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社会知觉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三社会知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社会知觉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社会知觉第1页,此课件共55页哦第第2节节 对他人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印象形成3、2、1 社会印象定义社会印象定义3、2、2 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3、2、3 印象的组织结构印象的组织结构324 印象形成过程中加工整合的方式印象形成过程中加工整合的方式325 印象形成过程中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印象形成过程中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律第2页,此课件共55页哦 3、2、1 社会印象定义社会印象定义社会印象: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印象形成印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
2、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第3页,此课件共55页哦3、2、2 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直观和直觉,它具有间接性。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单一和零散,它具有综合性。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改变,不易为理性所说服,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执性。第4页,此课件共55页哦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 1、外表、外表 发型和装束,性别的区分;性格的判断,英雄难过美人关。2、言语活动、言语活动 人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及节奏变化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征,通过对人的言语活动的分析,也能有助于
3、对人的性格和态度的认识。3、非言语线索、非言语线索 人的面部表情和人的体态表现第5页,此课件共55页哦4、行为、行为 了解一个人如何行动、怎样行动和有什么行动、表现怎么样,对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此人,形成关于此人的一个准确的知觉印象,都将十分有益。总之,人们利用所能获得的各种线索对他总之,人们利用所能获得的各种线索对他人形成印象。人形成印象。第6页,此课件共55页哦3、2、3 印象的组织结构印象的组织结构维度观维度观 有三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评价维度、能量维度和活动水平。其中评价纬度是印象中最重要的层面,即对以个人品质的好坏进行评价。类型观类型观 外向/内向;敏感;大度/小气等等在日常生活进行评
4、价时,往往是两种方式混合使用。第7页,此课件共55页哦324 印象形成过程中加工整合的方式印象形成过程中加工整合的方式1、平均模型、平均模型 安德森(1962),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价。1986年,提出加权的平均模型,给予某些重要的特质以较大的权重,注重某些因素的价值值。2、双重加工模型、双重加工模型 布鲁尔(1998),两类加工操作: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第8页,此课件共55页哦325 印象形成过程中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印象形成过程中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律首因效应首因效应 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因即最后的印象,
5、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晕轮效应晕轮效应 在社会认知时,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它一系列的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认知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到未被认知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又称光环效应。第9页,此课件共55页哦 关于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讨论关于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讨论卢钦斯卢钦斯: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即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因首因效因;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而认知者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起较大作
6、用;第10页,此课件共55页哦怀斯纳怀斯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究竟何者起作用,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第11页,此课件共55页哦第第3节节 对群体的知觉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331 刻板印象的定义刻板印象的定义332 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333 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素334 刻板印象的利与弊刻板印象的利与弊 第12页,此课件共55页哦331 刻板印象的定义刻板印象的定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stereotye,定见),定见)就是人们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第13页,此课件共55页哦332 刻板印象的形成
7、刻板印象的形成 1个人的经验个人的经验 当人们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其某些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化和固定化。(1)由于新奇的、极端的、凸现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一个群体中特殊的成员对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2)一个群体的社会角色往往限制了我们所看到的行为。第14页,此课件共55页哦2社会学习社会学习 依据间接的资料形成的,即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描述而获得的。第15页,此课件共55页哦334 刻板印象的利与弊刻板印象的利与弊 积极影响:包含了一定的合理的、真实的成份,或多或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因此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提
8、供一定的便利。消极影响: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随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它往往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在对人的认知中,刻板印象则易导致成见。第16页,此课件共55页哦第第4节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判断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判断归归因因341 几个重要的定义几个重要的定义343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344 归因偏差归因偏差345 归因的个体差异归因的个体差异第17页,此课件共55页哦341 几个重要的定义几个重要的定义归因归因(attribution),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内因内因:内在原因,即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性或特征品性或特征,包括个
9、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的努力等。外因外因: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第18页,此课件共55页哦稳定原因稳定原因 指导致行为表现的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条件、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能力、人格、品质、活动的难易程度等。非稳定原因非稳定原因 指容易发生变化、较不稳定的各种因素、条件及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情绪、心境、努力程度、机遇及环境的影响等。第19页,此课件共55页哦343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人际知觉的另一种观点,它关注我们怎样知觉自己和知觉他人。成就
10、归因模型成就归因模型 维纳维纳 主要观点认为人们揭示成败的原因可用下列三个纬度加以分类与描述:(1)内外因(2)稳定不稳定(3)可控制性第20页,此课件共55页哦成败归因模式稳定性内在性可控性稳定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不可控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第21页,此课件共55页哦三维理论三维理论 凯利(1967)在三维理论(cube theory)中提出要找出行为的原因,可以遵循三项原则:1.差别性原则差别性原则。如果将“结果归因于那样一种事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结果便不出现”,此时,可以认为差异性高;反之,则差异性低。第22页,此课件共55页
11、哦 2.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贯”,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则一贯性低。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在“所有的认知者都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时,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第23页,此课件共55页哦表4-3“Mary 对一喜剧演员的反应”试验中的三种条件(McAthur,1972)条件一致性独特性一贯性1高其他人都笑高她没有对别的任何人发笑高她总是对着他大笑2低很少有其他人发笑低她总是对着喜剧演员笑高她总是对他大笑3低很少有其他人发笑高她没有对别的任何人发笑低她几乎从没对他大笑过第24页,此课件共55页哦 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条件下,61%的被试都把玛丽对那
12、个喜剧演员大笑这一事实归因那个喜剧演员(实体维度)上去。在二种条件下,86%的被试把事实归因到玛丽本身的特性(个人维度)上去。在第三种条件下,72%的被试把事实归因到当时的情景(时间/方式维度)上去。这个研究比较清楚的验证了凯利的归因模式。第25页,此课件共55页哦反常条件关注模型反常条件关注模型希尔顿(希尔顿(1986)认为在与行为、事件发生)认为在与行为、事件发生有关的所有条件中,如果某一条件比较突有关的所有条件中,如果某一条件比较突出、比较异常,那归因者就会把行为事件出、比较异常,那归因者就会把行为事件的发生归于它。的发生归于它。第26页,此课件共55页哦顺序阶段顺序阶段 吉尔伯特吉尔伯
13、特(1988)将整个归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行为的分类自动的特质归因校正第27页,此课件共55页哦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由于我们可以非常有把握地将人的行为看成是其意图的直接反映,因此,我们对他人行为的推理过程必须符合一致性标准。人们的每一行为都会产生许多效应,即后果。对行为的归因则是根据行为的非共同效果进行的。行为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又都具有程度不同的社会赞誉性。人们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是根据非共同效应的多少、有无以及所具有的社会赞誉性的高低来进行的。第28页,此课件共55页哦6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海德的朴素心理学(nave psychology)海德是美国心理学家,最早研究归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社会知觉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