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理学.ppt
《微生物生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生理学.ppt(1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微生物生理学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1.191.19世纪世纪707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酿酒、动植物病害、人类疾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酿酒、动植物病害、人类疾病的防治和土壤微生物活动等的研究,微生物生理学逐渐兴盛病的防治和土壤微生物活动等的研究,微生物生理学逐渐兴盛起来。起来。19051905年,哈登和杨发现磷酸盐对酒精发酵的作用;年,哈登和杨发现磷酸盐对酒精发酵的作用;19111911年,诺伊贝格开始对酒精发酵作系统研究;年,诺伊贝格开始对
2、酒精发酵作系统研究;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年代,生物化学的进展又推动了人们对微生物代谢的研究。生物化学的进展又推动了人们对微生物代谢的研究。2.2.随后,克勒伊沃和范尼尔等人从比较生物化学的角度,说随后,克勒伊沃和范尼尔等人从比较生物化学的角度,说明了某些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和生理学问题。明了某些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和生理学问题。19331933年,克勒伊沃建立了摇床培养技术,导致现代化微生物工年,克勒伊沃建立了摇床培养技术,导致现代化微生物工业深层培养的生理研究和应用。业深层培养的生理研究和应用。3.3.同时,同位素、电子显微镜、超速离心、微量快速生物化学同时,同位素、电子显微镜、超速离心、
3、微量快速生物化学分析以及生物化学突变株等技术的普遍应用,也推动了微生物分析以及生物化学突变株等技术的普遍应用,也推动了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发展。生理学研究的发展。二、微生物生理学的发展过程二、微生物生理学的发展过程4.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到,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到,细胞中的生物化学转化、能量的产生和转换;生物大分子的细胞中的生物化学转化、能量的产生和转换;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分子水平上的形态建成、分化及其行为等方面结构与功能;分子水平上的形态建成、分化及其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方面。的研究方面。5.近年来,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扩展到了新的或
4、过去不引人注近年来,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扩展到了新的或过去不引人注意的微生物类群和可更新能源方面,这使人们对分解纤维素意的微生物类群和可更新能源方面,这使人们对分解纤维素微生物和甲烷产生菌的生理进行深入的考察,并从化能自养微生物和甲烷产生菌的生理进行深入的考察,并从化能自养菌的研究扩展到利用硫杆菌进行微生物浸矿。菌的研究扩展到利用硫杆菌进行微生物浸矿。6.另外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共生、寄生关系是人们多年来另外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共生、寄生关系是人们多年来一直注意的领域,尤其是共生固氧的研究已有较大的进展。一直注意的领域,尤其是共生固氧的研究已有较大的进展。能使石油氧化、农药降解和人工合成的高
5、分子物质分解的微能使石油氧化、农药降解和人工合成的高分子物质分解的微生物,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总之,每一新菌生物,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总之,每一新菌属和新现象的发现,都将为微生物生理学研究提供新的对象,属和新现象的发现,都将为微生物生理学研究提供新的对象,开辟新的领域。开辟新的领域。第二节第二节 微生物生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微生物生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和方法1.1.电子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 6.6.层析技术层析技术 2.DNA2.DNA分子铺展技术分子铺展技术 7.7.电泳技术电泳技术3.3.超离心技术超离心技术 8.8.电位、电势、极谱技术电位、电势、极谱技
6、术4.4.光谱技术光谱技术5.5.同位素技术同位素技术微生物生理学研究内容:微生物生理学研究内容:1.1.生物化学方面生物化学方面 研究微生物代谢、产物合成途径、能量转化等;研究一研究微生物代谢、产物合成途径、能量转化等;研究一些特殊类型微生物的生理活动。些特殊类型微生物的生理活动。2.2.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阐明微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方式和规律,研究膜阐明微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方式和规律,研究膜结构和功能;极端环境条件下微生物抗性与敏感性的机理及结构和功能;极端环境条件下微生物抗性与敏感性的机理及其调节等。其调节等。3.3.研究微生物细胞的重建、形态发生
7、、分化过程与趋向性研究微生物细胞的重建、形态发生、分化过程与趋向性 研究运动的本质、形态发生与分化的分子机理及有生物活研究运动的本质、形态发生与分化的分子机理及有生物活性细胞结构的过程。性细胞结构的过程。第三章第三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物质运输微生物的营养与物质运输第三节第三节 营养物质运输的调节营养物质运输的调节一、营养物质本身的性质一、营养物质本身的性质 细胞膜的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物质透过膜的难易细胞膜的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物质透过膜的难易程度有差异,物质的化学特性包括分子量、溶解性、程度有差异,物质的化学特性包括分子量、溶解性、电负性、极性等都影响营养物进入细胞的难易程度。电负性、极性等都影响营养
8、物进入细胞的难易程度。小分子小分子 大分子、脂溶性大分子、脂溶性 水溶性、不带电荷水溶性、不带电荷 带电带电荷物质荷物质二、环境条件二、环境条件 1.1.温度温度 2.pH2.pH 3.3.代谢和呼吸的抑制剂代谢和呼吸的抑制剂 4.4.通透性诱导物与被运输物质的结构通透性诱导物与被运输物质的结构类似物。类似物。三、载体物质生物合成调节三、载体物质生物合成调节在酶在酶的作用的作用下下HPr被激活被激活在酶在酶的作用下的作用下P-HPr将将磷酸转移给糖磷酸转移给糖运送机制运送机制:是依靠磷酸转移酶系统是依靠磷酸转移酶系统,即磷酸烯醇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式丙酮酸-己糖磷酸转移酶系统己糖磷酸转移酶系统.
9、运送步骤运送步骤:1.1.热稳载体蛋白热稳载体蛋白(HPr)HPr)的激活的激活 细胞内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细胞内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PEP)的磷的磷酸基团把酸基团把HPrHPr激活。激活。酶酶 PEP+HPr PEP+HPr 丙酮酸丙酮酸+P-HPrP-HPrHPrHPr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结合在细胞膜上,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结合在细胞膜上,具有高能磷酸载体的作用。具有高能磷酸载体的作用。2 2、糖被磷酸化后运入膜内、糖被磷酸化后运入膜内 膜外环境中的糖先与外膜表面的酶膜外环境中的糖先与外膜表面的酶结合,再被结合,再被转运到内膜表面。这时,糖被转运到内膜
10、表面。这时,糖被P-HPrP-HPr上的磷酸激活,上的磷酸激活,并通过酶并通过酶的作用将的作用将糖糖-磷酸磷酸释放到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内。酶酶 P-HPr+P-HPr+糖糖 糖糖-P+HPrP+HPr 酶酶是一种结合于细胞膜上的蛋白,它对底物是一种结合于细胞膜上的蛋白,它对底物具有特异性选择作用,因此细胞膜上可诱导出一系具有特异性选择作用,因此细胞膜上可诱导出一系列与底物分子相应的酶列与底物分子相应的酶。大肠杆菌己糖磷酸运输系统生物合成调节大肠杆菌己糖磷酸运输系统生物合成调节中有两种蛋白在起作用:中有两种蛋白在起作用:1.1.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活化蛋白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活化蛋白A A;2.2.位于
11、细胞膜上的转膜调节蛋白位于细胞膜上的转膜调节蛋白MRMR。外外 膜膜 内内外外 膜膜 内内MR CMR C A AMR CMR C A AG-6-PG-6-P四、载体物质生理活性调节四、载体物质生理活性调节1.1.膜电势调节膜电势调节2.2.胞内磷酸糖调节胞内磷酸糖调节3.cAMP3.cAMP环化酶与渗透酶的共同调节环化酶与渗透酶的共同调节PEPPEPPyrPyrHPrHPrHPrHPr-Pi-Pi-Pi-PiRPrRPrRPrRPrRPrRPrPasePasePasePase-Pi-Pi AC ACRPrRPr-Pi-Pi AC AC无活性无活性有活性有活性无活性无活性有活性有活性乳糖渗透酶
12、与腺苷酸环化酶的协调作用乳糖渗透酶与腺苷酸环化酶的协调作用第四节第四节 代谢产物的分泌代谢产物的分泌一、氨基酸的分泌一、氨基酸的分泌干燥菌体内磷脂含量干燥菌体内磷脂含量干燥菌体内磷脂含量干燥菌体内磷脂含量/%/%/%/%菌体外菌体外菌体外菌体外L-L-L-L-谷氨酸量谷氨酸量谷氨酸量谷氨酸量/mg.mL/mg.mL/mg.mL/mg.mL-1-1-1-12.02.015.415.42.22.212.112.13.13.11.91.93.63.61.21.2表表3-10 3-10 乳酸发酵短杆菌细胞内磷脂含量与谷氨酸分泌的关系乳酸发酵短杆菌细胞内磷脂含量与谷氨酸分泌的关系 谷氨酸发酵控制谷氨酸发
13、酵控制 生物素:生物素:作为催化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作为催化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关键酶乙酰关键酶乙酰CoACoA的辅酶,参与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进的辅酶,参与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进而影响磷酯的合成。而影响磷酯的合成。当磷酯含量减少到正常时的一半左右时,细胞当磷酯含量减少到正常时的一半左右时,细胞发生变形,谷氨酸能够从胞内渗出,积累于发酵液发生变形,谷氨酸能够从胞内渗出,积累于发酵液中。生物素过量,则发酵过程菌体大量繁殖,不产中。生物素过量,则发酵过程菌体大量繁殖,不产或少产谷氨酸,代谢产物中乳酸和琥珀酸明显增多。或少产谷氨酸,代谢产物中乳酸和琥珀酸明显增多。O=CHNNHHC CHH2CC
14、SH(CH2)4CNHBCCP赖氨酸残基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iotin carboxyl carrier protein BCCP)生物素O=HOH+H2OATPADPCO2生物素羧化酶-酶O=CNNHHC CHH2CCSH(CH2)4CO=NHO=C-OBCCP-羧基生物素BCCP-羧基生物素在转羧酶作用下,形成羧基生物素在转羧酶作用下,形成丙二酰丙二酰CoA丙二酰丙二酰CoA与乙酰与乙酰CoA缩合并脱羧,生成缩合并脱羧,生成丁酰丁酰CoA,如此反复进行合成高级脂肪酸,如此反复进行合成高级脂肪酸,再合成磷脂再合成磷脂生物素不足时,就抑制了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素不足时,就抑制了不饱和脂肪酸的生
15、成,从而影响了磷脂的生成,导致磷脂生成,从而影响了磷脂的生成,导致磷脂含量不足,使细胞膜结构不完全,从而提含量不足,使细胞膜结构不完全,从而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高细胞膜的通透性怎样克服生物素过量带来的问题怎样克服生物素过量带来的问题 为了控制生物素的数量,除了选用的菌种必为了控制生物素的数量,除了选用的菌种必须是生物素缺陷型以外,所用的原料(主要是玉须是生物素缺陷型以外,所用的原料(主要是玉米浆)每批都要通过摇床实测后确定加入量。当米浆)每批都要通过摇床实测后确定加入量。当前还有一些措施可以使用。前还有一些措施可以使用。A、选用油酸缺陷型:选用油酸缺陷型:在大量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即
16、培养基在大量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即培养基中缺乏生物素时,只要加入油酸,就能起到和生物素相同中缺乏生物素时,只要加入油酸,就能起到和生物素相同的效果。的效果。如上所述,生物素的作用在于影响细胞膜中的脂肪酸,如上所述,生物素的作用在于影响细胞膜中的脂肪酸,而油酸的加入直接增加了合成磷脂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而油酸的加入直接增加了合成磷脂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所以选育油酸缺陷型就成为了重要的替代手段。当选用油所以选育油酸缺陷型就成为了重要的替代手段。当选用油酸缺陷型时,只要控制油酸的亚适量,就能控制细胞膜的酸缺陷型时,只要控制油酸的亚适量,就能控制细胞膜的透性,而与生物素的含量无关。透性,而
17、与生物素的含量无关。B B、选用甘油缺陷型:、选用甘油缺陷型:试验证明,限量甘油(试验证明,限量甘油(0.02%0.02%)培养,细胞膜)培养,细胞膜的磷脂含量只有非甘油缺陷型菌株的的磷脂含量只有非甘油缺陷型菌株的50%50%。只有。只有甘油的加入量起作用,而与生物素以及油酸的含甘油的加入量起作用,而与生物素以及油酸的含量无关。量无关。这些现象都可以解释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这些现象都可以解释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磷脂是由脂肪酸、甘油、磷酸和磷脂是由脂肪酸、甘油、磷酸和R R(胆碱、乙醇(胆碱、乙醇酸、丝氨酸、肌醇)酸、丝氨酸、肌醇)4 4部分组成,缺少其中的一个部分组成,缺少其中的一个都不可能和
18、成,控制其中之一,都可以控制磷脂都不可能和成,控制其中之一,都可以控制磷脂的含量。的含量。图图6-46-4 C、温度敏感性变异株:当细菌进行诱变处理后,可以获得温度敏感性变异株。例如在30C时生长旺盛,而在较高温度(37C)则不生长,或稍生长,而能大量生成谷氨酸。于是可用这样的变异株在富含生物素的培养基中,前期进行30C培养,当菌的生长达到最大时,提高温度至40C,使其大量积累谷氨酸。D D、在生物素丰富的条件下,添加聚氧乙烯乙二在生物素丰富的条件下,添加聚氧乙烯乙二醇的棕榈酸(醇的棕榈酸(C18C18)、十七烷酸()、十七烷酸(C17C17)、硬脂)、硬脂酸(酸(C16C16)等的饱和脂肪酸
19、酯类或饱和脂肪酸,)等的饱和脂肪酸酯类或饱和脂肪酸,都能使大量谷氨酸排出于菌体外。都能使大量谷氨酸排出于菌体外。表面活性剂、高级饱和脂肪酸的作用,不在表面活性剂、高级饱和脂肪酸的作用,不在于它的表面效果,而是在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过于它的表面效果,而是在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中,作为抗代谢物具有抑制作用,对生物素或程中,作为抗代谢物具有抑制作用,对生物素或油酸又拮抗作用,阻遏脂肪酸生物合成,于是磷油酸又拮抗作用,阻遏脂肪酸生物合成,于是磷脂形成减少,膜透性加大,有利于谷氨酸向外渗脂形成减少,膜透性加大,有利于谷氨酸向外渗漏。漏。E E、在生物素丰富时,培养中途如果添加青霉素、在生物素丰富时,培养
20、中途如果添加青霉素、头孢霉素头孢霉素C C,可以使谷氨酸生成。青霉素的作用,可以使谷氨酸生成。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与控制生物素、控制油酸或添加表面活性剂机制与控制生物素、控制油酸或添加表面活性剂以及控制甘油的机制都不同。以及控制甘油的机制都不同。添加青霉素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后期合成,添加青霉素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后期合成,对细胞壁糖肽生物合成系统起作用。这是因为青对细胞壁糖肽生物合成系统起作用。这是因为青霉素取代合成糖肽的底物而和酶的活性中心结合,霉素取代合成糖肽的底物而和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使网状结构连接不起来,结果形成不完全的细胞使网状结构连接不起来,结果形成不完全的细胞壁。没有细胞壁保护的细胞膜
21、由于膜内外的渗透壁。没有细胞壁保护的细胞膜由于膜内外的渗透压差,是细胞膜受到机械损伤,失去了作为渗透压差,是细胞膜受到机械损伤,失去了作为渗透障碍物的作用,从而使谷氨酸排出。另一种解释障碍物的作用,从而使谷氨酸排出。另一种解释是:青霉素虽不能抑制磷脂的合成,但能造成磷是:青霉素虽不能抑制磷脂的合成,但能造成磷脂向胞外分泌。表脂向胞外分泌。表6-5 6-5 CH2OHOCH2OHOOOCH3-CH-C=ONHC CH3HC=ONHCH-OOC(CH2)2C=OC=ONHC(CH2)4HOHNHC=OCH3NHC=OCH3L-AlaD-GluNH3+NHCCH3HC=OL-LysD-Ala(Gly
22、)5NAMNAG肽聚糖结构NH二、核苷酸的分泌二、核苷酸的分泌 核苷酸不容易分泌到细胞外。核苷酸不容易分泌到细胞外。MnMn2+2+对产氨短杆对产氨短杆菌核苷酸分泌起关键作用。菌核苷酸分泌起关键作用。MnMn2+2+可引起细胞形态可引起细胞形态变化,在肌苷变化,在肌苷-磷酸(磷酸(IMPIMP)发酵中,控制)发酵中,控制MnMn2+2+限限量,造成细胞膨胀,呈不规则型,膜产生异常,量,造成细胞膨胀,呈不规则型,膜产生异常,膜通透性被破坏,膜通透性被破坏,IMPIMP、HxHx和和R-5-PR-5-P都分泌于体外;都分泌于体外;当当MnMn2+2+过量时,菌体呈小球状,抑制这些物质的过量时,菌体
23、呈小球状,抑制这些物质的分泌。分泌。三、胞外酶的分泌三、胞外酶的分泌第四章第四章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第五章第五章 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第六章第六章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微生物的合成代谢一、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自我调节一、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自我调节一、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自我调节一、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微生物代谢调节系统的特点:微生物代谢调节系统的特点:精确、可塑性强,细胞精确、可塑性强,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能力超过高等生物。水平的代谢调节能力超过高等生物。成因:成因:细胞体积小,所处环境多变。细胞体积小,所处环境多变。举例:举例:大肠杆菌细胞中存在大肠杆菌
24、细胞中存在2500种蛋白质,其中上千种蛋白质,其中上千种是催化正常新陈代谢的酶。每个细菌细胞的体积只种是催化正常新陈代谢的酶。每个细菌细胞的体积只能容纳能容纳10万个蛋白质分子,所以每种酶平均分配不到万个蛋白质分子,所以每种酶平均分配不到100个分子。如何解决合成与使用效率的经济关系?个分子。如何解决合成与使用效率的经济关系?解决方式:解决方式:组成酶(组成酶(constitutive enzyme)经常以高浓)经常以高浓度存在,其它酶都是诱导酶(度存在,其它酶都是诱导酶(inducible enzyme),在),在底物或其类似物存在时才合成,诱导酶的总量占细胞底物或其类似物存在时才合成,诱导
25、酶的总量占细胞总蛋白含量的总蛋白含量的10%。第七章第七章 微生物代谢调节微生物代谢调节Plac工业发酵的目的:大量积累人们所需要的微生物代谢工业发酵的目的:大量积累人们所需要的微生物代谢产物。产物。代谢的人工控制:人为地打破微生物的代谢控制体系,代谢的人工控制:人为地打破微生物的代谢控制体系,使代谢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进行。使代谢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进行。人工控制代谢的手段:人工控制代谢的手段:改变微生物遗传特性改变微生物遗传特性(遗传学方法);遗传学方法);控制发酵条件(生物化学方法);控制发酵条件(生物化学方法);改变细胞膜透性;改变细胞膜透性;第一节第一节 代谢调节的部位代谢调节的部位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生理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