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x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课标】1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整体感知】秦国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商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迅速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而且为日后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变法施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消极影响。第1页/共41页(一)时间:(一)时间:公元前4世纪中期(前356年前338年)或秦孝公在位期间。(二)地域:(二)地域:战国时期的秦国。(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2、三)历史背景(或原因):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他们要求进一步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社会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制度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春秋战国之际,兼并战争频繁,各国为了自保纷纷进行变法。(富国强兵)【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主张变革,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第2页/共41页(四)主要内容:(四)主要内容:A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县制,制定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
3、。B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思想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行文化专制。E社会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的政策等。第3页/共41页(五)特点:(五)特点:除旧布新,改变社会性质;不畏权贵,严刑峻法;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六)改革的性质(实质):(六)改革的性质(实质):商鞅变法是一次至上而下的促进秦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改革。(七)历史作用:(七)历史作用: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
4、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强和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改变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改变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第4页/共41页(八)成败原因分析:(成功)(八)成败原因分析:(成功)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是时代潮流,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个趋势;秦国国君有比较集中的权利,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商鞅制订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坚决贯彻执行。(九)局限性:(九)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5、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没有与旧制度、旧文化彻底划清界限。第5页/共41页1、商鞅变法内容中,最有力地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制定连坐发2、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废井田,开阡陌3、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第6页/共41页4、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
6、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5、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主要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6、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D、“为田开阡陌封疆”第7页/共41页7、与其他各国相比,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 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国内旧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秦国君臣民众较易认同法家学说 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7、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比其他中原各国先进 A、B、C、D、8、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变”。上述现象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B、C、D、第8页/共41页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1 1、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2 2、认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本民族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整体感知】为了缓解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在其祖母冯太后改革
8、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第9页/共41页(一)时间:(一)时间:公元5世纪末,南北朝(420年589年)(二)地域:(二)地域:北朝(中国华北地区或黄河中下游地区)(三)历史背景(或原因):(三)历史背景(或原因):北魏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中国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但是各种制度有许多缺陷,基层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导致广大农民负担繁重阶级矛盾尖锐。北魏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政权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改革。孝文帝具有良好
9、的汉文化素养,深刻认识到了汉族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第10页/共41页(四)主要内容:(四)主要内容:推行新制:(前期,冯太后)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耕地。设立三长制,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到完善。推行新的租调制,大大增加国家收入。495年,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实行汉化政策:易服饰、改汉姓、讲汉话、通婚姻、改籍贯等。第11页/共41页(五)特点:(五)特点:是一次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改革。(六)改革的性质(实质):(六)改革的性质(实质):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维护北魏鲜卑族封建统治的改革。(七)历史作用:(七)历史作用: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经济的恢复、
10、发展和繁荣,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增加了国家收入。鲜卑族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汉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第12页/共41页(八)成败原因分析:(八)成败原因分析:(成功成功)历史背景的点;改革措施顺应了封建化的历史潮流。始终有最高统治者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文化落后的民族往往因为其军事力的得强大而能够征服先进的民族。但是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像被征服民族学习。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主建立起的政权。元朝很快被推翻,蒙古人又回到北方草原;清朝统治中国长达267年,满族在中国多数地区都有分布。两种不
11、同的结果,和当时统治者对汉民族和汉文化的态度有很大关系。第13页/共41页1、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2、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 A、农业化的过程 B、封建化的过程 C、鲜卑族汉化的过程 D、民族融合的过程3、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 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B、迁都洛阳 C、移风易俗 D、汉化第14页/共41页4、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的主要目是 A、授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
12、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5、让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政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按人口分配土地 B、任用崔浩等汉族儒生 C、兴办太学,培养人才 D、重新统一黄河流域6、北魏孝文帝注重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严格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 B、宣布与汉族同源,要求鲜卑族使用汉姓 C、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 D、仿照汉族习俗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样式第15页/共41页7、导致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 宗主督护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 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 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碰撞 A、B、C、D、8、在改革中,孝文帝大力整顿吏
13、治,对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相对缓和了民族矛盾 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 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A、B、C、D、第16页/共41页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18611861年农奴制改革年农奴制改革【课标】1 1、简述186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 3、探讨186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整体感知】19世纪中叶,实行农奴制的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国内矛盾丛生且不断激化。为了缓解统治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
14、制,从而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第17页/共41页(一)时间:(一)时间:19世纪中后期(二)地域:(二)地域:俄国(三)历史背景(或原因):(三)历史背景(或原因):19世纪中叶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俄国的阶级矛盾,农奴反抗、农民暴动不断威胁着沙皇的统治。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经济远落后于西欧。社会上出现主张解放农奴,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潮;革命民主主义者准备推翻沙皇封建统治。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第18页/共41页(四)主要内容:(四)主要内容:“二一九法令”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15、,并且享有公民权。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是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要缴纳赎金,还需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赎金的20%至25%。剩余部分必须在之后的49年内还本付息,才能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农民付清赎金后,经村社同意才能离开。另外在1861年之后,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司法、教育、军事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第19页/共41页(五)特点:(五)特点:由俄国沙皇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目的还是要维护其封建统治。(六)改革的性质(实质):(六)改革的性质(实质):由俄国沙皇领导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修 历史上 重大 改革 回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