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ppt
《现代西方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西方哲学.ppt(1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西方哲学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安排课程安排第一讲第一讲 现代西方哲学概论;第二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第二讲 叔本华叔本华(一);第三讲(一);第三讲 叔本华(二);第四讲叔本华(二);第四讲 尼尼采(一);第五讲采(一);第五讲 尼采(二);第六讲尼采(二);第六讲 柏柏格森;第七讲格森;第七讲 杜威;第八讲杜威;第八讲 波普;第九讲波普;第九讲 维特根斯坦;第十讲维特根斯坦;第十讲 胡塞尔;第十一讲胡塞
2、尔;第十一讲 海海德格尔(一);第十二讲德格尔(一);第十二讲 海德格尔(二);海德格尔(二);第十三讲第十三讲 海德格尔(三);第十四讲海德格尔(三);第十四讲 罗尔罗尔斯;第十五讲斯;第十五讲 罗蒂。罗蒂。第一讲 现代西方哲学概论现代西方哲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Western Philosophy after Hegel一、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一、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1.从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到到“后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传统形而上学:本体形而上学和主体形传统形而上学:本体形而上学和主体形而上学。特征:逻各斯中心主义而上学。特征:逻各斯中心主义后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3、两种后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两种倾向:向东方哲学靠拢;向前苏格拉底哲倾向:向东方哲学靠拢;向前苏格拉底哲学回归学回归2.从从“认识论转向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到)到“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3.从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modernism)到)到“后现后现代主义代主义”(postmodernism):对现代主):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体、真理、进步等观念进行义的理性、主体、真理、进步等观念进行解构。解构。4.从从“认识主体认识主体”到到“知、情、意统一的整体知、情、意统一的整体的人的人”:人首先不是进行认识的动物,而是:人首
4、先不是进行认识的动物,而是“生存在世生存在世”的存在者。的存在者。5.从从“意识哲学意识哲学”到到“无意识(本能)哲学无意识(本能)哲学”:对对“无意识无意识”、“身体身体”、“本能本能”的关注。的关注。二、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二、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1.从历史渊源上看,这两大阵营仍然从历史渊源上看,这两大阵营仍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唯实论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唯实论和唯名论、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和唯名论、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的继续。的继续。2.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而是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做哲学”的两种不的两种不
5、同的风格。刺猬型和狐狸型同的风格。刺猬型和狐狸型 3.两大潮流的汇合两大潮流的汇合 三、学习西方哲学的五大法门三、学习西方哲学的五大法门一、在东西方哲学的比较中把握西方哲学的基本特一、在东西方哲学的比较中把握西方哲学的基本特点点二、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中明确学习哲学(史)二、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中明确学习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的目的和意义三、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西方哲学(史)的基三、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西方哲学(史)的基本线索本线索四、在哲学家的原著中品味原汁原味的思想盛宴四、在哲学家的原著中品味原汁原味的思想盛宴五、在同情与批判中展开与历史上哲学家的对话五、在同情与批判中展开与历史上哲学
6、家的对话第二讲 叔本华(一)一、思想来源:柏拉图、康德、奥义书(一)柏拉图的理念论(一)柏拉图的理念论1.理念或型:一切可感的东西都是流变的,而每一类可感理念或型:一切可感的东西都是流变的,而每一类可感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理念理念”或或“型型”,这些,这些“理念理念”或或“型型”却是永恒不变的。现实世界中的马成千上万,处于却是永恒不变的。现实世界中的马成千上万,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但它们都来自一个统一的马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但它们都来自一个统一的马的“理念理念”或或“型型”,它超越时间和空间。,它超越时间和空间。2.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一方面,理念和具体事物是分理
7、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一方面,理念和具体事物是分离的,就是说,理念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而且,理离的,就是说,理念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而且,理念是时间在先的,在事物产生以前,理念就已经存在了。念是时间在先的,在事物产生以前,理念就已经存在了。另一方面,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和理念发生另一方面,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和理念发生关系的结果。这种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有和模仿。关系的结果。这种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有和模仿。(二)康德的(二)康德的“现象现象”与与“物自身物自身”1.现象即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或者说是向我们所呈现的世界,是科学现象即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或者说是向我们所呈现的世
8、界,是科学知识可以达到的领域。知识可以达到的领域。2.“物自身物自身”或或“本体本体”:(:(1)作为感觉的外部来源。这种意义上的)作为感觉的外部来源。这种意义上的物自身是在我们之外、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我们的感觉的东西,但物自身是在我们之外、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我们的感觉的东西,但不可知。不可知。(2)作为一种限制性概念。康德用它限制我们的认识,使)作为一种限制性概念。康德用它限制我们的认识,使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界。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界。3.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科学知识应当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科学知识应当是“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就是说,就是说,科学知识由两部分构成:先天的部分提供具有普
9、遍性、必然性的知识科学知识由两部分构成:先天的部分提供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形式,综合的部分提供后天的质料。科学知识的形成不是被动的主体形式,综合的部分提供后天的质料。科学知识的形成不是被动的主体适应、符合外部对象的过程,而是主体用先天的形式去整理、综合和适应、符合外部对象的过程,而是主体用先天的形式去整理、综合和统一杂多的质料的过程。统一杂多的质料的过程。知识的形式包括:时间、空间和因果性等十知识的形式包括:时间、空间和因果性等十二范畴。这些形式只适用于现象,不适用于物自身。二范畴。这些形式只适用于现象,不适用于物自身。(三)印度奥义书哲学(三)印度奥义书哲学(一)在奥义书中,(一)在奥义
10、书中,“大梵大梵”或或“自我自我”是宇宙的最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它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甚至诸神也是它的造物。高本体,它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甚至诸神也是它的造物。(二)(二)“大梵大梵”或或“自我自我”既创造万物,又隐于万物之中。既创造万物,又隐于万物之中。所以,一切看似不同的事物实际上都是那惟一的所以,一切看似不同的事物实际上都是那惟一的“大梵大梵”或或“自我自我”的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一切都是的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一切都是“大梵大梵”或或“自我自我”。(三)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的(三)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小我小我”不能认出隐不能认出隐于万物和我们自身之中的于万物和我们自身之
11、中的“大梵大梵”或或“自我自我”,从而与之,从而与之合一,而是到处看到合一,而是到处看到“不同不同”和和“差异差异”,于是,处处被,于是,处处被欲望拖着走,落入生死轮回。欲望拖着走,落入生死轮回。(四)要摆脱轮回之苦,就必须把目光从外在收回来,从(四)要摆脱轮回之苦,就必须把目光从外在收回来,从自身内部发现自我的奥秘。到了这种境界,一切差别都消自身内部发现自我的奥秘。到了这种境界,一切差别都消失了,甚至父母不再是父母,世界不再是世界,神灵不再失了,甚至父母不再是父母,世界不再是世界,神灵不再是神灵,举目所见皆为是神灵,举目所见皆为“大梵大梵”。二、世界作为表象(The World as Rep
12、resentation)1.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即是我所知觉到的样子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即是我所知觉到的样子2.表象世界的形式:主客分立(客体在时空中,因而表现表象世界的形式:主客分立(客体在时空中,因而表现为杂多;主体在时空外,不可知)为杂多;主体在时空外,不可知)3.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前者包括整个可见的世界或全部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前者包括整个可见的世界或全部经验,旁及经验所以可能的诸条件;后者指概念,概念是经验,旁及经验所以可能的诸条件;后者指概念,概念是“表象之表象表象之表象”4.客体除了主客分立这一首要的、本质的形式之外,还有客体除了主客分立这一首要的、本质的形式之外,还有次一级的
13、其他从属形式即根据律,它有次一级的其他从属形式即根据律,它有“四重根四重根”。变化的充足理由律:物理对象变化的充足理由律:物理对象认识的充足理由律认识的充足理由律:概念:概念存在的充足理由律存在的充足理由律:数学对象:数学对象行为的充足理由律行为的充足理由律:自我:自我三、世界作为意志(三、世界作为意志(The World as Will)1.进入意志的途径:我的身体。就是说,我通过我进入意志的途径:我的身体。就是说,我通过我的身体,切实地感受到意志的存在。的身体,切实地感受到意志的存在。2.通过类比法,发现意志世界。万物皆为意志的表通过类比法,发现意志世界。万物皆为意志的表现。现。3.意志是
14、自在之物,表象则是现象意志是自在之物,表象则是现象4.意志即自在之物是可知的。这和康德的自在之物意志即自在之物是可知的。这和康德的自在之物完全不同。但不是通过理性,而是通过我们和意完全不同。但不是通过理性,而是通过我们和意志的直接同一性。志的直接同一性。5.意志在主客分立和根据律之外。它是无目的、无意志在主客分立和根据律之外。它是无目的、无休止的挣扎和欲求。休止的挣扎和欲求。第三讲 叔本华(二)一、痛苦的根源:意志的肯定一、痛苦的根源:意志的肯定(一)人类幸福的两个敌人:痛苦和无聊(一)人类幸福的两个敌人:痛苦和无聊1.意志一天不得满足,意志的意志一天不得满足,意志的“主体主体”就要痛苦就要痛
15、苦一天,而每一次满足都不可能是持久的,都是新一天,而每一次满足都不可能是持久的,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世界的意志性,注定了人生痛苦的欲求的起点。世界的意志性,注定了人生痛苦的先天性。的先天性。2.如果我们的意志得到片刻的满足,无聊就会接如果我们的意志得到片刻的满足,无聊就会接踵而至。就是说,即使我们幸运地离痛苦愈来愈踵而至。就是说,即使我们幸运地离痛苦愈来愈远,但我们却是在向无聊靠近。心灵的空虚是无远,但我们却是在向无聊靠近。心灵的空虚是无聊的根源,正如兴奋过后的喘息,人们需要通过聊的根源,正如兴奋过后的喘息,人们需要通过寻找某些事物来填补已经空白的心灵。寻找某些事物来填补已经空白的心灵。(二)
16、(二)“意志的肯定意志的肯定”的几种方的几种方式式1.性冲动的满足。一方面,性冲动是无止境的,这种无止性冲动的满足。一方面,性冲动是无止境的,这种无止境的欲求必然导致痛苦;另一方面,随着这种意志的肯定,境的欲求必然导致痛苦;另一方面,随着这种意志的肯定,一个新生命出现,从而附属于生命现象的痛苦和死亡也一一个新生命出现,从而附属于生命现象的痛苦和死亡也一同被重新肯定。同被重新肯定。2.利己主义。囿于个体化原理的个人会把自己的利己主义。囿于个体化原理的个人会把自己的“意志意志”视为唯一真实的视为唯一真实的“意志意志”,而把周围的他人仅仅视为自己,而把周围的他人仅仅视为自己的表象。人从本质上说就是利
17、己的。由于这种利己主义是的表象。人从本质上说就是利己的。由于这种利己主义是无限制的,所以,利己主义者完全达到自己目的的情况也无限制的,所以,利己主义者完全达到自己目的的情况也就是不可能的,人也就又一次落入痛苦之中。就是不可能的,人也就又一次落入痛苦之中。3.非义。如果一个体意志为了一己之利而侵入别人意志的非义。如果一个体意志为了一己之利而侵入别人意志的肯定的范围,直到否定在其它个体中显现的同一个意志,肯定的范围,直到否定在其它个体中显现的同一个意志,这就叫做这就叫做“非义非义”。二、痛苦的暂时解脱:艺术二、痛苦的暂时解脱:艺术(一)意志、理念、事物(一)意志、理念、事物理念不同于自在之物,它具
18、有现象的最基本形式,即是说,它是客体,理念不同于自在之物,它具有现象的最基本形式,即是说,它是客体,是被认识的东西;理念有别于个别事物,它缺乏现象的次一级形式即是被认识的东西;理念有别于个别事物,它缺乏现象的次一级形式即根据律;理念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根据律;理念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二)艺术:对理念的认识和表现(二)艺术:对理念的认识和表现人作为纯粹主体,摆脱意志的束缚,洞察到事物之中的理念人作为纯粹主体,摆脱意志的束缚,洞察到事物之中的理念,达到相,达到相对自由的境地,暂时从痛苦中得到解脱。对自由的境地,暂时从痛苦中得到解脱。(三)天才:三分之二是智力,三分之一是意志(三)天才:三分之二是
19、智力,三分之一是意志从个别看到普遍,这正是天才的基本特征。正常人只在个别事物中看从个别看到普遍,这正是天才的基本特征。正常人只在个别事物中看到这一个别事物本身,因为只有这样的个别事物才属于现实世界,而到这一个别事物本身,因为只有这样的个别事物才属于现实世界,而常人也唯独对这样的现实世界才感兴趣。天才真正的认识对象只是事常人也唯独对这样的现实世界才感兴趣。天才真正的认识对象只是事物的本质、普遍性和总体。物的本质、普遍性和总体。三、痛苦的永久解脱:意志的否定三、痛苦的永久解脱:意志的否定(一)公道与美德。如果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看(一)公道与美德。如果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了穿了“摩耶之幕摩耶之幕”
20、,就不会有非义之举,就会产,就不会有非义之举,就会产生所谓的公道。进而视他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生所谓的公道。进而视他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视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甚至为了多数人的视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甚至为了多数人的幸福或生命而牺牲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幸福或生命而牺牲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二)禁欲。这样的人会自动克制欲求,进入真(二)禁欲。这样的人会自动克制欲求,进入真正无所为和完全无意志的状态。他要采取斋戒绝正无所为和完全无意志的状态。他要采取斋戒绝食的措施,甚至采取自鞭自苦的办法,以便用经食的措施,甚至采取自鞭自苦的办法,以便用经常的菲薄生活和痛苦来降服和灭绝意志。常的菲薄生活和痛
21、苦来降服和灭绝意志。(三)自杀不是意志的否定,相反,恰恰是意志(三)自杀不是意志的否定,相反,恰恰是意志的肯定的一种形式。的肯定的一种形式。四、叔本华哲学的启示:如何获得四、叔本华哲学的启示:如何获得幸福幸福(一)克制欲求。(一)克制欲求。“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幸福所依靠的基础就变得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幸福所依靠的基础就变得太广大了。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太广大了。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故无时很容易倒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
22、故无时不在发生。在基础方面,我们幸福的建筑物与楼房建筑物不在发生。在基础方面,我们幸福的建筑物与楼房建筑物正好相反,后者因其广大的基础而变得牢固。因此,避免正好相反,后者因其广大的基础而变得牢固。因此,避免重大灾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条件,尽重大灾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二)把目光从外在收回来,丰富自己的内心,因为只有(二)把目光从外在收回来,丰富自己的内心,因为只有有着丰富内在的人才是幸福的。有着丰富内在的人才是幸福的。“所需很少,输入愈少的所需很少,输入愈少的国土愈是富足;所以具备足够内在财富的人
23、向外界寻求的国土愈是富足;所以具备足够内在财富的人向外界寻求的帮助也就很少,甚至是一无所求,这种人是何其幸福啊!帮助也就很少,甚至是一无所求,这种人是何其幸福啊!”五、王国维的红楼梦点评五、王国维的红楼梦点评在王国维眼中,一部红楼梦,实际上在王国维眼中,一部红楼梦,实际上就是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就是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诠释。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那诠释。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那“通灵宝玉通灵宝玉”,而在王国维看来,而在王国维看来,“所谓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
24、,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求之者也。”(一)苦源于欲。(一)苦源于欲。“宝玉宝玉”的来源与的来源与“入世入世”。宝玉从执。宝玉从执迷到迷到“有心有心”到到“还玉还玉”。(二)离苦之路。(二)离苦之路。“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金钏跳井,尤三姐自刎,金钏跳井,尤三姐自刎,算不上解脱,因为他们不是摆脱了欲望,而是欲望未得满算不上解脱,因为他们不是摆脱了欲望,而是欲望未得满足而已。在王国维眼中,红楼梦一书中真正实现解脱足而已。在王国维眼中,红楼梦一书中真正
25、实现解脱的,是宝玉、惜春和紫鹃三人。的,是宝玉、惜春和紫鹃三人。(三)看穿了(三)看穿了“摩耶之幕摩耶之幕”的两种方式。的两种方式。“通常之人,其通常之人,其解脱由于苦痛之阅历,而不由于苦痛之知识。唯非常之人,解脱由于苦痛之阅历,而不由于苦痛之知识。唯非常之人,由非常之知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痛由非常之知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痛之不能相离,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之不能相离,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在王在王国维看来,宝玉的解脱之道属于非常人之道,惜春和紫鹃国维看来,宝玉的解脱之道属于非常人之道,惜春和紫鹃则属于常人的解脱之道。则属于常人的解脱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西方哲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