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pdf
《西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pdf(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第 1 课你好!新年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诗节。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新年的新意和生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教学过程一、题目引入,质疑问难1.读题,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2.再次读题,你想知道些什么?3.新年到底新在哪里?新年我们会干什么呢?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节诗给我们讲了什么。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注意“淙”、“垛”的读音。2.开火车读诗句,老师适时点拨容易读错的字和诗歌的主要内容。三、细读课
2、文,感受新年1.学习 1、2、3 节。(1)新年新在哪里呢?小声自由读这几节。思考并勾画有关词句。(2)交流,板书。(3)对这些新鲜事物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春的气息,感受一切都是新的,是多么富有生气。(4)感情朗读这一节,同学互相评议,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诵读。2.学习第 4 节。(1)新年,一切都是新的,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该如何把握这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时光呢?齐读第4 节,并思考。(2)这一节中,你认为你还读不明白的诗句是什么?(3)理解“飞驰的列车,将载着我们奔向远方”这句话。(4)有计划、有信心、有理想,我们的新年就是我们去实践、去奋斗的起点,“有个好的开
3、头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让我们如同诗中所说的那样去做(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一节诗)。3.结合课后 2 题、3 题学习第 5 节。(1)“三百六十五片叶子”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叶叶青翠”就是指(每天的日子都是那般美好而富有生气)。该如何珍惜这珍贵的日子呢?默读最后一节。(2)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义。(3)小结全诗,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四、配乐朗诵,拓展感悟2 1.朗诵全文。2.试背 1、2 节诗。3.说说自己新一年的新打算。第 2 课: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并能从中感受到爱因斯坦的谦逊和对
4、孩子的关爱。3.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质疑课题,整体感知课文1.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2.请学生介绍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3.这么伟大的一个人,做出了这么一番贡献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和那个美国小女孩一起走近他,去感受感受吧!4.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5.抽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注意“踱”、“溢”、“搁”和“辅”字的读音。6.借助工具书理解课后第2 题的词语。7.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的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二、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文章讲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次碰面?2.第一次碰面:(1)小声自由读初次见面的段落,你从
5、中了解到些什么?(2)品读描写爱因斯坦外表的句子,感受他外貌的平凡。再有感情地读有关句子。(3)从爱因斯坦的举动中你又感受到他哪些不平凡?抽学生读有关句子。在互评中点拨,感受人物的谦和有礼。3.第二次碰面:(1)分角色读 47 段,请学生质疑。联系课后第二题理解“伟大”的意思。并进一步感受爱因斯坦的谦逊、小女孩的天真可爱。(2)再次分角色读这几段,注意读出人物的感情,以及自己对人物的喜爱。4.第三次碰面:(1)自读 89 段,思考这次会面发生了什么事,用简洁的话说一说。(2)结合课后第 3 题说说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3(3)分角色朗读。5.第四次及以后的碰面:(1)这次碰
6、面和前几次有什么不一样?(2)通过母亲和爱因斯坦的对话,你了解到他和小女孩后来是怎样相处的?(3)从这里,你感受到爱因斯坦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小组内先自由谈体会,然后请一位同学把小组意见综合起来说给全班同学听。(4)分角色读这一段,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读出相应的情感来。三、课外结合、交流拓展1.你还了解爱因斯坦的哪些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2.老师讲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3.完成课后第 2 题的造句。四、总结全文爱因斯坦平凡,他仅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得连自己生活都不会照顾的人;同时,他又是不平凡的,他谦逊的人格魅力、善良的心灵、高超的学识让他不同凡响,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第三课:我家的园子
7、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家的园子”的自由美好和生机勃勃。3.借助批读语,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质疑引入,读题质疑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1.“我家的园子”是个怎么样的园子呢?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2.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3.分小组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特别是“嗡”、“蝙”的读音。4.读完全文,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我家的园子”给你的感觉吗?三、细读课文,感受美好1.根据学生发言细读13 段:(1)默读课文,你能
8、从中了解到这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学生交流,适时点拨学生抓住要点简洁地说)(2)园子是美的,充满了生机,请想象着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的模样再次朗读这三段。请学生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有感情地读。4 2.学习第 4 段。(1)这一段写了园子里的(太阳)。作者写这里的太阳与众不同,请默读这段,看看这园子里的太阳在作者笔下是怎么样的。(2)交流感受到的太阳的特点。(亮)(3)作者写太阳的这个特点,采用(总分的方法),为了突出它的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描写?请同学读出相关的语句,注意把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之中。在同学互评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园子的亮。(4)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提出批注的那一句话。
9、(质疑,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这园子是充满光明的,充满健康的,更显出其美好)(5)再读这段话,齐读、赛读。3.学习第 5 段。(1)读完这段,借助批注,我们对这段话就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自由、活力)。你觉得哪些地方能显现出自由,请默读,批注序号。(2)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想法。(3)是啊!一切都(活了)!都有,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让这一切活了起来?再次引读这一中心句,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段的体会。(4)自由练读,再次感受这园子的自由与美好。(5)赛读,齐读。(6)引读最后一段。四、积累背诵。第四课:校园交响乐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0、,感受校园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校园的热爱、赞美。2.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仔细观察校园里的人、事、物。教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整体感知1.我们的校园是我们的乐园、家园、花园,在作者眼里,校园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2.板书每部分诗的标题。3.请 3 个同学分别来读,适时点拨文中不容易读准的字音。4.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5 二、细品课文,感受情感1.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仔细读读,并想想它好在哪里。2.学生交流,注意相机指导。3.第一部分:出示蜂巢实物。想想作者为什么把校园比作蜂巢。讨论交流,感受比喻的恰当与巧妙。这一部分的排比句很美妙
11、,交流读这些句子的感受。4.第二部分:这是个怎样的小岛?它的生机展现在哪里?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把自己感受到的快乐和活力展现出来。5.第三部分:花瓣指的是什么?它代表着什么?这校园里不仅有知识,它还有温情充盈着。有感情地读文。三、畅谈感受,升华主题1.读完这组散文诗,你有什么感受?(可从内容,也可以从写法上谈感受)2.我们对校园也应该有自己的比喻吧!请仿照课文说一说我们眼里的校园。积累与运用(一)教学目标1.感受、认识排比修辞方法。2.积累成语;理解笑话故事,知道要正确使用成语。3.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培养口头表达能力。4.能把活动中看到的、想到的用文字具体、清楚地表达出来。教学设计(一)
12、温故知新1.出示课文中出现过的两个句子,请大家读读这两个句子,看你能感受到什么。2.交流感受。3.小结,用上排比句,我们的文章将更具体、更生动、更有气势。(二)语海拾贝1.学生自读成语。2.这些词语大概讲了哪方面的内容?3.你对哪个词还不理解?交流解惑。4.学生记词。老师创设语境,学生用相应的成语来回答。(三)开心一刻1.自由读。能说说你为什么笑吗?2.你能给小明提个醒吗?3.在自己的表达中用上成语或其他的好词都不错,但一定用得恰当,不然就会闹笑话。6(四)自主阅读园地1.看看题目,你知道这篇文章与原来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2.请大家把自己当做一名播音员正在解说这场比赛,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
13、感受到什么。3.交流感受。二(口语交际:应聘班级服务员)(一)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自己的想法。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从中吸取别人的好的表述方法。3.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好习惯。(二)教学过程1.自读题目,理清要求,激发兴趣。(1)默读题目,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2)你觉得班级服务员其实就是什么?(小干部)(3)所以争当班级服务员很光荣。2.小组活动,交流点拨。(1)请根据自己的特长为自己设计一份班级工作计划,想想你将为大家做些什么。你将如何做好?(2)在小组内交流,请同学上来交流。(3)交流。适时点拨同学们在说的过程中的不足处。引导他们注
14、意介绍自己要承担的工作时要落落大方,充满自信。(三)总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我们树立服务意识,发挥我们的特长,我们就能为集体分忧解难。三(习作百花园)(一)教学目标1.能清楚明白地记下活动的过程。2.能不拘形式地展现活动经过。3.感受习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二)教学准备活动中的一些照片。(三)教学过程1.读题,明确要求。2.引导大家回忆活动过程。3.重点点拨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进行选择的,把自己选择工作时复杂的心理活动写细腻。7 4.教师点拨写法。我们既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也可以像照相那样,选取你认为最值得写的镜头组合在一起,还可像写应聘书那样写,总之,
15、形式是多样的。5.学生习作,教师指导。6.同桌交换习作,互相欣赏,提出意见和建议。7.自我修改完善。8.互相赏析习作。第五课:迷人的九寨沟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2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段。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难点: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教学时间
16、12 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教师饱含深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展示九寨沟美丽风光的图片。(板书:九寨沟)生齐读课题。二、学习第二、三段:九寨沟水美山美 1初步感知课文。师:大家想去吗?让我们边看课文边听录音,跟着书中的导游来感受一下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吧!师:你读了课文,欣赏了九寨沟的美景,有什么感受?生:九寨沟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8 生:九寨沟真像一个魔术师。生:九寨沟真是一个迷人的人间仙境。,(板书:迷
17、人人间仙境)师:同学们听了课文,感受可真多呀!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它那迷人的景色。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你最喜欢九寨沟哪儿的美。这些美都表现在哪儿?找到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学生交流谈体会。(随机出示图片、出示句子、圈画关键的词语。)2感受九寨沟水的色彩斑斓。师:你觉得九寨沟美在哪里?生:我觉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很美。“水晶晶亮亮的,乳白色、深蓝色、翠绿色、橙黄色,令人叹为观止。”(出示这句话的字幕和图片)(1)“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2)积累这类表示颜色的词语。(3)学生练读,感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板书:水色彩斑斓)3感受九寨沟山林的绚丽多彩。生:我喜欢九寨沟
18、的山林。“松杉青绿,椴木浅黄,朱紫的是山杏,殷红的是枫树,还有无数山花和野果,把沟沟岭岭点染得绚丽多彩。”(出示字幕和图片)(1)理解“绚丽多彩”。(2)你还知道什么颜色呢?(3)朗读体会树林色彩绚丽多彩。师:同学们,九寨沟的水晶晶亮亮、色彩斑斓,山林绚丽多彩,真是美不胜收!你们想把它记下来吗?自由练读。齐读。背诵。(板书:山绚丽多彩)三、学习第四段:深秋的九寨沟师:九寨沟山美水美,然而深秋的九寨沟更是变幻莫测,它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换着不同的天气和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感受深秋的九寨沟吧!生:齐读。师:“天气多变”表现在哪里?生:“天气多变,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雨,一会儿雾,也有同
19、时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师:“一会儿,一会儿,”表示什么?生:变换快。师: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生练习说话。师:“天气变,感觉也变”表现在哪里?生:“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着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又像一幅国画。”9(出示三种情况下的九寨沟图片)看图感受九寨沟神奇的美。练读体会九寨沟迷人的美。用“像,像,又像,”说话。师: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句子,你们愿意记住它吗?自由练读。齐读。背诵。(板书:天气变幻莫测)四、知识延伸 1查找资料。(1)九寨沟的水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2)九寨沟为什么会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2学做小导游。(1)我们
20、来为旅游公司写介绍九寨沟的广告语或导游词吧。(2)为课后的风景图片配解说词。板书设计 5 迷人的九寨沟迷人水色彩斑斓山绚丽多彩天气变幻莫测人间仙境第六课:五月的青岛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2 通过诵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青岛的喜爱、赞美之情。3 了解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和优美的语言描写,欣赏文章写景的手法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春深似海”的含义。教学时间 2 课时。10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引人入胜,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五月青岛的美景图(远处是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水,近处一片翠绿掩映,沙滩上游人尽情玩耍,)。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
21、内容,教师相应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遇到生字查字典学习,独立感受:五月的青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感受青岛的美。分组分段读,在读中正音。三、细读课文,感受五月青岛的特色 1学习第一、二段。(1)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介绍了五月青岛怎样的特色?(2)理解“娇艳”,学会运用。(3)再读,边读边想象五月青岛的花海,说说它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4)有感情地朗读,同学相互评议。(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说说五月的青岛山上有什么特点。2学习三、四段。(1)读三、四段,思考“春深似海”的含义。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深似海”的?用
22、自己的话来说一说。(2)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3)赛读,引导积累好词佳句。(4)第四段描写了人,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请学生再读课文。四、学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1老舍用他的妙笔向我们展示了五月青岛的独特风光,那作者对青岛怀着一种什么感情?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2我们以后写景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呢?3教师小结:我们以后写这类文章也要注意紧扣景物特点,注意用词的准确,可适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五、朗诵,强化感悟 1 朗诵全文。2畅谈此时对五月青岛的感受。3试着用不同层次的颜色描绘一处景物。11 第七课:华山的险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峭壁林立
23、”、“横空出世”、“当之无愧”、“敛气屏息”、“峻拔”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的险,体验作者表情达意的妙处。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的险。教学准备师生共同准备有关华山的图片、影像或文字资料。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资料,激趣引入1“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一座名山吗?(本诗作者是北宋的寇准,诗名为咏华山。)2“五岳归来不看山”,华山便是这五岳之一,它以“险”而名闻天下。请大家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华山的资料。3听完同学们的介绍,你对华山有什么初步的印象?二、初读课文
24、,了解大意 1 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勾画出新的生字词语,能借助学习工具和生活积累,初步自学生字新词。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收获,再在全班交流。3采取在小组内轮流读、全班抽读等方式检测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相机指导学生正音。4学生再自由、小声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全文主要讲了什么。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读一读课文旁边批注的话,试着在旁边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试着结合批注和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不明白的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解决。3全班交流,梳理出共同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解决。4读第二段,抓住关键词,体会华山山崖的
25、“险”,有条件的可欣赏华山的风景,帮助学生理解“峭壁林立”、“横空出世”等词语。12 5学习第三段。(1)小声、自由地读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2)从哪几个地方可以感受到华山“险”得有味?(“苍龙岭”、“老君犁沟”、游人爬山之险)(3)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部分读,看看它“险”在哪里。(4)结合这一段的批注说说自己感受到的“险”,学习作者抓住关键词表情达意的方法。(5)采取抽读、合作读、师生赛读等朗读形式,把自己感受到的“险”通过朗读表现出来。6齐读最后一段。播放有关华山的录像资料或欣赏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什么感受。7结合批注,诵读诗句,感受登上山后的惬意。并提供“无限风光在险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师版 小学语文 四年级 下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