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课件培训讲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课件培训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课件培训讲学.ppt(9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医(zhngy)基础理论知识 第一页,共99页。(一)中医学的主要(zhyo)特点及主要(zhyo)思维方法1、整体观念 (1)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zhngy)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zhngy)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第二页,共99页。(一)中医学的主要(zhyo)特点及主要(zhyo)思维方法 2)人与外环境之间
2、的关系密切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fnwi)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第三页,共99页。(一)中医学的主要(zhyo)特点及主要(zhyo)思维方法(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gu
3、l)所作的概括。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第四页,共99页。(二)阴阳五行学说(xushu)阴阳(yn yn)五行,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用传统而古朴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一)阴阳(yn yn)学说、概念:阴阳(yn yn)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
4、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阴阳(yn yn)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yn yn)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一般说来: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第五页,共99页。(二)阴阳五行学说(xushu)3、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dul)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4、在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第六页,共99页。(二)阴阳五行学说(xushu)说明生理功能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
5、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说明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jigu)。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第七页,共99页。(二)阴阳五行学说(xushu)治疗上的应用)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jbn)原则。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归纳药性四气:温热阳,寒凉阴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特性:升浮阳,沉降阴(二)五行学说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它用“比类取象”
6、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gnj)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第八页,共99页。(二)阴阳五行学说(xushu)、五行(wxng)的属性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wxng)归类 正确运用五行学说的正确运用五行学说的“比类取比类取象象”,可以帮助,可以帮助(bngzh)(bngzh)临临床诊断、解释生理现象和病理床诊断、解释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指导治疗,制订具体的变化,指导治疗,制订具体的治疗法则。治疗法则。2 2、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的相生相克相生:相生:依次依次依次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7、进关系。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木木相克:有序的相克:有序的间相间相间相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克制,制约关系。木木土土水水火火金金木木第九页,共99页。(二)阴阳五行学说(xushu)第十页,共99页。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共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是主要部分,另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这是次要部分。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cj)点。除此以外还有经外奇穴,阿是穴。这些穴位不在经穴之列。第十一页,共99页。经络学说十二正经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手三阳经从手走
8、头,(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tiyng)在后)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tiyng)在后)下肢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第十二页,共99页。(三)藏象脏腑学说大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病理;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组织的关系,着重(zhuzhng)讨论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脏与腑构成表里关系,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脏属阴,腑属阳。第十三页,共99页。(三)藏象(一)心与小肠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
9、身(qun shn)的功能。、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第十四页,共99页。(三)藏象、开窍于舌:舌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心的病变也可从舌上反映出来,“舌为心之苗”。、其华在面:心的功能及气血变化可以从面部色泽有所反映。小肠(xiochng)的功能是泌别清浊,主化物。就是对胃下传的饮食物消化吸收,分成清和浊两部分。第十五页,共99页。(三)藏象(一)肝与胆肝的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主疏泄:包括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cjn)消化,调理冲任等。、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功能。根据人体
10、不同生理状态改变血流量。第十六页,共99页。(三)藏象、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筋膜和爪甲,有赖肝血滋养,才能强健有力,运动自如、坚韧。“爪为筋之余”。、开窍于目。肝的病变易从目上反映出来;目能视物有赖肝气疏泄和肝血濡养。胆的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主决断。指控制自己(zj)意识和动作,判断准确。第十七页,共99页。(三)藏象脾与胃脾的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运化:脾具有将饮食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以营养(yngyng)脏腑组织的功能。、主统血:脾能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主肌肉四肢:肌肉四肢依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yng
11、yng),才能肌肉发达,四肢轻灵。、开窍于口: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口味香甜,食欲好。“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其华在唇: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口唇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全身气血的盈亏。第十八页,共99页。(三)藏象胃的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接受饮食水谷,并进行消化(xiohu)后,下传小肠,故胃称为“水谷之海”。脾胃对饮食物消化(xiohu)吸收的功能称为“胃气”。“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主降。胃气主降,保证饮食水谷不断下传和消化(xiohu)吸收。降指的是降浊。脾胃对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很重要,故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降浊,脾升清,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
12、消化(xiohu)吸收。第十九页,共99页。(三)藏象肺与大肠肺在脏腑位置最高,称“华盖”。与大气相通,易受邪,毫毛必咳,又称“娇脏”。肺的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肺主管人体呼吸运动(yndng),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第二十页,共99页。(三)藏象、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吸入自界清气,通过肺的呼吸运动,将体内浊气排出体外,并肃清呼吸道异物。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调节作用。、外合皮毛:皮毛依赖肺宣发的卫气和津液温养和润泽,才能发挥抵御外邪的功能。、开窍于鼻: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f yn),有赖肺气的作用才能正
13、常。大肠的功能:主传化糟粕。第二十一页,共99页。(三)藏象肾与膀胱 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膀胱相表里。.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wich)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始生,先成精”。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精密切相关,齿、发、骨是观察肾精盛衰的标志。第二十二页,共99页。(三)藏象.主水:指主持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将浊中之清复归心肺,浊中之浊下流膀胱,排出体外。.主纳气:指肾能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保持呼吸均匀和有一定(ydng)深度。肾气亏虚则呼多吸少。.主骨、生髓:肾精资生骨髓,并养骨,能促进
14、骨骼的生长和修复。“齿为骨之余”。牙齿好坏、坚损反映肾精盈亏。第二十三页,共99页。(三)藏象.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反映肾精的虚实。“发为血之余”。、开窍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肾中精气充养才正常。膀胱的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脏腑学说(xu shu)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业医不知脏腑,其病莫辩,用药无方”。人体是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互相依赖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第二十四页,共99页。(四)病因(bngyn)病机1.了解病因(bngyn)的概念及范畴;2.掌握六淫、疫疠、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3.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证候
15、特点;4.了解饮食、劳逸、外伤、医源因素的含义、形成及致病特点;第二十五页,共99页。(四)病因(bngyn)病机从整体观念来看,人与自然,人体的组织、器官从整体观念来看,人与自然,人体的组织、器官(qgun)(qgun)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保持着平衡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保持着平衡与协调协调任何打破这种平衡与协调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之任何打破这种平衡与协调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之为病因为病因中医学的病因学说中医学的病因学说在金匮要略有在金匮要略有“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更为明晰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更为明晰 ,它将病因,它将病因概括为:概括为:外因:六淫外因:
16、六淫 内因:七情内因:七情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不内外因:饮食、劳倦、金刃所伤金刃所伤第二十六页,共99页。(四)病因(bngyn)病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共同特点六淫的共同特点(tdin)(tdin):外感性外感性季节性季节性地域性地域性相兼性相兼性转化性转化性第二十七页,共99页。(四)病因病机六气的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淫的概念: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气转化六淫的条件1、气候的异常(ychng)转化:1)太过、不及、2)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2、机体适应能力的下
17、降 第二十八页,共99页。(四)病因(bngyn)病机六淫致病特点六淫致病特点:1 1、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1 1)途径:邪从肌表、口鼻而入)途径:邪从肌表、口鼻而入2 2)症症状状特特点点浅浅在在、肌肌表表症症状状:恶恶寒寒发发热热,鼻鼻塞塞(b(b si)si),咽痛,咽痛 2 2、季节性:邪气与季节有关:、季节性:邪气与季节有关:春春天天风风邪邪;冬冬天天寒寒邪邪;夏夏天天暑暑邪邪;长长夏夏湿邪;秋天湿邪;秋天燥邪燥邪3 3、地域性:、地域性: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西北北高高原原寒寒邪邪致致病病 东东南南沿沿海海湿湿热热邪邪气气致致病病 久
18、居潮湿久居潮湿湿邪致病湿邪致病4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5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第二十九页,共99页。(四)病因(bngyn)病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病邪,均由脏腑功能五种病邪,均由脏腑功能(gngnng)(gngnng)失调所致。失调所致。第三十页,共99页。(四)病因病机风邪(fnxi)的性质与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行风邪善行(shnxn)数变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风为
19、百病之长(六淫之首)风性主动风性主动第三十一页,共99页。(四)病因(四)病因(bngyn)病机病机(1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A A开泄开泄使腠理开泄使腠理开泄多汗、恶风多汗、恶风 B B阳位阳位易侵犯头部易侵犯头部头痛头痛 易犯肺易犯肺鼻塞、咽痒、咳嗽鼻塞、咽痒、咳嗽(2 2)善行)善行(shn xn)(shn xn)而数变而数变 A A善善行行(shn(shn xn)xn)行行无无定定处处病病位位游游走走不不定定 如如:风痹风痹 B B数变数变发病急、变化快发病急、变化快 破伤风破伤风发病急;发病急;皮疹皮疹此起彼伏(变化快);此起彼伏(变化快);第三十二页
20、,共99页。(四)病因(bngyn)病机(3 3)风性主动)风性主动 动动动摇不定动摇不定摇动的症状摇动的症状 如:破伤风如:破伤风抽搐抽搐(4 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 许多许多(xdu)(xdu)外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外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 素问素问.骨空论: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风者,百病之始也”第三十三页,共99页。(四)病因(bngyn)病机3 3、风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风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1 1)临临床床表表现现恶恶风风、汗汗出出、游游走走性性关关节节疼疼痛痛、皮皮肤肤瘙瘙痒痒、风风疹疹块块此此起起彼彼伏伏,四四肢肢抽抽搐搐,面面肌肌痉痉
21、挛挛、麻麻木木或或口角歪斜口角歪斜(wixi)(wixi)、头痛。、头痛。(2 2)常常见见的的临临床床证证型型外外风风证证,荨荨麻麻疹疹(瘾瘾疹疹),风风痹,伤风感冒痹,伤风感冒第三十四页,共99页。外寒分为内寒特点(tdin):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寒性清澈(四)病因(bngyn)病机2、寒邪第三十五页,共99页。(四)病因(bngyn)病机(1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A A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恶寒 B B寒寒邪邪损损伤伤人人体体阳阳气气伤伤脾脾阳阳(脘脘腹腹冷冷痛痛、吐吐泻);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泻);伤肾阳(手足厥冷
22、、下利清谷、腰膝冷痛)(2 2)寒性凝滞)寒性凝滞 人人体体经经脉脉气气血血凝凝滞滞疼疼痛痛,得得热热痛痛减减。如如痹痹关节冷痛关节冷痛(3 3)寒性收引)寒性收引 A A腠理收缩腠理收缩(shu su)(shu su)闭塞闭塞无汗无汗 B B经脉收缩经脉收缩(shu su)(shu su),气血不畅,气血不畅疼痛疼痛 C C筋筋脉脉收收缩缩(shu(shu su)su)挛挛急急筋筋脉脉关关节节屈屈伸伸不不利,拘挛作痛利,拘挛作痛第三十六页,共99页。(四)病因(四)病因(bngyn)病机病机(4 4)寒性清澈)寒性清澈 分分泌泌物物与与排排泄泄物物出出现现清清稀稀状状;如如鼻鼻流流清清涕涕,
23、咯痰清稀咯痰清稀3 3寒寒邪邪致致病病后后常常见见(chn(chn jin)jin)的的临临床床表表现现与与病病证证类型类型 (1 1)临临床床表表现现恶恶寒寒、无无汗汗、手手足足厥厥冷冷、肢肢体体疼疼痛、脘腹冷痛得温痛减、吐泻等。痛、脘腹冷痛得温痛减、吐泻等。(2 2)常常见见(chn(chn jin)jin)病病证证外外寒寒证证、寒寒痹痹、寒寒邪犯胃邪犯胃 第三十七页,共99页。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ynr)(ynr)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暑多挟湿(四)病因(bngyn)病机3、暑邪第三十八页,共99页。(四)病因(bngyn)病机(1 1)暑为阳邪,
24、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阳热症状阳热症状高热,面赤高热,面赤(2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A A升散升散腠理腠理(cu l)(cu l)开泄开泄多汗多汗 B B伤伤津津耗耗气气津津气气两两伤伤的的症症状状口口渴渴喜喜饮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尿赤短少,气短乏力(3 3)暑气挟湿)暑气挟湿 暑暑邪邪常常挟挟湿湿侵侵犯犯人人体体发发热热、烦烦渴渴、四四肢困重、胸闷,大便溏而不爽。肢困重、胸闷,大便溏而不爽。第三十九页,共99页。(四)病因(bngyn)病机3、暑邪致病后常、暑邪致病后常见见的的临临床表床表现现与病与病证证(1)临临床床表表现现高高热热、面面赤赤、口口渴渴
25、喜喜饮饮,汗汗多多,四四肢肢困重,胸困重,胸闷闷,气短乏力、便溏不爽,气短乏力、便溏不爽(bshung)。(2)病)病证证暑温病、暑温病、伤伤暑、中暑暑、中暑第四十页,共99页。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yn q)(yn q)湿性重浊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湿性趋下(四)病因(bngyn)病机4、湿 邪第四十一页,共99页。(四)病因(bngyn)病机(1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A A阻阻滞滞气气机机导导致致脏脏腑腑气气机机特特别别是是脾脾胃胃气气机不畅机不畅胸闷、脘腹胀满。胸闷、脘腹胀满。B B损损伤伤阳阳气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理论 知识 课件 培训 讲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