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计算方法.ppt
《桩基计算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桩基计算方法.ppt(1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桩基沉降计算方法综述周 健前言用控制沉降量的设计方法代替传统的按承载力设计已经逐渐为工程界所接受并进入规范,从而使桩基沉降计算成为设计关键。为了准确计算和预测桩基沉降,曾提出过一系列的计算方法。但由于影响桩基沉降的因素很多,至今使桩基的沉降预估仍不能令人充分相信和满意。桩基沉降的影响因素桩长;桩的平面布置情况;桩与土的相对压缩性;土层地质情况;荷载水平和持续时间;群桩间的相互影响等。本节内容桩基沉降的两种计算方法单桩沉降计算群桩沉降计算多层建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路桥一体化设计实例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单桩沉降计算方法单桩沉降计算方法 1.竖向荷载下的单桩沉降性状 单桩的荷载由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共
2、同承受。因此,单桩的沉降性状与桩侧摩阻力性状、桩端阻力性状、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性状有关。1.1 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性状 单桩桩顶受力时桩身产生向下的位移,由于桩侧摩阻力的存在带动桩周土体向下移动,并在桩周土体内产生剪应力及剪应变。剪应变和剪应力一环一环地向外扩散,在离桩轴nd(d为桩径,n与荷载水平、桩周土的土性有关)的地方减小为零。(Randolph&Wroth 1978;Cooke et al 1979)桩侧土的剪应变、剪应力桩侧土的剪应变、剪应力 达到达到桩侧摩阻力qs所对应的沉降为wu桩侧摩阻力qs所对应的沉降wu:由式可知,发挥极限侧摩阻力所需位移wu与桩径成正比。按照传统经验:按照传
3、统经验:发挥极限侧摩阻力所需位移与桩径大小无关,而受土类、土性影响。对于粘性土wu约为510mm;对于砂性土Wu约为1020mm;对于加工软化型土(如密砂、粉土、高结构性黄土等)所需Wu较小,且qs达到最大值后随W的增大而有所减小;对于加工硬化型土(如非密实砂、粉土、粉质粘土等)所需wu值更大,且极限特征点不明显。1加工软化型 2非软化、硬化型3加工硬化型 局限性发挥桩侧摩阻力所需相对位移趋于定值的结论是二十几年前(Whitaker,1966;Reese,1969)根据少量桩的试验结果得出的。随着近年来大直径灌注桩应用的不断增多,对大直径灌注桩承载性状的认识逐步深化。就桩侧摩阻力而言,大量测试
4、结果表明,发挥桩侧摩阻力所需相对位移并非定值,而与桩径、施工工艺、土层性质与分布有关。不过,大量常规直径桩的测试结果表明,发挥侧摩阻力所需位移一般不超过20mm,且先于端阻力发挥出来。对于大直径桩(d=800mm),虽然所需位移较大,但从一般控制沉降量s=(5%6%)d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而言,其侧摩阻力也已绝大部分发挥出来了 1.2桩侧摩阻力的深度效应根据库仑定律=c+*tg可知,桩侧极限摩阻力与水平侧压力3呈线性关系,而3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即3=k0*1,式中,k0为静止土压力系数,1为自重应力。但实际上,当桩入土超过一定深度(称之为临界深度hcr),桩侧摩阻力将不再增大。侧阻临界深度hc
5、r目前砂土中模型桩试验所得的侧阻临界深度hcr国内位学者所得不尽相同,但大多归纳出与端阻的临界深度的关系 Vesic(1967)得到侧阻临界深度hcr与端阻临界深度hcp:hcr=(0.50.7)hcp;Meyerhof(1978)得到:hcr=(0.30.5)hcp的关系。1.3桩侧总极限摩阻力的计算桩侧总极限摩阻力通常取桩身范围内各土层的极限侧摩阻力qsui与对应桩侧表面积uiLi乘积之和:qsui的计算可分为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人们根据各法计算表达式所用系数的不同将其归纳为法,法,法。法 法属总应力法,由Tomlinson于1971年提出,其表达式为:式中,为系数,其值取决于土的不排水
6、剪切强度和桩进入粘土土层深度比hc/d;cu为桩侧饱和粘性土的不排水剪切强度,采用无侧限压缩、三轴不排水压缩或原位十字板、旁压试验等测定。法 又称有效应力法,由Chandler于1968年提出,其表达式为:据试验统计,=0.250.40,平均为0.32;v为桩侧计算土层的平均竖向有效应力,地下水位以下取土的浮容重。对于该法,应注意以下几点:该法假定成桩过程中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已经消散,因此成桩时间短的桩不可用该法;考虑到侧阻的深度效应,对于长径比大于侧阻临界深度的桩,可用下式修正:式 中 临 界 长 度 比,对 于 均 匀 土 层 可 取(L/d)cr=1015,当硬土上覆盖软弱土层时,(L/
7、d)cr从硬土层顶面算起;当桩侧土为很硬的粘土层时,考虑到剪切面发生在桩土界面,则取=(0.50.75)。法 Vijayvergiya和Focht于1972年提出了适用粘性土的法,该法综合了法和法的特点,表达式为:式中,为系数,可由图确定。系数随桩入土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到20m以下基本维持常量,这主要反映了侧阻的深度效应及有效应力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应用该法时应将桩侧土的qsu分层计算,根据各层土的实际平均埋深由图取相应的值。1.4桩端阻力的性状1.4.1 桩端地基土的破坏模式桩端地基土的破坏模式桩端地基土的破坏与一般的房屋基础桩端地基土的破坏与一般的房屋基础相似(相似(Vesic)
8、整体剪切破坏整体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刺入剪切破坏刺入剪切破坏 1.4.2 桩端阻力的深度效应桩端阻力的深度效应由于桩端阻力的计算也类似于房屋浅基础的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所以理论上桩端阻力随深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但实际上桩端阻力与桩侧阻力一样,也存在深度效应,即不随着深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当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h小于临界深度hcp时,其极限端阻力随深度而线性增大;当h大于hcp时,则端阻力基本保持不变,其值称之为端阻稳值qpl。临界深度与端阻稳值有以下特性:临界深度与端阻稳值有以下特性:端阻稳值的大小仅与持力层砂的相对密实度Dr有关,而与桩径无关;端阻稳值与覆盖层厚度无关;临界深度随端
9、阻稳值的增大而增大;临界深度随桩径的增大而增大;端阻临界深度受上覆压力p0影响而与端阻稳值成不同的关系。1.4.3 极限桩端阻力的计算极限桩端阻力的计算极限理论平衡公式极限理论平衡公式 考虑桩底土压缩性的极限平考虑桩底土压缩性的极限平衡理论公式衡理论公式 极限理论平衡公式 Terzaghi(1943),Meyerhof(1951),Vesic(1963)以刚塑性理论为基础,根据不同的滑动面,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极限桩端承载力公式,这些公式可归纳成统一的表达式:Nc、N、Nq分别反映土的内聚力C、桩底以下滑动土体自重和桩底平面以上边载(竖向压力h)影响的条基无量纲承载力系数,仅与土的内摩擦角有关;c
10、、q为桩端的形状系数;h、b分别为桩端底宽(直径)和桩的入土深度;c为土的内聚力;1为桩端平面以下土的有效重度;为桩端平面以下土的有效重度。考虑桩底土压缩性的极限平衡理论公式 Vesic(1975)提出了考虑桩底土压缩性的极限平衡理论公式,他假定桩端形成了三角形压密核,压密核随荷载的增加将两侧土体向外挤,从而形成了塑性变形区。该计算公式为 qpu=c Nc+p Nq p为桩端平面侧边的平均竖向压力。2.2.单桩的沉降计算单桩的沉降计算 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的沉降由以下三部分组成:桩身弹性压缩引起的沉降 桩侧荷载传递到桩端平面以下引起土体压缩,桩端随土体压缩而产生的沉降 桩端荷载引起土体压缩产生的
11、桩端沉降.当荷载水平较低时,桩端土未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而桩侧土与桩身之间也尚未产生滑移,此时便可近似地应用线弹性理论计算单桩的沉降;当荷载水平较高时,桩端土将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此时单桩的沉降组成将发生明显的变化,需要进行非线性弹性或塑性分析以计算单桩的沉降。计算单桩沉降的方法荷载传递分析弹性理论法分层总和法剪切变形传递法有限元分析法弹性理论传递函数联合求解法神经网络法其他简化方法 方法一 荷载传递分析法荷载传递分析法是单桩沉降荷载变形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数值方法是从规定的荷载变形传递方式来计算桩对荷载的反应。基本概念 将桩离散化为一系列等长的桩段(弹性单元),每一桩段与土之间的联系
12、用非线性弹簧来模拟、桩端处土也用非线性弹簧与桩端联系。这些非线性弹簧的应力应变关系,即表示桩侧摩阻力qs(或桩端阻力qp)与位移s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一般就称为传递函数。基本概念利用已知的桩侧和桩底荷载的传递函数,求解传递函数的基本微分方程解得桩顶荷载与沉降关系曲线、桩身荷载沿桩身的分布曲线以及桩侧摩阻力沿桩身的分布曲线等。解微分方程系用预订好的方式或体现桩身弹性压缩的迭代法。按照求解微分方程的途径不同,荷载传递分析法可分为几种计算方法:荷载传递解析法、位移协调法。以及其他一些方法等。问题的实质在于寻求一个能实际反映桩土共同作用机理的且形式简单的传递函数并用适当的方法求解荷载传递的基本微分方程
13、。传递函数法的特点传递函数法最明显的特点是将桩周土当作文克尔地基来处理,因此任何一点的位移只跟该点土体的剪应力有关,而与其他点的应力无关,忽略了桩周土的应力场效应,以纯粹模拟桩土接触面的变化过程 局限性此法不能指出一点的应力如何去影响周围土体,无法计算桩与桩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群桩效应;无法反映软弱下卧层的影响,更无法反映桩端阻力的大小不仅影响桩侧阻力的发挥,同时还影响其分布规律这一引起大家注目的现象。另外,运用该法还感到困难的是,每一种传递函数对应其相应的桩侧、桩端临界位移值,两种不同的传递函数其对应的临界位移值甚至相差很大。方法二方法二 弹性理论法弹性理论法把地基土看作是均匀、连续、各向同性
14、的线弹性半空间体以弹性理论一般都基于桩的位移与邻近土位移之间的协调条件,借助于轴向荷载下桩身的压缩求得桩的位移,又应用荷载作用于半无限体内某一点的所产生的Mindlin位移解求得桩周土体的位移。假定沿界面诸相邻点的桩位移应与土位移相等,由此即可求得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分布,并进一步求得桩的位移分布。局限性弹性理论法的缺陷在于它把地基土看着是理想的弹性体,并假定只通过变形特征值Es与v就可以描述土对荷载的效应;实际上,大多数土对于荷载呈现着应力的、应力历史的、以及时间的效应。另外,弹性理论法也没有考虑桩设置后的加筋效应对土性参数的影响。方法三 分层总和法分层总和法就是根据各层土的参数分别计算各
15、层的沉降然后求得总沉降。该方法是过去计算建筑物浅基础最终沉降量常用的方法,在桩基设计中,对于大直径的单桩墩基础,考虑到其桩侧摩阻力的荷载承担比相对较小,桩端底面积大且荷载承担比也较大,因此可仿照扩展基础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以分层总和法计算单桩沉降时与计算浅以分层总和法计算单桩沉降时与计算浅基础的沉降问题比较:基础的沉降问题比较:与浅基础相比,单桩的桩侧摩阻力占有一定的荷载分担比,桩侧摩阻力与桩侧表明呈/4角扩散到桩端面,基底计算面积大于桩端截面积。单桩沉降存在一个桩土间的耦合问题,分析时是否考虑桩土间的滑移将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而且单桩沉降还包括桩土本身压缩这一组成部分,这些都是浅基础沉
16、降分析不需考虑的。方法四 剪切变形传递法该法假定桩产生竖向位移时,桩侧摩阻力通过环形单元向四周传递,桩侧周围土体的变形可视为同心的圆柱体;根据两环面上剪应力相等的条件可得出桩侧土的剪切位移、剪应力和环面半径之间的关系:式中,w(r)为距离桩轴线r处土体的竖向位移;G为土体的剪切模量;rm为影响半径;r0为桩径;0为桩侧剪应力 局限性 实际上,剪切位移法也可视为传递函数法,只是传递函数不同而已。剪切位移法的传递函数是线性的,其摩阻力和位移的关系可直接从弹性理论导出,而一般的传递函数法则适合于比较复杂的传递函数,尤其是非线性函数。但是,剪切变形传递法由于忽略的因素过多,例如地基的三向应力状态、地基
17、的成层性、土参数随深度的变化以及桩端沉降等,因此该方法在桩基设计中较少应用。方法五 弹性理论传递函数联合求解法为了完整地描述单桩Ps全过程曲线,考虑桩端刺入沉降或桩土相对滑移沉降,采用弹性理论法和传递函数法联合求解单桩的沉降。首先由Mindlin公式求解了桩端阻力与桩端刺入沉降的关系公式,由Pack差分迭代求解传递函数法中的二阶偏微分方程,以计算由桩土相对滑移引起的沉降。方法六 神经网络法单桩沉降预估的神经网络法采用的是由Rumelhart等人提出的反向误差传播(BackError Propagation,简称BP)神经网络,并借助于已经收集到的试桩资料,建立了神经网络模型,它把一组训练样本的
18、输入输出问题转化为一个非线性优化问题,在其迭代运算求解权值的过程中使用了最优化分析中的梯度下降法。BP网络是一个前馈网络,它主要由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组成。易见它有点类似于“黑箱”结构,中层的隐层即相对于黑箱,当然它比黑箱更进一步,因为:它利用非线性优化技术,使网络误差最小,亦即模型更能够反映实际。它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和分布式的信息存储、良好的自适应性、自组织性以及很强的学习功能、联想功能和容错功能。其它经验方法Das(1984)提出的方法 Tomlinson(1994)提出的方法 Pells和Turner(1979)嵌岩桩的沉降计算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群桩沉降计算方法群桩沉降计算方法 群桩的
19、特点群桩效应改变了单桩侧摩阻力从桩上部逐步向下发挥的荷载传递过程,也改变了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大小和发展过程以及桩侧摩阻力的分布,使地基土的受力状态发生变化。群桩与单桩比较群桩沉降涉及的因素远比单桩沉降为多,例如群桩的几何尺寸有关参数、施工工艺与流程、地基地质条件、荷载大小和持续时间,以及承台型式等,对于影响沉降的主要因素、单桩与群桩两者也不相同,前者主要受桩侧摩阻力影响,而后者(群桩)的沉降在很大程度上与桩端以下土层的压缩性有关。沉降计算方法已有的计算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大致可分为:弹性理论法等代墩基法分层总和法数值计算法等 方法一 弹性理论法其基本假定与上述单桩沉降的弹性分析的假定
20、一样 由于弹性理论法的主要依据是Mindlin方程的解,而Mindlin给出的是均质弹性半空间内作用单位竖向荷载时的位移与应力解,这样一来,群桩沉降计算就分别以位移法和以应力解为基础的应力出发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的分析方法:以位移解为基础的位移法和以应力解为基础的应力法。弹性理论群桩沉降计算方法,可细分为以下几类:叠加法 相互影响系数法沉降比法杨敏、赵锡宏经验公式其它弹性理论方法叠加法 该法在考虑桩与桩的相互影响时,只对各桩的变形进行叠加,并未考虑桩的存在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过高地估计桩的相互作用;土的非线性特性使得难以精确确定的弹性模量值,往往出现失真现象;这种简化的方法忽略了桩对土的加强效应
21、,也未考虑承台分担荷载对于减小沉降的作用以及承台上土反力对于桩侧和桩端的应力和变形的影响刘金砺指出(桩基础设计与计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该法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对于桩距大、布桩不规则、桩长不一的群桩,可根据其实际几何特征计算沉降,而等代墩基法却不能考虑这些因素。该法多用于半无限均质土内具有刚性承台的摩擦群桩的沉降计算。相互影响系数法 在单桩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叠加原理把弹性介质中两根桩的分析结果通过引入相互作用系数而扩展到群桩的分析当中。相互作用系数的定义如下:相邻桩引起的附加沉降/自身荷载 作用下引起的沉降 该两参数均难以准确确定,给出的相互影响系数图表提供的只是一种经验的近似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桩基 计算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