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pptx
《培训资料-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资料-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pptx(1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阆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年3月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传染病的概述二、几种常见急性传染病的防治三、学校传染病防治 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一、传染病概述一、传染病概述传染病 是指由特异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引起的一类疾病;这种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可以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经由中介的动物宿主、昆虫、植物宿主或其他环境因素)传染给易感宿主。一、传染病概述(一)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病原体(pathogen)宿主(host)传染过程及感染谱一、传染病概述 病原体:是指能引起宿主致病的微生物,包括病
2、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等。宿主:指在自然条件下被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能提供给病原体以营养和场所的生物;宿主排出病原体的方式多种多样,大多与侵入途径相同。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作用表现为免疫,病原体对机体的作用表现为传染性、感染力和致病性。一、传染病概述(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 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即病原体从传染源排除,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新的易感者形成新的感染,并且不断发展的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形成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一、传染病概述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
3、体生长、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任何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一、传染病概述1、病人作为传染源传染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染病的病程经过,一般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各期作为传染源意义也不相同,主要取决于是否排除病原体、排除的数量级频率。传染病患者排除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是决定患者需要隔离多长时间(隔离期)的重要依据。一、传染病概述(1)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不同的潜伏期长短不同,有的疾病短至几小时,有的则长达数年。但同一种传染病有固定的潜伏期。一、传染病概述 潜伏期的临床意义: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
4、以进一步追查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一般检疫期按最长潜伏期确定;根据潜伏期可确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的应急接种时间;一、传染病概述 根据潜伏期可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来势凶猛,病例成簇出现,并常形成暴发;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较长。(6)接触者在最长潜伏期内没有新病例发生,可以作为疫源地消灭的依据之一。一、传染病概述2、动物作为人类传染病传染源的重要性,取决于人们与受染动物的接触机会、接触的密集程度、是否存在传播该病的适宜条件,以及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密度、动物的年龄、携带病原体时间的长短等。
5、如:鼠疫、出血热、狂犬病。一、传染病概述(三)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一、传染病概述主要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空气、飞沫、尘埃 经水传播:粪口途径经食物传播:消化道传染病经接触传播:手、玩具、文具、毛巾、水龙头等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蚊子、苍蝇、虱子、跳蚤等 经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针刺、拔牙等 母婴传播经土壤传播 医源性感染 一、传染病概述各种传播途径的特点:1、空气传播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广泛,发病率高;冬春季节高发;少年儿童多见;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一、传染病
6、概述2、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除哺乳婴儿外,无职业、年龄、性别的差异,各种年龄、性别、职业者均可发病,暴饮者发病更多;如水源被一次性大量污染,可致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不断。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净化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饮水传播发生的病例的临床症状较轻。一、传染病概述3、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病的流行特征:病人有食用某种污染食品史,不进食者不发病;患者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流行;多发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如果食物多次被污染,流行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停止供应污染食品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一、传染
7、病概述4、经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地区性:病例分布与传播该病的媒介昆虫的分布一致;(2)季节性:发病率升高与节肢动物的活动季节血相一致;(3)某些传染病具有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野外作业的工人。(4)发病有年龄特点,老疫区病例多见于儿童,新疫区病例无年龄差异。(5)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一、传染病概述5.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一般很少造成流行,病例多呈散发,但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成员间的传播;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病例较多。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后,可减少病例发生。一、传染病概述(四)人群易感性 是指
8、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一、传染病概述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1.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的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一、传染病概述2、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一次传染病流行后,大多数易感者因发病而获得免疫力,使整个人群免疫力提高,人群对该病易感性降低。隐性感染:通过隐性感染使免疫人口增加,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但是不能藉借此降低人群易感性。因为,隐性感染者一般也起传染源作用。具有免疫力的人口大量迁入。一、传染病概述(五)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目 的:掌握传染病的发病动态和流行
9、规律,制定防治规划和对策,组织开展现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预防控制传染病,降低发病率。总的策略:1、管理、控制、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降低人群易感性一、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一、传染病概述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的措施隔离治疗病人、疑似病人、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者检疫、应急接种、预防服药;隔离治疗、捕杀、焚烧或深埋动物传染源,家畜和宠物预防接种和检疫。针对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肠道传染病:被污染的武平和周围环境消毒;呼吸道传染病:通风、换气,空气消毒;虫媒传染病:杀虫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推广使用避孕套、杜绝吸毒和共同使用注射器,
10、严格血液制品的管理。一、传染病概述针对易感者的措施: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预防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水水源。二、常见急性传染病的防治 (一)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感染症状一般轻微,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空气飞沫和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
11、死亡。(一)手足口病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疱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一)手足口病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一)手足口病流行特点 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一)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
12、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虽在同一患者身上但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一)手足口病合并症手足口病虽然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
13、、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一)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个人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
14、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一)手足口病2.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
15、,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一)手足口病3.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1)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3)诊疗、护理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4)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
16、使用;(5)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一)手足口病4、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
17、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一)手足口病5.传染源的管理。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居家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村)医生的指导下,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掌握居家治疗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一)手足口病6.消毒措施病家、托幼机构和小
18、学的消毒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由单位及时进行消毒,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的消毒由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进行。消毒方法参见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和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附件4)。(一)手足口病7、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使5岁以下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动员托幼机构老师和管理人员、儿童家长成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主动参与者,形成群防群控。与重症或死亡病例发病前1周或发病后有共同生活、居住史的5岁以下儿童,
19、要对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做好儿童的密切观察,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和治疗。(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若人群对变异株缺乏免疫力,易引起暴发流行。(二)流行性感冒 传染源:典型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一般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其中重症病例因其排毒量大、时间长、传染性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而轻症病人虽然排毒量小、时间短,但其活动范围大,人们不加防范,其传染源作用亦不容忽视。
20、隐性感染者见于有部分免疫力的人群,虽无临床症状,但能短期排毒,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可能较大。学龄儿童是流感发病率最高的人群,并且易于将病毒从学校带入家中,造成流感的蔓延和扩散,因此常认为学龄儿童是使流行扩大的主要传染源。动物亦可能为重要贮存宿主和中间宿主。(二)流行性感冒 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流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均有大量的流感病毒,经说话、咳嗽和打喷嚏喷出的飞沫散布在空气中,其传染性可保持30分钟。也可以通过污染的食具、茶杯或玩具等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二)流行性感冒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男女没有差别。新生儿因缺乏局部免疫,加之通过胎盘获得的抗体较少,因此易感性高,
21、感染后症状重,病死率高。老年人由于经历过各种亚型流感病毒的攻击,在免疫上得到强化,易感性一般较低。各型流感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不同亚型间仅有部分交叉免疫。(二)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著。常在学校、托幼机构、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引起暴发。甲型流感可导致世界性流行,乙型流感常局部流行,而丙型流感未见变异,常呈散发流行。流感的流行常沿交通线迅速蔓延,先集体后散居,先城市后农村。流感的流行常引起人群,特别是在儿童和老人的超额死亡率。(二)流行性感冒患流感后主要表现:潜伏期13日。发
22、病突然、高烧、畏寒、头痛、乏力、咽痛、肌肉酸痛、干咳等。儿童流感有时伴有胃肠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拉肚子等。一般情况下,病程一周左右恢复,少数人遗留咳嗽症状。(二)流行性感冒流感常见的并发症 肺炎 支气管炎 中耳炎 心肌炎 脑膜炎等 Reye综合征(儿童患流感后如果服用阿斯匹林类药物可诱发出现内脏脂肪变性合并脑病)(二)流行性感冒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隔离期一般不少于5天。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换气 本病流行期间,加强对病人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二)流行性感冒保护易感人群:减少与病人近距离的接触 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亦可选择带口罩
23、 注射流感疫苗:疫苗注射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学校等集体单位出现疑似流感病例集中发病时,应及时报告疾控部门,以尽早采取控制措施(二)流行性感冒 由于流感病毒易变异,因此必须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新的流行毒株制作疫苗。一般情况下,每年流行的病毒中,到第二年都会有 12种毒株发生变化,因此就必须每年接种新的疫苗。(二)流行性感冒含有最新病毒株的疫苗会在夏季的末期开始上市,每年在910月份即流感流行前一个月接种流感疫苗最好。即使在流感的流行期间接种疫苗对易感者也是颇有好处的。(三)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原发感染为水痘,临床特征是分批出现的皮肤粘膜斑、丘
24、、疱疹及结痂,全身症状轻微,为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VZV再激活引起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其特征为沿身体单侧感觉神经相应皮肤节段出现成簇的疱疹,常伴局部神经痛。妊娠妇女感染水痘后,可以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三)水痘 1、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 12d至皮疹干燥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2、传播途径:水痘传染性很强,易感儿接触后90发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水痘痂皮无传染性)和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处于潜伏期的供血者传染性很强,孕妇分娩前6d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出生后1013d内发病。(三)水痘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水痘主要多见于儿
25、童,故幼儿园、中小学等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但近年来,大年龄组发病有所增加。病后免疫力持久,一般不再发生水痘,但体内高效价抗体不能清除潜伏的病毒,故多年后仍可发生带状疱疹。(三)水痘 4、流行特征:水痘呈全球分布,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散发性,但偏僻地区偶可暴发,城市可每23年发生周期性流行。水痘传染性极强,在集体场所中常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90病例为50岁以上老年人或有慢性病及免疫缺陷者。(三)水痘 临床表现:1、潜伏期:1221d,平均14d。2、前驱期:成人于皮疹出现前12d可先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症状。小儿则皮疹和全身症状多同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训资料 急性 传染病 预防 控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