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兴趣特长培训教案本(校级)(共23页).doc
《五年级数学兴趣特长培训教案本(校级)(共2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兴趣特长培训教案本(校级)(共23页).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泗阳县八集乡小学班级社团活动教案本 组 别 五年级 数学王国 活动地点 五(1)班教室 一、学期培训目标及方法:学期培训目标及方法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思维成果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2、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把单调的数学过程变为艺术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收获。3、课堂上围绕“趣”字,把数学知识容于活动中,使学生在好奇中,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力求体现我们的智慧秘诀:“做数学,玩数学,学数学”。6、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切
2、实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7、通过兴趣班的活动,切实调动学生与数学的感情,对今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有帮助。准备采取的教学步骤及措施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1、处理好课内和课外、基础与兴趣之间的关系。2、精心
3、准备,上好每一节兴趣培养课,注重知识的现实性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不能强制要求训练和辅导。4、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合理安排各个知识的先后顺序。5、贯彻集体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二、活动安排:活 动 内 容1一行程问题(一)2流水行船3行程问题( 二)4盈亏问题5加法原理6还原问题7智取火柴8逻辑问题9抽屉原理10高斯求和11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12定义新运算13奇偶性14列方程解应用题151617181920四、活动教案: 活动内容一行程问题(一)活动过程例1 一个车队以4米/秒的速度缓缓通过一座长200米的大桥,共用115秒。已知
4、每辆车长5米,两车间隔10米。问:这个车队共有多少辆车?分析与解:求车队有多少辆车,需要先求出车队的长度,而车队的长度等于车队115秒行的路程减去大桥的长度。由“路程=时间速度”可求出车队115秒行的路程为4115=460(米)。故车队长度为460-200=260(米)。再由植树问题可得车队共有车(260-5)(5+10)+1=18(辆)。例2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以10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下午1点到;以1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上午11点到。如果希望中午12点到,那么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分析与解:这道题没有出发时间,没有甲、乙两地的距离,也就是说既没有时间又没有路程,似乎无法求速度。这就需要通
5、过已知条件,求出时间和路程。练习:1.划船比赛前讨论了两个比赛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在比赛中分别以2.5米/秒和3.5米/秒的速度各划行赛程的一半;第二个方案是在比赛中分别以2.5米/秒和3.5米/秒的速度各划行比赛时间的一半。这两个方案哪个好?2.一只蚂蚁沿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爬行,如果它在三条边上每分钟分别爬行50,20,40厘米,那么蚂蚁爬行一周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厘米?活动内容流水行船活动过程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此处的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分别指船在静水中、船顺流、船逆流的速度
6、。例6 两个码头相距418千米,汽艇顺流而下行完全程需11时,逆流而上行完全程需19时。求这条河的水流速度。解: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41811-41819)2=(38-22)2=8(千米/时)答:这条河的水流速度为8千米/时。练习:1.小燕上学时骑车,回家时步行,路上共用50分钟。若往返都步行,则全程需要70分钟。求往返都骑车需要多少时间。2.已知铁路桥长1000米,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共用120秒,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80秒。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3.某人要到60千米外的农场去,开始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步行,后来有辆速度为18千米/时的拖拉机
7、把他送到了农场,总共用了5.5时。问:他步行了多远?活动内容行程问题( 二)活动过程本讲重点讲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中,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表现为:在实际问题中,总是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两个,求另一个。例1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后3时,甲车到达B地。求A,B两地的距离。分析与解:先画示意图如下:图中C点为相遇地点。因为从C点到B点,甲车行3时,所以C,B两地的距离为403=120(千米)。这120千米乙车行了12060=2(时),说明相遇时两车已各行驶了2时,所以A,B两地的距离是(40+60)2=200(千米)
8、。例2小明每天早晨按时从家出发上学,李大爷每天早晨也定时出门散步,两人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60米,李大爷每分钟行40米,他们每天都在同一时刻相遇。有一天小明提前出门,因此比平时早9分钟与李大爷相遇,这天小明比平时提前多少分钟出门?分析与解:因为提前9分钟相遇,说明李大爷出门时,小明已经比平时多走了两人9分钟合走的路,即多走了(60+40)9=900(米),所以小明比平时早出门90060=15(分)。例3小刚在铁路旁边沿铁路方向的公路上散步,他散步的速度是2米/秒,这时迎面开来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经过他身旁共用18秒。已知火车全长342米,求火车的速度。活动内容盈亏问题活动过程人们在分东西的
9、时候,经常会遇到剩余(盈)或不足(亏),根据分东西过程中的盈或亏所编成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例1 小朋友分糖果,若每人分4粒则多9粒;若每人分5粒则少6粒。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分多少粒糖?分析:由题目条件可以知道,小朋友的人数与糖的粒数是不变的。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第一种方案每人分4粒就多9粒,第二种方案每人分5粒就少6粒,两种不同的方案一多一少相差9615(粒)。相差的原因在于两种方案的分配数不同,第一种方案每人分4粒,第二种方案每人分5粒,两次分配数之差为541(粒)。每人相差1粒,多少人相差15粒呢?由此求出小朋友的人数为15115(人),糖果的粒数为415969(粒)。解:(96)(5-4
10、)15(人), 415969(粒)。答:有15个小朋友,分69粒糖。例2 小朋友分糖果,若每人分3粒则剩2粒;若每人分5粒则少6粒。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粒糖果?分析:本题与例1基本相同,例1中两次分配数之差是5-4=1(粒),本题中两次分配数之差是5-32(粒)。例1中,两种分配方案的盈数与亏数之和为9615(粒),本题中,两种分配方案的盈数与亏数之和为26=8(粒)。仿照例1的解法即可。解:(62)(42)4(人),34214(粒)。答:有4个小朋友,14粒糖果。活动内容加法原理活动过程例1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还可以乘轮船。一天中火车有4班,汽车有3班,轮船有2班。问
11、: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走法?分析与解:一天中乘坐火车有4种走法,乘坐汽车有3种走法,乘坐轮船有2种走法,所以一天中从甲地到乙地共有:432=9(种)不同走法。例2旗杆上最多可以挂两面信号旗,现有红色、蓝色和黄色的信号旗各一面,如果用挂信号旗表示信号,最多能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分析与解:根据挂信号旗的面数可以将信号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只挂一面信号旗,有红、黄、蓝3种;第二类是挂两面信号旗,有红黄、红蓝、黄蓝、黄红、蓝红、蓝黄6种。所以一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信号36=9(种)。以上两例利用的数学思想就是加法原理。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任务有n类方法,在第一类方法中有m
12、1种不同方法,在第二类方法中有m2种不同方法 在第n类方法中有mn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是两个重要而常用的计数法则,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区别。乘法原理是把一件事分几步完成,这几步缺一不可,所以完成任务的不同方法数等于各步方法数的乘积;加法原理是把完成一件事的方法分成几类,每一类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能完成任务,所以完成任务的不同方法数等于各类方法数之和。活动内容还原问题活动过程有一位老人说:“把我的年龄加上12,再用4除,再减去15后乘以10,恰好是100岁。”这位老人有多少岁呢?解这个题目要从所叙述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给条件一步
13、步倒着推算,同学们不难看出,这位老人的年龄是(1001015)41288(岁)。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对于有些问题,当顺着题目条件的叙述去寻找解法时,往往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改变思考顺序,从问题叙述的最后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倒着思考,一步一步往回算,原来加的用减,减的用加,原来乘的用除,除的用乘,那么问题便容易解决。这种解题方法叫做还原法或逆推法,用还原法解题的问题叫做还原问题。例1有一个数,把它乘以4以后减去46,再把所得的差除以3,然后减去10,最后得4。问:这个数是几?分析:这个问题是由(446)3104,求出。我们倒着看,如果除以3以后不减去10,那么商应该是41014;如果在减去46
14、以后不除以3,那么差该是14342;可知这个数乘以4后的积为424688,因此这个数是884=22。解:(410)346422。答:这个数是22。例2小马虎在做一道加法题目时,把个位上的5看成了9,把十位上的8看成了3,结果得到的“和”是123。问:正确的结果应是多少?活动内容智取火柴活动过程在数学游戏中有一类取火柴游戏,它有很多种玩法,由于游戏的规则不同,取胜的方法也就不同。但不论哪种玩法,要想取胜,一定离不开用数学思想去推算。例1桌子上放着60根火柴,甲、乙二人轮流每次取走13根。规定谁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谁获胜。如果双方都采用最佳方法,甲先取,那么谁将获胜?分析与解:本题采用逆推法分析。获胜
15、方在最后一次取走最后一根;往前逆推,在倒数第二次取时,必须留给对方4根,此时无论对方取1,2或3根,获胜方都可以取走最后一根;再往前逆推,获胜方要想留给对方4根,在倒数第三次取时,必须留给对方8根由此可知,获胜方只要每次留给对方的都是4的倍数根,则必胜。现在桌上有60根火柴,甲先取,不可能留给乙4的倍数根,而甲每次取完后,乙再取都可以留给甲4的倍数根,所以在双方都采用最佳策略的情况下,乙必胜。在例1中为什么一定要留给对方4的倍数根,而不是5的倍数根或其它倍数根呢?关键在于规定每次只能取13根,134,在两人紧接着的两次取火柴中,后取的总能保证两人取的总数是4。利用这一特点,就能分析出谁采用最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兴趣 特长 培训 教案 校级 2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