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比较中的西部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西部比较中的西部教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东西部比较中的西部教育 来源: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作者: admin9 字体:大 中 小 进行东西部教育比较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找出基本条件的现实差距,进而进行必要的弥补和改造,使西部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客观基础;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到西部教育的特点和特色,强化和发展自己的特色,以自身特色融入全球化、融入中华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之洪流。一、 东、西部的差距及分析(一)东西部比较的视角1 东西部的物质差距与文化差别在比较东西部教育,探讨西部教育之路向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认识东部、西部差距的基本视角。第一、东西部存在物质与资源的差距。就物质层面看,如上所述,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
2、非均衡发展策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西部大大落后于东部,因此可以说物质上的西部是贫困的。当下所谓东西部的划分采用的恰恰是经济坐标。然而分析的参照系绝非仅仅局限于经济坐标,当我们把自然和人文资源也纳入比较视野时,西部则是极其富饶的。 第二、东西部不存在文化的差距、只有存在文化的差别。东西部教育的比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现存的基本状况和条件的比较;二是双方各自的特点、特色的差异。目前,东部教育的条件明显优于西部,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远比西部要高。这方面的比较可以通过许多数字来加以表征,可以用“差距”一词来加以刻划。但是,却不能用“差距”来描述东西部教育的各自的特点和特色,即只有“差异”
3、而没有“差距”。因此,当面对“西部的教育落后于东部”的陈述时,它只在第一个方面有意义。因为西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统科技却是东部所没有的;她既是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整体进步的重要源泉。此为认识、开发西部的基本点。 2走西部特色开发之路就西部的发展而论,国家应当实行倾斜政策,东部也应当予以全力支持,以便为西部的经济起飞奠定必要的基础。但是,正如中国的发展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一样,西部也应当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特点的,有西部特色的发展道路,不能在东部的身后亦步亦趋。西部大开发不是东部发展模式的简单覆盖,也无法覆盖。西部发展应以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与现代教育为手段,走可持续发展之
4、路。首先西部是自然资源富集。如上所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昆仓山、祁连山、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都在西部,高山决定了水能资源丰富,长江、黄河这些世界级河流,还有珠江等整个南亚次大陆主要河流都源于西部;煤炭、石油、天然气、多种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等居全国前列,钒、钛、锡的储量居世界首位,盐湖资源、太阳能、风能的储量或可利用量也位列全国前茅。西北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下面是一个巨大油海;地貌、气候垂直分布,土地、森林和草场资源的生产潜力巨大;植物、农作物和野生动物的品种数量在全国均列前茅,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之称,更有“植物基因库”美誉。其次西部是人文资源富集。历史上的西部,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国
5、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历史上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丝绸之路”、“西夏王朝”等都发生在这里,这决定了西部的历史文化资源既丰富独具特色,不可替代。西部的民族占全国民族总数的90%以上,这意味着什么?任何一个民族的形成,都是其民族文化生长、发育、变迁、整合的结果,民族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更是一个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内在依据。西部的众多民族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呈现丰富多样的文化类型,这是东部永远无可相比的独特资源。还由于西部特殊而复杂的生态环境和历史背景,西部各民族的社会演变形态也极为丰富,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呈阶梯状态势,各种社会形态应有尽有。如此特征,中国仅有、世界罕见! (二)东
6、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的比较1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教育的状况是由社会格局决定的,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社会差距之中。我们研究分析东西部的社会经济差距,既是为了对教育差距予以合理的解释,更是为西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寻求依据。我们关注的重心当然是后者。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1998年,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省市)国内生产总值为41955.4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537.87元,西部地区12省市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4647.3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088.97元,东部为西部的2.58倍。从1990年到1998年8年间,全国
7、GDP年均增长11%,西部年均增长10%,东部和中部分别增长14%和11%。其中,1990年到1995年是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迅速扩大的阶段。沿海地区有七个省区市GDP增长超过15%,但西部地区只有9%。从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来看,从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01995年,西部GDP占全国比重以年均0.6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1996、1997和1998三年间,西部GDP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3.6%、13.5%和13.4%。上述差距与西部在全国国土面积和全国人口中的比重是极不相称的。第二、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比较。从目前来看,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西部投资正
8、在稳步增长,速度和总量均呈较快增长,但不应忽视的是目前西部投资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西部与东部和中部投资总量相差仍较大。1998年是西部投资增速占全国比重较高的一年,但西部投资总量只相当于东部的24.3%,相当于中部的37.4%,东部投资量是西部的4.1倍,中部投资量是西部的1.5倍。我国强调加强地区发展已有4、5年时间,西部投资虽有所增加,但幅度较小,西部投资占全国比重即使在最高的1998年也只有14.5%,而有的年份由于其它需要还忽略了西部投资的增加,西部投资增长处于时起时落的状态。第三、产业结构比较。1998年,东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为5412.90亿元,占12.9
9、0%;第二产业为20482.81亿元,占48.80%;第三产业为16059.78亿元,占38.30%;西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为3727.48亿元,占25.45%;第二产业为6007.63亿元,占41.02%;第三产业为4912.27%亿元,占33.53%。呈现第一产业西高东低,第二、三产业东高西低的局面。9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上海等沿海主要开放城市,瞄准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目标,开始有选择地接受国外投资项目,培育面向21世纪的优势产业群体。中西部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传统工业结构、同东部沿海以先进的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结构(雏形)形成明显的层次
10、差别。这种产业结构水平差距成为我国地区发展实质上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东部地区现代化企业制度和所有制结构的改造也走在了前列。截止到1999年9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份额,东部地区是28%,中部地区是66%,西部地区则达到以61%,西部比东部高33个百分点。因此要开发西部、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对西部国有经济的布局及比重进行调整。第四、居民收入比较。据1998的统计资料显示,从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看,东西部地区之间最高收入省区和最低收入省区之比为8904.83元(广东)比4034.26元(甘肃)即2.21:1。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看,全国平均为2161.98元,西部12省区
1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10省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西部最高收入省区和最低收入省区之比为5406.87元(上海)比1231.50元(西藏)即4.39:1。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从19921995年东部年均增长30.0%,中部年均增长27.8%,西部年均增长25.1%,90年代前半期西部居民收入增长分别比东部和中部低5个和2.7个百分点。1995年以后,西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仍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1995年、1996年和1997年西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0.8%、12.2%和6.4%,而同时期东部分别增长21.8%、12.5%和6.9%,中部分别增长23.2%、13.3%和
12、7.4%,东部、中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高于西部地区。第五、可持续发展总能力比较。从1999年起,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每年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策略报告。报告提出了中国各区域可持续发展总能力指数,从中可以看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除新疆排名第19位而外,西部各省、区市均排在最后几名。2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并寻求克服此差距的有效途径,不仅为西部大开发之必需,也是中国教育实现现代化之必需。从教育的外部看,促进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是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些年,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援助由过去“输血”模式转向“造血”模式。正像不能将地区间发展差异
13、简单地归结为纯粹物质方面的差异一样,“造血”式的扶贫也不能只包括优惠贷款、以工代赈以及公共项目的重点投资,还应包括优先发展西部地区的教育。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是地区间发展差距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教育落后造成的劳动力素质低下又是西部地区经济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决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优先发展西部地区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政策选择,科教兴国战略同样适用于解决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从教育的内部看,在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下,教育发展的目标是:“重点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其中完成双基目标是重中之重,
14、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主要在西部地区。因此,研究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差异,寻求解决缩小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的办法,对实现上述教育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第一、人口素质的比较。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富集,但素质和结构却不容乐观。全国592个贫困县中,西部就有307个。许多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受教育程度严重低下,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西部地区文盲和半文盲人数占从业人口数的比重为39.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比东部高12个百分点。据1998年统计资料,西部地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新疆为154.10万,四川为1163.1万,重庆为391.8万。世界上每4个文盲中,就有一个中国人,而每5个中
15、国人中就有一个文盲。根据1998年的统计,在县以上研究和开发机构中的从业人员,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全国平均是3.5%,其中东部为6%,西部为3.05%。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仅有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10。另据统计,人口受教育年限,北京为7.87,上海为7.47,青海为4.42,西藏为1.81。西部的人才问题除了数量和质量不高而外,人才外流也非常严重,“孔雀东南飞”,已为世人所知,可悲的是迄今尚无有效措施遏制西部人才的外流。第二、小学入学率与生均经费比较。小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的入学率是反映一个地区初等教育发展与普及状况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初等
16、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小学入学率大幅提高。但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很明显。从1991到1998年,小学入学率排名靠后的主要是西部地区。前10名无一西部省区入围,1991年陕西位列第14名,而到了1998年却滑到了第18位,这已是西部省区的佼佼者了。把入学率情况与生均经费放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各地区初等教育的状况了。1988年到1996年各省区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排序情况。可以发现,各省区初等教育发展相对差异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东部省区大多数年份排名处于全国前十名。其中上海、北京基本稳居前两名。广东具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1994、1995、1996年三年稳居第三位。二是新疆、青
17、海、西藏三省区排名1988年明显高于其经济实力的排名,1988年之后,呈现出大致相同的变动趋势,逐年下降。西藏(1990年)、新疆、青海分别从第2、4、5位滑至第7、13、14位。三是其它西部省区也处于中下游地位。其中,宁夏、甘肃、陕西则从第15、22、23,滑落到第23、28、29位。根据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提供的关于各省区小学生均经费与全国小学生均经费的距平均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第一,距平值一直为正值且一直快速增长的省市有上海、北京、天津、辽宁、吉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九省市,主要是东部省区。这些省市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本来基数就大,再加大增长速度比其他省份快,使这些省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一
18、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与平均水平的距离呈扩大趋势。第二,内蒙、西藏、新疆三省区距平值也一直为正,但其增长趋势不明显,存在较大的波动。这三个省区的经费增长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自身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靠中央财政的支持,所以其生均经费呈较大的波动。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虽然较高,但教育发展水平并不高,各级教育的入学率往往处于全国落后地位。第三,在其它西部省区中,云南、青海一直处于中游。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距平均一直为负,并不断扩大。而贵州、陕西、宁夏则处于全国最后几位,与全国的绝对差距始终在扩大。第三、普通中学生均经费比较。从1988年到1996年各省区普通中学生均经费排序及变动情况
19、中,我们可以看到,西部地区各省区的排序基本上居于中下游。20名以后的位置,西部占了5席。青海、新疆、宁夏、西藏等省区的排名下滑严重。西藏(5)、云南(8)、新疆(11)和青海(15)等省区排名靠前与中央财政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支持相关,也与它们较低的入学率相关。第四、中小学教育质量比较。根据1993年调查和测试,东、中、西部(参加测试的省份是,东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浙江、辽宁;中部:河北、湖北;西部:四川、甘肃、宁夏)。中小学学生成绩上存在明显差异。西部地区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学生学习质量的状况不仅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而且离教学的基本要求相差较大。西部地区小学阶段各科及格率虽然都在70
20、%以上,但最高的(数学)也不过82.9%。四门学科的及格率都比11个省市的平均成绩低12个百分点以上。若以西部地区的常识劳技和思品美育两科与东部地区相比,则分别低20个百分点以上。甘肃的小学语文、数学及格率分别比北京低31.7和20.6个百分点。此外,西部三省的各科平均分和及格率都居测试省市的最后三位。初中阶段西部地区学习质量低的问题更加突出。除行为评价一项西部地区的及格率达97.2%且略高于11个省市平均成绩外,其余八门学科的及格率都很低。其中语文、英语不到40%,理科、文科、美术不足30%,音乐仅为8.1%。可见,西部学生学习质量离大纲要求还有相当差距。若以西部地区与11个省市的平均及格率
21、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语文、数学分别低24和22个百分点,英语、理科、文科、音乐、美术则低32个百分点以上。这说明西部是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质量的重点和难点。3分析与评论东部和西部的差距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中最根本的差异是经济水平和教育的差距,而在教育的支持系统中,经济实力无疑是最为重要和直接的。第一,政府的教育投入对区域教育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这已是被发达国家200多年来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所证明了的。任何逃避责任的行为和政策都将遭致相应的甚至十分严重的后患,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教育滞后的首要责任在政府。自从1985年财政包干及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在“分
22、级管理、分级办学”的原则下,由县办高中,乡镇办初中,村办小学。国家只负担公办教师的工资及民办教师的部分工资,其他如民办及代课教师的工资、校舍的修建及维修、学校的办公费用等都由地方自行负责“包干”。“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政府的办学热情。尤其在沿海地区的富裕农村,由于有税收及村办和乡镇办企业的集体收入来补助教育经费,确实达到了国家所期望的“办学积极性”。但是,西部地区财政拮据,地方政府无力投资教育。教育负担直接由贫困地区的农民来承担。这导致了越是经济不发达、老百姓的教育负担越重的现象。1993年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要有“三个增长”。然而
23、第二年根据国家教委公布的199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布,其中农村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仅为10.98元,在通贷膨胀达二位数的情况下,还要比1993年的11.82元下降7.11%。国家教育投资不足,加上西部许多(尤其是贫困地区)地方政府教育经费短缺,西部的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山区的教育落后于他人则是无法避免的结局。第二,区域经济的落后直接制约着居民的收入,而家庭收入的不足则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大障碍。1990年,东、中、西部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6.71年、6.24年和4.31年;农村贫困人口占当地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是4.80%、4.82%和13.53%,贫困发生率分别为4.20%、
24、10.30%和17.8%;19891995六年中,全国有约190万小学生流失,其中北京为0.058%,江苏为1.78%,而四川和贵州分别为10.06%和13.82%。这些流失的学生主要是农村、山区的贫困儿童,他们或是无力交纳学费,或是充任劳动力,贫玩的诱困肯定要让位于经济的压力。在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给小孩子交学费已是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第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也严重制约各种办学条件。校舍不足,教学设备短缺,实验课开不出凡此种种,在西部的农村、山区学校真可谓比比皆是。另外,教师收入不高(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教师从西部、从贫困地区外流情况严重。在目前条件下,
25、指望教师大幅度改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教育水平是不现实的。二、 比较中的思考:路向与策略(一)西部教育发展的支持系统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西部的进步与繁荣必定是整个中国(甚至包括部份国外的力量)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样,我们虽然强调教育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西部教育的发展必须放在西部的,甚至全国的整体的、全局的框架中来考虑。我们必须动员从中央到地方,从东部到西部的种种力量,必须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民族的等等维度上齐头并进,建立西部教育发展的外部、内部支持系统,西部的教育才有望得到全面的改造和推进。1西部教育发展的外部支持系统所谓西部教育发展的外部支持系
26、统是指从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委(教育部、财政部、民委、农业部等)到地方(东部和西部的地方政府、城市、高校、科研部门等)所构成的对西部大开发的庞大支持力量。其中,中央和国家政府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政策导向和财政支持等方向,而地方则主要在人力、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教育部已经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西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这些措施包括:第一、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加快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在过去两年中央财政已拔付16亿元支持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今年再拨付8亿元,进一步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同时,继续利用世行贷款及国际组织捐款等支持西部地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第
27、二、在全国开展“对口扶贫支教工程”,支援西部中小学。这项工程周期2年至3年,将在东部每个发达省市选择100所左右条件较好的学校,对口支援西部每个省区贫困地区100所左右的学校。组织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中小学对口支援本省区内的贫困地区中小学。这项支援活动以后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第三、重点建设西部地区远程教育体系,实现西部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实施“西部教育科研网扩展工程”,特别是大规模建设CERNET省级网,为西部地区所有的高校、主要的中专和中小学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重点扶持的学校联网创造条件,逐步构成西部远程教育的网络体系;实施“西部高校校园网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推进西部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完善
28、和升级;实施“部分中小学网络示范工程”,使西部中小学能够利用远程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第四、努力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校长素质。包括继续实施“21世纪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计划”,实施“百万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在普遍培训一次西部地区中小学校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此,教育部设立了第一个远程教育扶贫项目“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拟培训西部1000名、乡、镇中小学教师。第五、加强西部高等学校建设力度,促进高等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一是继续建设好由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等七家办学、研究机构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是将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
29、水平大学;三是加大对兰州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其它西部重点大学的建设支持力度。另外,将采取倾斜政策,加快西部大开发急需的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并组织东部地区条件较好的大学通过多种方式对口支援西部的大学;同时扩大东、中部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第六、办好内地民族中学班、民族预科班。今年将拨款2000万元,改善内地西藏班条件。内地高等学校新疆民族班,今后五年将扩大规模,每年招收1000人。从今年开始,在北京、上海等12个发达城市,开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国家拨款8700多万元予以扶持。第七、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吸引高层次人才在西部创业。继续充分利用“春晖计划”
30、、“长江学者计划”等措施,推动在海外的我留学人员特别是其中的尖子人才参加西部开发,鼓励、支持他们在西部创业。第八、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和研究力量的作用,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智力支持力度。组织全国高等学校专家、学者研究制定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支持西部大开发的规划和措施。第九、推动西部教育交流。包括推动西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干部的交流,加快西部地区的教育改革,加强和扩大对西部行政领导干部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通过组织西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干部到东部地区参观访问、挂职见习和举办研讨会,促进西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吸收东部教育改革的经验。第十
31、、把西部教育摆在“十五”教育规划的重要位置。通过全面深入研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教育的要求,研究促进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优惠措施,加快西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步骤的研究,尽快缩小东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另外,2000年教育部已经拨出8000万元专项基金,支持西部地区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目前已完成第一批50名学员的培训,使受训教师了解现代信息技能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技能;举办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取得较大成果,其中已建立内地西藏班150多个,有5800名毕业生返藏参加当地建设;1996年至1999年,利用“春晖计划”等措施已组织了在美、法、德、日等国家的我
32、留学人员优秀人才200余人次参加西部大开发。今年,国家决定在中央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启动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进一步动员东部地区和西部大中城市的各方面力量,大力支援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 实施“两个工程”,其支援范围确定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主,强调对口支援的重点是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地区的相对薄弱的学校。由于这些学校相对其它学校来说,在办学条件、教育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改变这些学校的状况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本身的要求。
33、“两个工程”的实施,重点是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直接到贫困地区任教、任职,全面提高受援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对口支援工作要着力于解决受援学校的“软件”问题,促进受援学校教育观念的更新;同时也鼓励向受授学校无偿提供闲置的教学仪器设备、教具和图书资料等;支援学校的学生还可以把多余的文具、衣物等送给受援学校的学生。这就把学校间的对口支援扎扎实实地落到了实处,让贫困地区学校感到“雪中送炭”的温暖。此外,国家在全国范围鼓励并提倡东部沿海大中城市以多种形式帮助西北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孩子上学,利用城市目前因学龄前儿童规模大幅度下降所闲置下来的中小学设施为贫困地区孩子办寄宿学校;倡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西北地区
34、志愿援助义务教育,由中央财政补助,也不增加当地负担。2 西部教育发展的内部支持系统同时,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还要建立可靠的内部支持系统。要建立宣布教育发展可靠、完善的教育发展支撑体系,一是资金保障。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应专项储存,专款专用。同时还应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鼓励兴办教育实体。二是组织保障。应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在西部地区,教师外流现象一直比较严重,而外地教师越来越难以派进去。为此,应一方面继续对教师在政治上、经济上实施各种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必须优先发展师范教育和进行多渠道的师资培训,以提高
35、教师的业务水平。应该实行更加灵活的多种形式的办学,既派出去,又请进来;更应鼓励有真才实学的人自愿组织人力到西部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办学、培训师资,可以短期培训,亦可定期培训。应实行优惠政策,鼓励有志者为西部教育事业多做贡献。(二)西部教育发展自强之路西部教育的改造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种领域。因此,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维度地对西部教育进行改革,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建立富于西部特色的,适合自身条件的素质教育和社会的、群众的教育体系为宗旨,走出一条自己的路!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首先,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转变自己的观念,真正建立起教育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源的意识,把
36、教育视为整个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和关注,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在教育上的短视心态和行为。其次,应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牧民对教育的认识,只有群众对教育的集体意识的提高,才是西部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只有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才能提高受教育的积极性,把所学知识自觉不断地凝结到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生产中去,使生产力得到发展。最后,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树立教育与社会一体化的观念。教育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也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教育应更多地参与社会,面向社会,改变教育与社会、教育与
37、生产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同时也要树立竞争观念、质量和效率观念。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引入激励机制,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从而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提高各级领导、广大群众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发展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关键。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于干部、群众的教育观念。近年来,西部有些民族县,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一跃成为普及教育的先进县,其中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级领导重视教育,充分调动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2探索西部教育之路学校教育系统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因此,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革是西部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第一、在基础教育方面,要摆正基
38、础教育的位置。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西部的基础教育一定要走素质教育的道路。在这方面,东、中部有许多成功经验,西部要好好学习,充分借鉴。但西部教育决不能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因此,在发展策略、培养目标、课程和方法等方面,西部应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从自身条件和特点出发,制定自己的教育方略。过去统一的僵硬的目标模式和课程模式必须加以改革。构建地方课程,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应当成为西部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从这个角度看,西部教育的特色应当是平等的、大众教育、本土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是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第二、要把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来抓。实施“东部地区学校
39、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对扶助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和普遍提高人口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但仅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改变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与东部地区的实际差别。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西部大开发的主体是西部地区的劳动者,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必须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应当在上述“两个工程”的基础上,同时启动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工程”,由东部地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院、重点职业技术中专或职业高中,对口支持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在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特别是
40、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利用新建的校舍和实验基地,开办或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应加快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使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获得一定职业技术教育;提倡学生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在农村开办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相适应的农村职业学校。对此,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地方也必须提高责任感和积极性。第三、建立高起点的师范教育,培养师资与发掘师资并举。要培养一支本土的、高素质的师范队伍。通过当地师资培训、内地大学委培、进修、毕业分配等多种渠道,尽快提高当地师资队伍水平。另外,从宏观上合理配置师资资源。教师人力资源多集中在省会城市、大中城市的各个教育部
41、门。当前,六七十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已完成了基础教育,城市基础教育的教师资源已经过剩。如果采取一定措施,使这部分剩余资源以及其它教育部门的剩余资源用于培养西部人才,应该是一个见效快、高效益的教育投入方式。这需要制定一些政策,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可以采取内地办学、派师资轮流支援等多种措施。第四,放开高等教育市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这就要求打破国有部门垄断高等教育市场的局面,发展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一是“国有公办”,由各界人士组成的高校理事会公办学校模式;二是“国有民办”,转让给社会独立法人承办经营;三是“民有民办”,由社会力量集资自主办学;四是“合资合办”,鼓励国内外大
42、学及其它社会团体兴办正规学校、社会大学,合资、合办专业培训学校。取消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允许不同类型学校公开、公平招标竞争。第五,大力发展具有规模效益的跨区域“开放式”大学。教育部、国家广播电视局应优先为西部地区提供开放式大学的办学条件,包括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虚拟大学等;利用卫星和因特网来传播课程,使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可共享资源;聘请一流教授讲课,采用最新教材,增加新的教育可视设备,开办多样化的专业和课程;国家图书馆和沿海城市的大学尽快建立数字化图书馆,优先为西部地区提供便捷的信息和教学服务;鼓励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招收西部地区攻读学位或非攻读学位的远程教育学生。第
43、六、搞好西部社区教育。在搞好西部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革、构建有西部特色的学校系统的同时,要加强西部地区的社会教育体系的建设,富有成效地组织群众参加到丰富多采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来,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转变他们不适于时代的教育观念和态度,激起他们的积极性。决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些教育活动涉及极其严肃的话题,如扫盲、农业、牧业等技术推广、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等等。社会教育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现代教育在本质上是开放的大教育,西部教育必须与这个观念和构想接轨,这是西部教育的必由之路。(三)以西部教育特色融入教育现代化 西部教育的发展要借鉴国外、东部
44、教育的成功经验,但决不能照搬。教育在本质上是本土的。事实上,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和体系必定与它所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有机吻合,也就是与它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民族、文化、技术等)和自然条件相适应。基于此,西部教育应具备三个特色: 第一、从教育类型上讲,西部教育是民族教育。民族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文化类型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西部的资源,是西部的财富,这是东部所无法企及的。西部的教育发展以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为背景,也必须以保护和发扬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为其基本特色。 第二、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上讲,西部的教育是“绿色教育”。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充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育
45、。西部人不仅要给自己也要给全中国、南亚次大陆和世界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在教育上惟有绿色教育可以转化观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绿色教育使西部人主动屏弃工业经济时代以短期行为、掠夺式开发为能事的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营谋自己的家园和人类的生存空间。第三、从与科技应用的关系上讲,西部的教育应该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西部要走新的思路,必须借助网络提供的新的机会。西部的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养殖业、特色物种的保护与开发等,一旦与网络相结合,再借助西部大开发中的交通改善,整个西部与世界的网络经济便将形成。此时,西部与世界再也不是彼此隔绝。这样的背景与趋势,使得西部的教育必须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西部的教育同样可以超越东部教育所经历阶段。网络教育既是人们掌握网络技术、发展网络经济的手段,也是发展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素质的手段。它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西部人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西部的民族文化与东部和世界沟通,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和教育资源。注释: 参见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3月8日杜育红著: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师大出版社2000年年版,第17页。同上。谢安邦等著: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15页。 李祖超:论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