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试题(含答案)33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试题(含答案)335.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口腔颌面影像诊断试题 一、名词解释 1、cervical burnout:牙颈部进中或远中因投照技术问题在 X 线片上造成低密度影像,位于釉质和牙槽嵴顶之间,称为牙颈部 Burnout 征象,为正常影像,勿与根面龋混淆。2、Albrightsyndrome:多骨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同时合并有皮肤淡咖啡样色素沉着及内分泌疾病(特别是女孩性早熟)时,称为 Albright 综合症。3、Interventionalradiology:即介入放射学,指在医学影像的监视和导引下,通过穿刺和各种导管技术,运用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疗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诊断和治疗各系统疾病的一门学科。4、放射性骨坏死:成人颌骨受
2、总剂量超过 65Gy 照射时,可发生颌骨坏死,其发生主要与放射剂量有关,下颌多见,组织学观察可见骨细胞丧失,呈无菌性坏死,小动脉内膜炎及周围炎,管腔狭窄甚至闭锁,颌骨极易感染及损伤。5、向心性萎缩:舍格伦综合症在涎腺造影片上显示为仅有主导管和某些叶间导管显影,周缘腺体组织不显示,说明腺体萎缩变小,称为向心性萎缩。这种情况多为晚期病变,腺体组织大部分被破坏,代以淋巴组织;有些腺体导管完全被阻塞,造影剂无法进入。二、填空题 1.在口腔颌面部,磁共振成像检查主要用于累计范围广泛的肿瘤、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这两类疾病的检查。2.牙周炎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根尖片、曲面断层片、牙合翼片。放射诊断中多选用以光电
3、效应为主的射线能量范围,在放射治疗中则选用康普顿效应为主的高能量范围。4.下颌横断牙合片常用于检查下颌骨体部骨质有无颊、舌侧膨胀、下颌骨体骨折移位、定位,也可用于辅助诊断异物以及阻生牙。5.涎腺造影的禁忌症有碘过敏、急性炎症、阳性涎腺导管结石。6.骨折 X 线的观察要点有骨折的部位与数目、骨折的移位、骨折的类型、骨折线与牙的关系、骨折线与营养管及正常骨缝影像的区。7.瘤骨形成是成骨型骨肉瘤的 X 线特征。8.颌骨骨髓炎通常在发病后 2 周后逐渐在 X 线上显示出骨质病理变化。9.在 X 线表现上出现钙化影像的牙源性肿瘤有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钙化囊肿、牙源性腺样腺瘤。三、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4、1.下颌骨侧位 X 线片可清楚显示(AC)A.下颌骨升支 B.下颌骨体的尖牙区 C.下颌体的磨牙区 D.下颌骨体的前牙区 E.髁状突 2.颞下颌关节侧位线片上可清晰显示(ABCD)A.关节窝 B.关节结节 C.髁状突 D.关节间隙 E.喙突 3.颌骨放射性坏死的特点有(ACDE)A.死骨不易分离 B.常见骨膜反应 C.颌骨有牙存在,病变常从牙槽突开始 D.放射性龋较多见 E.常见于放疗后 0.5-3 年 4.X 线造影检查涎腺良性肿瘤导管系统的变化特征是(ACE)A.主导管被推压、移位、拉长成屈曲状 B.腺泡不均匀的充盈缺损,边缘可不整齐 C.分支导管呈抱球状 D.造影剂可从导管内溢入组织中
5、E.肿瘤压迫的导管近远心端均可能有扩张表现 5.根尖周肉牙肿 X 线特点(BD)A.边界不清 B.病变范围小,直径一般不超过 1cm C.有致密的骨硬板 D.出现在病源牙的根尖,根侧方或根分叉的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区 E牙可被推压移位 6.骨折后多长时间可在 X 线片始见骨质愈合现象(AC)A.成人约3-6个月后 B.成人约 6-12个月后 C.儿童约 2个月左右 D.女性约 2 个月以后 E.男性约 2 个月以后 7.(C)在 X 线片上表现为多房低密度区,房隔细而不规则,分房形态各异,以网格状多见,有时呈“火焰状”。A.颌骨中心性血管瘤 B.巨细胞瘤 C.颌骨牙源性粘液瘤 D.巨细胞肉芽肿
6、 E.颌骨牙源性腺样瘤 8.混合性牙瘤多位于(B)A.前牙区 B.前磨牙和磨牙区 C.尖牙区 D.下颌升支 E.前牙和磨牙区 9.鼻腭管囊肿 X 线特点(AC)A.病变位于上颌中线和左右中切牙根之间或后方 B.中切牙牙根可被推开,牙周膜连续性消失 C.多呈心形或圆形低密度改变 D.位于上颌侧切牙和尖牙之间的囊肿 E.可位于上颌中线的任何部位 10.X 线表现为穿凿样骨缺损,多见于(AB)A.汉一许一克病 B.嗜酸性肉芽肿 C.纤维异常增殖症 D.中心性血管瘤 E.牙龈癌 四、简答题:1.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及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 X 线表现?答:慢性复发性腮腺炎:主导管一般无异常改变或可轻度扩张不整
7、;分支导管因尚未发育成熟,显示较少;末梢导管扩张呈点状、球状,少数甚至可呈腔状,副腺体也可被羁犯;排空功能迟缓。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导管系统扩张不整,首先表现为主导管扩张,瘢痕形成可呈腊肠状;逐渐波及叶间及小叶间导管,晚期也可以看到末梢导管扩张。2.简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骨质改变的 X 线表现特征?答:主要骨质变化如下:髁状突硬化,可表现为髁状突前斜面股指不规则增厚、密度增高,亦可表现为髁状突松质骨内散在的、斑点状致密、硬化;髁状突前斜面模糊不清,表现为密质骨致密影像消失,边缘模糊、粗燥;髁状突小凹陷缺损,多发生于前斜面,但亦可发生于髁状突横嵴处及后斜面,表现为骨质小的凹陷缺损,周围骨质密度往往减
8、低;髁状突前斜面广泛破坏,表现为前斜面密质骨边缘消失,表面不整齐,有较广泛的骨质侵蚀及破坏;髁状突囊性变,多表现为髁状突密质骨板下有较大的低密度影像,周围有硬化边缘;髁状突骨质增生,可表现为髁状突边缘唇样增生,多发生于前斜面,亦可形成较大的骨赘;髁状突磨平、变短小,表现为髁状突横嵴及前斜面磨平、成角,有的患者髁状突明显变短小;关节结节关节窝硬化,可表现为关节结节及关节窝密质骨板增厚、松质骨密度增高。有的患者关节窝可变浅平宽大。3.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 X 线表现?答:可分为三大类:透射性改变。又分为 3 种,第一种表现为单囊性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密度减低影像,具有硬化边缘。硬化边缘可表现为可
9、表现为平滑、薄、边界清楚而类似囊肿样改变;更多的表现为细颗粒样,边界并不很清楚,也有的表现为宽的硬化带,密度增高而呈细颗粒状。第二种表现为单囊性密度减低影像。而无硬化边缘。第三种表现为多囊性密度减低影像,但在病变内一般不形成圆腔。阻射性改变:包括“橘皮样”型、毛玻璃型和硬化型。“橘皮样”型病变密度高于正常且均匀一致,逐渐移行正常骨,下颌下缘可局部性丧失、吸收很少或不吸收。毛玻璃型常见于成人,病变区域密度均匀一致,无颗粒样表现,呈毛玻璃样。硬化型表现为均匀无结构的致密影像,较常见于上颌及颅底。透射及阻射混合性改变:同时存在透射性及阻射性二类 X 线改变。当病变累及牙周组织时,牙周骨硬板模糊或消失
10、,但牙周膜间隙一般存在。4.简述边缘性骨髓炎的 X 线特征?答:主要表现为骨质增生,骨质破坏少。下颌升支侧位片上可见弥散性的骨密度增高,其中也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灶。下颌升支切线位可见密质骨外有成堆的骨质增生。增生骨质的边缘一般较整齐,且升支外侧密质骨无明显破坏。早期偶可见线状骨膜反应。发生于颌骨体部的病变,可见密质骨表面有 轮廓光滑、不同程度的密度增高影像。薄层骨膜成骨与密质骨间常有密度低的线条状影像,随新骨继续形成可见黑白相间的层状骨膜成骨。当整个病变钙化时,则完全呈密度增高影像。少数病例也可使升支骨广泛溶解、破坏,甚至有小块死骨形成,而骨膜增生反应并不明显。五、问答题 成釉细胞瘤与牙源性角
11、化囊肿的 X 线鉴别诊断?答:成釉细胞瘤多房型多见,亦可为单房型、蜂窝型和局部恶性症型。多房型分房大小常不等,且成群排列,相互重叠。各房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房隔密度较高,可以是锐利光滑的高密度骨嵴,也可以是密度略淡的纤维条隔。有的病灶还表现为大囊周围有小子囊出现。整个病变边缘清晰,多为密度增高的白线包绕。如有继发感染,该白线可呈模糊状,周围骨质可有局部硬化。单房型为一个单房状低密度影像,边缘呈分叶状,有切迹。蜂窝型为大小基本相等的小分房,房隔厚且粗燥不规则,肿瘤边缘清晰。局部恶性症型表现为颌骨无膨胀改变,但颌骨骨小梁和密质骨溶解消失,颌骨外形轮廓也随之消失。成釉细胞瘤颌骨膨胀以向唇颊侧为主,牙根成锯齿状吸收,肿瘤侵入牙槽突,造成牙根之间的牙槽突浸润及硬骨板消失,肿瘤边缘可有部分增生硬化,肿瘤区牙齿可被推移位或脱落消失,瘤内可含牙,罕见钙化。牙源性角化囊肿单囊多见,多囊较少。多囊者囊腔大小相差不明显。常沿颌骨长轴生长发展,颌骨膨胀可向舌侧,甚至穿透舌侧骨板。牙根吸收少见,多呈斜面状,瘤内可含牙,少见钙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