水比(一般一般1:2.5)。8、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土壤淹水还原土壤淹水还原pH向中性点趋近,即酸性土向中性点趋近,即酸性土pH升高,碱性土升高,碱性土pH降低。降低。酸酸性性土土还还原原pH升升高高,由由于于Fe2O3、MnO2还还原溶解度增大,显示碱性,有机质加快还原过程。原溶解度增大,显示碱性,有机质加快还原过程。碱性土还原碱性土还原pH下降,主要由于在嫌气条件下降,主要由于在嫌气条件下有机酸和下有机酸和CO2的积累过程及其综合作用。的积累过程
21、及其综合作用。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土壤学土壤学 第三节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土壤氧化还原反应一、土壤氧化还原体系一、土壤氧化还原体系 土壤中同一物质可分为氧化态土壤中同一物质可分为氧化态(剂剂)和还原态和还原态(剂剂),构成相应的氧化还原体系,构成相应的氧化还原体系。土壤学土壤学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 1、土壤空气中土壤空气中是主要氧化剂是主要氧化剂 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氧体系控制氧化还原反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氧体系控制氧化还原反应,使多种物质呈氧化态,如应,使多种物质呈氧化态,如NO3-、Fe3+、Mn4+、SO42-等。等。2、土壤有机质特别是新鲜有机物是还原剂,在土、土壤有机质特
22、别是新鲜有机物是还原剂,在土壤缺壤缺条件下,将氧化物转化为还原态。条件下,将氧化物转化为还原态。3、土壤中氧化还原体系可分为无机体系和有机、土壤中氧化还原体系可分为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体系。无机体系的反应一般是可逆的,有机体系和无机体系的反应一般是可逆的,有机体系和微生物参与条件下的反应是半可逆或不可逆的。微生物参与条件下的反应是半可逆或不可逆的。林林林林学学学学院院院院土壤学土壤学 4、土壤氧化还原反应不完全是纯化学反应,很大、土壤氧化还原反应不完全是纯化学反应,很大程度上有微生物参与。程度上有微生物参与。如如:NH4+NO2-NO3-分别在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作用下完成。分别在亚硝酸细菌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 土壤 酸碱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