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pdf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pdf(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1)特点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2)标志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1760 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1882 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概念与内涵 2.1 定义: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过程、机理、和规律的科学。2.2 内涵:区域基础、产业链条、空间组织 2.3 关注重点 认识与模拟;规划与调控 2.4 当前理论研究重点(1)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地域(人地关系)复杂系统的研究(可持续
2、发展)(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同等尺度区域之间的关系研究(我国的东中西部差异)(3)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劳动就业)(4)企业内部活动的空间过程与外部空间效应(企业的权力结构,产业集群)思 考 题 1.何谓经济地理学?2.试述 20 世纪经济地理学思想发展过程!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1 国际经济地理学流派 社会学派、自然学派、应用学派 3.2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态势 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综合发展、企业经营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的应用(1)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持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壮大民
3、族、提高国民意识、解决区域社会问题、优化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2)人口问题 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3)环境问题 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4)贫富差异问题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思 考 题 1.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2.谈谈经济地理学当前研究重点的己见!第二章 经济活动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活动:经济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视角就从地理空间组织
4、的角度考虑分散在地理空间上各种资源和要素如何结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过程,并通过对这些过程和规律的认识,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的布局和发展,实现经济的可待续发展。第一节 经济活动特征 经济活动在现代经济学中被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观经济活动是指以个体价格、市场为约束,以特定资源具体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活动则是国民收入、总资源利用和总价格指数决定构成的过程。经济活动的一般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即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四个阶段相连接构成完整的经济循环。在这个过程中,首要的环节是生产,作为生产的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和资源。(资源作为经济过程的操作对象,得到加工。资本用于购买设备和原
5、料,获得利息。劳动者的劳动则把原料加工成产品,获得工资。)产品经过流通进入市场,通过购买交换转入消费,从而完成经济循环。特征:1、利益最大化:是指经济活动总是以追求最大利益作为活动的目标,相应的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也应为实现这一目标来展开。这时利益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2、生产、流通、交换、消费间统一协调:为了使经济活动协调、经济运转,必须注意经济活动各环节的协调、统一,任意一个环节出现不协调现象,都会使整个经济活动循环出现障碍,并最终导致经济活动的不经济或难以为继。3、经济活动部门分工:经济活动部门分工特征是指不同经济活动类型之间及同类经济活动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
6、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的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关系。部门分工首先表现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第二层含义表现为同类经济活动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的数量、质量和空间上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关系。4、经济活动地域分工:经济地域分工是指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域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在充分利用比较利益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特征。5、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特性是指经济活动的主体为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经济活动具有规模扩大的趋势。这种规模的扩大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同时也包括质量提高等方面的内容。规模经济存在两种情况:
7、一种由于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即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现象。另一种情形是,随引导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出现平均成本不降反升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规模不经济现象。6、经济活动的集聚与分散:经济活动的集聚特征是指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活动效率、保护环境和共用基础设施而表现出的经济活动的集聚趋向特征。即通过经济活动的集聚来促进集聚经济活动在技术上、生产上、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联系。经济活动集聚现象经常发生在区域开发建设的早期,当经济活动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当集聚地区经济活动因过度集聚而出现空间集聚边际负效应时,就会产生空间扩散。例:工业开发园,优惠产业政策,良好基础设施,大量
8、企业涌入,超出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限制,从而出现外部不经济现象,最终迫使部分企业转产或者迁出,形成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7、经济活动的空间形态:由于经济活动自身生产和经营的特点及其对不同区位条件的需求,导致不同的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组织中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具体表现为点、线、面等空间形态。8、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各种影响因素对各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表现为主要的,有些表现为次要的;主要的影响因素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往往起主导作用。各经济活动主体在最大利益的驱使下,往往有向对经济活动最有利的区位或满足最主要条件需求的区位集聚或者靠近的特点。空间组织呈现出不同的区位指向性特征:例:原料地
9、指向,市场指向 第二节 经济活动分类 一、按经济活动的部门分工特征分类: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可以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分为四个层次。1.流通部门:交通,邮电通信,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游、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10、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二、按经济活动功能特征分类:1、主导产业经济活动:指在区域经济中的一类或几类经济活动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经济活动 2、关联产业经济活动: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经济活动发展起来的经济活动,它在投入、产出或工艺、技术上与主导产业经济活动的联系是最直接和最密切的,可以说是为主导产业经济活动的建设发展而存在。3、基础产业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活动。4、支柱产业经济活动: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经济活动。5、潜导产业经济活动:在现时并不重要,作用还不很大,但是发
11、展潜力比较大,或者是代表将来产业发展方向,前景比较好,可以在短时期内上升为主导产业经济活动。三、按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特征分类:1、资源指向型经济活动: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其布局一般要求接近资源地。2、劳动指向型经济活动: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经济活动。3、资金指向型经济活动: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4、技术指向型经济活动:称知识密集型经济活动,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5、市场指向型经济活动:指产品不宜保存、难以运输或产品运输费用占整个生产成本份额
12、较大的经济活动。四、按空间形态特征分类:1、点状经济活动:指经济活动的分布通常表现为空间点或点群这类经济活动一般用地规模不大,集约利用强度高,与其他经济活动联系紧密且在空间上接近。2、线状经济活动:指经济活动布局通常表现为空间线或网络。这类经济活动由于其线状分布特点,具有一定的用地规模且对区域其他经济活动的布局具有重要影响,通常是联系相关经济活动的桥梁和纽带 3、面状经济活动:主要是指农业经济活动,当然其他部分占地规模较大的矿业、旅游业等也可归入其中。该类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的用地规模较大,集约程度相对较低;其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多考虑的是区域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经济活动联系 一、经济活动
13、联系的内容:经济活动联系:指经济活动之间在产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依赖性、参与性、互补性等关联关系。二、经济活动联系的主要方面:产品或劳务联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每一种经济活动都不能脱离其他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在经济活动间或多或少地需要相互提供产品或者劳务,这种联系就是产品或劳务联系。是经济活动间最广泛、最基本的空间联系之一。生产技术联系:每一种经济活动都有自己特定的生产技术的要求,这种生产技术的要求使其不是被动接受其他相关产业门的产品或者劳务,而是依据本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特点和产品结构特征,对相关产业的产品和劳务提出各自的产品质量的技术性能。劳动就业联
14、系:经济活动发展时,会增加一定的劳动就业机会,而该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带动的相关经济活动的发展,也必然使这些相关产业增加劳动就业机会,这种各类经济活动发展在就业上的“关联效应”是客观存在的。投资联系:经济活动或者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物质资本。经济联系一方面对人力资本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在投资上也提出相应的要求。消费市场联系:经济活动之间由于共同的消费市场而发生的吸引和排斥关系。当某种产品或服务还处在供不应求或水平较低的状态时,共同的消费市场往往带来经济的集聚;当市场饱和状态或供大于求时,共同市场的经济活动具有排斥的现象。用地联系:是指由于不同经济活动对用地条件的特殊需求,导致这些经济活动在用地选择方
15、面存在吸引或者排斥的现象。公共物品联系:是指经济活动之间由于对某些公共物品的共同偏好,而产生相应的经济地域联系。如大型加工工业、原材料工业等经济活动对港口的共同指向性,因而存在港口布局、共用港口运输设备等多种联系。三、经济活动联系的实现形式 人流:是指经济活动区域之间劳动力要求的流动,它是经济活动间实现劳动力资源化配置的主要方式。人流一般具有方向性特点,一般由经济活动位势高的区域向低的区域流动,直接表现是劳动力工资。物流:是指经济活动间存在物质要素的流动,它是经济活动间实现经济联系的直接外在的表现形式。物流的发生一般需要借助交通网络进行,因此经济活动区域间存在交通联系是物流生的基本前提条件。信
16、息流:信息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空间联系的重要实现途径。任何经济活动都在主动或者被动的接受其他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向外界发送相关信息。信息流的直接媒介是通信网络。第三章 经济活动区位条件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区位条件:是指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影响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是韦伯,他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节约的费用。三、区位理论 (1)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
17、间法则。(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人类的活动内容或实体 (3)区位理论体系:农业区位论、工业、商业等 第二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1.指自然界中的各个自然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生物等,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2.指的是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例:气候因素对经活动的影响 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热量、光照、水分条件对农作物的播种、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对交通运输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海运与内河航运;对工业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水利枢纽建设,考虑降水量和降水强度。二、社会经济条件 指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人口与劳动力状况、信息条件、
18、经济基础与地域分工状况、市场条件、体制、政策和文化背景等。例:人口劳动力资源 人,一方面是物质资源的生产者,即生产力中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充足的人口,可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和资源承受能力,会延缓社会经济发展。三、技术条件 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人类正经历着技术发展异常的时期,近十来年的技术发明和发现,比过去 2000 年间的总和还多。技术从发明到获得实际推广运用,经历时限已大为缩短。蒸汽机为 80 年,激光技术仅 2 个月。第三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土地因子对
19、经济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产业的空间布局是基于土地效益的竞争的结果。例:对农业,土地肥力;对工业,经济区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以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要求选择的区位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
20、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资本包括流动资本(现金、有价证券等)和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尽管从全球角度看,全球储蓄可转化为全球投资。但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本地区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区位因子之一。劳动力在质和量上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
21、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从而影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不同空间分布 第四节 区位条件基本特征与规律 一、区位条件的基本特征 区位条件的唯一对应性:区位条件最终表现为一定的场所(位置),这种场所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在二维地理空间中可以唯一地由一对(x,y)坐标来表示。这个固定场所是具有一系列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组成的综合体,不同的场所所具有不同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组织特征,即区位条件是和一定的地理位置唯一对应的。一、区位条件的基本特征 区位条件的系统性:区位条件的系统性主要由于区位条件组织的复杂性造成。区位条件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生产技术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具有复杂
22、的综合的特点。分析单个要素作用的同时要考虑其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以及整个系统的结构组成部分。区位条件的动态性:区位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的。动态性表现为各组成随时间变化,如农业区位条件的水分与光热条件,随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气候区位条件。也表现为某区位因子的变化导致区位条件的改善,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导致区位条件的改善。区位条件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区位条件不对与场所自身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关,同时也受周围环境及其上层更大区域条件的影响,因此对区位条件的分析应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区位可包括宏观选点的国家/地区/省/市/县区位和微观选址的用地区位。二、区
23、位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 区位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指区位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区位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例:自然地理因素存在的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高原地带性分布规规律。三、区位因素的作用距离衰减规律 经济活动与其活动区位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其相互作用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低的现象。距离衰减规律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也是区位论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这一规律最先是由杜能提出的。是指土地纯收入随其与城市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理想模式。除了农业外,现在已广泛用于城市、商业、交通和人口的区位分析
24、中。第五节 区位条件的评价 一、原则 1、从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实际要求出发;对区位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以使经济活动布局到合适的区位上。如评价一条河流,落差大,蕴含的水力资源丰富,对水电建设很有利,却不利于航运。2、全面综合分析,深入主导因素;影响经济活动条件因素是多方面的,主导因素对区位条件起决定性的影响 对主导因素进行重点评价。如评价作物的区位条件时,要求有适宜的土壤、地形、水分等条件。3、定性、定量、定位和定时分析原则;进行区位评价时,要抓住区位条件及其因素的质量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定性、定量、定位、定时地展开具体分析。4、运用发展的观点;影响、制约区位条件的各种因素本身
25、是变化和发展的;人们开发、利用诸条件的能力也是变化和发展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5、运用开放的观点;区位条件受周围更大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与其上层系统发生联系,即区位条件具有开放性。6、在技术可能性前提下论证经济、生态合理性。同一种区位条件在生产发展、开发利用上往往具有多宜性,有多种技术可能性,各种可能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不同的。如:南方丘陵山区可以开发经济林、用材林,也可以建成畜牧业基地,还可以建成茶园。二、评价的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是根据经济活动对区位条件的不同需求,从经济活动区位的各组成要素入手,开展深入的调查、分析与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地理学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