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集成电路工艺原理.pptx
《第2章-集成电路工艺原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集成电路工艺原理.pptx(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四章 扩散 (Diffusion)(Diffusion)4.1 引言一 半导体中的掺杂方法1.合金法杂质掺入到基片熔体中;2.扩散法固固扩散、气固扩散;3.离子注入;第1页/共85页2二 扩散法优点 1.通过对扩散温度、时间等工艺条件的准确调节来控制PN结的结深,并能获得均匀、平坦的结面;2.通过对扩散条件的调节和选择来控制扩散层表面的杂质浓度及其分布,以满足不同的要求;3.与氧化、光刻技术相结合形成硅平面工艺;4.重复性好,均匀性好,适合大生产;第2页/共85页34.2 4.2 扩散机理一 扩散的本质v微观粒子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热运动方式,是微观粒子热运动的统计结果。在集成电路工艺中,将一
2、定数量和一定种类的杂质掺入硅片中的工艺。v 扩散粒子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移动;这种由粒子浓度梯度产生的粒子流密度(J)与粒子的浓度梯度(N)成正比,式中D为粒子的扩散系数,菲克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则第3页/共85页4慢扩散杂质在(111)(111)硅中的扩散系数 快扩散杂质在(111)(111)硅中的扩散系数第4页/共85页5二 杂质的扩散系数Dv D是描述杂质扩散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与杂质种类、扩散温度、气氛以及衬底晶向等多种因素有关;1)杂质扩散系数对温度的关系2)D随温度T变化迅速,T越高,D越大;一般温度每升高10,D将增加一倍左右;3)D还与基片材料的晶向、晶格的完整性、
3、基片材料本体杂质浓度以及扩散杂质的表面浓度有关;2)快慢扩散杂质元素以 划分;第5页/共85页6三 杂质固溶度(dopant solid solubility)q 固溶度(solid solubility):在一定温度下,杂质能溶硅中而不发生反应形成分凝相的最大浓度。杂质的最大固溶度是表面杂质浓度Ns的上限。几种杂质在硅中的固溶度第6页/共85页7四 硅体内杂质原子的扩散机构v 扩散最基本的两种机制1 替位式扩散 杂质原子进入硅晶体以后,杂质原子沿着晶格空位跳跃前进的一种扩散;替位式扩散机构的特征:杂质原子占据晶体晶格格点的正常位置,不改变晶体结构;替代式杂质 P P,B B,As,Al,Ga
4、,Sb,GeAs,Al,Ga,Sb,Ge int int 3 3 4 eV 4 eV第7页/共85页8 2 间隙式扩散 杂质原子在进入硅晶体之后,从一个原子的间隙到另一个原子间隙逐次跳跃前进的一种扩散;间隙式扩散机构的特征:杂质原子只存在于晶体原子的间隙之中,扩散的速率一般较替位式要快;3 有些杂质同时具有替位式和间隙式两种扩散结构,它们的有效扩散系数则由这两个独立的扩散系数权重结合给出;间隙式杂质:O,Au,Fe,Cu,Ni,Zn,MgO,Au,Fe,Cu,Ni,Zn,Mg intint 0.6 0.6 1.2 eV 1.2 eV第8页/共85页94.3 扩散方程及其解扩散是微观粒子作无规则
5、热运动的统计结果,这种运动总是由粒子浓度较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进行,而使得粒子的分子逐渐趋于均匀。一 扩散的宏观机制第9页/共85页10C:C:杂质浓度,D:D:扩散系数,单位:cmcm2 2/s./s.负号表示扩散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进行的J为单位时间内垂直扩散通过单位面积的粒子数1 1,由费克第一定律 (Fick(Ficks first law)s first law)C1C2x J=DN (1)由于扩散结平行于硅表面,且结浅,(1)式可简化为(2)第10页/共85页11如果D是常数,JoutC JinX质量守恒2,根据物质连续性的概念则,(3)(4)(5)式即为扩散方程,称为费克第二定
6、律;它把浓度分布和扩散时间及空间位置联系了起来;描述了扩散过程中,硅片中各点的杂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5)则第11页/共85页12二二 扩散方程的解扩散方程的解v 恒定表面源扩散 (Constant Source)(Constant Source)预淀积(Predeposition(Predeposition)v 有限表面源扩散 (Finite Source)(Finite Source)杂质推进(Drive in)(Drive in)第12页/共85页13硅片表面的杂质浓度始终不变,这种扩散也叫预淀积扩散(Predeposition diffusion)1 恒定表面源扩散恒定表面源扩散G
7、as Phase Source(Fixed Concentration)Thick Solid Surface Source,e.g.P2O5第13页/共85页14v杂质总量固定 (Finite Source)(Finite Source)Q QTotalTotal:atom/cm:atom/cm2 22 有限表面源扩散离子注入引入一定量的杂质总量;在整个扩散过程中,已形成的扩散杂质总量作为扩散的杂质源,不再有新源补充第14页/共85页15第15页/共85页163 恒定表面源扩散方程的解v 边界条件(Boundary Condition)C(0,t)=Cs(杂质固溶度)t0 x=0 时 C(,
8、t)=0 t0 x 时v 起始条件 C(x,0)=0 t=0 x 0时第16页/共85页17式中,C Cs s是固定表面浓度,erferf为误差函数,ErfcErfc为余误差函数称为特征扩散长度介为:余余误差函数分布(t0)则第17页/共85页18v分布曲线的特点 硅片表面杂质浓度Cs始终保持不变,它与时间无关,只与扩散的杂质和温度有关;Cs和D主要取决于掺杂元素和扩散温度;其中Cs由杂质在硅内的固溶度决定,杂质的固溶度给扩散的表面杂质浓度设置了上限;选定扩散杂质元素和扩散温度之后,Cs和D就定下来了,若再将t定下来,杂质分布也就确定了;扩散时间由对分布的要求来定,随着t的增加,杂质扩散深度不
9、断增加,杂质总量不断增多;第18页/共85页19v 扩散结深扩散结深:v 恒定表面源扩散时恒定表面源扩散时硅片内部的杂质数量 Q QT T(t)(t)可见,在固溶度范围内:t,Q则,则,以C C(x xj j,t),t)(扩散杂质浓度)=C)=Csubsub(本体浓度)代入则第19页/共85页204 限定表面源扩散v 其边界条件为()(t 0)v 初始条件为结深的有限性第20页/共85页21 限定表面源扩散方程的解是高斯分布v 表面浓度C Cs s随时间而减少:v 扩散结深:式中为高斯函数第21页/共85页221.杂质总剂量固定2.表面浓度随扩散时间增加而减少3.扩散长度随扩散时间增加而增加这
10、个过程被称为再分布 (redistribution)(redistribution)或者推进(drive-in)(drive-in)过程第22页/共85页23 限定表面源扩散最终表面的杂质浓度(二步扩散)v 再分布(限定表面源扩散)后硅片表面的杂质浓度:式中,CS1、CS2分别为预淀积和再分布时的表面杂质浓度;D1和t1,D2和t2分别为预淀积和再分布时的扩散系数和扩散时间;(1)(2)(1)代(2),则(3)v 预淀积(恒定源扩散)时的杂质总量:第23页/共85页24 可见:1,C2与C1成正比,与D2、t2的平方根成反比;D2愈大(即T愈高)、t2愈长,C2则愈低。2,结论:欲通过有限表面
11、源扩散获得一定要求的表面杂质浓度和杂质分布,就必须在预淀积时获得适量的杂质总量Q Q,并控制好再分布扩散的温度时间。第24页/共85页25几种特征扩散长度下,(A)(A)预淀积扩散和(B)(B)推进扩散后杂质浓度与深度的关系图以以 为参变量的预淀积扩散和推进扩散的分布图为参变量的预淀积扩散和推进扩散的分布图第25页/共85页264.4 4.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实际扩散过程中,杂质通过窗口以垂直硅表面扩散的同时,也将在窗口边缘附近的硅中进行平行表面的横向扩散,两者是同时进行的,但两者的扩散条件并不完全相同;硅内浓度比表面浓度低两个数量级以上时,横向扩散的距离约为纵向扩散距离的7585%;
12、氧化物窗口边缘的扩散等浓度线一 横向扩散第26页/共85页27 横向扩散的存在,实际扩散区域要比窗口的尺寸大,造成扩散区域之间的实际距离比由光刻版所确定的尺寸要小横向扩散对沟道长度的影响 横向扩散直接影响ULSI的集成度;并对结电容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第27页/共85页28二 场助效应(Electric field enhanced)扩散时,在扩散粒子自建场作用下,加速了杂质原子扩散的速度,这一现象称为场助效应v 电子由于具有很高的迁移率,因此移动在前沿,这使带正电荷的施主As离子在后面,这样就建立了一个内建电场,阻止电子进一步扩散,最后电子扩散流量和电子漂移流量平衡。这个电场同样施加在施主原
13、子上,因此,增加了施主的扩散率。第28页/共85页29v有效扩散系数由离子流密度改变得到修正公式:ni:本征杂质浓度 C:电离杂质浓度当:C ni 时,Deff=2D 自建场使D增加一倍。高浓度杂质扩散易产生场助效应式中第29页/共85页30这种场助效应对于低浓度的这种场助效应对于低浓度的B杂质影响更大!杂质影响更大!第30页/共85页31三 扩散系数与杂质浓度的关系 实验发现扩散系数与杂质浓度有关,只有当杂质浓度比扩散温度下的本征载流子浓度n ni i(T)(T)低时,才可以认为扩散系数是与掺杂浓度无关的函数,这时的扩散系数称为本征扩散系数,用D Di i表示;把依赖于掺杂浓度的扩散系数称为
14、非本征扩散系数,用D De e表示;当杂质浓度增加时,扩散系数增大。第31页/共85页32扩散系数的修正因子与硅基片浓度的关系第32页/共85页33四,基区下陷效应(Emitter Push effect)v实验现象:在P发射区下的B扩散比旁边的B扩散快,使得基区宽度改变。第33页/共85页34v 产生原因:由于P的扩散使得大量间隙迁移到发射区下方基区,加快了硼的扩散,即原子半径差异较大的高浓度杂质进入造成晶格畸变,产生失配位错,使基区沿位错处扩散增强基区下陷;v解决办法:寻求一种与基区杂质原子半径相接近的原子以减小晶格的应变;第34页/共85页35q 五,基区外表面扩散速率的影响v 恒定表面
15、源扩散时,假设边界条件为 C(0,t)=Cs 实际上,扩散时表面浓度由0Cs由(1)杂质从气源到硅片表面的输运,(2)杂质从硅外表面到体内的固态扩散,两个过程的相对速率决定;若严格地分析边界条件,则边界条件需作必要的修正;第35页/共85页36六 杂质的分凝效应 作为杂质再分布的限定源扩散过程,都与氧化结合在一起,同样存在边界条件的偏差。形成这一偏差的原因:v 不同杂质在SiSiO2界面的分凝系数m不同 m=Csi/CSiO2v 杂质在氧化层一侧的扩散系数的影响;v 随SiO2的增厚SiSiO2的界面随时间而移动;工艺中利用氧化速率大小来控制、调整再分布后硅片中的杂质总量和基区表面杂质浓度;第
16、36页/共85页37基区掺硼、发射区掺磷时晶体管中杂质的分布状况第37页/共85页384.5 扩散工艺参量与扩散工艺条件的选择一 扩散结深(diffusion junction depth)1 1,结深X Xj j的定义:PN结结深的位置定义在掺入的杂质浓度与硅片本体杂质浓度相等的地方;即,x=xj 处 C Cx x(扩散杂质浓度)=C)=Cb b(本体浓度)第38页/共85页392 2,结深的表达式将N(xj,t)=Nb代入上式,则(2)有限表面源扩散则统一表示式:(1)恒定表面源扩散 第39页/共85页40 例,某晶体管的硼再分布的扩散温度为1180,扩散时间共用了40分钟,所用N型外延片
17、的电阻率为0.4cm,硼扩散的表面浓度 Ns51018/cm3,试求扩散结深。则则 介:由电阻率与杂质浓度的关系曲线查0.4cm对应的杂质浓度Nb1.5 1016/cm3 由A值与Ns/Nb的关系曲线查出对应的A,则 A4.8再由杂质在硅中的扩散系数曲线图中查出1180下硼的扩散系数 D=1.2 10-12 cm2/sec第40页/共85页41 计算结果比实测值偏大,其原因有:由 可见,结深Xj主要由扩散温度和扩散时间决定;(1)硅片进炉时炉温有所下降;(2)实际扩散分布与理想高斯分布有一定的偏离;(3)扩散系数D的精确度有一定局限性;理论计算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当计算值与实测值发
18、生偏差时,应以实测值为准;3,影响结深的因素Xj还与A值,即Ns/Nb的大小有关;第41页/共85页42二 薄层电阻 (sheet resistance)R(sheet resistance)Rs s1 定义:层厚为Xj(即扩散结深),长宽相等的一个扩散薄层在电流方向所呈现的电阻;薄层电阻也称方块电阻,用/表示;Rs与正方形边长L无关;第42页/共85页432,物理意义 式中,为载流子迁移率,n 为载流子浓度,并假定温室下杂质全部电离,则载流子浓度=杂质浓度(n=N);对于扩散层,层内杂质有一定的分布,当采用平均值的概念时:在杂质均匀分布的半导体中第43页/共85页44 假设迁移率为常数,则,
19、R=n RSxjaL 式中,Q为从表面到结边界这一方块薄层中单位面积上杂质总量;可见 ,扩散层中扩进的杂质总量越多,Rs就越小;在集成电路中的应用:则第44页/共85页45三,表面杂质浓度NS 恒定表面源扩散v 表面杂质浓度NS取决于扩散温度下杂质在硅中的固溶度;有限表面源扩散v 扩散过程中,杂质总量Q保持不变,而表面浓度随扩散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即,再分布的表面浓度由预淀积的杂质总量 Q Q 和再分布的温度和时间决定;第45页/共85页46 在结深相同的情况下,预淀积的杂质总量越大,再分布后的表面浓度NS2就越大;杂质总量Q对再分布表面浓度NS2的影响第46页/共85页47再分布过程中,扩散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集成电路 工艺 原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