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共1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共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共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云 南 农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教 案系:农学园艺系 专业 班级 授课时间授课章节: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功能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授课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概念、特征,以及土地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授课内容提要:土地资源的概念、特征、基本功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土地资源的分类,土地资源的评价。重点:土地资源的分类,土地资源的评价难点:土地资源的分类,土地资源的评价其它;课后分析:系主任签名: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功能一、土地资源的概念与特性:(一)、土地资源的概念:狭义:是指地球
2、的陆地表面,即陆地和内陆水域。广义:1)土地是指地球的整个表面,包括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岛屿和海洋 2)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到地下的物质曾,并包括动植物群体,以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联系的人类活动。广义的土地资源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土地资源是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它可以分为三层:即表层、内层和底层(或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它应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的全部以及直接影响他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表层岩石和作用于地表的气象条件。与地表没有直接发生关系的高空气候、深层研室、深层地下水极其过程,不应该包括在土地范围内,而应看成是土地形成的环境条件。二是土地资源与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二
3、)、土地资源的特性:1.土地资源的自然性1)土地资源的原始性和有限性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3)土地资源随时间而变化的特性2.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1)土地报酬的递减性2)经济供给的稀缺性3)土地资源经济利用的地域性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持续性5)土地利用形式变更的困难性2.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1)表现在政治和社会权利,是与地权相联系的2)表现在随着土地稀缺程度的加强,以及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社会控制也就越来越得到强化二、土地资源的基本功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3、净化功能4.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非农业部门:土地只为其提供地基和空间,只起一般生产资料的作用农业生产部
4、门:土地除了起一般生产资料的作用,还起到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的作用,直接参与农产品的形成,其数量和质量影响着农产品的数量和品质。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评价一、土地资源的分类1.土地资源分类的概念:就是根据特定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准,遵循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原则,将土地划分成性质相同的部分或类别。目的: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从而对其合理、科学地利用、保护、开发和管理。任务:在千差万别的土地总量中研究各部分的特点,找出相互的区别和相互间的联系,并依据土地资源调查超过运用的要求,对整个土地资源进行归并划类,把基本性状相近的归并在一个累利,而把
5、有显著差异的相互分开,各归属于不同的土类。2.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土地资源按一定规律建立有规则的排列顺序,称为土地资源分类体系。1)按土地的自然属性作为主要标志,形成土地自然类型体系依据:土地的形成、发育、特性演变等应用:土地资源综合考察、荒地调查2)按土地利用现状划分,形成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土地利用现状:是指土地在调查时实际所处的用途状况,它是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产物。是人类社会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既反映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从中揭示其土地利用可能转变的方向和途径。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应用:生产上、管理上3)按土地质量或生产力水平划分,形成土地评价
6、分类体系依据:土地的适宜性、限制性因素具体分类系列和标准欠成熟与统一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运用的土地资源分类体系,也是土地管理分类体系的组成部分。采用多层次的等级续分制。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有两个级(一级类型和二级类型)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1 耕地 11 灌溉水田 2 园地 21 果园12 望天地 22 桑园13 水浇地 23 茶园14 旱地 24 橡胶园15 菜地 25 其他园地3 林地 31 有林地 4 牧草地 41 天然草地 32 灌木地 42 改良草地 33 疏林地 43 人工草地 34 未成林造林地
7、5 城镇及工矿用地 51 城市 35 迹地 52 建制镇 36 苗圃 53 村庄6 交通用地 61 铁路 54 独立工矿 62 公路 55 盐田 63 农村道路 56 特殊用地 64 民用机场 7 水域 71 河流水面 65 港口码头 72 湖泊水面8 未利用土地 81 荒草地 73 水库水面 82 盐碱地 74 坑塘水面 83 沼泽地 75 苇地 84 沙地 76 滩涂 85 裸地 77 沟渠 86 裸岩 78 水工建筑物 87 梯田坎 79 冰川 88 其他土地利用现状是指在对土地自然性质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土地利用方式,或已有一定利用历史,或将成为一种稳定持久的利用方式,或者虽然利用方式
8、的形成和变更不久,但却是有计划的合理变化。排除两种情况:1)非法的人为地暂时改变土地用途2)有一些土地利用现象之势利眼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或是谋职特殊原因导致的暂时现象,或是某种利益体系中的一个暂时方式。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第一层次的划分标志:土地是否投入利用第二层次的划分标志:在已利用范围内,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利用的性质;或者未利用范围内主要荒芜的原因二、土地资源的评价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是人们对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程度或价值大小的评定;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评估鉴定,其过程是对土地自然、经济属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过程。目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生产服务。农业上土地资源评价
9、的目的:根据目前农业生产的现状,以对土地资源的需要出发,全面衡量土地资源的条件和特点,科学地评定各类土地资源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利用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为农业生产规划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提高农业生出水平提供服务和基本依据。2.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根据土地评价的目的和内容: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根据土地评价成果:定性评价、定量自然评价、经济评价土地评价:土地价值的评价:土地利用功能的评价:生产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多宜性(即适合多种用途)双宜性(只适宜两种用途)单宜性(只适宜某一种用途)不适宜性(不适宜作所需的用途)限制性评价:稳定性限制因素不稳定性限制因素对某一种具体的用途而言,土地适宜性:最
10、适宜比较适宜不太适宜不适宜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1)适宜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比较的原则:把初步评价分等的土地资源进行相互比较,均衡彼此间的等级关系在几种不同土地资源用途之间将在比较选择提出最佳利用方式对投资和效益的比较,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高的产出和最佳的效益4.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体系1)评价层次:国家级:1: 深度:概查:1:,定性省级:1: (中间性调查)半详查:1:25000,定量县级:1:50000 详查:1:500025000乡级:1:5000250002)评价单元:A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类型)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地貌植被利用现状的相对一致性为划分依据;B以土地分类(在我国采用土类
11、、土属、土种,英美采用土系)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分类体系为划分依据;C以土地利用类型为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为划分依据;D以生产地段或地块(如我国承包地块或其组合,西方国家的家庭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为评价单元;E以行政区划(如行政村、行政乡)为评价单元,具体的采用应根据不同目的、用途、范围、制图比例尺而定。通常以土地自然评价为主的工作多采用第一二种方式。评价目的越具体、用途越明确、范围越小、制图比例尺越大,在各种方式中选取的泪次的单元级别就越低。3)评价程序:A初期准备阶段:确定评价目标,收集资料数据,拟定工作计划B调查研究阶段:土地用途、土地特征调查研究。C比配阶段:比较判断土地的特
12、性、质量与利用的适宜性,及不同利用方式的效益分析D土地适应性分类阶段:分配、规划具体的利用方式E提出成果阶段:整理资料、绘制图表、提交报告按工作性质,评价程序:室内准备(A);野外调查与制图(B);室内成果整理(CDE)4)评价因素与评价指标: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和首要工作,评价因素的确定与评价目的和要求有关,评价指标是划分土地资源质量高低的标准,也是划分土地资源所提供利用条件优劣或限制性程度的量度。评价因素与评价指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及实用性,是能否揭示土地质量差异的前提,因此,在评价因素与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要充分重视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结合,并符合以下要求:A突出重点
13、,有所侧重;B要力求准确反映土壤肥力的差异;C注意选择稳定的不已改变的因素;D对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应选择相应的评价因素和指标;E各评价指标在采用相对指标时,所划分的数量级应协调一致。评价方法:直接法:指通过试验了解土地资源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及适宜程度。间接法:指对影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各种性质作出诊断,依次推论土地资源的质量。间接法:分类法:以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资源质量优劣为依据,判断其生产力大小(或适宜性与适宜程度,潜力高低等),亦即根据各类土地在生产实践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程度,对土地资源再次分类与排队,并作出相应的解释或结论。数值法:是先选出决定土地生产力的诸要
14、素的性质和特点定出评价标准,以对作物生长的适宜性程度求得不同的指数,然后对各项指数进行数学运算的出总的指数,来评价土地质量的高低。云 南 农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教 案系:农学园艺系 专业 班级 授课时间授课章节: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第四节 我国土地资源概述第五节我国的耕地资源授课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地资源开发的概念、类型,以及土地资源整治的分类与措施;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特点,以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我国耕地资源的概况、存在问题及对策。授课内容提要:土地资源开发的概念、类型、开发步骤规划;土地资源整治概念、土地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资源 利用 环境保护 第三 1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