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2.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2.pptx(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页/共57页第2页/共57页第3页/共57页 细细 胞胞 连连 接接 与与 细细 胞胞 极极 性性 第4页/共57页锚定连接:锚定连接:是一类是一类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细胞之间或,存在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结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结构。分布:分布:广泛分布于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各种组织,特别是在上皮、心肌和,特别是在上皮、心肌和子宫颈等需要承受机械力的组织中尤为丰富。子宫颈等需要承受机械力的组织中尤为丰富。功能:功能:形成能够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力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黏合,参与组织器官形态的牢固黏合,参与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的维持、细胞的迁移运动以及发
2、育和分化等多种过程。和功能的维持、细胞的迁移运动以及发育和分化等多种过程。二、锚定连接二、锚定连接第5页/共57页分类:1 1黏合连接黏合连接: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黏合带:细胞与细胞之间黏合斑: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2 2桥粒连接桥粒连接:与中间纤维相连与中间纤维相连桥粒:细胞与细胞之间半桥粒: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第6页/共57页第7页/共57页锚定连接两类蛋白锚定连接两类蛋白第8页/共57页(一一)黏合连接是由肌动蛋白纤维介导的锚定连接黏合连接是由肌动蛋白纤维介导的锚定连接1.黏合带存在部位:存在部位:位于位于上皮细胞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方,是相邻细胞之间形紧密连接的下方,是相
3、邻细胞之间形成的一个连续的带状结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带状结构。分子组成:分子组成:穿膜黏着蛋白穿膜黏着蛋白 钙黏着蛋白钙黏着蛋白(cadherin),属于,属于Ca2+依赖性细依赖性细胞黏附分子。胞黏附分子。胞内区:胞内区:通过细胞内锚定蛋白与肌动蛋白丝相连;通过细胞内锚定蛋白与肌动蛋白丝相连;胞外区:与相邻细胞的钙黏着蛋白胞外部分结合。胞外区:与相邻细胞的钙黏着蛋白胞外部分结合。锚定蛋白:锚定蛋白:、联蛋白、黏着斑蛋白、斑珠蛋白和联蛋白、黏着斑蛋白、斑珠蛋白和-辅肌辅肌动蛋白动蛋白第9页/共57页功能:功能:使相邻细胞的微丝束通过细胞内锚定蛋白和穿膜黏使相邻细胞的微丝束通过细胞内锚定蛋白和穿膜
4、黏 着蛋白连成广泛的穿膜网,使组织连为一个坚固的着蛋白连成广泛的穿膜网,使组织连为一个坚固的 整体;整体;微丝束具有收缩功能,可以使上皮细胞内陷形成管微丝束具有收缩功能,可以使上皮细胞内陷形成管 状或泡状原基,从而在胚胎发育形态发生中起重要状或泡状原基,从而在胚胎发育形态发生中起重要 作用。作用。第10页/共57页黏合带(黏合带(adhesion belt)第11页/共57页第12页/共57页2.黏着斑存在部位:存在部位:位于上皮位于上皮细胞细胞基底部,是细胞通过局部黏附与基底部,是细胞通过局部黏附与细胞外细胞外基质基质之间形成的之间形成的黏着连黏着连接。接。分子组成:分子组成:穿膜黏着蛋白穿
5、膜黏着蛋白:膜整联蛋白膜整联蛋白(integrin)(多数为(多数为51)胞外区: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相连;胞外区: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相连;胞内区:通过锚定蛋白与肌动蛋白丝相连。胞内区:通过锚定蛋白与肌动蛋白丝相连。锚定蛋白锚定蛋白:踝蛋白踝蛋白(talin)、-辅肌动蛋白、细丝蛋白辅肌动蛋白、细丝蛋白(filamin)和和纽蛋白等。纽蛋白等。功能:功能:介导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着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着;参与细胞的迁移;参与细;参与细胞的迁移;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胞信号转导。第13页/共57页第14页/共57页1.桥粒桥粒 存在部位:存在部位:位于位于上皮细胞黏着带的下方上皮细胞黏着带的下方,是相
6、邻细,是相邻细胞间的一种胞间的一种斑点状斑点状的锚定连接结构。的锚定连接结构。(二二)桥粒连接是由中间纤维桥粒连接是由中间纤维参与参与的锚定连接的锚定连接分子组成:分子组成:细胞内锚定蛋白:细胞内锚定蛋白:构成桥粒斑,是中间纤维附着的部位构成桥粒斑,是中间纤维附着的部位。桥粒斑珠蛋桥粒斑珠蛋白;白;桥粒斑蛋白。桥粒斑蛋白。第15页/共57页 穿膜黏着蛋白穿膜黏着蛋白 钙黏着蛋白家族。钙黏着蛋白家族。桥粒黏蛋白;桥粒黏蛋白;桥粒胶蛋白。桥粒胶蛋白。胞内部分:胞内部分:与细胞内锚定蛋白构成的与细胞内锚定蛋白构成的桥粒斑桥粒斑相连。相连。胞外部分:胞外部分:与相邻细胞的与相邻细胞的穿膜黏着蛋白穿膜黏
7、着蛋白相连,通过相连,通过依赖依赖Ca2+的黏附机的黏附机制将两个相邻细胞连接在一起。制将两个相邻细胞连接在一起。功能:功能:相邻细胞中的中间纤维通过细胞桥粒斑和穿膜相邻细胞中的中间纤维通过细胞桥粒斑和穿膜黏着蛋白构成了贯穿整个组织的整体网架,增强了组黏着蛋白构成了贯穿整个组织的整体网架,增强了组织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机械强度。织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机械强度。第16页/共57页电镜下桥粒处相邻细胞膜间的间隙约30nm,在质膜的胞质面有一块厚度为15-30nm的盘状致密斑,中间纤维直接与其相连;相邻两细胞的致密斑由跨膜连接糖蛋白相互连接。与桥粒相连的中间纤维的成分依据不同的细胞类型而不同。第17
8、页/共57页电镜下桥粒第18页/共57页桥桥 粒粒 结结 构构 模模 式式 图图 第19页/共57页 上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的连接上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的连接结构结构,因其结构仅,因其结构仅为桥粒的一半而得名。为桥粒的一半而得名。形态上与桥粒类似,但功形态上与桥粒类似,但功能与化学组成不同能与化学组成不同。功能:功能:把上皮细胞与其下方的基底膜连接在一起,把上皮细胞与其下方的基底膜连接在一起,防止机械力造成的上皮与其下方的组织剥离。防止机械力造成的上皮与其下方的组织剥离。2.半桥粒半桥粒第20页/共57页化学组成:化学组成:锚定蛋白锚定蛋白网蛋白网蛋白(plectin),构成胞质斑,可),构成胞质
9、斑,可与细胞内的中间纤维相连。与细胞内的中间纤维相连。穿膜黏着蛋白穿膜黏着蛋白:整联蛋白整联蛋白(64),穿膜蛋穿膜蛋白白BP180可与基底膜中层黏连蛋白(锚定纤维)可与基底膜中层黏连蛋白(锚定纤维)发生黏附性结合,从而将细胞与基膜牢固地铆在发生黏附性结合,从而将细胞与基膜牢固地铆在一起一起。第21页/共57页Hemidesmosomes第22页/共57页HemidesmosomesHemidesmosomes第23页/共57页一种特殊的细胞连接一种特殊的细胞连接,位于特化的具细胞间通讯作用的位于特化的具细胞间通讯作用的细胞细胞 具机械的细胞连接作用具机械的细胞连接作用在细胞间形成电偶联或代谢
10、偶联在细胞间形成电偶联或代谢偶联,以此来传递信号以此来传递信号 通讯连接的方式:通讯连接的方式:间隙连接间隙连接(gap junction)化学突触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plant cells only三、通讯连接(三、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第24页/共57页 (一一)间隙连接是动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细胞连接间隙连接是动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细胞连接方式方式 电镜下结构:电镜下结构:间隙连接部位相邻细胞膜之间有间隙连接部位相邻细胞膜之间有23nm的缝隙,因而间隙连接又称缝隙连接。的缝隙,因而间隙连
11、接又称缝隙连接。基本结构单位基本结构单位连接子连接子(connexon)。由由6个相同或相似的个相同或相似的穿膜连接蛋白穿膜连接蛋白 连接子蛋连接子蛋白白环绕而成,中央形成环绕而成,中央形成1.52nm的的亲水性通道亲水性通道。相邻质膜上的相邻质膜上的两个连接子相对接两个连接子相对接而连在一起,通而连在一起,通过中央过中央通道通道使相邻细胞质连通。使相邻细胞质连通。功能:功能:加强相邻细胞的连接,介导细胞间通讯。加强相邻细胞的连接,介导细胞间通讯。第25页/共57页间间隙隙连连接接第26页/共57页第27页/共57页相邻细胞膜上的两个连接子对接形成一个间隙连接单位。间隙连接的通透性是可以调节的
12、。间隙连接的功能在代谢偶连、神经冲动信息传递、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第28页/共57页第29页/共57页(二)突触也是一种细胞通讯连接方式(二)突触也是一种细胞通讯连接方式突触: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如肌细胞)(如肌细胞)之间通过突触(之间通过突触(synapse)完成神经冲动的传递。)完成神经冲动的传递。电突触(电突触(electronic synapse)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电冲动可直接通过间隙连接电冲动可直接通过间隙连接从突触前向突触后传导从突触前向突触后传导,突触突触速度快速度快而准确。而准确。化学突触(化
13、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突触前和突触后细突触前和突触后细胞膜之间存在胞膜之间存在20nm宽的间隙,神经冲动通过神经递宽的间隙,神经冲动通过神经递质小泡释放质小泡释放神经神经 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细胞,引起新的作用于突触后细胞,引起新的神经冲动。有一个神经冲动。有一个“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电信号”的转的转换过程,是一种换过程,是一种间接而慢速间接而慢速的信息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形式。第30页/共57页电突触结构示意图电突触结构示意图A.电突触结构示意图电突触结构示意图 B.电突触的间隙连接示意图电突触的间隙连接示意图第31页/共57页化学突触存在于可兴奋细胞之
14、间的细胞连接方式,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导神经冲动。由突触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和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三部分组成第32页/共57页功能分类功能分类结构分类结构分类主要特征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主要分布封闭连接封闭连接紧密连接紧密连接相邻细胞膜形成封闭索相邻细胞膜形成封闭索上皮细胞、脑微血管上皮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锚定连接锚定连接黏着连接黏着连接肌动蛋白丝参与的锚定连接肌动蛋白丝参与的锚定连接黏着带黏着带细胞细胞-细胞连接细胞连接上皮细胞上皮细胞黏着斑黏着斑细胞细胞-细胞外基质连接细胞外基质
15、连接上皮细胞基底面上皮细胞基底面桥粒连接桥粒连接中间纤维参与的锚定连接中间纤维参与的锚定连接桥桥 粒粒细胞细胞-细胞连接细胞连接心肌细胞、上皮细胞心肌细胞、上皮细胞半桥粒半桥粒细胞细胞-细胞外基质连接细胞外基质连接上皮细胞基底面上皮细胞基底面通讯连接通讯连接间隙连接间隙连接由连接子介导细胞通讯连接由连接子介导细胞通讯连接大多数动物组织细胞大多数动物组织细胞突触连接突触连接神经细胞突触通讯连接神经细胞突触通讯连接神经元和神经神经元和神经-肌细胞肌细胞间间细胞连接的类型细胞连接的类型Cell Junction and Cell Adhesion 退退 出出首首 页页第十章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16、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第33页/共57页第二节第二节 细胞黏附细胞黏附细胞黏附是普遍的细胞生命现象之一细胞黏附是普遍的细胞生命现象之一 可发生与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不同物种可发生与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不同物种的同型细胞之间也可能发生的同型细胞之间也可能发生第34页/共57页细胞黏附的介导因子细胞黏附分子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CAM)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穿膜糖蛋白,是介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穿膜糖蛋白,是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结合并起黏附作用的一
17、类细胞表面分子。互结合并起黏附作用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可大致分四类:可大致分四类: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及整超家族及整联蛋白家族联蛋白家族。共同点:跨膜糖蛋白,分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共同点:跨膜糖蛋白,分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胞外区胞外区,肽链的,肽链的N N端部分,带有糖链,负责与端部分,带有糖链,负责与配体的识别;配体的识别;跨膜区跨膜区,多为一次跨膜;,多为一次跨膜;胞胞质区质区,肽链的,肽链的C C端部分,一般较小,或与质膜下端部分,一般较小,或与质膜下的骨架成分直接相连,或与胞内的化学信号分的骨架成分直接相连,或与胞内的化学信号分子相连,以活化信号转
18、导途径。子相连,以活化信号转导途径。第35页/共57页3.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细胞识别与黏附的方式:同亲型结合(同亲型结合(homophilic binding):):相邻细胞表面的同种相邻细胞表面的同种黏附分子间的附分子间的相互识别与相互识别与黏附,如钙黏着蛋白;附,如钙黏着蛋白;异亲型结合(异亲型结合(heterophilic binding):):两相邻细胞表面的不同种两相邻细胞表面的不同种黏附分子附分子间的相互识别与间的相互识别与黏附,如选择素和整联蛋白;附,如选择素和整联蛋白;连接分子依赖性结合(连接分子依赖性结合(linker-dependent binding):):即相邻细胞即相邻
19、细胞黏附分附分子通过连接分子中介才能相互识别与子通过连接分子中介才能相互识别与黏附。附。亲同性亲异性借连接分子第36页/共57页单次穿膜糖蛋白,单次穿膜糖蛋白,由由7007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质膜中常以在质膜中常以同源二聚体同源二聚体的形式存在。的形式存在。钙黏着蛋白分子结构钙黏着蛋白分子结构同源性很高同源性很高。胞外区约由胞外区约由1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常折叠成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常折叠成5个重复个重复结构域结构域,可结合,可结合Ca2+,赋予钙黏着蛋白分子刚性和强,赋予钙黏着蛋白分子刚性和强度。度。Ca2+结合越多,钙黏着蛋白刚性越强。结合越多,钙黏着蛋白刚性越强。一
20、、一、钙黏着蛋白家族钙黏着蛋白家族钙黏着蛋白是一类钙黏着蛋白是一类依赖于依赖于Ca2+的的同亲型同亲型细胞黏附分子。细胞黏附分子。1.钙黏着蛋白分子结构钙黏着蛋白分子结构 第37页/共57页 钙黏着蛋白的结构与功能A.一个经典钙黏着蛋白 B.一个钙黏着蛋白重复子的三维结构C.Ca2+对钙黏着蛋白的影响 第38页/共57页 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同亲性细胞黏附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同亲性细胞黏附 在胚胎和成人组织中,同类细胞需要具备自我标在胚胎和成人组织中,同类细胞需要具备自我标识与彼此黏附的特性。识与彼此黏附的特性。2.钙黏着蛋白的功能钙黏着蛋白的功能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影响细胞的分化,参与组织器官
21、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影响细胞的分化,参与组织器官 的形成的形成 通过调控钙黏着蛋白表达的种类与数量而决定间的相通过调控钙黏着蛋白表达的种类与数量而决定间的相互互 作用,影响细胞的分化。作用,影响细胞的分化。上皮上皮-间质转型(间质转型(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上皮细胞转型为间质细胞或间质细胞转型为上皮细胞上皮细胞转型为间质细胞或间质细胞转型为上皮细胞是一个受控的可逆过程,是细胞转分化的一种方式,其是一个受控的可逆过程,是细胞转分化的一种方式,其分子机制是分子机制是E-钙黏着蛋白的表达与否。钙黏着蛋白的表达与否。第39页/共57页细胞分选第4
22、0页/共57页 参与细胞之间稳定的特化连接结构的形成。参与细胞之间稳定的特化连接结构的形成。如参与形成黏着带等。如参与形成黏着带等。桥粒桥粒钙粘素钙粘素-中间中间纤维纤维粘附连接粘附连接钙粘素钙粘素-微丝微丝第41页/共57页 钙黏着蛋功能的丧失在恶性肿瘤的扩散中起重要作钙黏着蛋功能的丧失在恶性肿瘤的扩散中起重要作用,如缺失用,如缺失E-钙黏着蛋可导致上皮性肿瘤的发生;钙黏着蛋可导致上皮性肿瘤的发生;脏器纤维化病变与脏器纤维化病变与EMT有关,例如与肾纤维化病有关,例如与肾纤维化病变直接相关的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绝大多数由上皮细胞变直接相关的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绝大多数由上皮细胞经经EMT而来。而来。
23、3.钙黏着蛋白与疾病钙黏着蛋白与疾病 第42页/共57页二、选择素二、选择素 选择素是一类选择素是一类依赖于依赖于Ca2+的的异亲型细胞粘附分子异亲型细胞粘附分子,能,能特异性地识别其他细胞特异性地识别其他细胞表面寡糖链表面寡糖链中的特定糖基。中的特定糖基。选择素家族成员选择素家族成员 L-选择素:淋巴细胞、各种白细胞选择素:淋巴细胞、各种白细胞P-选择素:血小板、内皮细胞选择素:血小板、内皮细胞E-选择素:内皮细胞选择素:内皮细胞第43页/共57页1.选择素的分子结构选择素的分子结构 单次穿膜糖蛋白;单次穿膜糖蛋白;胞外区由三个独立的结构域组成胞外区由三个独立的结构域组成:N-末端凝集素样结
24、构域:末端凝集素样结构域:识别特异糖基,参与细胞之识别特异糖基,参与细胞之间选择性黏附的重要活性部位间选择性黏附的重要活性部位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样结构域样结构域补体调节蛋白(补体调节蛋白(CCP)结构域)结构域 具有加强分子间粘附以及参与补体系统调节等作用。胞内区可通过锚定蛋白与细胞内微丝结合。胞内区可通过锚定蛋白与细胞内微丝结合。第44页/共57页三种已知选择素的结构示意图三种已知选择素的结构示意图A.三种选择素的结构三种选择素的结构 B.这三种选择素都能够识别糖蛋白寡糖链末端的糖基配这三种选择素都能够识别糖蛋白寡糖链末端的糖基配体并与之结合体并与之结合 C.糖基配体的详细结
25、构糖基配体的详细结构第45页/共57页参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的识别与黏着,帮参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的识别与黏着,帮助白细胞从血液进入炎症部位。助白细胞从血液进入炎症部位。2.选择素的功能选择素的功能选择素及整联蛋白介导白细胞迁移选择素及整联蛋白介导白细胞迁移 第46页/共57页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uperfamilyIg-superfamily,Ig-SFIg-SF),分子结构中含有),分子结构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Ig)的类似结构域)的类似结构域,一般不依赖于,一般不依赖于CaCa2 2。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结构域是指借二硫键维系的两
26、组反向平行结构域是指借二硫键维系的两组反向平行折叠结构。折叠结构。结构:胞外区由一个或多个免疫球蛋白结构:胞外区由一个或多个免疫球蛋白(Ig)(Ig)样结构域组成。每一个样结构域组成。每一个IgIg结构域都是由结构域都是由9090110110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的紧密折叠结构,其间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的紧密折叠结构,其间有二硫键相连接。有二硫键相连接。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第47页/共57页黏附方式:黏附方式:Ig-SF成员复杂,包括多个黏附分子家族。成员复杂,包括多个黏附分子家族。同亲型细胞黏着:同亲型细胞黏着: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
27、ion molecule,N-CAM)及血小板)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内皮细胞黏附分子(附分子(PE-CAM););异亲型细胞黏着:异亲型细胞黏着:细胞间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及血管)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细胞黏附分子(V-CAM)等。)等。大多数大多数Ig-SF黏附分子介导淋巴细胞和黏附分子介导淋巴细胞和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所所需要的细胞(巨噬细胞、其他淋巴细胞和靶细胞)之间需要的细胞(巨噬细胞、其他淋巴细胞和靶细胞)之间的特异的相互作用;但一些的特异的相互作用;但一些Ig-SF成员,如成员,如N-CAM介导介导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的黏着。的黏着。第48页/共57页Ig-SF黏附分子
28、的功能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胞外区有胞外区有5个免疫球蛋白样的结构域;个免疫球蛋白样的结构域;通过通过同亲型黏着机制同亲型黏着机制与相邻细胞同类分子结合黏附与相邻细胞同类分子结合黏附在一起;在一起;与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轴突的生长和再生以及突触的神经系统的发育、轴突的生长和再生以及突触的形成形成密切相关。密切相关。第49页/共57页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通过通过异亲型细胞黏附着机制参异亲型细胞黏附着机制参与细胞黏附。与细胞黏附。与白细胞表面的与白细胞表面的41整联蛋白相结合整联蛋白相结合,使白细胞沿内,使白细胞沿内皮滚动并固着于炎症部位的血管
29、内皮,发生铺展,皮滚动并固着于炎症部位的血管内皮,发生铺展,进而分泌水解酶而穿过血管壁。进而分泌水解酶而穿过血管壁。细胞间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有多种类型有多种类型I-CAM在在淋巴系统抗原识别、细胞毒淋巴系统抗原识别、细胞毒T细胞功能发挥细胞功能发挥以及淋巴细胞的募集以及淋巴细胞的募集方面起重要作用;方面起重要作用;内皮细胞内皮细胞I-CAM可通过与白细胞表面的整联蛋白分子可通过与白细胞表面的整联蛋白分子结合,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结合,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第50页/共57页整合素整合素(integrinintegrin)大)大多为异亲性多为异亲性CAMCAM,其作用
30、,其作用依赖于依赖于CaCa2 2/Mg/Mg2+2+。介导。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用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几乎所间的相互作用。几乎所有动植物细胞均表达整有动植物细胞均表达整合素。合素。异二聚体,可识别异二聚体,可识别RGDRGD序序列列四、整联蛋白家族四、整联蛋白家族第51页/共57页1.整联蛋白是由整联蛋白是由和和两个亚基形成的异二聚体穿膜蛋白两个亚基形成的异二聚体穿膜蛋白 整联蛋白整联蛋白和和亚基均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亚基均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个部分组成:个部分组成:胞外区:胞外区:球状头部区,是整联蛋白分子球状头部区,是整
31、联蛋白分子与配体结合部位与配体结合部位;可通过自身结构域与含有可通过自身结构域与含有Arg-Gly-Asp(RGD)三肽序列三肽序列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胶原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胶原等)等)结合,介导结合,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着,典型结构有黏黏着,典型结构有黏着斑和半桥粒。着斑和半桥粒。胞内区:可通过胞内的连接蛋白(踝蛋白、胞内区:可通过胞内的连接蛋白(踝蛋白、-辅肌动蛋辅肌动蛋白、细丝蛋白、纽蛋白等白、细丝蛋白、纽蛋白等)与细胞内的肌动蛋白丝等)与细胞内的肌动蛋白丝等细胞骨架成分相互作用。细胞骨架成分相互作用。第52页/共57页粘着
32、斑粘着斑整联蛋白整联蛋白-微丝微丝半桥粒半桥粒整联蛋白整联蛋白-中间纤维中间纤维第53页/共57页2.整联蛋白的功能整联蛋白的功能 如由如由 2亚基组成的整联蛋白能使白细胞在感染部位的血管亚基组成的整联蛋白能使白细胞在感染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上黏附,白细胞由此得以迁移出血管进入炎症部内皮细胞上黏附,白细胞由此得以迁移出血管进入炎症部位。位。整联蛋白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整联蛋白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 整联蛋白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整联蛋白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 由由 1亚基组成的整联蛋白为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受体,其胞亚基组成的整联蛋白为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受体,其胞外区具有与大多数细胞外基
33、质蛋白中外区具有与大多数细胞外基质蛋白中RGD三肽序列结合三肽序列结合的位点,可以使细胞黏着于细胞外基质上。的位点,可以使细胞黏着于细胞外基质上。第54页/共57页第55页/共57页整整联联蛋蛋白白与与其其配配体体结结合合后后聚聚集集成成簇簇,不不但但形形成成稳稳定定、牢牢固固的的结结合合,并并可可启启动动信信号号转转导导,调调节节细细胞胞的的迁迁移移、增增殖殖、分化、存活和凋亡等基本生命活动。分化、存活和凋亡等基本生命活动。整联蛋白在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整联蛋白在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信号传递方向有两种形式:信号传递方向有两种形式:“由内向外由内向外”(inside out)由细胞内信号的启动,通由细胞内信号的启动,通过改变细胞本身的功能状态,将胞内信号由整联蛋白胞过改变细胞本身的功能状态,将胞内信号由整联蛋白胞内区传递到细胞外,促进整联蛋白与配体结合的方式称内区传递到细胞外,促进整联蛋白与配体结合的方式称为为“由内向外由内向外”的信号转导。的信号转导。“由外向内由外向内”(outside in):整联蛋白还可作为受体):整联蛋白还可作为受体介导信号从细胞外环境向细胞内的转导,这种方式称为介导信号从细胞外环境向细胞内的转导,这种方式称为“由外向内由外向内”的信号转导。的信号转导。第56页/共57页感谢您的观看!第57页/共57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