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修订版)讲解学习.ppt





《中国文学批评史(修订版)讲解学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史(修订版)讲解学习.ppt(5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修订版修订版)课课 程程 宗宗 旨旨在中国文化的思想背景和精神源流中,系统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熟练掌握中国文论的术语、范畴和命题,准确阐释中国文论的经典著作,全面理解中国文论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参参 考考 书书 目目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共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共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郭绍虞:沧浪诗话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徐调孚等:惠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李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湖北人民出版社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讲演录,广西师范大
2、学出版社讲讲义义导导航航0 0导论导论1 1先秦文学批评先秦文学批评2 2两汉文学批评两汉文学批评3 3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4 4唐宋金元文学批评唐宋金元文学批评5 5明清文学批评明清文学批评6 6近代文学批评近代文学批评中中国国文文学学批批评评史史导导 论论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理论形态文化背景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儒家为正统,以道家道家及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佛教为补充。儒道释或三水分流或三川汇一,共同构成中国文论的思想文化背景。“儒”“儒儒”的字源学考察:的字源学考察:柔、需柔、需柔、需柔、需“儒儒”的关键词释义:的关键词释义:血缘血缘血缘血缘/仁义仁义仁义仁义/礼乐礼乐礼乐
3、礼乐/诗教诗教诗教诗教 儒家创始人儒家创始人儒家创始人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孔子孔子儒家儒家文化人格主义功利主义经学中心主义“道”“道”的本义与引申义道家创始人道家创始人道家创始人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老子老子道家道家文化虚静其心法天贵真言外之意“佛”“佛”的本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佛教文化真实观灵感观境界观思维方式1.以己度物的类比式思维2.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3.直寻妙悟的直觉式思维思维方式的中西差异中西方虽有着共同中西方虽有着共同中西方虽有着共同中西方虽有着共同的的的的“诗性智慧诗性智慧诗性智慧诗性智慧”之之之之源,但自源,但自源,但自源,但自“轴心时轴心时轴心时轴心时代代代代”(即公元前(即公
4、元前(即公元前(即公元前8 8 8 83 3 3 3世纪)起,却走上世纪)起,却走上世纪)起,却走上世纪)起,却走上不同的道路:不同的道路:不同的道路:不同的道路:西方文论从柏拉图和亚西方文论从柏拉图和亚西方文论从柏拉图和亚西方文论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其思维里士多德开始,其思维里士多德开始,其思维里士多德开始,其思维方式愈来愈逻辑化、哲方式愈来愈逻辑化、哲方式愈来愈逻辑化、哲方式愈来愈逻辑化、哲学化;学化;学化;学化;中国文论受先秦儒、道中国文论受先秦儒、道中国文论受先秦儒、道中国文论受先秦儒、道思想的影响,其思维方思想的影响,其思维方思想的影响,其思维方思想的影响,其思维方式既有着形而
5、上的思辨式既有着形而上的思辨式既有着形而上的思辨式既有着形而上的思辨的特征,同时也保持了的特征,同时也保持了的特征,同时也保持了的特征,同时也保持了诗性的特征。诗性的特征。诗性的特征。诗性的特征。类比思维象者,像也以己度物与取物喻人生命化与人格化整体思维天地与我同一一言以蔽之弥纶群言直觉思维应感说直寻说妙悟说理论形态1.批评文体的文学化 2.话语方式的诗意性 3.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批评文体的文学化先秦文论:寄生与随意先秦文论:寄生与随意两汉文论:叙事与序传两汉文论:叙事与序传魏晋南北朝文论:骈俪与隐喻魏晋南北朝文论:骈俪与隐喻唐宋金元文论:抒情与意象唐宋金元文论:抒情与意象明清文论:总龟与
6、玉屑明清文论:总龟与玉屑话语方式的诗意性比兴的方式骈偶的方式清虚含蕴与奇崛神怪的语言风格“范畴”“范畴范畴”一词语出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本义是将同类的事物归纳起来而作为典范,所谓归“畴”(类)为“范”。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中国文论范畴多取自于人自身以及日常生活经验,比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等。所归之“畴”与自然人事相关,具有经验性和形象性;归后之“范”则是归纳、抽象的结果,具有典范性和概括性。以“风骨”为例思考题1 1、理解儒、道、佛等概念的基本含义。、理解儒、道、佛等概念的基本含义。2 2、儒道释文化对文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儒道释文化对文论的影响表现在
7、哪些方面?3 3、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4 4、从、从“理论形态理论形态”的层面谈谈中国文论的诗性特征。的层面谈谈中国文论的诗性特征。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概概 说说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开端。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概概 说说先秦亦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期,先秦文论具有以下特点:大都蕴含于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
8、,文史哲合一,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以三百篇为圭臬,提出“诗言志”学说;无理论批评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中;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文学批评理论与艺术批评理论结合紧密,诗、乐、舞三位一体。说说“文文”庄子:“越人断发文身。”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屈原桔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说说“文文 化化”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说“文文 学学”“文学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孔门四科,先进,孔门四科,“文学文学”为其一:为其一:“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9、:宰我、子贡;政事: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荀子荀子大略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诗曰: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谓学问也。子赣、季路。故鄙人也,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文学在这里指的是学问、文教、文化修养、文献古籍等。如杨伯峻文学在这里指的是学问、文教、文化修养、文献古籍等。如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译注:“文学文学
10、指古代文献,即孔子所传的诗、书指古代文献,即孔子所传的诗、书、易等。易等。”第一章第一章尚书尚书尧典尧典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作家作品作家作品 也称书经,战国之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汉初由伏生口述,晁错用汉时通用隶书书写,是为今文尚书,共28篇,含尧典。后又于孔府旧宅壁内得篆书所写之尚书,是为古文尚书,共44篇。汉末两本均亡佚不全,至东晋梅赜献一58篇新本,世称伪古文尚书,为今世传本,加孔安国之序共59篇。内容分析
11、内容分析记载了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思想,具体表现如下:诗言志重志;重情;情志并重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乐舞三位一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第二章 儒家的文艺观第一节 孔子的文艺观一、文艺的作用:一、文艺的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第一节 孔子的文艺观二、文艺的批评标准:二、文艺的批评标准
1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鞹(ku)犹犬羊之鞹。”(论语颜渊)第一节 孔子的文艺观三、雅俗之辩:三、雅俗之辩: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
13、第一节 孔子的文艺观四、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开四、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开“文道合一文道合一”之先声之先声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第一节 孔子的文艺观五、孔子文学批评的特点和影响:五、孔子文学批评的特点和影响:1、论语是中国语录体著作的开山之作,孔子的文学批评方式为语录条目体式。语录体是中国较早出现的文种之一,以记录言行为主。文词质朴,不尚修饰,但显得较为零乱。2、孔子的文学批评
14、,是伦理道德批评,以仁学为基础,以“尽善尽美”为标准,以“中和之美”为审美趣味,强调“止乎礼义”的教化功能,故其批评标准与审美标准具有鲜明的伦理化倾向。第一节 孔子的文艺观3、孔子的艺术观对后世亦有深远影响。在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上,尚实致用精神以及文艺服务于政治的观点,对我国古代传统文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此外,他对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阐述,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借鉴意义。4、总之,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第二节 孟子的文艺观一、“与民同乐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的文艺美学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
15、君为轻。(尽心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然而黎民不饥不寒,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第二节 孟子的文艺观二、二、以意逆志以意逆志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16、。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万章上)第二节 孟子的文艺观三、三、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 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 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第二节 孟子的文艺观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於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
17、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告子下)第二节 孟子的文艺观四、知言养气四、知言养气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18、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公孙丑上)第三章 道家的文艺观第一节 老子的文艺观一、对一、对“象象”之阐述:之阐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第一节 老子的文艺观二、对二、对“虚静虚静”之论述:之论述: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览 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第二节 庄子的文艺观一、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一、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自然”“”“素朴素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顺物自然
19、(应帝王)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天籁”“地籁”“人籁”解衣般礴 言意之表第二节 庄子的文艺观二、二、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心斋”“”“坐忘坐忘”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老。(大宗师)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0、,故帝王圣人休焉。(天道)第二节 庄子的文艺观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天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梓庆削木为鐻梓庆削木为鐻 佝偻者承蜩佝偻者承蜩 吕梁大夫蹈水吕梁大夫蹈水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第二章 庄子的文艺观三、言意之辩三、言意之辩1.儒家:重视“言教”子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 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周易系辞)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
21、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法言问神)第二章 庄子的文艺观2.道家:主张“不言之教”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天道)第二章 庄子的文艺观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
22、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第二章 庄子的文艺观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秋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者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第二章 庄子的文艺观四、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文艺思想四、浪漫主义和象征
23、主义的文艺思想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第三章第三章 其他诸子文艺思想其他诸子文艺思想一、荀子的文艺思想一、荀子的文艺思想 1.“宗经、征圣、明道”说的先声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
24、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荀子劝学)第三章第三章 其他诸子文艺思想其他诸子文艺思想2.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淫滥,放荡);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邪);使其曲直、繁省、廉肉(清浊)、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论)第三章第三章 其他诸子文艺思想其他诸子文艺思想 乱世之征:其服组(华丽),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指器物、织品等的纹
25、饰)匿(邪)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乐论)3.性恶论,追求“全”、“粹”之美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所见也,使耳非是无所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所虑也。(劝学)第三章第三章 其他诸子的文艺思想其他诸子的文艺思想二、墨子的文艺功利思想二、墨子的文艺功利思想1.非乐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经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非乐上)2.“三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学 批评 修订版 讲解 学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