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湘教版.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湘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湘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2、知道地球的大小。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外表积描述地球的大小。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根本构造。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教学难
2、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拟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外表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外表积。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拟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
3、的形状根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局部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思考,答复、分析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
4、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那么球体。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思考、答复交流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外表积 5.1 亿平方千米学会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
5、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达标反应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讨论、交流、答复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稳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方法归纳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板书设计球的形状是球体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对地球形状的证明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 6371 千米,外表积 5.1 亿平方千米,最大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地理 上册 第二 第一节 认识 地球 教学 设计 湘教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