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管理技术.pptx
《顶板管理技术.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板管理技术.pptx(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b.b.岩石的强度岩石的强度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向等压抗压强度三向等压抗压强度三向不等压抗压强度三向不等压抗压强度双双向抗压强度向抗压强度单向抗压强度单向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剪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强度单向抗拉强度单向抗拉强度。R RC C=5-38=5-38倍倍R Rt t ;R RC C=2-15=2-15倍倍岩石的抗破坏能力与受力状态有关。岩石的抗破坏能力与受力状态有关。第1页/共81页3.3.岩体的概念地下工程空间周围地层围岩的总体称为地下工程空间周围地层围岩的总体称为岩体岩体。岩体的强度取决于其内部结构面(或弱面)的分岩体的强度取决于其内部结构面(或弱面)的分布和强度。岩
2、体的强度总体上低于岩石布和强度。岩体的强度总体上低于岩石 (岩块岩块)的强的强度。度。工程上将岩体视为由结构体和结构面组成。工程上将岩体视为由结构体和结构面组成。第2页/共81页二、开采后引起的采场矿山压力1、原岩应力第3页/共81页a.a.自重应力自重应力式中式中:=H:=Hb.b.构造应力构造应力 水平力为主水平力为主;力的方向变化大力的方向变化大.c c、地下水压力、地下水压力d d、气体压力、气体压力e e、地温引起的压力、地温引起的压力第4页/共81页 矿山压力矿山压力:由开采工作所引起的,在巷道和回采:由开采工作所引起的,在巷道和回采工作面周围岩体内和支架上的力。工作面周围岩体内和
3、支架上的力。围岩压力围岩压力:由围岩变形引起的作用于巷道及回采工:由围岩变形引起的作用于巷道及回采工作空间内支护物上的力,有时称为围岩压力。作空间内支护物上的力,有时称为围岩压力。2 2、矿山压力、矿山压力第5页/共81页 矿山压力显现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的作用,引起了一由于矿山压力的作用,引起了一系列的自然现象。系列的自然现象。第6页/共81页三、采场矿山压力的一般规律三、采场矿山压力的一般规律1 1、直接顶初次垮落直接顶初次垮落直接顶初次垮落时的跨距叫直接顶初次垮落时的跨距叫初次垮落步距初次垮落步距。第7页/共81页2 2、老顶初次来压、老顶初次来压 老顶老顶(基本顶基本顶)岩层第一
4、次失稳垮落引起的采面岩层第一次失稳垮落引起的采面压力的变化压力的变化-老顶初次来压老顶初次来压第8页/共81页3 3、周期来压周期来压 开采引起的由于开采引起的由于老顶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老顶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矿山压力现象的矿山压力现象称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称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第9页/共81页5 5、上覆岩层的运动破坏上覆岩层的运动破坏 初次来压后,采空区上方的岩层一般都产生移动,初次来压后,采空区上方的岩层一般都产生移动,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及弯曲下沉带。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及弯曲下沉带。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分为煤璧支撑影响区、离层区及重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分为煤璧支撑影响区、离层区及重新
5、压实区。新压实区。第10页/共81页三、回答问题三、回答问题:如何防止回采工作面顶板事故如何防止回采工作面顶板事故?结合本矿实际结合本矿实际,如何防止回采工作面顶板事故如何防止回采工作面顶板事故?结合本矿实际结合本矿实际,简述如何防止煤矿顶板事故简述如何防止煤矿顶板事故?1 1、本矿实际:矿井巷道和回采工作面顶板顶板、本矿实际:矿井巷道和回采工作面顶板顶板情况、支护材料、支护方式、来压情况等;情况、支护材料、支护方式、来压情况等;2 2、采面、采面3 3个大面积顶板事故发生时期的规律。个大面积顶板事故发生时期的规律。提前采取加强支护的有效措施;提前采取加强支护的有效措施;第11页/共81页3
6、3、针对不同类型的顶板条件进行有效的支护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顶板条件进行有效的支护设计4 4、科学的支护设计、科学的支护设计 支护材料、支护方式、支护强度支护材料、支护方式、支护强度5 5、提高支护设计的有效性、提高支护设计的有效性 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作业规程;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作业规程;确保每根支柱的支设质量,提高支柱工作的初撑力,减小确保每根支柱的支设质量,提高支柱工作的初撑力,减小顶板大量下沉,确保支护效果;顶板大量下沉,确保支护效果;按照标准化建设,加强班组在支护工序质量的监督管理。按照标准化建设,加强班组在支护工序质量的监督管理。6 6、结合不同类型的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有目
7、的和有、结合不同类型的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有目的和有针对性的采取针对性的采取加强支护加强支护的措施。的措施。第12页/共81页四、采面顶板分类四、采面顶板分类4.14.1、直接顶分类、直接顶分类 按稳定性不同,将直接顶分为四类:按稳定性不同,将直接顶分为四类:不稳定顶板、中等稳定顶板、稳定顶板、坚硬顶板不稳定顶板、中等稳定顶板、稳定顶板、坚硬顶板 分类指标:分类指标:(1)(1)强度指标强度指标D=10*RD=10*Rc c*C*C1 1*C C2 2。(2)(2)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第13页/共81页分类指标:K Km m=直接顶厚度/采高 初次来压步距L L通常情况:K K
8、m m越大,则来压越不明显;K Km m越小,则来压越明显;初次来压步距越小,来压越不明显;初次来压步距越大,来压越明显。级:来压不明显 级:来压明显 级:来压强烈 级:来压极强烈 4.24.2、老顶分级、老顶分级第14页/共81页4.34.3、底板岩层分类、底板岩层分类主要根据底板岩层的软硬和易破坏程度,将底板岩层主要根据底板岩层的软硬和易破坏程度,将底板岩层分为五类:分为五类:类(极软类)类(极软类)类(松软类类(松软类 )类(较软类)类(较软类)类(中硬类)类(中硬类)类(坚硬类)类(坚硬类)四川煤矿区所采煤层的底板岩层相对较软。四川煤矿区所采煤层的底板岩层相对较软。第15页/共81页上
9、覆岩层运动的基本理论上覆岩层运动的基本理论-“关键层理论关键层理论”冒落带岩层以上的裂隙带下位岩层中存在着对回采工冒落带岩层以上的裂隙带下位岩层中存在着对回采工作面支护有重大影响的作面支护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层岩层,由于不同的岩层条件,关键层岩层,由于不同的岩层条件,还将在其上部存在次关键层、第二次关键层岩层。次关键还将在其上部存在次关键层、第二次关键层岩层。次关键层的运动则对于整个层的运动则对于整个裂隙带岩层的运动破坏以及地表沉陷裂隙带岩层的运动破坏以及地表沉陷程度等,在时间、空间上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程度等,在时间、空间上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不同的埋藏条件、开采条件和采煤方法等,都直接不同的埋
10、藏条件、开采条件和采煤方法等,都直接影响影响关键层和各个的次关键层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关键层和各个的次关键层的位置和运动状态。第16页/共81页4.44.4、回采工作面采空区处理方法:、回采工作面采空区处理方法:第17页/共81页五、顶板管理5.1 5.1 支护材料支护材料 采面:木材、金属(刚性、可缩性采面:木材、金属(刚性、可缩性 )、液)、液压(单体液压柱、自移式支架)。压(单体液压柱、自移式支架)。巷道:木棚子、砼棚子、金属棚子(可缩、巷道:木棚子、砼棚子、金属棚子(可缩、刚性)、锚杆支护、锚喷支护、刚性)、锚杆支护、锚喷支护、“锚锚网网索索”支护等。支护等。第18页/共81页5.2 5
11、.2 支柱工作特性支柱工作特性 刚性、急增阻式、微增阻式、恒阻式刚性、急增阻式、微增阻式、恒阻式第19页/共81页5.3 5.3 回采工作面对采场支架的基本要求:回采工作面对采场支架的基本要求:要有足够的支撑力;要有足够的支撑力;支架要有一定的可缩量,以适应顶板的支架要有一定的可缩量,以适应顶板的下沉规律;下沉规律;支架要维护直接顶的完整稳定性支架要维护直接顶的完整稳定性支架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以适应顶板支架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以适应顶板压力的方向变化。压力的方向变化。第20页/共81页5.45.4支架布置方式支架布置方式 单体支柱采面支柱布置单体支柱采面支柱布置第21页/共81页第22页/共
12、81页 目前普采面支架布置方式主要有齐梁直线柱和错梁目前普采面支架布置方式主要有齐梁直线柱和错梁直线柱两种:直线柱两种:第23页/共81页第24页/共81页工作面的特种支架形式第25页/共81页第26页/共81页5.55.5不同顶板条件下的支护方式不同顶板条件下的支护方式 a、不稳定类的直接顶板、不稳定类的直接顶板 支护工作重点为支护工作重点为“护顶护顶”、及时支护、控顶、及时支护、控顶距不宜大;距不宜大;b、稳定类以及坚硬顶板、稳定类以及坚硬顶板支护工作重点为支护工作重点为“支撑支撑”、及时支护、控顶距、及时支护、控顶距不宜太小;不宜太小;第27页/共81页5.6 5.6 支护强度设计支护强
13、度设计a、估算法:单位面积的支护强度为单位面积的支护强度为4 48 8倍采高的岩石重量。倍采高的岩石重量。P=(48)M 为岩石容重为岩石容重b、实测法:在现有回采工作面上进行矿压实测在现有回采工作面上进行矿压实测,测定出开采,测定出开采同一煤层时的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规律以及同一煤层时的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规律以及来压时来压时期的支柱最大压力、期的支柱最大压力、平均压力等,作为新工作面的支平均压力等,作为新工作面的支护设计依据。护设计依据。第28页/共81页5.7 5.7 极薄煤层开采要求 1 1)工作面采用壁式采煤方法,工作面采用壁式采煤方法,采面支采面支护后空间净高不得低于护后空间净高不
14、得低于0.6m0.6m;2 2)采区同一翼的同一煤层内,禁止布)采区同一翼的同一煤层内,禁止布置两个以上回采工作面;置两个以上回采工作面;3 3)炮采工作面长度)炮采工作面长度不得大于不得大于80m80m;机采;机采工作面长度工作面长度不得大于不得大于100m100m;第29页/共81页六、顶板事故防治6.1 6.1 采场顶板事故分类采场顶板事故分类 采场顶板事故采场顶板事故按原因按原因可分为可分为压垮型、漏冒型与推压垮型、漏冒型与推垮型垮型三大类。三大类。压垮型冒顶压垮型冒顶是支架支撑阻力不够导致的冒顶;是支架支撑阻力不够导致的冒顶;漏垮型冒顶漏垮型冒顶是护顶效果差导致的冒顶;是护顶效果差导
15、致的冒顶;推垮型冒顶推垮型冒顶是采场支架稳定性差导致的冒顶。是采场支架稳定性差导致的冒顶。此外,还可能出现综合类型的冒顶。此外,还可能出现综合类型的冒顶。第30页/共81页压垮型冒顶:原因压垮型冒顶:原因 条件:顶板、底板条件:顶板、底板 主要时间:来压、非来压主要时间:来压、非来压漏垮型冒顶漏垮型冒顶:原因原因 条件:顶板、底板条件:顶板、底板 主要时间:来压、非来压主要时间:来压、非来压推垮型冒顶推垮型冒顶:原因原因 条件:顶板、底板条件:顶板、底板 主要时间:来压、非来压主要时间:来压、非来压第31页/共81页6.2 工作面冒顶事故的基本规律工作冒顶基本规律有以下几点。工作冒顶基本规律有
16、以下几点。1 1)顶板类型)顶板类型 发生冒顶工作面的发生冒顶工作面的顶板类型往往是两头大,中间顶板类型往往是两头大,中间小,小,较软的较软的(破碎或不稳定顶板破碎或不稳定顶板)和硬的和硬的(坚硬顶板和部坚硬顶板和部分稳定顶板分稳定顶板)顶板事故多,约占全部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顶板事故多,约占全部工作面顶板事故的70 70 80%80%。破碎顶板事故特点是破碎顶板事故特点是“零打碎敲零打碎敲”,一次事故伤,一次事故伤亡人数虽少,但频繁发生,较难预防。它约占工作面亡人数虽少,但频繁发生,较难预防。它约占工作面顶板事故顶板事故65%65%75%75%,坚硬顶板事故特点是大面积冒落坚硬顶板事故特点是大面
17、积冒落,往往造成一次,往往造成一次死亡死亡3 3人以上的重大恶性事故人以上的重大恶性事故 第32页/共81页2)冒顶地点 发生冒顶地点来看,发生冒顶地点来看,煤壁线、切顶线煤壁线、切顶线和和工作面端头工作面端头的事故较多的事故较多。煤壁线煤壁线附近,即在无支柱空间内的事故约占附近,即在无支柱空间内的事故约占40%40%70%70%;放顶线附近事故约占放顶线附近事故约占151530%30%;放顶线附近事故约占放顶线附近事故约占151530%30%。第33页/共81页3)支护形式与支护机械化程度 从木支柱和金属支柱的支护形式看,木柱帽的事故从木支柱和金属支柱的支护形式看,木柱帽的事故最多。最多。以
18、木支柱工作面每采百万吨煤死亡率为以木支柱工作面每采百万吨煤死亡率为100%100%计算,计算,则摩擦支柱,木柱帽工作面为则摩擦支柱,木柱帽工作面为90%,90%,摩擦支柱铰接顶梁摩擦支柱铰接顶梁工作面为工作面为40%40%。支护机械化程度,与顶板事故关系极大。支护机械化程度,与顶板事故关系极大。摩擦支柱工作面顶板事故比综采工作面高摩擦支柱工作面顶板事故比综采工作面高6 69 9倍,比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高倍,比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高2 24 4倍。倍。采面顶板事故率随支护形式的改进和支护机采面顶板事故率随支护形式的改进和支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械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第34页/共81页4)矿压
19、冒顶事故多发生在冒顶事故多发生在顶板来压期间顶板来压期间,约占顶板事故,约占顶板事故总数的总数的60%60%70%70%,尤其是直接顶相老顶初次垮落时事故,尤其是直接顶相老顶初次垮落时事故较多。较多。据实测资料整理,大多数工作面据实测资料整理,大多数工作面老顶来压时的动载老顶来压时的动载系数系数为为1.21.21.81.8,坚硬顶板条件下高达,坚硬顶板条件下高达2 23 3。来压时煤壁片帮,顶板拉槽,无支柱空间局部漏顶来压时煤壁片帮,顶板拉槽,无支柱空间局部漏顶和冒顶增多,顶板坚硬时往往大面积断裂台阶下沉骤增,和冒顶增多,顶板坚硬时往往大面积断裂台阶下沉骤增,从而多数造成推垮型事故。从而多数造
20、成推垮型事故。第35页/共81页5 5)煤层条件 煤层倾角超过煤层倾角超过2525后,支架后,支架(柱柱)的稳定性差,顶板的稳定性差,顶板事故多。事故多。煤层厚度或煤层厚度或采高大于采高大于2.5m2.5m时时。容易发生片帮冒顶。容易发生片帮冒顶。具有具有复合顶板结构复合顶板结构的煤层顶板事故较多,且预兆不的煤层顶板事故较多,且预兆不明显。明显。厚煤层全部陷落法的下分层开采和单一煤层的仰斜厚煤层全部陷落法的下分层开采和单一煤层的仰斜推进开采也具有顶板事故较多的趋向。推进开采也具有顶板事故较多的趋向。第36页/共81页6 6)回采工序 在工作面各项工序中,在工作面各项工序中,回柱放顶回柱放顶时发
21、生的事故较时发生的事故较多,约占多,约占30%30%50%50%。7 7)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如断层、褶曲、无炭柱等往往使顶板地质构造如断层、褶曲、无炭柱等往往使顶板变得破碎。变得破碎。地质构造区内顶、底板起伏变化容易使煤璧地质构造区内顶、底板起伏变化容易使煤璧片帮或采空区冒落肝石推倒支架,有时断层带附近片帮或采空区冒落肝石推倒支架,有时断层带附近也可能整块顶板失稳而推倒支架造成冒顶也可能整块顶板失稳而推倒支架造成冒顶。顶板十分坚硬难冒,但也会造成事故发生。顶板十分坚硬难冒,但也会造成事故发生。第37页/共81页 6.3.6.3.复合顶板的概念复合顶板的概念 由软、硬薄岩层互层的直接顶就是由软、
22、硬薄岩层互层的直接顶就是复合顶板复合顶板。这里的软岩层与硬岩层只是一个形象的说这里的软岩层与硬岩层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法,实际是指实际是指:采动后下部岩层或因岩石强度低,采动后下部岩层或因岩石强度低,或因分层薄,其挠度比上部岩层大,向下弯曲或因分层薄,其挠度比上部岩层大,向下弯曲得多,而上下岩层间又没有多大的粘结力,因得多,而上下岩层间又没有多大的粘结力,因此下部岩层与上部岩层形成离层;此下部岩层与上部岩层形成离层;从外表看,从外表看,似平下部岩层较软,上部岩层较硬。似平下部岩层较软,上部岩层较硬。第38页/共81页6.4 压垮型冒顶的机理及预防1)1)老顶来压时的压垮型冒顶老顶来压时的压垮型
23、冒顶a.a.顶板条件:顶板条件:当煤层上面有老顶、直接顶厚度又较小时,会因当煤层上面有老顶、直接顶厚度又较小时,会因老顶来压时可能发生压垮型冒顶。老顶来压时可能发生压垮型冒顶。第39页/共81页 老顶来压分为断裂下沉和台阶下沉两个阶段,这两个老顶来压分为断裂下沉和台阶下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压垮型冒顶。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压垮型冒顶。第40页/共81页b.b.预防措施预防措施 合理设计采场支柱,使支柱具有足够的支撑力和可合理设计采场支柱,使支柱具有足够的支撑力和可缩量。缩量。要进行顶板断层情况的预测预报。要进行顶板断层情况的预测预报。当老顶来压比较强烈时,要选用可缩量较大的支柱,当老顶
24、来压比较强烈时,要选用可缩量较大的支柱,并加强后排支柱的支撑强度。并加强后排支柱的支撑强度。遇断层时,要加强该段工作面的支护,不得正常回遇断层时,要加强该段工作面的支护,不得正常回柱,并扩大该段工作面的控顶距;如果工作面用的是金柱,并扩大该段工作面的控顶距;如果工作面用的是金属支柱,还要用木支柱替换金属支柱,待断层进入采空属支柱,还要用木支柱替换金属支柱,待断层进入采空区后再用绞车回柱。区后再用绞车回柱。第41页/共81页2)2)直接顶导致的压垮型冒顶直接顶导致的压垮型冒顶a.a.顶板条件顶板条件 由于构造、采动等原因,使采场工作空间上由于构造、采动等原因,使采场工作空间上方某部分直接顶与其周
25、围岩体产生断裂,当这方某部分直接顶与其周围岩体产生断裂,当这部分直接顶整体向下运动时,有可能造成压垮部分直接顶整体向下运动时,有可能造成压垮型冒顶事故。型冒顶事故。b.b.机理机理 这种类型压垮型冒顶的机理很简单,就这种类型压垮型冒顶的机理很简单,就是当与岩体脱离的直接顶垂直层面方向向下是当与岩体脱离的直接顶垂直层面方向向下运动时,采场支架的支撑力不足,因而导致运动时,采场支架的支撑力不足,因而导致压垮型冒顶。压垮型冒顶。第42页/共81页c.c.预防措施预防措施 a)a)采场支护强度要能自始至终平衡直接顶或垮落带岩采场支护强度要能自始至终平衡直接顶或垮落带岩层的重量,底软时必须穿鞋,力求以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顶板 管理 技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