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热处理工艺学表面淬火.pptx
《金属热处理工艺学表面淬火.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热处理工艺学表面淬火.pptx(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表面淬火方法分类能量供给形式能量供给形式以高能量密度加热、快速加热工件表面,而不向心部传递。p感应加热:电磁感应、集肤效应和热传导p火焰加热:极高温可燃气体加热工件表面p电接触加热p电解液加热p激光加热p电子束加热p等离子束加热第1页/共54页钢的表面淬火钢的表面淬火钢在非平衡加热时的相变特点表面淬火后的组织表面淬火后的性能钢在非平衡加热时的相变特点第2页/共54页钢在非平衡加热时的相变特点制订热处理工艺制订热处理工艺成分成分温度温度相图相图时间时间速度速度 钢在表面淬火的基本条件是有足够的能量密度提供表面以足够快的速度加热至相变点以上的温度。加热速度可达每秒钟百摄氏度。因此,在表面淬火时,钢
2、处于非平衡加热状态非平衡加热状态。第3页/共54页钢在非平衡加热时的相变特点图1.快速加热条件下非平衡Fe-C相图图2.加热速度对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温度范围的影响特点特点1.1.在一定的加热速度范围内,临界点随加热速度的增加而提高。在快速在一定的加热速度范围内,临界点随加热速度的增加而提高。在快速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的。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的。第4页/共54页钢在非平衡加热时的相变特点特点特点2.2.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随加热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随加热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特点特点3.3.提高加热速度可显著细化奥氏体晶粒。提高加
3、热速度可显著细化奥氏体晶粒。特点特点4.4.快速加热对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及马氏体回火有明显影响。快速加热对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及马氏体回火有明显影响。u加热速度快、时间短,碳及合金元素来不及扩散,造成奥氏体中加热速度快、时间短,碳及合金元素来不及扩散,造成奥氏体中成分不均匀。成分不均匀。u形核处增加:铁素体与碳化物相界、铁素体亚晶界;形核处增加:铁素体与碳化物相界、铁素体亚晶界;u形核时间短、晶粒来不及长大。形核时间短、晶粒来不及长大。u奥氏体成分不均及晶粒细化,减小了过冷奥氏体稳定性,奥氏体成分不均及晶粒细化,减小了过冷奥氏体稳定性,C C曲线左移;曲线左移;成分不均使马氏体转变点和形态都不相同,
4、出现低碳、高碳马氏体。成分不均使马氏体转变点和形态都不相同,出现低碳、高碳马氏体。第5页/共54页知识回顾图 Fe-C相图及其平衡组织第6页/共54页图3.共析钢表面淬火沿截面温度分布(a)及淬火后金相组织(b)钢表面淬火的金相组织 钢经过表面淬火后的金相组织与钢的成分钢的成分、淬火前的原始组织淬火前的原始组织以及淬火淬火加热时截面的温度梯度分布加热时截面的温度梯度分布有关。原始材料:退火态共析钢原始材料:退火态共析钢第7页/共54页钢表面淬火的金相组织图4.45钢表面淬火沿截面温度分布(a)及淬火后金相组织(b)原始材料:正火状态原始材料:正火状态4545号钢号钢第8页/共54页钢表面淬火后
5、的性能(1)(1)表面硬度。表面硬度。图6.原始组织为调质状态45钢表面淬火后沿截面硬度第9页/共54页图7.各种加热速度下,表面硬度与淬火温度的关系(CrWMn钢)钢表面淬火后的性能(1)(1)表面硬度。表面硬度。第10页/共54页钢表面淬火后的性能图8.高频淬火与普通淬火试样耐磨性的比较(摩擦载荷1471N)(2)(2)耐磨性。耐磨性。第11页/共54页钢表面淬火后的性能(3)(3)疲劳强度。疲劳强度。表面淬火工艺可以显著提高工件的抗疲劳性能。表面淬火工艺可以显著提高工件的抗疲劳性能。原因:原因:1.1.淬火后表面本身强度增高;淬火后表面本身强度增高;2.2.表层大的残余压应力。表层大的残
6、余压应力。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有三个特性.1.其转变属于相成份不发生变化的相变.2.其转变不能进行到底,总保留一部分未转变的奥氏体(残留奥氏体).3.其转变会引起大的应力.原子在马氏体体心立方晶格中紧密程度,要比在面心立方晶格稀松,即在同等重量条件下,马氏体的体积要比奥氏体更大.因此当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体积会发生膨胀,最大约4%.由于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是在低于Ms点(对共析钢约240)降温过程中进行的,体积的这一变化不可能在钢体表里层之间,各晶粒之间,甚至一晶粒内各部分之间同时均匀地进行.这样,由组织转变而引起体积变化的不均匀性,会在钢体内部造成很大的应力(组织应力).这一应力足以使塑
7、性很差的钢,特别是含碳量大于0.35%的钢,在室温停放过程中变形和开裂.第12页/共54页钢表面淬火后的残余应力图9.表面强化与承载应力匹配示意图表面加热、表面胀缩,因此产生表面应力。表面加热、表面胀缩,因此产生表面应力。1.1.热应力:淬火冷却时体积收缩,表面的热应力为拉应力;热应力:淬火冷却时体积收缩,表面的热应力为拉应力;2.2.组织应力:形成马氏体时体积膨胀,产生压应力。组织应力:形成马氏体时体积膨胀,产生压应力。第13页/共54页钢表面淬火后的残余应力图10.球墨铸铁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后的应力分布对小尺寸和中等尺寸的钢制零件:硬对小尺寸和中等尺寸的钢制零件:硬化层总深度为零件半径的
8、化层总深度为零件半径的10%-20%10%-20%时,时,残余应力的分布最有利。残余应力的分布最有利。对于大型零件,其比例比上述小一些。对于大型零件,其比例比上述小一些。第14页/共54页钢表面淬火后的残余应力图11.残余应力与马氏体过渡区宽度的关系马氏体过渡区(硬度变化程度分析)马氏体过渡区(硬度变化程度分析)过渡区过小:表面压应力大、紧靠过渡区的拉应力峰值也大。易产生残余变形甚至破坏;过渡区过小:表面压应力大、紧靠过渡区的拉应力峰值也大。易产生残余变形甚至破坏;过渡区过大:虽然拉应力峰值降低且向工件内部移动,但表面压应力也减小,表面性能下降。过渡区过大:虽然拉应力峰值降低且向工件内部移动,
9、但表面压应力也减小,表面性能下降。从残余应力观点来看,过渡区与硬化层应有合适比例,保证零件既处于安全状态,又有从残余应力观点来看,过渡区与硬化层应有合适比例,保证零件既处于安全状态,又有良好的性能,一般认为比例关系:过渡区是硬化层的良好的性能,一般认为比例关系:过渡区是硬化层的25%-30%25%-30%。第15页/共54页钢表面淬火后的残余应力图12.不同钢材硬化层深度与残余压应力的关系1-45号钢;2-18Cr2Ni4W;3-40CrMnMo;4-40CrNiMo第16页/共54页ox钢表面淬火强化层应与工件负载匹配图13.表面强化与承载应力匹配示意图1.1.截面为圆形的工件负载时的应力分
10、布情况截面为圆形的工件负载时的应力分布情况2.2.表面淬火较浅时,沿表面向内部的应力承载能力曲线表面淬火较浅时,沿表面向内部的应力承载能力曲线3.3.表面淬火较深时,沿表面向内部的应力承载能力曲线表面淬火较深时,沿表面向内部的应力承载能力曲线第17页/共54页钢表面淬火强化层应与工件负载匹配图14.局部表面淬火工件表面的硬度和残余应力分布第18页/共54页钢表面淬火强化层应与工件负载匹配图15.轴径表面淬火后淬硬层及其应力分布第19页/共54页表面淬火的方法第20页/共54页(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2)火焰加热表面淬火(3)激光加热表面淬火(4)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5)离子束加热表面淬火(6)
11、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7)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8)火花放电加热表面淬火第21页/共54页 (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利用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利用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的原理,使零件置于感应器内,当有一定电的原理,使零件置于感应器内,当有一定电流频率的交流电通过感应器,零件表面产生感应电流。此电流分布在零件表面(流频率的交流电通过感应器,零件表面产生感应电流。此电流分布在零件表面(集集肤效应)肤效应),以涡流形式将零件表面快速加热,而后极冷的淬火方法。,以涡流形式将零件表面快速加热,而后极冷的淬火方法。表表1 1 感应加热方法的分类感应加热方法的分类加热方法加热方法频率频率/Hz功率密度功
12、率密度/(102W/cm2)工频500.1-1中频10k 5高频、超声频20-1000k2-10超高频脉冲27120k100-300电流频率不同,加热时感应电流透入深度也不同。电流频率不同,加热时感应电流透入深度也不同。1.高频:感应电流透入深度很小,约高频:感应电流透入深度很小,约0.5mm,主要用于小模数齿轮和小轴类零件;,主要用于小模数齿轮和小轴类零件;2.中频:感应电流透入深度约中频:感应电流透入深度约5-10mm,主要用于中、小模数齿轮、凸轮轴、曲轴等;,主要用于中、小模数齿轮、凸轮轴、曲轴等;3.超高频:感应电流透入深度极小,主要用于锯齿、刀刃、薄件的表面淬火;超高频:感应电流透入
13、深度极小,主要用于锯齿、刀刃、薄件的表面淬火;4.工频:电流透入深度大于工频:电流透入深度大于10mm,主要用于冷轧辊表面淬火。,主要用于冷轧辊表面淬火。第22页/共54页 感应加热基本原理电磁感应电磁感应 将零件置于感应器内,当感应器中通有交变电流时,感应器内部和周围产生与将零件置于感应器内,当感应器中通有交变电流时,感应器内部和周围产生与电流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周围分布变化的磁力线,磁力线切割零件,在零件内产电流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周围分布变化的磁力线,磁力线切割零件,在零件内产生感应电势,从而在零件表面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成为电磁感应。生感应电势,从而在零件表面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成
14、为电磁感应。图 感应加热原理示意图 零件内产生的感应电流零件内产生的感应电流在零件内形成闭合回路,其在零件内形成闭合回路,其方向与通入的电源电流方向方向与通入的电源电流方向相反,呈涡流状,故又称涡相反,呈涡流状,故又称涡流。零件表面通过涡流加热流。零件表面通过涡流加热到淬火温度。到淬火温度。第23页/共54页 感应加热基本原理感应电势的瞬时值:感应电势的瞬时值:-感应电势的瞬时值,感应电势的瞬时值,V V;-感应线圈电流回路包围面积内的总磁通感应线圈电流回路包围面积内的总磁通,Wb,Wb,随交变电流强度和,随交变电流强度和零件磁导率增加而增加,并于零件与感应器之间的间隙有关;零件磁导率增加而增
15、加,并于零件与感应器之间的间隙有关;感应电流(涡流)值:感应电流(涡流)值:Z -自感电抗,自感电抗,;R R -零件材料的电阻,零件材料的电阻,;X X -零件材料的电阻,零件材料的电阻,;涡流在零件上产生的热量:涡流在零件上产生的热量:假设无漏磁条件下,假设无漏磁条件下,1cm1cm高单匝感应圈中零件表面吸收功率为:高单匝感应圈中零件表面吸收功率为:R0 -零件半径,零件半径,cm;-零件电阻率,零件电阻率,cm;-零件磁导率,零件磁导率,H/m;f -交变电流频率,交变电流频率,Hz第24页/共54页 感应加热基本原理感应电流的基本特性感应电流的基本特性 集肤效应(表面效应):当金属零件
16、中通过直流电时,金属零件截面上的电流集肤效应(表面效应):当金属零件中通过直流电时,金属零件截面上的电流分布是均匀的;当通过交流电时,沿金属零件截面的电流分布不均匀,最大电流密分布是均匀的;当通过交流电时,沿金属零件截面的电流分布不均匀,最大电流密度出现在金属零件的最表面。交变电流频率越高,这种现象越严重。这种电流通过度出现在金属零件的最表面。交变电流频率越高,这种现象越严重。这种电流通过导体时,沿导体表面电流密度最大,越往中心电流密度越小的现象称为高频电流的导体时,沿导体表面电流密度最大,越往中心电流密度越小的现象称为高频电流的集肤效应。集肤效应。图 感应电流在金属截面上的分布 工程上规定,
17、当电流强工程上规定,当电流强度从表面向内部降低到表面度从表面向内部降低到表面最大电流强度的最大电流强度的0.3680.368(即(即I I0 0/e e)时,则该处到表面的)时,则该处到表面的距离称为电流透入深度距离称为电流透入深度,单位用单位用mmmm表示。表示。第25页/共54页 感应加热基本原理感应电流的基本特性感应电流的基本特性图 高频加热时零件截面上电流密度与温度的分布(a)(a)电流强度;电流强度;(b)(b)电流透入深度平均值;电流透入深度平均值;(c)(c)电流平方(温度)电流平方(温度)第26页/共54页 感应加热基本原理感应电流的基本特性感应电流的基本特性图 钢的磁导率,电
18、阻率与加热温度的关系 钢的磁导率和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钢的磁导率和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在800-900800-900摄氏度时,各类钢的电阻率基本相等,约为摄氏度时,各类钢的电阻率基本相等,约为1010-4-4cmcm;磁导率;磁导率在温度低于磁性转变点在温度低于磁性转变点A A2 2(居里点(居里点768768摄氏度)或铁素体摄氏度)或铁素体-奥氏体转变点时奥氏体转变点时基本不变,而超过后变成奥氏体则急剧下降,失去磁性。基本不变,而超过后变成奥氏体则急剧下降,失去磁性。冷态电流透入深度:冷态电流透入深度:热态电流透入深度:热态电流透入深
19、度:通常把居里点以下的电流透入深度称为冷通常把居里点以下的电流透入深度称为冷态透入电流深度,而居里点以上(一般态透入电流深度,而居里点以上(一般800-800-900900摄氏度时)的电流透入深度称为热态透入摄氏度时)的电流透入深度称为热态透入深度。深度。本质区别是热态时钢材是顺磁体,磁导率本质区别是热态时钢材是顺磁体,磁导率极低,因此热态比冷态透入深度大几十倍。极低,因此热态比冷态透入深度大几十倍。第27页/共54页 感应加热基本原理感应加热的物理过程感应加热的物理过程图 高频加热时零件截面电流密度与温度变化 感应加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冷态、过渡态感应加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冷态、过渡态和热态
20、。和热态。感应加热开始时,零件处于室温,电流透入感应加热开始时,零件处于室温,电流透入深度很小(冷态电流分布)。当表面温度升高到深度很小(冷态电流分布)。当表面温度升高到达磁性转变温度,加热层被分为两层,外层磁性达磁性转变温度,加热层被分为两层,外层磁性消失,而与其紧密相连的磁性未消失层。在磁性消失,而与其紧密相连的磁性未消失层。在磁性消失层中,由于磁导率和加热层中功率消耗急剧消失层中,由于磁导率和加热层中功率消耗急剧下降,因此电流强度大大降低,最大电流密度内下降,因此电流强度大大降低,最大电流密度内移到磁性未消失层(过渡态),使高温层不断向移到磁性未消失层(过渡态),使高温层不断向内移动,这
21、种加热方式称为内移动,这种加热方式称为透入式加热透入式加热。当磁性。当磁性消失层厚度超过热态电流透入深度,则是热态电消失层厚度超过热态电流透入深度,则是热态电流分布。继续加热时,电能只能在热态电流透入流分布。继续加热时,电能只能在热态电流透入层内变成热量,此层温度继续升高。同时由于热层内变成热量,此层温度继续升高。同时由于热传导作用,热量向零件内部传递,加热层厚度增传导作用,热量向零件内部传递,加热层厚度增加,为加,为传导式加热传导式加热。第28页/共54页 感应加热基本原理透入式加热的特点:透入式加热的特点:1.1.表面温度超过表面温度超过A A2 2点以后,最大电流密度区向零件内层移动,表
22、层加热速度开始变慢。点以后,最大电流密度区向零件内层移动,表层加热速度开始变慢。不易使零件表面过热;不易使零件表面过热;2.2.加热迅速,热损失小,热效率高。实际有效功率可达总功率加热迅速,热损失小,热效率高。实际有效功率可达总功率50%-60%50%-60%,其余为表层,其余为表层过热及内部传导消耗的功率;过热及内部传导消耗的功率;3.3.热量分布较陡,淬火后的过渡层较窄,表面压应力提高。热量分布较陡,淬火后的过渡层较窄,表面压应力提高。传导式(表面式)加热的特点:传导式(表面式)加热的特点:1.1.靠表面的过热度通过热传导方式向内部传递热量,加热层厚度靠时间延长而增加,靠表面的过热度通过热
23、传导方式向内部传递热量,加热层厚度靠时间延长而增加,容易过热;容易过热;2.2.加热温度沿零件截面向内比透入式平缓,热效率较低,为加热温度沿零件截面向内比透入式平缓,热效率较低,为20%-50%20%-50%左右;左右;3.3.由于温度曲线平缓,过渡区较宽,表面残余压应力小。由于温度曲线平缓,过渡区较宽,表面残余压应力小。图 两种加热方式零件截面温度变化曲线第29页/共54页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工艺(1 1)材料)材料 中碳或高碳钢,合金钢。预先热处理获得细小碳化物分布在铁素体上的组织。中碳或高碳钢,合金钢。预先热处理获得细小碳化物分布在铁素体上的组织。例如:机床齿轮、拖拉机曲轴、凸轮轴等零件一
24、般用例如:机床齿轮、拖拉机曲轴、凸轮轴等零件一般用4545钢,钢,4040钢,钢,40Cr40Cr,40CrNiMo40CrNiMo,40Mn240Mn2,50Mn50Mn等。等。(2 2)设备(频率和功率)设备(频率和功率):依据零件尺寸、硬化层深度要求合理选择设备。依据零件尺寸、硬化层深度要求合理选择设备。热态电流透入深度:热态电流透入深度:实际透入深度小于热态电流透入深度时才能实际透入深度小于热态电流透入深度时才能实现透入式加热。实现透入式加热。因此电流频率上限为:因此电流频率上限为:为实际硬化层深度,为实际硬化层深度,mmmm。但频率也不适宜过低,否则要用很大功率才能达到所需硬化层深度
25、,且无功损耗但频率也不适宜过低,否则要用很大功率才能达到所需硬化层深度,且无功损耗增大,若损耗过大会烧毁感应器。因此规定硬化层厚度不小于热态电流透入深度的增大,若损耗过大会烧毁感应器。因此规定硬化层厚度不小于热态电流透入深度的1/41/4。因此所选频率的下限为:因此所选频率的下限为:取硬化层深度为热态电流透入深度取硬化层深度为热态电流透入深度40%-50%时热效率最高,此时的频率为最佳时热效率最高,此时的频率为最佳频率:频率:第30页/共54页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工艺 因频率不是随意可调的,若现有设备频率满足不了上述条件,可采用弥补办法:因频率不是随意可调的,若现有设备频率满足不了上述条件,可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属 热处理 工艺学 表面 淬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