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胡向东著现代检测技术资料讲义.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胡向东著现代检测技术资料讲义.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胡向东著现代检测技术资料讲义.pptx(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概念一、概念 干扰是指影响测量装置和仪表正常工作的各种干扰是指影响测量装置和仪表正常工作的各种外部和内部的无用信号。外部和内部的无用信号。分类:分类:内部干扰:正确设计,部件合理布局、选用内部干扰:正确设计,部件合理布局、选用外部干扰:采取抗干扰措施外部干扰:采取抗干扰措施14.1.1 干扰与防护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14.1 14.1 抗干扰技术抗干扰技术第1页/共72页 防护是指消除或减弱各种干扰影响的全部技术措施防护是指消除或减弱各种干扰影响的全部技术措施 的总称。的总称。差模干扰差模干扰 检测系统的一个信号输入端相对于另一个信号输检测系统的一个信号输入端相对于另一个信号输入端的电
2、位发生变化,即干扰信号与有用信号串联起入端的电位发生变化,即干扰信号与有用信号串联起来一起进入输入端。来一起进入输入端。共模干扰共模干扰 相对于公共的电位基准点(通常为接地点),在相对于公共的电位基准点(通常为接地点),在检测系统的两个输入端同时出现干扰。检测系统的两个输入端同时出现干扰。共模干扰抑制比:共模干扰抑制比: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第2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二、干扰的分类及防护二、干扰的分类及防护q 机械干扰机械干扰q 热干扰热干扰q 光干扰光干扰q 湿度干扰湿度干扰q 化学干扰化学干扰q 电磁干扰电磁干扰第3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14.1.2 14.1
3、.2 噪声源与噪声耦合方式噪声源与噪声耦合方式一、噪声与信噪比一、噪声与信噪比 1.1.噪声噪声 在检测仪表中出现的不希望存在的变化无规律的无用在检测仪表中出现的不希望存在的变化无规律的无用信号即为噪声。干扰即为噪声造成的不良效应。信号即为噪声。干扰即为噪声造成的不良效应。噪声不能用确定的时间函数来描述,是随机过程。噪声不能用确定的时间函数来描述,是随机过程。2.2.信噪比信噪比 信噪比用来衡量噪声对有用信号的影响信噪比用来衡量噪声对有用信号的影响第4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 二、噪声源二、噪声源 即噪声的来源,主要包括放电噪声、电气设备即噪声的来源,主要包括放电噪声、电气设备噪声
4、及设备固有噪声等。噪声及设备固有噪声等。三、噪声的耦合方式三、噪声的耦合方式 1.1.噪声形成干扰的三要素:噪声形成干扰的三要素:噪声源噪声源耦合通道耦合通道接收电路接收电路图图14-1 14-1 噪声形成干扰的三要素噪声形成干扰的三要素第5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电磁耦合(互感耦合)电磁耦合(互感耦合)由于两个电路之间存在互感,使由于两个电路之间存在互感,使得当一个电路的电流变化时,通过磁得当一个电路的电流变化时,通过磁链影响到另一个电路。链影响到另一个电路。静电耦合(电容耦合)静电耦合(电容耦合)2.耦合方式(获得噪声或干扰的途径)图图14-2 14-2 电磁耦合电磁耦合 由于
5、两个电路之间存在着寄生电容,使一个电路的电荷变化影响到另一个电路。图图14-3 14-3 静电静电耦合耦合第6页/共72页 共阻抗耦合 由于几个电路之间有公共阻抗,当一个电路中的电流流经公共阻抗产生压降时,就形成对其它电路的干扰电压。漏电耦合 由于绝缘不良,流经绝缘电阻R的漏电流造成干扰。电源内阻抗的共阻抗耦合电源内阻抗的共阻抗耦合公共地线的共阻抗耦合公共地线的共阻抗耦合信号输出电路的共阻抗耦合信号输出电路的共阻抗耦合图图14-4 14-4 漏电漏电耦合耦合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第7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 传导耦合传导耦合 经导线检拾到噪声,再经其传输到噪声接收电路而形成干扰。
6、辐射电磁场耦合辐射电磁场耦合 大功率的高频电气设备、广播、电视、通讯发射台等,不断向外发射电磁波,对测量系统造成干扰。第8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14.1.3 14.1.3 常用抗干扰技术常用抗干扰技术一、干扰的抑制一、干扰的抑制 消除或抑制噪声源消除或抑制噪声源 破坏干扰途径破坏干扰途径 削弱或降低接收电路对噪声的敏感性削弱或降低接收电路对噪声的敏感性 二、抗干扰措施二、抗干扰措施 1.1.屏蔽屏蔽 利用金属罩(铜、铝等铁磁材料)将信号源或测利用金属罩(铜、铝等铁磁材料)将信号源或测量电路包围起来。量电路包围起来。第9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 在静电场作用下,导体内部
7、无电力线,即各点等电位。在静电场作用下,导体内部无电力线,即各点等电位。因此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外屏蔽罩,并将它接地(静因此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外屏蔽罩,并将它接地(静电屏蔽罩必须与被屏蔽电路的零信号基准电位相连),使电屏蔽罩必须与被屏蔽电路的零信号基准电位相连),使其内部的电力线不外传,同时也不使外部的电力线影响其其内部的电力线不外传,同时也不使外部的电力线影响其内部,内部,静电屏蔽能防止静电场的影响,用它可以消除或削弱静电屏蔽能防止静电场的影响,用它可以消除或削弱两电路之间由于寄生分布电容耦合而产生的干扰。两电路之间由于寄生分布电容耦合而产生的干扰。屏蔽的目的是隔断场的耦合,抑制各种场
8、的干扰。屏蔽的目的是隔断场的耦合,抑制各种场的干扰。分类:分类:静电屏蔽静电屏蔽第10页/共72页 电磁屏蔽 电磁屏蔽是采用导电良好的金属材料做成屏蔽层,利用高频干扰电磁场在屏蔽体内产生涡流,再利用涡流消耗高频干扰磁场的能量,从而削弱高频电磁场的影响。若将电磁屏蔽层接地,则同时兼有静电屏蔽的作用,即可同时起到电磁屏蔽和静电屏蔽两种作用。低频磁屏蔽 采用高导磁材料作屏蔽层,使低频干扰磁通被限制在磁阻很小的磁屏蔽层内部,防止其干扰。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第11页/共72页 驱动屏蔽图图14-5 14-5 驱动屏蔽驱动屏蔽 驱动屏蔽就是使被屏蔽导体的电位与屏蔽导体的电位相等。它能有效抑制通过寄生电
9、容的耦合干扰。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第12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2.2.接地接地 目的:目的: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 抑制干扰抑制干扰 消除各电路电流流经公共地线时所产生的噪声消除各电路电流流经公共地线时所产生的噪声电压以及免受电磁场和地电位差的影响,即:不电压以及免受电磁场和地电位差的影响,即:不使其形成地环路。使其形成地环路。地线种类地线种类 屏蔽接地线或机壳接地线屏蔽接地线或机壳接地线 信号接地线(模拟、数字接地线)信号接地线(模拟、数字接地线)负载接地线负载接地线 交流电源地线交流电源地线第13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接地原则:接地原则:低频电
10、路(低频电路(f f1MHz1MHz)一点接地;)一点接地;可有效克服地电位差的影响和公共地线的共可有效克服地电位差的影响和公共地线的共阻抗引起的干扰。阻抗引起的干扰。图14-6 单级电路的一点接地 a)任意点接地 b)一点接地图14-7 多级电路的一点接地 a)串联接地 b)并联接地第14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 高频电路(高频电路(f f10MHz10MHz)大面积就近多点接地;)大面积就近多点接地;强电地线与信号地线分开设置;强电地线与信号地线分开设置;模拟信号地线与数字信号地线分开设置;模拟信号地线与数字信号地线分开设置;交流地线与直流地线分开设置;交流地线与直流地线分开设
11、置;图图14-8 14-8 大面积多点接地大面积多点接地第15页/共72页接地方式:接地方式:传感器接口电路的接地传感器接口电路的接地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第16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 检测装置与计算机系统的一点接地检测装置与计算机系统的一点接地图图14-9 14-9 三条地线与系统地线相联三条地线与系统地线相联第17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3.3.浮空浮空 浮空又称浮置、浮接。如果检测装置的输入放大器的公共线,既不接机壳也不接大地。则称为浮空。被浮空的检测系统,其检测装置与机壳、大地没有任何导电性的直接联系。浮空的目的是要阻断干扰电流的通路。浮空后,检测电路的公共
12、线与大地(或机壳)之间的阻抗很大,因此,浮空与接地相比能更强地抑制共模干扰电流。第18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4.4.隔离隔离 当检测装置的信号测量电路及信号源在两端接地时,当检测装置的信号测量电路及信号源在两端接地时,很容易形成环路电流,引起干扰。这时就需要采用隔离很容易形成环路电流,引起干扰。这时就需要采用隔离的方法。特别当测量系统含有模拟与数字信号、低压与的方法。特别当测量系统含有模拟与数字信号、低压与高压混合电路时,必须对电路各环节进行隔离。这样还高压混合电路时,必须对电路各环节进行隔离。这样还可以同时起到抑制漂移和安全保护的作用。可以同时起到抑制漂移和安全保护的作用。隔离
13、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变压器隔离和光电耦合器。隔离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变压器隔离和光电耦合器。第19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图图14-14 14-14 光电隔离光电隔离图图14-15 14-15 变压器隔离变压器隔离图图14-16 14-16 微机的电源隔离微机的电源隔离第20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 指双线电路中的两根导线与连接到这两根导线的指双线电路中的两根导线与连接到这两根导线的所有电路,对地或对其他导线的结构对称,且对应的所有电路,对地或对其他导线的结构对称,且对应的阻抗相等。(如电桥电路)阻抗相等。(如电桥电路)此结构可使电路所检拾的噪声相等,从而使负载此结构可使电路所
14、检拾的噪声相等,从而使负载上的噪声电压互相抵消,抑制了干扰。上的噪声电压互相抵消,抑制了干扰。5.对称电路(平衡电路)第21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6.6.滤波滤波 滤波器是一种允许某一频带信号通过,而阻止 另某些频带通过的网络,是抑制干扰的有效的手段 之一,特别是对抑制经导线耦合到电路中的噪声干 扰效果尤其显著。硬件滤波硬件滤波 软件滤波软件滤波u 算术平均值滤波算术平均值滤波u 限幅滤波限幅滤波u 滑动滤波滑动滤波u 加权滤波加权滤波 第22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图图14-17 14-17 高频干扰电压对称滤波器高频干扰电压对称滤波器图图14-18 14-18 低
15、频干扰电压滤波器低频干扰电压滤波器第23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图图14-20 14-20 电源退耦滤波器电源退耦滤波器图图14-19 14-19 高、低频干扰电压滤波器高、低频干扰电压滤波器第24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7.7.采用合适的连接电缆线采用合适的连接电缆线 连接电缆线尽量短;连接电缆线尽量短;双绞线具有较强的防护能力,可使干扰电压大为双绞线具有较强的防护能力,可使干扰电压大为 降低;降低;间距小,对屏蔽网的分布电容及阻抗基本相同;间距小,对屏蔽网的分布电容及阻抗基本相同;电磁感应电流方向相反,互相抵消;电磁感应电流方向相反,互相抵消;图图14-21 14-
16、21 不同导线的电磁感应不同导线的电磁感应 a)a)平行线平行线 b)b)双绞线双绞线第25页/共72页三、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三、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尽量采用插接式结构,且留有余地;尽量采用插接式结构,且留有余地;交直流分开,强弱电分开,输入交直流分开,强弱电分开,输入/输出分开;输出分开;集成器件电源和地线之间接入集成器件电源和地线之间接入0.010.1uf0.010.1uf陶瓷或陶瓷或 独石电容,且电容引线要短;独石电容,且电容引线要短;电路之间连线应尽量短,避免长距离敷设;电路之间连线应尽量短,避免长距离敷设;电源线、地线应加粗或大面积辐射;电源线、地线应加粗或大面积辐射;跨接线不能过多;
17、跨接线不能过多;采用双面线路板,正反面垂直交叉,避免直角走线。采用双面线路板,正反面垂直交叉,避免直角走线。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第26页/共72页14.2 14.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一、概念 传感器数据融合(Sensor Data Fusion)又称信息融合,它是对多种信息的获取、表示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处理和优化的技术。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从多信息的视角进行分析及综合,以产生对被测对象统一的最佳估计。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目的是利用多个传感器或联合操作的优势,提高传感器系统的有效性,消除少量传感器的局限性。最终目的是构造高性能智能化系统。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第27
18、页/共72页下页下页上页上页返回返回二、意义及应用 单一传感器只能获得环境或被测对象的部分信息段,而多传感器信息经过融合后能够完善地、准确地反映环境的特征。经过融合后的传感器信息具有以下特征:信息冗余性、信息互补性、信息实时性、信息获取的低成本性。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理论和应用涉及到信息电子学、计算机和自动化学多个学科,是一门应用广泛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在军事、工业、交通、金融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第28页/共72页三、数据融合的特性 1.数据融合的时、空特性 l时间性:对观测目标在不同时间的观测值进行融合l空间性:对同一时刻不同空间位置的多传感器观测进行融合l时间、空间同时考虑 2.数据融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感器 检测 技术 二胡 向东 现代 技术资料 讲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