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知识点汇总.docx





《《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知识点汇总.docx(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知识点汇总考试题型:单选、多选、简答、论述和阅读理解题.辅导以教材为序,按照知识点(单选、多选)和重要点(简答,论述)进行编写.自学中应注意:1对知识点重在理解和灵活运用,识记好要素,不必死记硬背.2对重要点重在识记要点.3.要结合教材弄懂知识点和重要点的含义.4知识点和重要点在考试中往往会相互转化,因而全面掌握,识记要点、重在理解是考试成败的关键.先秦部分诗经:1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2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典范.“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是形成中国
2、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氓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shi),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rn)”.(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m)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
3、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min)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x)则有泮(pn)”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简或选)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将仲子1.选自诗经郑风,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位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与她相会,因为害怕父母、兄长的责骂,也怕旁人的闲言碎语.2.这首诗用女子的
4、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硕鼠1选自诗经魏风,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2诗篇整体运用借喻手法.“硕鼠”一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是借喻.诗篇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追求社会理想的倾向.诗中“乐土”“乐国”“乐郊”即是理想之地.蒹葭1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2.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
5、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简或选)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伊人,指意中人.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j),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简)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简或选)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采用重章叠句.(2)其一唱
6、三叹的艺术效果.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表示时间推移.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简)屈原:1.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2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楚辞.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湘夫人1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九歌,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与思念.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2“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国殇1是九歌中的一篇.“国殇”的意思是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洗国耻.2本篇主题及意图:祭祀为国牺牲的将
7、士.诗中不但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简)3国殇为何从敌胜我败着笔:(1)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2)屈原写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简)哀郢1九章中的一篇.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1)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陵阳”在今安徽省
8、.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国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5“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6哀郢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简或选)7诗中对比手法的诗句有:“外承欢之汋汋兮,谌荏弱而难持”、“憎愠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用何种手法反映楚国怎样的现实:(1)君王痛恨忠贤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欢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群小奔走钻营,贤者越来越被疏远.(2)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
9、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信的现实.(简)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用的是比喻手法.(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简或选)离骚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篇名离骚,班固释为遭受忧患;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2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
10、杂杜衡与芳芷”.5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6路,在诗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国之道,所以,尧舜“遵道而得路”、桀纣“捷径以窘步”.党人之路“幽昧以险隘”,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左传:左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晋楚城濮之战1“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1、.双方君主:晋国君主为晋文公(晋侯);楚国君主为楚成王(楚王).双方统帅:晋国统帅是原轸(先轸):楚军统帅为子玉.双方的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齐国、秦国;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卫国.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国的子犯,“晋侯梦与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揭示了争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4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3)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简
12、)5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1)本篇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2)作者还借人物主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3)具体描写战争过程时,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地交待交战的过程.(简)6试比较晋文公,先轸和子玉的形象: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极有见识,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他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神态与晋文公、先轸等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
13、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简)烛之武退秦师1选自左传;烛之武是郑国大夫;“焉用亡郑以陪邻”,“邻”指晋国.2“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今山西省),“王”指周厉王.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1选自国语.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的卿士.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战国策: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1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
14、王拒绝.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1冯谖: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为齐国贵族.2“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冯谖之口.三窟指:(1)孟尝君市义于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2)复位于齐获贤才名声.(3)立宗庙于薛使齐王不能等闲视之.3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考验孟尝君是否真能礼贤下士,自己能否找到知己者.4分析冯谖的性格: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的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简)5分析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即对冯谖的
15、刻画:文章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的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推进,不断变化.(简)论语:侍坐1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3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哲;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世治国之道.子路
16、:“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于路鲁莽,不够谦虚;冉有、公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曾皙恭敬、淡泊.(简)7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物的身份和个性.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曾皙发言之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潇洒的气度,
17、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简)孟子: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内容: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教民:学
18、校教育,孝悌之义.(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论述)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简)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
19、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生动形象,令人警醒.(简或选)鱼我所欲也章1.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观点:即人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其生存本能,这就是所谓“舍生取义”.文章开头用鱼与熊掌的形象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思想.2“嗟来之食”认为人的尊严高于肉身的需求.3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义”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章.墨子:非攻1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任贤.2非攻的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庄子:逍遥游1庄子,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诸子散文中最有文采的著作是庄子
20、.2逍遥游思想线索:大小之辩,达到逍遥游境界:“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3逍遥游的含义即主旨: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遨游于天地之间,即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大鹏”远飞高举,必须凭借风力“有何持”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获得道遥游.4“鲲鹏展翅”“大而无当”典故都出自逍遥游.5.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鲲鹏变化.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龟手之药.荀子:劝学篇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劝学篇代表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2“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心如结”的含又是专心如一.3“行衢
21、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句所说明的是学习态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的含义是取悦别人.4劝学篇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怎样的看法:(1)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知明而行无过”.(2)学习的态度是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3)学习的方法是从师而学,学而后行.(简)5劝学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3)“不积
22、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简或选)6劝学篇的语言特色: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并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简)韩非难一1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2难一(一)晋文公之赏(二)舜之救败均属驳难体的论说文.3本文第二部分“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是一则著名寓言故事,后人所说的“矛盾”就是从这里来的.秦汉部分李斯:谏逐客书1这是李斯写给秦王(统一六国后称为始皇)的奏议书.秦王适时正驱逐客卿,李斯写了这封谏书,秦王被说服
23、,立即废除逐客令.2作品开头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也”.列举的秦国著名客卿有:百里奚、商鞅、张仪,范睢.该文列举广招客卿而富国强兵的秦国四代君主是:穆公、奏孝公、秦惠王、奏昭王.3谦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中的“黔首”指百姓.4谏逐客书中的“书”与与陈伯之书与山巨源绝交书报任少卿书的“书”不同,为奏议书.5评说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即如何说明逐客之非的:(1)列举史实,说明客卿使秦国富兵强.(2)秦王所爱声玩好尚且取之它国,为何人材倒不能用别国的呢?(3)逐客是削弱自己、有利敌国之举.(简)6分析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重于正面评说,略于反面推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古代文学 作品选 知识点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