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原因教学文案.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温度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原因教学文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度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原因教学文案.ppt(1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温度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原因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4.1.1 生物修复的概念生物修复的概念v生物修复(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目前比较被大家共同接),目前比较被大家共同接受的基本定义为: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受的基本定义为: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这是狭义的中的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这是狭义的定义。也可以表述为:生物修复是利用土著的、引入的定义。也可以表述为:生物修复是利用土著的、引入的微生物和微生物
2、及其代谢过程,或其产物进行的消除或微生物和微生物及其代谢过程,或其产物进行的消除或富集有毒物的生物学过程。生物修复的目的是去除环境富集有毒物的生物学过程。生物修复的目的是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至环境标准规定的安全浓度之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至环境标准规定的安全浓度之下。下。v生物修复还有更广泛的定义,除了微生物修复外,还包生物修复还有更广泛的定义,除了微生物修复外,还包括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也就是说,生物修复是指利用括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也就是说,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细菌、真菌、水生藻类、陆生植物等的代谢活性降解减细菌、真菌、水生藻类、陆生植物等的代谢活性降解减轻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改变重金
3、属的活性或在土壤中的轻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改变重金属的活性或在土壤中的结合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而影响它们结合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而影响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概念比较概念比较v与生物修复概念相近或相似的表达有:生物恢复、生物清除、生物再生、生物补救、生物整治、生物净化。v生物净化强调的是自然环境系统利用本身固有的生物体进行的环境无害化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生物修复更强调人们有意识地利用生物体进行环境无害化。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v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三方面内容组成: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三方面内容组成:利
4、用土著微生物代谢能力的技术;利用土著微生物代谢能力的技术;活化土著微生物分解能力的方法;活化土著微生物分解能力的方法;添加具有高速分解难降解化合物能力的添加具有高速分解难降解化合物能力的特定微生物特定微生物(群群)的方法。的方法。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图图4-1 生物修复工艺的实施过程生物修复工艺的实施过程污染发现污染确认污染修复目标及工艺选择污染修复实施污染修复评价污染修复结束污染源:点源,面源,移动点源污染物质:PAHs,有机氯化合物,重金属等污染范围:地表水,土壤,地下水,近海岸等修复范围:污染物浓度,面积,深度等修复目标:达到的浓度,生态系统修复程度,时间,成本修复方法:原位修复,异位修复
5、修复技术:生物通气法,生物注射法,植物修复等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4.1.2 生物修复的产生与发展生物修复的产生与发展v1972年美国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清除宾夕法尼亚州的年美国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清除宾夕法尼亚州的Ambler管管线泄漏的汽油是史料所记载的首次应用。线泄漏的汽油是史料所记载的首次应用。v1989年,美国阿拉斯加海域受到大面积石油污染以后,首次大年,美国阿拉斯加海域受到大面积石油污染以后,首次大规模应用生物修复技术。规模应用生物修复技术。v欧洲各发达国家从欧洲各发达国家从20世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对生物修复进行了初步年代中期就对生物修复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v我国的生物修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6、。我国的生物修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图为黎巴嫩某海滩的石油污染图片)图为黎巴嫩某海滩的石油污染图片)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世界上不同国家生物修复研发的特点世界上不同国家生物修复研发的特点v欧洲国家以对传统废物的处理系统的强化和改进欧洲国家以对传统废物的处理系统的强化和改进为主,从而处理特定的化学污染物并提高降解能为主,从而处理特定的化学污染物并提高降解能力。力。v美国侧重于不同污染底的土壤和水体的政治和修美国侧重于不同污染底的土壤和水体的政治和修复,尤其是外源有机污染复,尤其是外源有机污染 物的治理。物的治理。v日本将其重点放在全球性日本将其重点放在全球性 的环境修复上。的环境修复上。环境修复原理
7、与技术4.1.3 生物修复的特点生物修复的特点v与物理、化学修复方法相比的与物理、化学修复方法相比的优点优点v局限性局限性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生物修复的优点生物修复的优点v1.生物修复可以现场进行,节省了很多治理费用。v2.环境影响小。v3.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物的浓度。v4.可用于其他处理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v5.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局限性局限性v1.耗时长。v2.条件苛刻。v3.并非所有进入环境的污染物都能被生物利用。v4.特定的生物只能吸收、利用、降解、转化特定类型的化学物质。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生物修复的类型生物修复的类型v分类方式 按修复主体分类
8、 按修复受体分类 按修复场所分类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按修复主体分类按修复主体分类v微生物修复v植物修复v动物修复v生态修复一株可同时有效降解有机氮和有机硫的微生物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按修复场所分类按修复场所分类v原位生物修复原位生物修复:也称就地生物修复,是指在基本也称就地生物修复,是指在基本不破坏土壤和地下水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对受污不破坏土壤和地下水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对受污染的对象不做搬运或输送而在原场直接采用生物染的对象不做搬运或输送而在原场直接采用生物修复技术修复技术。v特点:成本低廉但修复效果较差,适合于大面积、特点:成本低廉但修复效果较差,适合于大面积、低污染负荷的环境对象。低污染负荷
9、的环境对象。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原位生物修复的分类原位生物修复的分类vA.原位工程生物修复 指采取工程措施,有目的地操作环境系统中的生物过程,加快环境修复。vB.原位自然生物修复 是利用环境中原有的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对污染区域 进行自然修复。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按修复场所分类按修复场所分类v异位生物修复:有时也称为易位生物修复,是指异位生物修复:有时也称为易位生物修复,是指将受污染的环境对象搬运或输送到其他场所,借将受污染的环境对象搬运或输送到其他场所,借助于生物反应器进行集中修复。助于生物反应器进行集中修复。v特点:修复效果好但成本高昂,适合于小范围内、特点:修复效果好但成本高昂,适合于小范围
10、内、高污染负荷的环境对象。高污染负荷的环境对象。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v原位原位异位联合生物修复异位联合生物修复 将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相结合,便产生将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相结合,便产生了联合生物修复,它能扬长避短,是当今环境修了联合生物修复,它能扬长避短,是当今环境修复中前途较广的修复措施复中前途较广的修复措施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4.1.5 生物修复的原则及可处理性试验生物修复的原则及可处理性试验1234适合的适合的生物是生物是生物修生物修复的先复的先决条件决条件适合的场适合的场所是指要所是指要有污染物有污染物和核实的和核实的生物相结生物相结出的地点出的地点适合的环境适合的环境条件是
11、指要条件是指要控制或改变控制或改变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使生物的代使生物的代谢与生长活谢与生长活动处于最佳动处于最佳状态。状态。适合的技术适合的技术费用是指生费用是指生物修复技术物修复技术费用必须尽费用必须尽可能的低。可能的低。(1)生物修复的原则)生物修复的原则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2)生物修复的可处理性试验)生物修复的可处理性试验v可处理性试验目的v可处理性试验方法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可处理性试验的目的可处理性试验的目的v可处理性试验的结果应为实际工程的实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污染物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性以及防治措施;2.提高生物活性的技术手段;3.评价生物修复效果所需的检测手段。环境修复原理与技
12、术可处理性试验方法可处理性试验方法v土壤灭菌试验土壤灭菌试验v土壤柱试验土壤柱试验v摇瓶试验摇瓶试验v反应器试验反应器试验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4.1.6 生物修复工程设计生物修复工程设计v1.场地信息收集调查;v2.技术查询;v3.技术路线选择;v4.可处理性试验;v5.修复效果评价;v6.实际工程设计。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修复效果评价修复效果评价v技术效果评价:v经济效果评价包括修复的一次性基建投资与服役期的运行成本。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4.2 环境微生物修复机理环境微生物修复机理v1.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v2.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v3.微生物修复与物质循环v4.环境微生物的代谢v5.微生物修复污
13、染物质的可生物降解性v6.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v7.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作用v8.污染物质的生物迁移转化途径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4.2.1 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v1.土著微生物v2.外来微生物v3.基因工程菌v4.其他微生物v5.微生物产品和酶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及其相应的降解转化微生物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及其相应的降解转化微生物污染物降解菌参考文献氯酚Rhodotorula glutinis(katayama-hirayama et.al 1994)甲基溴化物Methylocoocus capsulatus(oremland,r.s.et.a
14、l 1994)氯苯Pseudomonas sp.(nishino,s.f.et.al 1994)Pb Ca Cr Citrobacter sp.(macaskie,L.E.et.al 1994)镅(Am)Desulfovibrio sp(吴乾菁等 1995)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外来微生物外来微生物v在天然受污染的环境中,当合适的土著微生物生长过慢,代谢活性不高,或者由于污染物毒性过高造成微生物数量反而下降时,可人为投加一些适宜该污染物降解的与土著微生物有很好象溶性的高效菌。v如:光合细菌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基因工程菌基因工程菌v用于生物修复的基因工程菌的优点:1.基因工程菌对自然界的微生物和高等生
15、物不构成有害的威胁,其有一定的寿命。2.基因工程菌进入净化系统后,需要一段适应期,但比土著中的驯化期要短得多。3.基因工程菌降解污染物功能下降时,可以重新接种。4.目标污染物可能大量杀死土著菌,而基因工程菌则容易适应生存,发挥功能。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其他微生物其他微生物v这些生物包括藻类和微型动物等。在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中,通过藻类的放氧,是严重污染后缺氧的水体恢复至好氧状态,这为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提供了良好的电子受体,是好氧性异养细菌对污染物的降解能顺利进行。微型动物则通过吞噬过多的藻类和一些病原微生物,间接的对水体起净化作用。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4.2.2 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微生物修复的影响
16、因素v1微生物营养盐v2电子受体v3共代谢基质v4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v5污染现场和土壤的特性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电子受体和共代谢基质电子受体和共代谢基质v微生物氧化还原的最终电子受体主要分为三类:溶解氧、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和无机酸根。v研究表明,微生物的共代谢对一些顽固污染物的降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共代谢基质对生物修复有着重要影响。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4.2.3 微生物修复与物质循环微生物修复与物质循环v1.碳循环v2.氮循环v3.氢与氧的循环v4.硫循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碳循环碳循环CO2有机酸 单糖维生素 氨基酸植物 动物残体 微生物厌氧分解 微生物好氧分解呼吸食用a.在陆地
17、光合作用(CH2O)n有机化合物CO2(CH2O)n有机化合物b.在水生境中CH4好氧厌氧光合作用藻类绿色植物甲烷氧化细菌产甲烷菌光合细菌发酵:厌氧微生物呼吸:动物、微生物、植物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氮循环氮循环植物蛋白动物蛋白蛋白质氨基酸N2尿素NH3吸收排泄食用死亡死亡固氮氨化硝化反硝化硝化反硝化反硝化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硫循环硫循环SH2SS蛋白质的SH基蛋白质的SH基贝日阿托氏菌属 发硫菌属 硫杆菌属贝日阿托氏菌属 发硫菌属 硫杆菌属 同化硫酸盐还原化同硫盐酸还原糜糜烂烂作作用用光合细菌光合细菌好氧厌氧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磷循环磷循环动植物体内含磷有机物非溶性磷盐PH3环境中含磷有机物洗涤剂、
18、农药、工业 废水微生物分解微生物分解微生物产酸溶解厌氧菌还原植物微生物吸收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固氮过程电子传递过程固氮过程电子传递过程电子供体Fd2e铁氧还原蛋白 Fd(A20Fd)22e铁蛋白(A20Fd)2MoFd2e钼铁蛋白MoFdATP2NH3ADP+PiN2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4.2.4 环境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营养 1微生物生理代谢的基础酶 2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3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4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新陈代谢 v新陈代谢:生物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经过生物体内的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将营养物 质转化为生长所需的能量,合成生命体所需的 物质以及生命体所不需要的部分。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19、v同化作用:将从环境中获得了营养物质转化合成为生物体的组成部分,这个转化与合成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v异化作用:将从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或者生物体内的储存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能量,这些能量是生物体种群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1.微生物的营养 v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C、H、O、N、P、S、K、Ca、Mg、Na等大量元素 Zn、Cu、Mn、Mo、Co等微量元素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v微生物的营养 碳源 自养微生物:能利用无机碳源CO2、CO 或 CO32-的微生物。异养型微生物:不能利用无机碳源作为自身生长所需的碳源。只能利用环境所提供的有机碳化合物作为碳源,并通过代谢这些有机碳化合物而获
20、得生长所需的碳源和能量。兼性型或混合型:反硝化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ficans)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氮源 合成生物体蛋白质的原料 N2、NH3、NO3-、NH4+、-NH2、尿素和腐烂的蛋白质 无机盐 构成细胞的组成部分;维持微生物酶系统活性;调节渗透压;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v注意:微生物的营养需要有恰当的比例,任何一个元素的比例不当都会限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种群的增长。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有一定的差异。但 趋势是基本相同的,如C:N:P=25:5:1。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2.微生物生理代谢的基础酶v酶的作用机理 酶在生理代谢过程中,首先与代谢底物结合,底物经过
21、酶的结合,底物分子或者底物分子的某个基团被酶的结合所激活,从而加速了底物的代谢反应。酶在代谢反应中并不参与反应,因此,酶不会被消耗掉。v酶的分类 单成分酶:酶蛋白 双成分酶:酶蛋白+辅基(辅酶)v酶的性质专一性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v酶的作用条件 酶的反应速率受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抑制剂和激活剂等因素的影响。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温度对酶作用的影响: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pH对酶作用的影响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底物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酶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抑制剂和激活剂对酶作用的影响 重金属离子、杀菌剂、一切有毒物质多为酶的抑制剂,而激活剂可以在一定条件下
22、加速酶的反应,如盐酸对胃蛋白酶是激活剂,Mg2+对许多酶有激活作用。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3.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好氧呼吸 发酵 无氧呼吸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好氧呼吸 在有氧的条件下,以分子氧作为电子受体的生 物氧化作用。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好氧呼吸的电子传递体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三羧酸循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发酵 以中间代谢产物作为电子受体的不彻底的氧化反应。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EMPEMP途径途径1.已糖激酶 2.磷酸已糖异构酶 3.磷酸果糖激酶 4.醛缩酶 5.磷酸丙糖异构酶 6.磷酸甘油酸脱氢酶 7.磷酸甘油酸激酶 8.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9.烯醇化酶 10.丙酮酸激酶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无氧呼
23、吸 不以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过程。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4.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光合作用 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合成代谢 产甲烷菌合成代谢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光合作用 藻类的光合作用:光细菌光合作用:光能 叶绿素 光能光能叶绿素叶绿素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合成代谢 一些化能型自养微生物可以通过氧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而获得化学能,从而利用这些能量去同化 CO2。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产甲烷菌合成代谢 产甲烷菌在利用有机物产生 CO2和 CH4时,会产生一定的能量,并以 ATP 的形式贮存。产甲烷菌又可以利用这些能量(ATP)和产甲烷代谢的中间产物合成蛋白质、脂肪或者其他细菌
24、生长所需的物质。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4.2.5 微生物修复污染物质的可生物降解性极其多样的代谢类型,使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物几乎都能被微生物所分解。很强的变异性,使很多微生物获得了降解人工台成大分子有机物的能力。共代谢机制的存在,大大拓展了微生物对准陷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范围。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v共代谢:又称协同代谢。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能被改变化学结构,但并不能被用作碳源和能源,它们必须从其他底物获取大部或全部的碳源和能源,这样的代谢过程谓之共代谢。v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靠降解其他有机物提供能源或碳源;通过与其他微生物协同作用,发生共代谢,降解污染物;由其他物质的诱导产生相应的酶
25、系,发生共代谢作用;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通过改变有机物的化学结构,提高生物降解性。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对其生物降解性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a.对于烃类化合物 一般是链烃比环烃易分解,直链烃比支链烃易分解,不饱和烃比饱和烃易分解。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b.碳氢键 每个C原子上至少保持个氢碳键的有机化合物,对生物氧化的阻抗较小;而当C原子上的H都被烷基或芳基所取代时,该碳原子被称为4级碳原子,会形成生物氧化的阻抗物质。c.官能团的性质及数量 d.分子量大小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很大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4.2.6 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1224有机污染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过程微生物降解有机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温度 影响 有机物 生物降解 原因 教学 文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