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沟通2.ppt
《激励与沟通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励与沟通2.ppt(10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激励与沟通激励与沟通2 如果管理者希望他们的员工付出最如果管理者希望他们的员工付出最大的工作努力,就应该大的工作努力,就应该 调整自己的调整自己的激励实践以满足员工的需求和愿望。激励实践以满足员工的需求和愿望。最好的想法,最有创见的建议,最最好的想法,最有创见的建议,最优秀的计划,不通过沟通都无法实优秀的计划,不通过沟通都无法实现。现。斯蒂芬斯蒂芬P P 罗宾斯罗宾斯 趣味阅读1 1 渔渔夫、蛇和青蛙夫、蛇和青蛙 一天,渔夫看见一条蛇咬着一只青蛙,渔夫为青蛙感到难过,便决定救这只青蛙。他靠近了蛇,轻轻地将青蛙从蛇口中拽了出来,青蛙得救了。但渔夫又为蛇感到难过:蛇失去了食物。于是渔夫取出一瓶威士
2、忌,向蛇口中倒了几滴。蛇愉快地游走了。青蛙也显得很快乐。渔夫满意地笑了。可几分钟以后,那条蛇又咬着两只青蛙回到了渔夫的面前 管理启示:激励是什么?激励就是让人们很乐意去做那些他们感兴趣的又能带来最大利益的事情。当然,关键是要用合适、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并让他们做好。2 2 金人金人 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的,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人同时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说连这点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便将使者请到
3、大殿上,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则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于是,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言,答案正确。管理启示: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就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每个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是沟通最重要的技巧之一。第一节 激励概述一、激励的含义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动动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不断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循环的动态过程。简言之,就是在工作中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是对人的一种刺激,是促进和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激励的过程
4、就是管理者引导并促进工作群体或个人产生有利于管理目标行为的过程。激励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推动力或吸引力,转化为自身的动力,使得组织的目标变为个人的行为目标。激励概念的内涵:(1)激励是一个过程。人的很多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完成的。对人的行为的激励,实质上就是通过采用能满足人需要的诱因条件,引起行为动机,从而推动人采取相应的行为,以实现目标,然后再根据人们新的需要设置诱因,如此循环往复。(2)激励过程受内外因素的制约。各种管理措施,应与被激励者的需要、理想、价值观和责任感等内在的因素想吻合,才能产生较强的合力,从而激发和强化工作动机,否则不会产生激励作用。(3)激励具有时效性。每一种激励手段
5、的作用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度,超过时限就会失效。因此,激励不能一劳永逸,需要持续进行。小小资资料:料:员工被激励的程度与其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实践证明,经过激励的工作行为与未经激励的行为,其工作效果大不相同,激励能够使员工充分发挥其能力,实现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对员工激励的研究发现,在计时工资制下,一个人若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就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高。由此他得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能力动机激发。这就是说,在个体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成绩的大小取决于激励程度的高低。激励程度越高,工作绩效越大;反之,激励程度
6、越低,工作绩效就越小。二、激励的过程 1.激励的过程 激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从个人 的需要出发,引起欲望并使内心紧张(未得到满足的欲求),然后引起实现目标的行为,最后在通过努力后使欲望达到满足。激励过程如图1所示。图1 激励的连锁过程 需要 欲望 内心紧张 行动 满足(1)需要。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影响人的需要或动机达到引导人的行为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行为的强化过程。研究激励,先要了解人的需要。人的需要一旦被人们所意识,它就会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驱使人们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以达到自身的满足。需要越强烈,它的推动力就越强越迅速。人的需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理状态的变化引起的需要,
7、如饥饿时对食物的需要;二是外部因素影响诱发的需要,如对某种新款商品的需要;三是心理活动引起的需要,如对事业的追求等。(2)动机。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而又未能满足时,心理上便会产生一种紧张和不安,这种紧张和不安就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个体采取某种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需要和动机没有严格的区别。需要体现一种主观感受,动机则是内心活动。实际上一个人会同时具有许多种动机,动机之间不仅有强弱之分,而且会有矛盾,一般来说,只有最强烈的动机才可以引发行为,这种动机称为优势动机。(3)行为。动机对于行为的功能,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始发功能,即推动行为的原动力;二是选择功能,即它决定个体的行为方向;三是维持和
8、协调功能,行为目标达成时,相应的动机就会获得强化,使行为持续下去或产生更强烈的行为,趋向更高的目标,相反,则降低行为的积极性,或停止行为。(4)需要、动机、行为和激励的关系。人的任何动机和行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需要,就没有动机和行为。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动机才会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每个动机都必然会引起行为,在多种动机下,只有优势动机才会引发行为。员工之所以产生组织所期望的行为,是组织根据员工的需要来设置某些目标,并通过目标导向使员工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同时按照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行动。管理者实施激励,即
9、是想方设法做好需要引导和目标引导,强化员工动机,刺激员工的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目标。三、激励的作用1.通过激励可以提高知名度,吸引人才;2.通过激励可以提高人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通过激励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兴趣 第二节 激励理论与激励方法一、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论(1)需要的层次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人都有许多复杂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可以按其优先次序排列成阶梯式的层次系列。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图6-2。生理需要。指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食物、水、住房、医药等。这
10、是动力最强大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就无法生存,也就谈不上其他的需要。安全需要。是指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这种安全需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多方面的,如生命安全、劳动安全、职业有保障、心理安全等。社交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信任与接纳的需要。人们一般都愿意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想和同事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希望给予和得到友爱,希望成为某个团体的成员等等。这一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影响人的精神上的健康。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方面。自尊是指自己的自尊心,工作努力不甘落后,有充分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后的自豪感。受人尊重是指自己的工作成绩、社会地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11、这一层次的需要一旦得以满足,必然信心倍增,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指个人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即人希望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做他最适宜的工作。马斯洛认为,如果一个人想得到最大快乐的话,那么,一个音乐家必须创作乐曲,一个画家必须绘画,一个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能做哪样的人,他就必须成为那样的人。(2)需要层次论的基本点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已经满足的需要不起激励的作用,因而不再是激励因素,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层上升。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多数人的需要结构是很复杂的,在每一时刻都会
12、同时有许多需要在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而不会是单一的需要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相互重叠,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的需要的发展而消失。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了。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使高层次的需要有足够的动力去驱动行为。一般来说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途径少,而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途径多。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越到上层,满足程度越小。需要有高级低级之分。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为较低级需要,而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则为较高级的需要。(3)需要层次在企业中的应用 没有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
13、开端,而需要的满足则是激励过程的完成。管理者只有了解了员工的需要以及员工之间需要的差异,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需要层次 激励因素(追求的目标)应用 生理需要 工资和奖金 各种福利 工作环境 足够的薪金、舒适的工作环境、适度的工作时间、住房和福利设施、医疗保险等 安全需要 职业保障 意外事故的防止 雇佣保证、退休养老金制度、意外保险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危险工种营养福利制度 社交需要 友谊 团体的接纳 组织的认同 建立和谐的工作团队、建立协商和对话制度、互助金制度、联谊小组、教育培养制度 尊重需要 名誉和地位 权力和责任 人事考核制度、职衔、
14、表彰制度、责任制度、授权 自我实现需要 能发挥个人特长的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破格晋升制度、目标管理、工作自主权 2.双因素论 (1)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双因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与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是大不相同的。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造成员工非常不满意的原因有:公司政策、行为管理和监督方式、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地位、安全和生活条件等。这些因素改善了,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怠工与对抗,但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也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效率。
15、赫茨伯格把这一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就象某些保健物品只能预防疾病,但不能提高身体状况一样。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原因有: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负有较大的责任、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等等。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率。如果处理不好,也能引起员工的不满,但影响不是很大,赫茨伯格把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这两类因素如表6-2所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金钱 监督 地位 安全 工作环境 政策与行动 人际关系 工作本身 赏识 进步 成长的可能性 责任 成就 (2)双因素论的两个基本点 满意与不满意。赫茨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
16、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双因素论实际上将激励分为内在与外在两种。内在激励是从工作本身得到的满足,如对工作的兴趣、责任感、成就感等,这些因素属于激励因素。外在激励是指外部的奖酬或在工作以外获得的间接的满足,如工资、工作环境。这种满足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外在激励或保健因素只能满足人的低层次的生理需要,而不能满足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而只能防止反激励,并不能持久有效地激励人的积极性。3.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满
17、足自己某些方面的需要。弗鲁姆认为,激励是个人寄托于一个目标的预期价值与他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看法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M=VE 其中,M激励力。表示个人对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程度,希望达到活动目标的欲望程度。V效价。即活动结果对个人的价值大小。E期望值。即个人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的判断。从公式我们可以看出,促使人们做某种事的激励力依赖于效价和期望值这两个因素。效价和期望值越高,激励力就越大。公式同时还表明,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这三个关系也是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三个条件。第一,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人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个人主观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目标的
18、概率较高,就会有信心,就可能激发出很强的工作力量。但是如果他认为目标太高,通过努力也不可能会有很好的绩效时,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导致工作消极。第二,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人总是希望取得成绩后能得到奖励,这种奖励是广义的,既包括提高工资、多发奖金等物质方面的,也包括表扬、自我成就感、得到同事或领导认可和信赖等。如果他认为取得绩效后能够获得合理的奖励,就有可能产生工作热情,否则就没有积极性。第三,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人总希望自己所获得的奖励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然而,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资历、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对各种需要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不同。因而对于不同的人,采用同
19、一种奖励办法能满足的需要程度不同,能激发出来的工作动力也不同。我我们们以一个以一个简单简单的例子来的例子来说说明效价、期望明效价、期望值值与激励力之与激励力之间间的关系。的关系。一位公司销售经理对他的一位销售员说:如果你今年完成1000万元的销售额,公司将奖励你一套住房。这时组织的目标是1000万的销售额,个人的目标是一套住房,效价和期望值可能会这样影响这个销售员的激励力。效价销售员可能的反应是:A“天哪!一套住房!哈哈,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我一定要努力争取!”B“住房?我现在住的已经够好的了,没有必要再来一套,况且如果我一人拿了一套住房,同事们肯定会不满的,呃,这对我来说没什么吸引力!”期望
20、值他可能的反应是:A“1000万元的销售额,照今年的行情,如果我比去年再努力一点,是能做到的。”B“1000万元?简直是天方夜谈,经理要么疯了,要么就是压根儿不想把住房给我,我才不会白花力气呢!”激励力他可能的反映是:A“只要销售到1000万元就能得到一套住房,我一定好好努力!”B“经理向来说话不算数,我打赌经理到时一定能找出10条理由说:我也不想说话不算数,但我实在是无能为力。”在例子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效价和期望值越高(在所有A的情况下),则对人的激励力越强;而反之(在所有B的情况下),则对人的激励力越弱。从中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一是要有效地进行激励就必须提高活动结果的效价,要提
21、高效价就必须使活动结果能满足个人最迫切的需要。二是要注意目标实现的期望值,即组织目标实现的概率不宜过低,以免让个人失去信心,当然也不宜过高,过高则会影响激励工作本身的意义。4.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的斯达西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员工对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十分敏感。员工首先思考自己收入与付出的比率,然后将自己的收入付出比与其他人的收入付出比进行比较,如果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的相同,则为处于公平状态;如果感到二者的比率不相同,则产生不公平感,也就是说,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收入过低或过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到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的影响,更受到相对值的影响。相对值来源于横向比较与
22、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将自己所做的付出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的付出和所得的报酬进行比较,从而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纵向比较是指个人对工作的付出和所得与过去进行比较时的比值。比较的结果有三种可能:(1)感到报酬公平。当企业员工经过比较感到相对值相等时,其心态就容易平衡。有时尽管他人的结果超过了自己的结果,但只要对方的投入也相应的大,就不会有太大的不满。他会认为激励措施基本公平,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可能会保持不变。(2)感到报酬不足。在比较中,当员工发现自己的报酬相对低了,就会感到不公平,他们就会设法去消除不公,并有可能采取以下的措施来求得平衡:一是曲解自己或他人的付出或所得;二是采取某种
23、行为使得他人的付出或所得发生改变;三是采取某种行为改变自己的付出或所得;四是选择另外一个参照对象进行比较;五是辞去工作。员工感到不公平时,工作的积极性往往会下降。(3)感到报酬多了。当员工感到自己相对于他人而言,报酬高于合理水平时,多数人认为不是什么大问题,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了提高的结果。但有关研究也证明,处于这种不公平的情况下,工作积极性不会有多大程度的提高,而有些人也会有意识地减少这种不公。例如: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增加自己的投入;有意无意曲解原先的比率;设法使他人减少投入或增加产出。公平理论表明公平与否是源于个人的感觉。人们在心理上通常会低估他人的工作成绩,高估别人的得
24、益,由于感觉上的错误,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这种心态对组织和个人都很不利。所以管理人员应有敏锐的洞察力来体察职工的心情,如确有不公,则应尽快解决,如是个人主观的认识偏差,也有必要进行说明解释,做好思想工作。5.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后果的函数。如果这种后果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可以分为四类:(1)正强化。这是一种增强行为的方法。指用某种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对某一行为进行鼓励和肯定,使其重视和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例如,看到员工工作表现出色领导立即加以表扬,实际
25、上就是对行为做了正强化。在管理中,正强化表现为奖酬,如认可、赞赏、增加工资、职位提升、高奖金、提高满意的工作条件等。正强化方式主要有连续的、固定的正强化和间断的、不固定的正强化两种。前者是指对每一次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都给予强化,或每隔一固定时间就给予一定数量的强化。尽管这种强化有及时刺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对这种正强化有越来越高的期望,或者认为这种正强化是理所应当的。后者是指管理者根据组织的需要和个人行为在工作中的反映,不定期、不定量实施强化,使每次强化都能起到较大的效果。实践证明,后一种正强化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2)负强化。也是一种增强行为的方法。是指预先告知某种不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激励 沟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