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中央银行学9九章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ppt
《山东大学中央银行学9九章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大学中央银行学9九章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ppt(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大学中央银行学9九章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第一节货币政策的含义和作用一,货币政策的含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个人、企业或是政府都要以某种形式对其参与的交易进行结算,获得结算工具的难易程度和成本的高低将影响结算的规模,并对经济活动水平和物价水平产生影响。因此,所谓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控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收支的
2、变化等,进而实现币值稳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目标的公共政策。货币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表面上看,货币政策仅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但是,由于货币政策作用过程的原因,货币政策一旦实施,如何发生作用、如何使其按照政策意图发生作用、如何又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中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等都是货币政策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货币政策实际上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各种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递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内容。二,货币政策的作用()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使货币供给不成为重大经济波动的根源,维护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
3、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社会总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由一定时期的货币供给量决定。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避免因为货币过多或过少而造成经济的过度繁荣或萧条。()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在金本位制时代,货币发行的金本位制曾经为经济提供稳定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但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金本位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最终为信用货币制度替代。信用货币制下,稳定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依赖于中央银行正确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合理使用可以调控社会信用总量,抑制金融泡沫和经济泡沫的形成,避免因泡
4、沫破灭对国民经济部门的冲击。()采用逆向的货币政策,对各种经济干扰因素发挥抵消作用,降低经济波动的程度。当经济过度繁荣、出现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缓和通货膨胀压力;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则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在经济和金融日益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汇率的相对稳定是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汇率的稳定又与国际收支平衡密切相关。货币政策通过本外币政策协调、本币供给的控制、利率和汇率的适时适度调整等,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三,货币政策的
5、内容从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来看,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从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来看,包括三个部分:1,信贷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信用进行管理而采取的方针和各种措施。首先,调节社会信用总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其次,在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调节社会信用的构成,合理分配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使用的措施有一般性的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直接和间接信用管制手段。2,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的方针和各种措施,是中央银行间接控制信用规模的重要手段。主要内容包括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的一
6、般水平,使市场利率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以及控制和调节利率结构,使资金的流动按照政策意图进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调节市场利率的措施有两种,一种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经济体中使用的措施,即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率政策的调节,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而在市场经济比较不发达的经济体中,往往采取对利率直接管制的措施。3,外汇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汇率、实施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和各种措施。具体措施主要有汇率政策和行政管制。四,货币政策的特点1,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收支。作用对象是与宏观经济目标有关的
7、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金融市场的有关指标,不直接涉及单个银行或企业的金融行为。反之,财政政策则是以调节结构变化为目的,例如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可能对个别企业、行业或区域产生影响。2,货币政策是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而不是调整社会总供给的政策。因为在货币经济中,社会总需求表现为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多寡调整社会总需求间接影响社会总供给,从而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3,货币政策是间接调控政策。政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运用再贴现率政策、法定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与私人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对私人金融机构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实现的。因此,货
8、币政策从实施到产生效果,存在时滞,需要密切注意货币政策的传导。同时,也表明要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必须以存在一个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为前提,如果金融市场没有效率,政策也就无法按照经济学原理产生效果。因此,货币政策依赖于市场,是“加强市场机制”的政策。与此相反,财政政策是对“市场机制失效”的干预。市场机制有利于提高效率。但是,也会带来收入分配和资源分配的偏差,例如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和社会资本的匮乏。因此,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税收政策、补贴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公共投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私人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达到政策目的。4,货币政策目标是长期的,因此货币政策也是长期政策。尽管具体的
9、货币政策措施是短期和随时可变的,但是其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传导,难以做到立竿见影。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一,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货币政策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如何实现均衡,在货币经济中是通过货币供求的调节影响社会总供求均衡的。1,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所谓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形式货币的总量。货币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资产的总量。要实现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均衡,就是要使货币供应量处于与货币需求量基本适应的状态。但是,这种基本适应的状态是短暂的,因此,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均衡是一种不断从失
10、衡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2,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所有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在货币经济中,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和流通各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销售的商品、劳务总量和社会在市场上出售的金融资产的总和。社会总需求是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货币经济中,社会总需求是有现实购买力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市场上,按一定价格购买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货币量和人们为持有一定的其他金融资产所支付的货币量的总和。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就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适应的状态,也是一种不断从失衡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在自然经济中,是实物均衡。在现代货币经
11、济中,则是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二,货币供求均衡和社会供求均衡之间的关系1,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由于社会总需求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因此,货币供应量决定社会需求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但是,货币供应量并不等于社会总需求。货币供应量是存量,等于货币流通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因此,所谓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者是由于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引起的,或者是由于两种原因共同引起的。而社会总需求则是流量,是某一时点社会需求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之间产生差异,首先在量上表现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其次,在时间上也会产生“时滞”。据美国经
12、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对美国经济研究的结果,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社会总需求变化之间的“时滞”大约为6-9个月,与实体经济变化之间的“时滞”大约为18个月。2,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增加以后,通过两条途径影响总供给。第一条途径是当社会上存在可利用而尚未被利用的潜在生产要素时,潜在生产要素通过货币的作用,转化为现实生产要素,形成生产能力,直接促进生产发展。实际产出增加,使名义和实际总供给都增加。但是,也可能由于新增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低于原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导致产品边际成本上升,引起物价上涨。或者是虽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与潜在生产要素在量上相适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一部分潜
13、在生产要素并不能如期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引起物价上涨。第二条途径是当社会上可利用的生产要素都被利用、不存在潜在生产要素时,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引起实际产出增加,仅仅引起一般物价上涨,表现为名义供给的增加。3,社会总供给决定真实货币需求。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供给决定了要有相应的货币量来表现和实现其价值。如果货币量过少,不足以表现现有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价值,将会引起其价格的下跌。反之如果货币量过多,将会引起其价格上涨。4,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最终,货币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供给。如果货币供给与真实货币需求相适应,就是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反之就是失衡。货币供给量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真实货币需求第
14、三节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如上所述,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但是,由于无法确定真实货币需求的数量,也无法对真实货币需求进行测量。因此,我们也难以知道货币供应量多少为适度。于是经济学界产生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著名的“相机抉择”和“单一规则”的争论。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可以分成两部分,即货币政策能否调控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能否影响实体经济。一,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货币政策如何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我们先讨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影响基础货币的。首先,我们回忆一下第五章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负
15、债负债=货币发行货币发行+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政府存款政府存款+发行债券发行债券+国外负债国外负债+其他负债其他负债+资本金资本金资产资产=国外资产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对对非金融机构债权非金融机构债权+其他资产其他资产因为负债=资产,我们可以通过移项,将现金和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移到等式的左边,其余项全部移到等式右边,因此,就有:货币发行货币发行+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存款国外资产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其他资产其他资产(政府存款(政府存款+非金融机
16、构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发行债券发行债券+国外负债国外负债+其他负债其他负债+资本金)资本金)=1,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将手持现金存入银行。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资产负债表变化如表9-1。如果是现金不计算为法定准备金的国家,银行将把新增加的现金存入中央银行,成为超额准备金,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如表9-2。对中央银行来说,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将现金存入商业银行并不引起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如果存入中央银行,则负债方的现金减少、存款增加,如表9-3。净结果是基础货币没有变化。表9-1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资产负债现金存款+资产负债现金(超额准备金)+存款+资产负债货币发行(0)准备金存款+(0)表9-3中央银行表9-2
17、银行2,非金融企业或个人纳税。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使用银行存款缴纳税金以后的资产负债表变为表9-4,存款减少的同时,应缴纳的税金也相应减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来自非金融企业或个人的存款减少,银行通过中央银行的结算系统将准备金中的相应金额转给政府,见表9-5。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中银行准备金存款减少的同时,政府存款增加了,净负债没有变化,基础货币也没有变化,见表9-6。表9-4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表9-6中央银行表9-5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存款应纳税资产负债存款存款资产负债准备金存款政府存款3,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资产负债表变为表9-7。如果该外汇资产是银行卖出的,那么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18、就变为表9-8。如果外汇资产是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卖出的,那么银行和非金融企业或个人的资产负债表就变为表9-9和表9-10。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不管卖出者是银行还是非金融企业或个人,或者增加现金或者增加准备金存款,都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表9-7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外汇资产+货币发行+(准备金存款)+资产负债外汇资产准备金+表9-8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准备金+本币存款+资产负债外汇资产本币存款表9-9银行表9-10非金融企业或个人4,中央银行买入其他资产(例如证券)。与(3)基本相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为表9-11。如果卖出者是银行,银行资产负债表如表9-12。如果卖出者是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资产负债表如
19、表9-13,有两种情况。当非金融企业或个人以现金的形式持有,则不会改变银行的准备金。如果将卖出证券所得的资金存入银行,将改变银行的准备金。不过,不管是存入银行还是以现金的形式持有,基础货币都将等额增加。表9-11中央银行表9-12商业银行表9-13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资产负债证券+货币发行+(准备金存款)+资产负债证券准备金+资产负债证券现金+(存款)+5,中央银行增加向银行的贷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完全同(4)。中央银行卖出外汇资产和证券以及收回向银行的贷款则产生减少基础货币供应的影响,对此的推导省略。二,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关于货币政策能否影响货币供应量,在经济学界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货币
20、供应量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所谓货币供应量是内生的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非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例如,金融创新推动了货币替代资产的发展,使得货币的定义和统计变得困难,可以节约使用传统意义上的货币。金融市场的发展,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通过主动性负债和增加金融债券等流动性资产可以大大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弱化对中央银行准备金供应的依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节作用。另外,中央银行受到外部压力和为了维持金融稳定等也被迫投放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观点则认为:货币供应量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
21、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中央银行与存款货币银行之间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贷款发生联系,存款货币银行与公众通过各自的资产负债表产生公众的货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假定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和可以预测的、利率完全受到中央银行控制,那么,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基础货币就能影响公众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从而决定货币乘数,公众货币将以基础货币的倍数扩大,货币供应就是外生的。极端的货币外生论者认为货币供给线是垂直的。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如下的货币供应量公式:Ms=mB其中:Ms=货币供应量;m=货币乘数;B=基础货币。根据定义:B=C+R,Ms=C+D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大学 中央 银行学 章节 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概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