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形成与发展.ppt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术的形成与发展.ppt(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武术的形成与发展讲授:蒋贤华讲授:蒋贤华一一 古代武术的发生古代武术的发生二二 古代武术的发展古代武术的发展三三 古代武术的定型古代武术的定型四四 现代武术的发展现代武术的发展一 古代武术的发生从奴隶社会开始,古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就必须垄断一切军事手段。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田猎的目的,是训练对各种武器的使用及驭马车技术,是纳身体、技术、战术的训练为一体”的搏斗的综合训练。据礼记月令载:“天子易教于田猎,以习五戎”,五戎即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田猎活动也包括“空手以搏”和“手格猛兽技能。利用田猎进行军事训练,不仅商代如此,直到西周春秋也是如此。
2、只是商代比较简单,到西周时才逐渐制度化。武舞也是训练的一种形式。戈是击兵,矛是刺兵,一击一刺为一伐。这是根据两种兵器性能相结合,把击刺同阵形、队形结合起来的武舞式的训练。这种将用之于实战的格杀经验,按一定的程序来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有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也是早期武术期器械已具雏形的象征。在西周学校教育中,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射、御是直接与征战有关的军事技能。乐主要指乐舞,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武舞持干戚(干即盾,戚即斧),实际上是一种操持兵械的训练。据礼记内则上记载,“成童”十五岁时就要学习武舞,这样学校教育推动了武艺的普及。在祭祀活动中,也有持
3、兵械的舞蹈.在奴隶社会,祭天神时要跳云门舞,祭地要神时要跳咸池舞,祭四方神时要跳大磬,祭山神时要跳大夏舞,祭父系祖先时要跳大武舞.周武王伐纣时,军中”前歌后舞”,这些武舞对后世套路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二 古代武术的发展商周时期的武术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秦、汉、三国秦、汉、三国 时期的武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隋唐时期武术两宋时期的武术明清时期的武术(一)商周时期的武术(一)商周时期的武术商周时期青铜器工艺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同时战争的频繁,促进军事武艺的巨大发展。商周时期战争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战车为两轮四马,方形车厢,上立三位甲士。左方为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持弓箭主射;右方
4、甲士称“车右”又叫“参乘”,执戈、矛作战;中间为御手。战车上的武器还有:戟、殳、剑。晏子春秋曰:“戟拘其颈,剑承其心。”可见当时既有弓箭远射,又有长兵击刺,还有短兵相接。楚辞.国殇曰:“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战争的发展也促进了盾的发明和改进,当时光盾就有大小形状不同之分,所谓“五盾”。为了步战的需要,短兵、拳搏、角力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武士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武术体系初步形成。随着战争方式由车战渐变成车、步并用,进而发展成以步骑为主的形式,武术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重要的是武术的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
5、和健身性等社会功能的出现,形成了多样化的武术文化。这一时期人们斗剑成风,不但涌现出象越女、庄子等击剑高手,还造就了一大批侠义之士如:荆轲、专诸、曹沫、聂政等,最重要的是出现诸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军事巨著。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尚武强兵一直是每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主要政策,国家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如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民族之间的这种互相学习、交流,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武器的改进。(三)(三)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后,开始收缴天下兵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兵,
6、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至廷宫中”。这些举措大大的 限制了民间武术的发展,但是在暴秦的残酷压迫下,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起义军只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而秦军则“阻险不守,关粱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最终灭亡。汉代武术已经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技术内容。汉书.艺文志把当时的兵书归为: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三篇;兵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兵技巧十三家一百九十九篇。其中兵技巧就载有大量的射法和武术技法,如逢门射法两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篇,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等。由此可见当时,武术已经不再局限于
7、过去那种口传心授的方法。从史料看来,武术技法已经到了非常高超的地步,不但有兵器的对练,甚至出现了空手夺白刃。曹丕的典论.论文.自序中记载的奋威将军邓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汉代武术套路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从著名的鸿门宴上,范增密授项庄假以剑舞为名,行刺杀沛公之实来看。当时剑术套路已流行于军中。汉代沂南墓剑饰图中帝王欣赏剑士舞剑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兵器的对练、角力、练力、试力、比武已经相当流行并且发展壮大起来。随着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汉代的刀、剑、相扑之术也东传日本。由于骑兵的发展,剑已经不适应马上作战,刀逐渐代替了剑在军事舞台上的地位,剑以其它非军事用途继续发展下去,佩
8、剑之风盛起,而且有严格的佩剑等级制度。(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武术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两晋政权建立不过三十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西、北民族纷纷进入中原,相互混战,先后建立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汉族政权南迁以后,先后有东晋、宋、齐、粱、陈五个朝代。而北方则由鲜卑等民族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朝代。南北对峙近三百年,史称南北朝。这一时期战乱频繁,促进了武术的发展,特别是民族间的战争,使得各民族间的武艺得到了发展与交流。(五)隋唐时期武术隋朝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统一了中国,更加完善了
9、府兵制,唐朝人仍沿袭。其特点是“寓之于农”,“兵农合一”。府兵由一般民户中选取,这实际上将兵源、武器装备、习武活动扩展到了整个国家的基层。这无疑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唐武则天创立武举制度,把武术的发展推向高潮。大大提高了民间练武的热情,这在中国历史上功不可没,使得武术更加精炼化、规范化。武举的内容有:一、长垛。二、马射。三、马枪。四、筒射。五、步射。六、穿箚。七、翘关。八、负重。九、材貌。十、言语。盛唐时期尚武任侠之风,涌现了一大批游侠少年,同时唐朝文化与武术也结下了源缘,出现了大量的描写武术的唐诗。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贾岛也在剑客中写道:“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10、今日把君赠,谁有不平事。”白居易李都尉古剑:“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杜甫的观孙大娘舞剑器行详细的描述了剑器舞的奇妙之处。由于少林十三僧救唐王李世民,佛教界习武更盛,少林武僧也闻名于世。角抵又兴起,而且盛况空前。隋书.炀帝纪:“大业六年春正月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往观之。”唐代的君王大多也喜好角抵,作为宫廷娱乐节目与飞剑、走索、旱船、击鞠、杂戏等一同表演。远射兵器有弓射、弩射、弹丸射、抛石机等。武舞和武术套路的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六)两宋时期的武术两宋武术主要表现在武艺多样化发展,军事武艺继续沿用武举制,招募优秀士兵入伍,进行统一训练,并且有完善的考核制
11、度,弓箭等远射兵器已达高峰,最强的三弓床弩,所用的箭“木干铁翎,世谓之一枪三剑箭”“以其射著城上,人可踏而登也”。射程可远达三百步。在短兵上日本的手刀大量输入中国。随着两宋经济的发展,民间练武结社的习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等。在城市一些专门性的群众游艺场所“瓦舍”、“勾栏”出现了大量的以卖艺为生的民间艺人。其内容不仅有单练套路,还有对练表演,极大的促进了武术向套路方向发展。当然这些场所少不了角抵表演。理论方面著有军事名著武经七书和武经总要,从军事组织、军事制度、步骑教练、行军、营战、战略、战术、武器制造和使用以及军事地理等都有所论述。(七)明、清时期的武术【1】明
12、代的武术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明朝建立以后,蒙古瓦刺部长期与朝廷处于敌对状态。日本封建诸侯又支持日本西部地方破产的封建主、武士。浪人、商人等,到我国中南沿海进行抢、掠、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为了抗击倭寇,军事训练被重视起来。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何良臣的阵纪、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等一批武术及军事名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军事训练及战争实践的检验总结而产生的。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同时也成了在武术实践、武术理论上颇有建树的武术先行者。明代武术不再仅以刀、枪、棍分门别类,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术 形成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