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效应讲稿.ppt
《生活中的心理效应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心理效应讲稿.ppt(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生活中的心理效应第一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安慰剂”前几年在美国,有一位癌症病人请一位叫菲利普的医学博士给他服用一种叫“克尔比奥桑”的试验性抗癌药。当时此药曾被某些人认为是治癌的特效药,病人用此药后,癌瘤“就会象阳光下的雪,缓缓地融化”。服此药前,病人已达到要吸氧的程度了,而在服药后却神奇般地振奋起精神来,甚至能重新驾驶飞机。可是不久,这位病人从书上看到所谓“克尔比奥桑”根本无效时,病又立即加重,再次住院。医生了解到这种情况便告诉他,再应用新型的“克尔比奥桑”,肯定有效。说来奇怪,病人又有明显好转,维持较久,直到美国官方宣布所谓“克尔比奥桑”无抗癌效果后,他才又万般沮丧,并很快死去。安慰剂之
2、所以会有如此奇效,从本质上来说,因为这是一种心理疗法。第二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 古今中外这种病例不胜枚举。明明“克尔比奥桑”不能治癌,似药非药,但却真正能起到治疗作用,这就是奇妙的“安慰剂作用”。那些似药非药的药,就叫安慰剂。其实这些“药物”,本身并不能真正治病,而是病人主观产生了良好反应,得到了“安慰”,据介绍,3040%的手术后疼痛、恶心、咳嗽、抑郁者用安慰剂有效,3060%的头痛、50%的焦虑、2040%的心绞痛等病,用安慰剂也有效。安慰剂之所以会有如此奇效,从本质上来说,因为这是一种心理疗法。科学家们发现,尽管安慰剂是些不疼不痒的药,但它通过病人的心理因素而引起了身体内部的某些变化,从
3、而在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第三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马路上看到陌生人遇有不测,或摔跤、或钱包丢了,出于同情,你上前安慰一番,对方的焦虑之情往往就会解除许多。又如,你的一位朋友患病住院了,你去探望他、安慰一番,往往就能使病榻中的羸弱身子为之受到心灵的震动,感到一种莫大的欣慰。再如,你外地亲戚的孩子因高考名落孙山而悲观懊丧,你寄去一封富有感情色彩和哲理真谛的劝慰信,会在被安慰者心中激起涟漪。如此等等。确实,人生活在大千世界,免不了一些忧心事的纠缠。要排释这些苦楚,除了自我调节之外,自然渴望得到别人的安慰。这是人际交往中任何一方都会有的普遍心理。第四页,讲稿共
4、三十七页哦 期待心理乃是使安慰剂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安慰剂为何会起到治病的作用?因为病人有一种对身体康复的期待之强烈心理。同样,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对得到他人信任、关心这种期待心理,特别在被忧心之事纠缠时,这种期待心理就更为强烈。因而来自他人的几句话、一封信就会收到安慰剂作用。第五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则故事,是颇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一次,马卡连柯找了个有偷盗恶习的孩子,委托他把一包东西送到某地。其间要走很长一段路。途中,这个孩子打开了包裹,发现里面有许多钱。看到这些东西,使他感受到人们对他的信任,即满足了他对得到信任之期待的心理需要,因而他被深深打动了,最后终于把
5、钱如数送到目的地。信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一种对人格的积极肯定与评价。每个人都有被别人信任的需要,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反之,不被人所信任,将是令人懊丧和痛苦的。同时,这种期待得到信任的心理一当满足,就意味着一种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激发人们积极而热烈的情绪。此外,他人为满足你的期待心理而施予你的信任,还意味着一种社会的要求,它告诉你应当怎样而不应当怎样,这种反馈的期待为角色扮演者所深切感受时,必然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巨大的影响。第六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里的一位雕刻家,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爱神阿佛洛狄忒见
6、他感情真挚,就给雕像以生命,使两人结为夫妇。对尚未作出成绩的人给予信任和期待,是把“成绩信任”这一通常的模式变为“信任成绩”模式。观实生活中,有多多少少普通的人由于偶然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迈上成功之路,又有多多少少一时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在人际交往中,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可以说,信任和期待就象一线曙光,它会迎来满天光明。这种由信任、关心、激励基因构成的期待心理所引起的人的思想与行为方面,诸如安慰剂作用的变化与反应,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第七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课堂里的皮格马利翁 两位教育研究工作者的一项实验。研究者向一所小学提供了一份名单,说那是从一
7、项测验里发现的天才学生,只不过“迟熟”罢了。其实,这些学生完全是从该校学生名单里随便点出来的。然而有趣的是,学年结束时,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比其他学生高出许多。研究者解释,这是因为教师期待某个学生是天才,这种期待心理会对那个学生发生影响,使他对自己“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这种愿望的实现,产生心理上的安慰和激励作用。后来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注意,最终被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第八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 我们也应当恰如其分地对自身给予积极的肯定,经常注意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给予某种奖赏。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如满意的评价)时,便是自我奖
8、赏。自我奖赏是自我内化的一种方式。因为这是对自我的思想和行为以“积极性刺激”的过程,也就是给予“积极肯定”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自以为是“无聊的,令人厌烦的”,一般说来,他会感到不协调,因为对“这项工作很无聊”的认知与他正在从事这项工作是不协调的。在这种情况下,他自我奖赏一番,给自己的心理施加积极性刺激认为这项工作在科学上是有用的,或者对别人是有帮助的,或者认识到自己在这项工作中已取得一定成绩,等等于是就会减少这种不协调,得来有利于自我角色扮演的“安慰剂”作用和“皮格马利翁效应”。第九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从安慰剂的作用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哈佛大学一位专家的研究表明,适当地运用积极的
9、肯定,使之与一些特定的动作相关联,就能提高所期待的行为动作出现的概率。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安慰剂作用和“皮格马利翁效应”,所给予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积极肯定”的效果。要增强安慰剂作用、强化“皮格马利翁效应”,最好的办法还是要适当地运用“积极的肯定”。这是一个以“积极肯定”促进“积极肯定”的双向运转之机制。事实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第十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马太效应”圣经中“马太福音”这一章。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么一个圣经故事:主人要到外国去,把三位仆人叫来,按其才干分银子给他们。第一个得了五千,第二个得了二千,第三个得了一千。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五千银子做买卖,又赚了五千;第二个仆人
10、照样赚了二千;第三个仆人把一千银子埋在了地下。过了好久,主人回来了,与仆人算帐。第一个仆人汇报赚了五千银子,主人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第二个仆人汇报赚了二千银子,主人说:“好,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第三个仆人汇报说:“我把你分给的银子埋在地下,一个也没少。”主人骂了这个仆人一顿,决定夺回他这一千银子,分给拥有一万银子的人。这个故事的结尾,是这样几行诗:“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第十一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默顿,最早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
11、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便是“马太效应”一词的由来。这种“马太效应”真是太普遍了。以人才成长这个方面为例,“马太效应”就几乎成了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惯性:对已经成名的人才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尚未出名的“潜人才”,即使已作出不少贡献,但由于还没有被社会舆论承认,其劳动成果也往往无人问津,甚至在工作、研究中会遭受非难、妒忌等“社会责难心理”的无端围攻。第十二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 科学家一旦达到某一个位置,就不太可能再跌回原来的位置。一旦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永远是这种荣誉的保持者。“马太效应”就是在这种“晕轮效应”的基础上起作用的
12、。这种似乎是:“荣誉终身制”的现象,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去分析,都会反射出一定的积极面。这就是说,一种可以终生保持的荣誉,对年轻人是有巨大的影响和魅力的。年轻人会由于向往这种殊荣而产生压力和动力,于是就奋斗,而且这种奋斗必须超越前人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此外,在年轻人不断前进而取得较大成绩的时候,随着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于是出名之前所受到的荣誉损失也会补足。第十三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苏东坡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明就站在这个山中,却偏偏不识其真面目。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仅是个模模糊糊的认识。这就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苏东坡效应”。克服“苏东坡效应”的办法,是
13、深入“此山中”探幽微,跳出“此山外”览全景。概而言之,就是要从微观和宏观这两个“视角”的“结合点”上对准“焦距”。第十四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 国外有关专家设计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如实回答这些“考题”,可使你对上述问题得出基本的结论,基本了解你自己是否被“苏东坡效应”牵着鼻子走,掌握你的“自我”及你对它认识的实际状况。这些“考题”如下:1、你的情绪是否时常变动?2、你对别人的友情能持多久?3、你购买廉价或处理商品,是否常超出自己的需要?4、你守信用吗?5、你是否轻率的结识异性朋友和定下约会?6、你对自己购买的东西常能满意吗?7、你是否轻率的对人或事下定论?8、你从事的工作是否常有疏误?9、
14、你是否有你已不再喜欢的老朋友?10、你的生活习惯正常吗?11、你是否常凭初次印象判断人?12、你能认真地写信给他人吗?13、你是否因做错事而感到不安?14、你平时遵守交通规则吗?15、你在阅读书刊或文件时,对注解常忽略过去而成为习惯吗?第十五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趣味测试 以上考题答案的计分规则是:1、3、5、7、9、11、13、15题,回答肯定记1分;2、4、6、8、10、12、14题,回答否定记1分。结果分析:得分为11分以上者,说明“自我”是比较成熟的;得分在8-10分之间者,说明“自我”是部分成熟的;得分在5-8分之间者,说明“自我”是不够成熟的;得分在5分以下者,说明“自我”是相当幼稚
15、的。第十六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观众效应”你在一条空旷的马路边散步,当另一个人在你身后急匆匆地赶过你时,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步伐;你骑车上街买东西,当你发现后面有一辆自行车在向你骑的车子靠近并正要超越你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加快车速;你如果是位老教师的话,虽然你有时候身体不大舒服,可是一上讲台,精神就来了;你还常常看到,不少演员和运动员在表演和比赛时,观众越多,情绪越热烈,他们的劲头就越足,技术发挥得就越好;第十七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时往往会唤起有关别人正在进行评价的想法,这可能是较为重要的动机。在任何社会情境中,人们害怕被抛弃,总想要别人喜欢和接受自己。很明显,
16、当我们确实与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更为强烈。当别人在室内时,你总认为他或他们可能正在审察你的工作,也许在注意着你的表情、行为。这观众也可能与你毫无关系,然而你却可能会料想到他或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你进行评价。关心来自他人的评价,往往会唤起个人的内驱力,也就是使行为个体产生了趋向达到目的地之驱力,从而起到了促进行为促进行为的“观众效应”。除了这层意思外,个体之间还存在着隐蔽的竞争因素,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好胜心个体之间自觉或不自觉地展开了竞争。“逞能”行为总是在他人面前出现的.第十八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汤的汤”阿凡提的故事是很有趣的。有一次,阿凡提打了一只兔子,烧成一碗鲜美的汤,款待来访的
17、一位朋友。不料这位朋友第二天又带了一位客人来,介绍说;“这是我的朋友”阿凡提便重温了昨日的残汤,请这位客人品尝,说:“这是汤的汤”第三天那位朋友又带来了两位客人,说:“这是我的朋友的朋友”阿凡提端上一碗泥土汤,“这是汤的汤的汤请用吧!”吓得这三位拔脚就跑。“曾在苏州见一家举殡,其铭旌云:皇明少师文渊阁大学士申公间壁豆腐店王阿奶之灵柩。”豆腐店王阿奶的出殡引魂幡上竟写了隔壁六人物的名字,乃是死者家属千方百计想为王阿奶图个好名炫耀一番,这种行为,恰如梁绍壬所说,不过是“依人傍户”的表现,这真可称得上“死要面子”了。第十九页,讲稿共三十七页哦 一位青年来聊天,说了三件事:一是通过同学的同学的爸爸,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活 中的 心理 效应 讲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