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微生物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微生物名词解释.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 0.5m,长度约0.55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2菌落(colony):单个(或聚集在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3芽孢:是指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于细胞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体。4PHB:聚-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5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6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
2、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7蓝细菌(Cyano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8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9蕈菌: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10粘细菌:又名子实粘细菌,是一类具有最复杂的行为模式和生活史的原核微生物。 11能量寄生微生物:因衣原体需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但有一定的代谢活性,能进行有限的大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系统
3、,必须依赖宿主获得ATP,因此又将衣原体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 12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13鞭毛: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状的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一至十根,具运动功能。 14伴孢晶体: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 15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16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存在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主要成分为多糖。 17菌毛:菌毛又称纤毛、繖毛等。是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的附属物,数量较多,结构简单,常见于 G菌。 18假根:是根霉属(Rh
4、izopus)真菌的匍匐枝与基质接触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起着固定和吸收营养的作用。 19子实体:是由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结而成具有一定形状的产孢结构。 20吸器:是某些寄生性真菌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寄主细胞内形成指状球状、或丛枝状结构,用以吸收寄主中的养料。21同宗结合:同一性状菌丝体上的两条菌丝融合后能形成子实体的现象。 异宗结合:来源于不同性状菌丝体上的两条菌丝融合后能形成子实体的现象。 22间体mesosome:是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一般位于细胞分裂部位或其邻近。 23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霉状体、菌质体。是最小的G菌,无细胞壁,细胞柔软、
5、形态不规则。菌落呈典型的“油煎蛋”状。 24衣原体chlamydia:衣原体是一类在脊椎动物细胞中专性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1噬菌斑:当寄主细胞被噬菌体感染后细胞裂解,在菌苔上出现的一些无色透明空斑(负菌落)。 2病毒:一类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3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上,并可长期随寄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能够完成增殖周期,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4溶源菌: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5溶源转
6、变:是指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以外的其他的表型的改变。6类病毒:类病毒是一个裸露的闭合环状RNA分子,它能感染寄主并在其中进行自我复制使寄主产生病症。 7拟病毒:又称为类类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植物病毒粒子中的小的环状RNA分子。 8朊病毒prion:是一类能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 9溶源性: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源菌,溶源菌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如自发裂解、诱发裂解、免疫性、复愈等称为溶源性。 10包涵体:病毒侵入寄主后与寄主细胞蛋白形成的一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颗粒体。 11溶源菌复愈:在溶源菌细菌群体增殖时,部分细胞丧失细胞内的噬菌体,成为非溶
7、源性细菌。 12溶源菌免疫性:溶源菌对已感染的噬菌体以外的其它噬菌体具抵制能力。 13生长曲线:将少量微生物细胞接种至恒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测定含菌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培养基(medium):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生长因子:通常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称为碳源。 氮源:凡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称为氮源。 水活度值:表示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中水的有效性,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
8、条件下,溶液的蒸气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气压力之比。 碳氮比: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将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的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由化学成份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内加入某种化学物质或去除某些营养物质以抑制杂菌。 加富培养
9、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营养物质,以供少数特殊需要的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富集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别的营养要素以增殖少数微生物的培养方式。 化能自养: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氧化还原态无机物获得能量的微生物。 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物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 光能无机营养型Photolithotroph:或称光能自养型。这是一类能以CO2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进行生长的微生物。 光能有机营养型Photoorganotroph:或称光能异养型。这类微生物不能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需以简单的有机物酸、醇等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
10、,又需耗能的,溶质在运送前后分发生1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或细胞内的一切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 质与氧结合、脱氢或脱电子三种。 2发酵(fermentation):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呼吸作用:指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可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
11、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氧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偶联着A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4无氧呼吸:化合物氧化脱下的氢和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最终交给无机氧化物的过程。 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5Stickland反应:两种氨基酸共同参与反应,其中一种进行氧化脱氨,脱下
12、来的氢去还原另一氨基酸,使之发生还原脱氨,二者偶联的过程。 6硝化作用:铵氧化成硝酸的微生物学过程。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还原NO3成气态氮的过程。即硝酸盐的异化还原。 分子结构变化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1生长:生物个体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 繁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2 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 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同步生长同步生长同步生长同步生长: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能处于同
13、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称为同步生长。 3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又称开放培养,是相对单批培养(batch culture)or 封闭培养(closed culture)而言的。它是指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4二次生长现象: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速效碳源(或氮源)和迟效碳源(或氮源)时,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先利用完速效碳源(或氮源)后,再利用迟效碳源(或氮源)而出现两次生长的现象,称为二次生长现象。 5防腐(Antisepsis):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能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
14、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的一种措施。 化疗(Chemotherapy):指利用具有选择毒性的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内部被微生物感染的组织或病变细胞进行治疗,以杀死或抑制组织内的病原微生物或病变细胞,但对机体本身无毒害作用的治疗措施。6消毒剂:可杀死微生物,通常用于非生物材料的灭菌或消毒防腐剂防腐剂防腐剂防腐剂:能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但对人及动物的体表组织无毒性或毒性低,可作为外用抗微生物药物。7石炭酸系数: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和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的比率。 8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
15、的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9十倍致死时间: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数量十倍减少所需要的时间 热致死时间:在一定温度下杀死所有某一浓度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10致死温度:能在10分钟内杀死某种微生物的高温界限称为致死温度。 致死时间:在某一温度下杀死细胞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致死时间。11. 灭菌: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灭菌后的物体不再有可存活的微生物。消毒: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1遗传(inheritance): 亲代与子代相似,即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
16、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2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表现。 饰变: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即指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3基因组(genome): 一个物种的单倍体的所有染色体及其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称。 4质粒(plasmid):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
17、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5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而导致的遗传变化就称基因突变。 移码移码:指诱变剂会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6hisC-与hisC+:分别表示组氨酸的营养缺陷型和野生型。 7strr 与strs:分别表示对链霉素的抗性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 8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化转化转化转化:
18、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9普遍性转导: 噬菌体可以转导供体菌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 局限性转导局限性转导局限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10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些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凡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11基因重组:或称遗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
19、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12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菌株。 13野生型:指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 14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染: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15重组DNA技术:是指对遗传信息的分
20、子操作和施工,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载体中,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1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2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体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4条件致病菌:某些正常菌群中的菌在宿主的防御功能减弱时,趁机转移或大量繁殖,成了致病菌的这类特殊的致病菌即称条件致病菌。 5微生态制剂:是依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洛菌制剂,其功能在于维持宿主
21、的微生态平衡、调整宿主的微生态失调并兼有其他保健功能。 6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时,互相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7拮抗: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表面,从后者取得养料,引起病害或死亡。 8硝化作用:铵氧化成硝酸的微生物学过程。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将NO3还原成气态氮的过程。即硝酸盐的异化还原。 9反硫化作用:厌气条件下反硫化细
22、菌将硫酸盐还原成为H2S的过程。 硫化作用硫化作用硫化作用硫化作用(无机硫的氧化):含硫有机物分解所生成的H2S,以及土壤中的元素硫或其它硫的不完全氧化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被氧化成SO42的过程。 10富营养化:水体中N、P等营养元素大量增加,远远超过通常的含量,结果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使藻类和某些细菌数量激增,其它生物种类减少的现象。 11BOD:生化需氧量,或称生物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单位为mg/L。 COD: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1
23、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单位为mg/L。 12类菌体:在根瘤中根瘤菌失去细胞壁,形成肥大、有分枝的亚细胞器。 菌剂(菌肥或生物肥料):利用有益微生物为植物提供有效养料和促进生长。 13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生物膜生物膜生物膜生物膜: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某些有毒物质。 14TOD:总需氧量,指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在高温下燃烧变成稳定氧化物时所需的氧量。 DO:溶氧
24、量,指溶于水体中的分子态氧,是评价水质优劣的重要指标。 15根际微生物:指一类主要以植物根系分泌的营养物质的源方能生长良好的微生物。 根根根根圈效应圈效应圈效应圈效应:植物根际对微生物数量、种类、活性的影响。在数量上常用根土比来表示。 16LD50:半致列剂量。在规定条件下,测定杀死供试昆虫数的一半所需制剂的浓度。 17根土比:根际微生物和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之比。. 18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通过各类微生物分解、转化成氨的过程。 19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面进行及其生命活动的有机物圈层。广义生物圈包括生物及其所生活的非生命环境 20生物固氮:常温常压下,固氮生物在体内固氮酶的催化
25、作用下将大气中的分子态N2还原成为NH4的过程。1免疫: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传统的免疫传统的免疫传统的免疫: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2病原微生物:或称病原体:指寄生于生物体(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即称疾病。 3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是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指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
26、病理生理的过程。 4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5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6外毒素: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于菌体裂解时释放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 7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 抗毒素:
27、常用来预防注射。也可用类毒素注射动物,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 8非特异免疫:是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它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 9炎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 10抗原:是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11.抗体:指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
28、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12免疫原性: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或称反应原性,抗原能与相对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和反应的能力。 13完全抗原:或称免疫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不完全抗原:或称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1种(species):又译物种,是一个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一大群力株的总称。 2新种(species nova,sp.nov或nov sp.):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
29、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3培养物(culture):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 4型(form或type):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5菌株(strain):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 肽聚糖: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原核生物所特有,又称粘肽、糖肽、胞壁质或粘质复合物。原生质体:人工处理后,完全丧失细胞壁仅有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形成。原生质球:人工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细胞。一般由阴性菌形成。L型细菌:细菌在某些情况下所形成的变异形,无完
30、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能够生长和分裂,常形成“油煎蛋”状小菌落。最先由英国Lister研究所发现而得名。糖被:又称糖萼,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粘液状物质。菌毛:许多G菌和少数G+菌的表面存在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蛋白质类丝状附属物,又称普通菌毛。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很强的抗性,称为内生孢子或芽孢。 伴胞晶体: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胞的同时,会在芽胞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椎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作伴孢晶体(
31、即内毒素)。LPS:脂多糖,脂质和多糖的复合物,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多糖是内毒素和重要群特异性抗原(O抗原)。PHB:聚-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称为菌落。异形胞:是丝状体中间或未端产生的一种形大,壁厚、专营固氮功能的细胞,数目少而不定。假根:根霉属(Rhizopus)等低等真菌的匍匐菌丝与固体基质接触处分化出来的根状结构,具有固着和吸收营养等功能。匍匐菌丝:又称匍匐枝。毛霉目(Mucorales)真菌在固体基质上常形成与表面平行,具有延伸功能的菌
32、丝。菌核:由菌丝集聚并分化成的形状、大小不一的团块状结构,是一种休眠的菌丝组织。菌索:由大量菌丝平行聚集成的白色根状组织,具有促进菌体蔓延和抵御不良环境的功能。Cfu:每毫升菌液中含有多少单细胞pfu:指在培养于琼脂培养基上的细菌,或在单层培养的动物细胞上形成一个噬菌斑的病毒数。烈性噬菌体: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复制和生物合成)、成熟(装配)和裂解(释放)。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增殖的噬菌体,称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宿主细胞后,噬菌体的基因组只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基因组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一般情况下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33、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或溶源噬菌体。溶源菌:是指基因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并能正常复制而不被裂解的细菌,如E.coli K12()。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一步生长曲线或一级生长曲线类病毒:类病毒是一类能感染某些植物致病的单链闭合环状的小RNA分子。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viroid-like),壳内类病毒,卫星RNA (satellite RNA),是指一些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片段,即包裹在真病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朊病毒:又称蛋白侵染因子(protein infection),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生长因子:是某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
34、其自身又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自身生长,需要外源提供的微量有机物。狭义的生长因子一般仅指维生素;广义生长因子除维生素外,还包括氨基酸、碱基、脂肪酸等。培养基: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些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鉴别性培养基: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如在培养基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EMB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一般用于检测大肠杆菌E
35、D途径: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途径,是少数缺乏完整EMP途径细菌的一种替代途径,为细菌特有。呼吸:即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或好氧呼吸。底物脱氢后,H经完整的RC传递,最终由O2受氢、产生H2O并释放ATP形式的能量,是一种高效的产能方式。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低的,由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作为RC未端氢受体的生物氧化。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利用硝酸盐作为最终氢受体进行无氧呼吸的过程。硫酸盐呼吸:微生物利用硫酸盐作为最终氢受体进行无氧呼吸的过程。是一种异化性的硫酸盐还原作用
36、,最终还原产物是H2S。发酵(狭义):是指在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方式。最适生长温度:细胞迅速生长繁殖的温度,即代时(G)最短或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时的培养温度。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可分为杀菌和溶菌。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子(如低温、干燥、缺氧、高渗、高酸、高醇、防腐剂等)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
37、发生霉腐的措施化疗:利用具有高度选择毒力的化学物质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达到治疗宿主传染病的一种措施。 巴氏消毒法:采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物质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不影响物品原有风味的一种低温湿热消毒法表面消毒剂:对一切细胞都有毒性,不能用作活细胞或机体内,只能用于体表及环境消毒的化学药剂。抗代谢药物:能与体内代谢物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影响或拮抗代谢功能的药物,通常它们的化学结构与体内的核酸或蛋白质代谢物相似。 抗生素:主要由微生物产生的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质粒:主要指原核生物核基因组外具有独立复制能
38、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dsDNA分子,即cccDNAF质粒:又称F因子、致育因子或性因子),是E.coli等细菌决定性别并有转移能力的质粒。原养型: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野生型菌株。光复活: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可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暗修复:如果DNA的损伤较为严重,就必须进行切除修复。这是不依赖可见光,只通过酶切作用去除嘧啶二聚体,随后重新合成一段正常DNA的修复方式,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外源(供体菌)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转化或转化作用。转导:受体菌直接吸收外源(供体菌)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转化或转化作用。普遍转导:通过完全
39、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的“误包”,而将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接合:供体菌(雄性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从而获得同时带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感受态:细胞处于能够吸收DNA的状态称感受态微生物的种:微生物的种是一个基本的分类单元,是一大群表型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的其它物种有明显差异的所有菌株总称。亚种:在种内,有些菌株如果在遗传特性上关系密切,而且在表型上存在较小的某些差异,一
40、个种可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小的分类单位,称为亚种。模式菌株:在微生物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作为其具体代表,此典型菌株就称为该种的模式菌株(type strain)。菌株:或称品系,指同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纯培养物:如果某一培养物是由单一微生物细胞繁殖产生的,就称之为该细菌的纯培养物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大肠菌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抗体:抗体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原:又称免疫原(immunogen),是一类能
41、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1、质粒:主要指原核生物核基因组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dsDNA分子,即ccDNA。2、发酵: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方式。3、益生菌剂:指一类分离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为主体,一般以口服或粘膜途径投入,有助于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态平衡并兼有若干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制剂。4、光复活作用: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可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5、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细菌或血细胞等)与其相应抗体在合适条件下反应并出肉眼可见的凝集团现象。发酵 大肠菌群 培养基 子实体 核衣壳 伴孢晶体 模式菌株抗生素 菌落抗原 拮抗 内毒素 抗体 转化 有氧呼吸 基内菌丝 同步生长 防腐球形体 温和噬菌体质粒 连续培养 抗毒素 正常菌群 烈性噬菌体 噬菌斑 无性繁殖 体液免疫 包涵体 活性污泥 纯培养 细胞免疫 干扰素移码突变 消毒 共生 F 因子溶源性细菌 朊病毒第 2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