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急诊科优势病种14075.docx
《医学专题—急诊科优势病种1407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专题—急诊科优势病种14075.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急诊科2013年度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2013我科在去年优势病种(外感发热)基础上,根据我科实际情况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制定并实施了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优势病种的临床诊疗方案及路径,并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运用,其中大多数以中青年人为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风寒束表型:用解表散寒法;风热犯表型:用解表清热法;暑湿袭表型:用清暑祛湿法;卫气同病型:用透表清气法:白虎汤加减。中成药:杏苏颗粒、小柴胡颗粒、双黄连口服液、小柴胡颗粒、
2、连花清瘟胶囊等。结合中医特色治疗以针刺等治疗。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 有效:服药72h内体温降至37.2以下,且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2的时间。2显效: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4h内体温下降0.5。3痊愈天数:首次服药至疾病痊愈所需时间。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满12小时、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二)临床疗效评价治愈:68%显效:22%有效:8%无效2%三、疗效评估外感发热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发热、恶寒、咳嗽、头身痛,有外感病史;外感发热邪在肺卫,治疗当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风寒束表型:用解表散寒法:麻黄汤加味。同时加予葛根重用桂枝以达解肌
3、发表,以缓解患者的头项强痛等症,总有效率80%以上。风热犯表型:用解表清热法:银翘散加减时适当加予黄芩,生地,柴胡等清热药以加强退热效果有效率85%以上。在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和不配合中医特色疗法中以针刺:选穴大椎,曲池、合谷;拔罐取穴大椎等。疗效较对照组高20%。但在治疗中往往外感有兼夹有湿、署、燥、实等病症,所以在病症分析是要注意兼症的治疗,兼湿者加祛湿药,兼署加清署生津药,兼燥者加生津润燥药,兼实者祛实邪。在下年的诊疗方案中加以改进。三、总结 中医药在治疗外感发热虽然有较长历史,但发展缓慢,一直以来未有新的快速有效的退热措施。中药汤剂配伍复杂,煎药时间较长,在应对高热病人时显得相对棘手。比如
4、从配药到汤药煎煮成功至少要1个小时,特别是夜间急症,给中药的运用带来很大的局限。不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理解。本病本病的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而且大多病人以高热为主,病人在接受中医治疗过程中急于退热,在治疗过程中会过用苦寒,头身疼痛难以缓解,解热镇痛效果较西药缓慢。四、 优化措施 1、要充分学习和利用中医在外感发热治疗的优势,同时在治疗中研究筛选新的药物,解决患者病、急、痛,同时加强沟通,建立患者中医药的信耐。2、对当前已有的中成药加强辩证论治水平,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如柴胡注射液用于退热,双黄连和炎虎宁用于抗炎抗病毒等多种剂型的治疗。*急诊科2014年1月2日急性咳嗽病疗效分析、总结
5、评估及优化措施 急性咳嗽病是我科的优势病种之一,2013年度我科共收治患者病列约7例,有效5例,有效率95%全部执行诊疗方案,现将2013年度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疗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并分述如下: 急性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为因素,导致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病症。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咳嗽的原因有外感、内伤两大因素。 1、分析:入院患者均以我科的急性咳嗽病诊疗常规为指挥,在咳嗽病的各个阶段进行中医药干预治疗。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病位主要在肺,以邪实为主,治宜宣肺祛邪。但应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施治。由于肺为脏腑之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专题 急诊科 优势 1407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