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光学成就简述.doc
《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光学成就简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光学成就简述.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光学的开展 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光学成就简述 古代人对于光现象的记载与研究是与日常生活、观察天象、占星问卜等同时开场的,因此历史上的光学几乎与力学、数学等一起成为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最早部门但由于光的物理本性不象力的本性那样比较容易为人们认识,因此古代光学根本上停留在对几何光学现象的描述与总结上,作为一门科学,开展比较缓慢从光学器具看,中国的青铜镜早就应用,而玻璃与珐琅在埃及、希腊、罗马发现较早柏拉图学园 428348 BC的教学内容中就已有光的直进与反射角与人射角相等的内容反射定律的创造者已不可考 欧几里德 Euclid,约330275 BC在?光学一书中说:“我们假想光是直线进展的,在线与线
2、之间还留出一些空隙米,光线自物体到人眼成为一个锥体,锥顶就在人眼,锥底在物体只有被光线碰到的东西,才能为我们看见这就是“流出论的根据但原子论者那么主张一切感觉都是从物体发出的物质流引起的亚里士多德介于二者之间,主张“视觉是在很睛与可见物体之间的中介者运动的结果公元二世纪时托勒密70147写了?光学?一书他用如图61装置第一次得出折射的数据见下表 折 射 角入射角 托勒密值 现 代 值10 8 72920 1531 145230 2230 22140 29 284950 35 35460 4030 403070 4530 444880 50 4736 盘 A 空气 r 水 B图为 托勒密实验 由
3、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托勒密的结论并不准确,他认为折射角与入射角成正比。中世纪阿拉伯人阿尔加桑 Alhazen, 965-1038也写了一本?光学?,他通过解那么知识正确指出眼的视觉功能,改良了托氏仪器,指出入射线、折射线与法线在一平面内,他还提出了有名的“阿尔加桑问题。从物点发出的光是如何聚集到限内成像的?他还通过晚霞的持续时间,计算出当时太阳处于地平线下10,估算出大气层高度为52000步,后来开普勒指出这个计算结果不对,但物理思想是可贵的,阿尔加桑?光学?的拉丁文译本在十三世纪曾鼓励波兰数学家维特洛Vitello去研究光学 折射定律的建立 望远镜出现后,为了改善天文、航海与战争中这一必备的利
4、器,需要不断改善已有的光学元件的制备与提高望远镜的倍数,这就不能没有正确的理论研究 开普勒在1604年发表了对维特洛光学论文的注释,1611年发表了?屈光学?,他认为折射角厂由两局部组成,一局部正比于入射角i,另一局部正比于人射角的正割sect只有在小于30时,托勒密的正比例定律才适用在光近乎垂直入射时,i:r3:2,他还得出玻璃的折射角不会超过42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他得出存在有全反射现象的结论在这些工作的根底上,他求出了曲率相等的双凸透镜的焦距与平面透镜的焦距,并设计了他的望远镜 荷兰数学家斯涅耳 Willebroad Snel1, 15911626在大约1621年发现了折射定律,如图,水中
5、点F从空气中看好象在C点,斯涅耳发现,对于任意人射角, 常量这一定律是斯涅耳1626年去世后在他的遗稿中找到的,而第一个利用粒子“网球模型推证这一定律使其具有现代形式的正是笛卡儿,他把余割之比换成了正弦之比光的本性在自然界里,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一种现象,光能使世界上一切物体呈现出它们的形状与颜色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与食物的产生,也是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根底的。总之,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光 多少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为探索光的本性作了大量的实验,提出了许多理论,但是至今还没有能得出最终的、根本性的答复。 人们根据实验很早就已经了解了一些根本光学现象:光沿直线传播;光从镜面反射的角度等于它射向镜面的角
6、度反射;光束从空气进入玻璃、水或者其他透明物体时,会发生偏折折射;各束光可以彼此穿插通过而不相互干扰。虽然这些规律早为人们确定,但是它们所包含的深刻内容还远远没有为人们认识清楚。终究光是什么?即关于光的本性这个问题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开展阶段,是不断变化着的,甚至在同一历史时期,也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十七世纪,为了解释这些根本规律,形成了两大学派:一派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另一派是由惠更斯建议的“波动说 。光的本性是什么?对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答复。科学开展到十七世纪,就形成了一场关于光的本性的争论,也就是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这场争论,是科学特别是光学开展的产物,同时又成为科学新开展
7、的动力之一。微粒说是以牛顿为代表,波动说那么是以胡克、惠更斯为代表。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做了探讨光本性的第一个重要实验:他让太阳光通过一块三角棱镜,经棱镜射出的光束是一条按红、橙、黄、绿、蓝、靛、紫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这种光带就称为“光谱。白光就是由这几种光混合而成的。为了解释这些光学现象,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他认为:光是由弹性微粒流组成,由光源发出,以高速作直线运动。牛顿以此为论据。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及反射定律,也解释了光的折射现象。他认为光的传播速度决定于煤质的密度,煤质的密度越大,光在其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大。根据他的假设,光在水、玻璃中的速度大于空气中的速度。但以后的实验结
8、果与此恰恰相反,证明牛顿的这一结论是谬误的。1672年2月6日牛顿送交皇家学会的一封信“关于光与色的新理论一文,牛顿说出了自己关于光的物质性的见解,认为“光线可能是球形的物体,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光的微粒说。牛顿用这种观念。很容易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同时也能解释光的反射与折射。但是这篇著作却引起了剧烈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反对牛顿对于光的本性的微粒见解的人是胡克。胡克主张光是一种振动。他举出金刚石受到摩擦、打击或加热时,在黑暗中会发光的例证来说明光必定是一种振动。同时他还以金刚石的坚硬特性,提出这种振动必定是短促的。当讨论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速有限之后,胡克认为,在一种均匀煤质中,这一运动在各个方
9、面都以相等的速度在传播,于是发光体的每一个脉动或振动都必将成一个球面。这个球面将不断地扩大,就如同把一石块投入水中后,在水面一点周围的环状波膨胀为越来越大的圆圈那样尽管肯定要快得多。由此可知,在均匀煤质中扰动起来的这些球面的一切局部都与射线交成直角。由此可见,胡克实际上已接触到了波前与波面的概念了。 胡克与牛顿争论时,提出不少问题,特别是微粒说所不能解释的一些事例。为了答复胡克提出的问题,牛顿又进一步研究,想方法如何来完善自己的假说与理论。由于牛顿对振动与波动过程有一个严格的了解并有一个严整的数学原理,所以他在与胡克争论过程中,认为在自己的关于光的粒子构造的理论中,作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他也
10、说明作出这个结论并没有绝对肯定,所以只能用两个字来表示:“可能。进而认为这个结论在极端的情况下,仅是自己学说的大概的结果,而不是它的根本前提。 1675年 12月 9日,牛顿在送交皇家学会的一篇论文“涉及光与色的理论的假说中,提出了一个把光的微粒与以大的振动相结合的新假说。论文中写道:“以大的振动在这一假说与那一假说中都是一样有用的与不可缺的。因为假定光线是从发光物质向各方面发射出去的小的微粒的话,那末当它们碰到任何一种折射或反射外表时,就必然要在以大中引起振动,正象石块被投到水中时要引起振动样。我还假定,这些振动将按照激发它们的上述颗粒性光线的大小与速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深度与厚度。“只有这样它
11、才能如此普遍而无所不包,以致把其他的假说也都包罗在内,而不需要创造什么新的假说。 除此之外,牛顿在1675年12月21日写信给奥尔登堡Henry Oldenbu,当时皇家学会的秘书的信中在谈到他与胡克看法不同之处,牛顿认为,“除了假定以大是一种能振动的媒质以外,我与他没有什么共同之点。然而我对这个假定有与他很不一样的用法:他认为能振动的以大就是 光本身,而我那么认为它不是。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正如他与笛卡儿的差异很大一样。牛顿在其他的论文中又提出并确立了光的周期性。 当牛顿在皇家学会宣读新的论文、阐述新的假说时,胡克却提出了关于优先权的要求。于是牛顿在愤慨之下,决定不发表光学著作。而牛顿的多年
12、来的光学研究成果,只是在1704年间克死后的一年发表在他的?光学?著作中。这一偶然事件,看来是影响了光学的开展。波动论的先驱者是英国的罗伯特胡克一六三五一七0三年,但最先将它系统化的是荷兰的惠更斯一六二九一六九五年。惠更斯认为,光是充满宇宙的光介质的波动,关于光波的传动方法,叫做所谓的惠更斯原理。他虽然运用这个理论很好地说明了光的折射与波动,但没能充分地说明光的直射。此外,也没能充分地说明一六六九年发现的冰州石的双折射,这是日为他把光行成是纵波介质的振动方向同波的前进方向一致的缘故。荷兰科学家惠更斯是牛顿同时代的人,他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他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与声波一样,它依靠煤质来传播、光
13、在水、玻璃等折射煤质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蚀而且各种颜色的光波长不同,传播速度也不一样,波长越短,传播速度越慢,因此紫光偏折最厉害。波动说能解释光穿插通过而彼此不发生干扰的问题,但波动说不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微粒说与波动说争论不休,基于当时的实验条件及方法,无法用实验事实判断两种学说的优劣。因为微粒说能够自然地、直观地说明光的直进现象,所以较易为人们所承受。在物理学上,牛顿是绝对的权威,因此,在他死后大约一百年,粒子论甚嚣尘上,而波动论那么被人们遗忘了。波动光学的兴起在牛顿1704年出版?光学?一书以后,差不多相隔整整一个世纪光学包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进展不大,过去都把这一切归罪于牛顿的威望。到了
14、十九世纪光学的开展才有所突破,特别是物理光学的开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开场了波动光学的英雄时期;这一时期从1800年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而这一开展主要发生在英国与法国,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扬与菲涅耳。 托马斯杨十九世纪法国科学家托马斯杨系统地解决了有关波动的数学问题,同时光的双缝干预实验的结果也支持了光的波动说。英国物理学家兼医生1773年6月13日生于萨默塞特的米尔佛顿;1829年5月10日卒于伦敦。 扬是一个神童。他两岁能读书,四岁就已两次通读圣经。他在青年时期,就学会了十几门外语,不仅包括希腊语、拉丁语与希伯来语,而且还有阿拉伯语、波斯语、土尔其语与埃塞俄比亚语。他还能演奏包括风笛在
15、内的多种乐器。他是那种成人后仍是天才的最正确神童,在剑桥人称“奇迹扬。有钱的叔父死后,他便在剑桥过起富裕闲适的独立生活。 杨开场学医,并在爱丁堡大学年迈的布拉克“指导下修业。后来他去德国,并于1796年在戈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遂于二799年在伦敦开业行医。从1801年到1803年期间,扬在朗福德伯爵新创办的皇家学院讲授自然科学,1802年被任命为皇家学会的外交秘书。 由于扬对病人缺乏与蔼体贴的态度,所以他作为一名医生并不成功。 扬对感官知觉发生了兴趣。他第一个发现还在学医时冲已球晶状体在注视距离不同的物体时改变形状的方式。1801年,他表达了散光的原因,认为视觉模糊是由角膜曲率不规那么引起的
16、。 从研究眼睛走向研究光本身是自然而然的一纸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光是由粒子组成还是由波组成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粒子论者在争论中占很大优势。反对波动说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据是光投影清晰,不象声波那样能绕角行进。也有一些人提出,波长越短,拐弯能力就越小;因而提出光的波长可能短到使拐弯极其微小的程度。事实上,格里马尔迪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就已发现这种微小的弯曲,但他的观察却被大家无视了、因此,以更加戏剧性的方式论证光的波动性质,便成了扬的任务。扬于1803年实现了此项证明。他让光透过极窄的缝隙,结果并不是看到缝隙的清晰影象,而是看到了一条条光带。这些光带是由格里马尔迪曾注意到的那种绕角衍射引起的,这是粒子说
17、所不能解释的。 扬还有一个更加有力的根据。他通过声学研究,对拍这一现象发生了兴趣。所谓拍,就是不同音调的两个声音合在一起时,使声音时断时强的效果。这一点很容易解释,因为两种音调波长不同,因而就不能步调一致。两种声波最初可能暂时同步,两个波峰就互相加强而产生强声。然后,这两个声波又失步,这时,一个波将空气分子推向一个方向,另一个波又将空气分子推向相反方向,结果空气分子不动无声。 那么两种光波相加,会不会产生暗区呢?如果光是粒子,就不眠如果光是波,就能产生暗区。扬让光束通过两个小孔,透过的光便散开重叠。重叠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强光城,而是形成一种亮暗交织的条形图案,与声学中的拍完全相似。这个现象称为
18、干预。 扬的工作最初在英国遭到很大的敌视主要由一个私敌亨利布鲁厄姆的敌意所致。加之他用的数学艰深,表达也嫌模糊;又由于粒子论是牛顿提出的,是地地道道的“国货。因此,英国物理学家抵抗粒子论,还是有心理上原因的。当然,在英国也有人支持他,如沃拉斯顿。民族自尊心常常在科学上起着作用几乎总是起一种有害的作用。所以继续扬的这一工作的是法国人菲涅耳与阿拉戈。他们证实了扬的研究成果,击败了粒子说。如果不是永远,也至少有将近一个世纪。 杨根据其衍射实验能够得到可见光的波长,这只需要算出什么样的波长能产生出观测到的弯曲度便可以了。算出的波长确实很小,还不到百万分之一米。 扬对光的兴趣,又导致他考虑色彩的感觉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古代 中世纪 光学 成就 简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