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教程(章节版)第八章课后模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说史教程(章节版)第八章课后模块-.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一、课后答案.1 1、为什么说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占有特殊地位?.1、简述西斯蒙第的价值学说.1、西斯蒙第是怎样论述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的?.2 二、名词解释.2、政治经济学.2、内在价值和相对价值.2、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2、再生产理论.3 三、扩展习题及名词解释.3、经济危机理论.3、西斯蒙第的财富观.3、西斯蒙第的社会改革主张及其缺陷.3、西斯蒙第经济学说的缺陷.3、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足之处.4、西斯蒙第的资本和收入观.4 四、扩展资料.4、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异同.4、经济浪漫主义学派.7、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2、8、西斯蒙第的货币观念.14、西斯蒙第的税收原则.14 一、课后答案 1、为什么说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西斯蒙第既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列宁曾把他的学说称为经济浪漫主义。(1)西斯蒙第的学说代表了处在产业革命和经济危机下,受到灭亡威胁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感情和经济要求。他从小生产的破产和工人的贫困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的必然性,否认资本主义是合理的和自然的制度,表现了政治经济学自身的怀疑。(2)西斯蒙第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是生产力和财富的无限发展,另一方面劳动群众只能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生产过剩的
3、经济危机必然发生。这在经济学说史上是一个重要贡献。、简述西斯蒙第的价值学说 西斯蒙第直接把财富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他的基本理论以“财富的形成和发展”的形式阐述出来。(1)西斯蒙第认为,人满足自己需要和欲望的本领是财富的源泉,财富是为满足他的需要和欲望的,财富是积累起来不予消费的劳动果实。(2)他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生产品的价值,只用它对人的效用来衡量,而 2 在交换经济条件下,效用概念就被交换价值的概念所代替了,从而克服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把商品看做自然形态的非历史观点。(3)他认为,财富是劳动创造的,物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4)西斯蒙第还继承了李嘉图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区
4、分的思想,同时更强调消费(需求)对决定价值量的重要性。(5)在他的定义中,不仅更接近于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还接触到了马克思所说的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的含义,从而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作了新的补充。、西斯蒙第是怎样论述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的?西斯蒙第在收入决定生产理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经济危机:(1)若生产超过了收入,即生产超过了消费,生产和消费的这种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收入不足就是消费不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消费不足。西斯蒙第认为,生产超过消费,这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小生产者遭到破产,丧失了收人,从而降低
5、了消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生产者之间受自由竞争支配,资本家为了击败竞争者,占领市场,纷纷采用大量生产、低价售卖的政策,为此,必然力求降低生产成本、削减工人工资,工资的下降使工人消费日益萎缩。因此,一方面,在追求利润、采用机器和企业不断集中下,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占国民大多数的劳动生产者收人不足,这将使国内市场越来越狭窄,使生产和收人之间的比例遭到严重破坏,产品的实现受到严重的障碍,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斯蒙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结果。二、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 政治
6、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西斯蒙第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内在价值和相对价值 西斯蒙第指出,在政治经济学中,价值通常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价值,另一种是相对价值前者是生产品和取得这种产品的劳动之间的比例,后者是生产品与需要这种产品的人们的需求之间的比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西斯蒙第认为,社会不仅需要生产财富的生产劳动者,还需要有行政人员、立法
7、者、法官、3 律师、武装力量等。他们的收入不能动用资本,而要动用社会收入。西斯蒙第指出了同资本交换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而同收入相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再生产理论 收入虽从再生产中产生,但生产本身不是收入,生产只有在实现以后,才能获得这一名称,才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不是生产决定收入,而恰恰是收入决定生产,收入通过消费决定了生产。这便构成了西斯蒙第特有的再生产理论。三、扩展习题及名词解释、经济危机理论 西斯蒙第在收入决定生产理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经济危机:(1)若生产超过了收入,即生产超过了消费,生产和消费的这种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收入不足就是消费不足
8、,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消费不足。西斯蒙第认为,生产超过消费,这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西斯蒙第的财富观 西斯蒙第认为财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为财富:()财富必须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劳动创造的;()财富必须对人有利,能直接或间接为人所使用的;()财富必须是能积累、能保存以备日后消费的东西。、西斯蒙第的社会改革主张及其缺陷()西斯蒙第同情劳动人民,强烈指责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恶果,揭露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缺陷,抨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说成是合理的自然制度。()西斯蒙第认为,政府应保护居民不受竞争的影响。在他看来,社会改革的中心是为城市工人和农业工人寻找社会应该以怎样的权利原则和司法原
9、则来保护工人免遭竞争的危害。()在他的社会改革设想中存在着两个主要阶级(雇主与工人),这两个阶级相依为生,所以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连带关系。缺陷:由于他没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的分析,所以,他不能超越小资产阶级的眼界,在对社会进行改革的设想中不过把宗法制和行会的原则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使他的思想带上了小资产阶级的空想性与反动性。、西斯蒙第经济学说的缺陷()没有分析资本主义矛盾的起源、发展及趋势,把它们看成是反常的和错误的偏向,看做是学说、政策和措施等矛盾和错误的结果。()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的解决过程,因而反对革命,反对社会主义,而试图通过国家干预、改革分配等办法消除资本主义的矛盾。()他的思
10、想始终没有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4、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斯蒙第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他的“新原理”就是要阐述与英国古典学派理论不同的理论,他不仅要研究财富,而且要研究人的享受。西斯蒙第认为,人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两方面构成的。西斯蒙第把物质福利作为研究对象以与英国古典学派理论对立,他同时也把国家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及进行经济实践活动的主体,从而与英国古典学派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思想相对立。、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足之处 西斯蒙第批评李嘉图的抽象法。但是他自己在运用抽象法上不仅未克服李嘉图形而上学的缺点,甚至比李嘉图更退
11、后一步。、西斯蒙第的资本和收入观()收入:西斯蒙第认为收入有三种:地租、利润、工资,它们来源于土地、资本和劳动。()资本:他认为,单个农民的产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小麦作为来年收获以前的粮食;另一部分保存起来作为种子,来年再生产小麦。“社会的形成和交换的发生,使这项种子积累起来能够产生收入的部分大大增加,这就是人们所谓的资本”。四、扩展资料、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异同 6%B5%8E%E5%8D%B1%E6%9C%BA%E7%90%86%E8%AE%BA 西斯蒙第作为经济学说史上系统论述经济危机问题的第一人,他的分析方法及所阐述的内容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批判地继
12、承了西斯蒙第的有关论述并将经济危机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对此我们应有充分认识并加强宏观调控能力。西斯蒙第既是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创始人,他早在 1819年就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并成为经济学说史上系统论述经济危机问题的第一人。马克思继承了西斯蒙第有关论述的合理成分并将经济危机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者在 5 个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即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产物;指出了经济危机不断爆发的最终结果是资本主义末日的来临,资本主义制度将被别的社会制度所代替;阐明
13、了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消费不足的矛盾是造成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二者的经济危机理论框架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征、后果及解决途径;在分析方法上,二者都强调制度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因素对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因为所处的时代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其经济危机理论又有很大差别,表现在:5 一)理论基础不同 西斯蒙第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有两个:一是“斯密教条”,认为年生产物全部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人,丢掉了不变资本价值,这样一来,西斯蒙第所谓的社会产品实现问题就仅指消费品的实现而没包括生产资料的实现问题;二是西斯蒙第的“消费先于生产”的理论,他认为,人们进行生产
14、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消费引起生产并决定生产,生产创造收人。收人又决定再生产。产品是用收人购买的,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归根到底是商品与收人的交换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是他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马克思按照社会产品的最终用途,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生产部类,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分为对西斯蒙第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探讨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社会总产品各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销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后者指社会总产品各组成部分的价值
15、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二)对经济危机有关问题的认识有区别 1、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西斯蒙第把经济危机的总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即资本主义大生产和它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造成的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不足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因为资本主义把积累财富作为生产目的,而这一目的是无限的。资本主义分配造成利润不断增长使生产有不断扩大的可能,资本主义下生产者之间自由竞争。要想压倒对方就要不断扩大生产。另
16、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足,因为资本主义大生产使许多小生产者破产,缩减了他们的收人从而缩减了他们的消费,资本主义分配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增加利润而压低工资,导致工人阶级收人和消费减少,而富人用于个人消费的财富同用于扩大生产的财富相比也在不断减少。可见,西斯蒙第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为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马克思则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两点,一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当这两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的程度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
17、破坏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6 2、关于经济危机的特征 西斯蒙第断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永续不断的、永久性的经济危机而不是周期性的,因为今年的产品是用去年的收人购买的,只有今年的生产与去年的收人相适应才不会发生生产过剩。但资本主义下生产年年扩大,今年的产品总是超过去年的收人,这就发生了一种永恒的收人不足因而经常存在着过剩的产品,所以资本主义经济会永远处于生产过剩的危机中。马克思却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地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本身的阶段性,只有当资木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尖锐化程度,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时,才会发
18、生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以后一段时期内,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暂时缓和,生产重新恢复和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而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济危机的来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也具有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所经历的时期即一个再生产周期。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3、关于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 作为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西斯蒙第认为这一途径是回到小生产去,发展小生产。因为小生产有无比的优越性,不会发生经济危机。具体来说,小生产是为消费而生产,生产不是无限的;其产品就近销售或
19、为人定做,最能了解市场需求状况,不会发生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不足的矛盾;小生产者同生产条件不分离,全部劳动产品归自己,他不剥削别人也不受别人剥削,小生产能保证每个人的幸福。因此,要克服经济危机就得取消大生产,保存小生产,至少要削弱大生产,发展小生产。而作为革命家和旧制度的批判者,马克思认为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只能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让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在此基础上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生产也能在社会的统一计划指导下避免盲目性,从而避免经济危机。由上可知,西斯蒙第经济危机理论的重大功绩在于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肯定了资
20、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存在,并断言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他强调制度因素和社会再生产四环节对经济危机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成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渊源。西斯蒙第经济危机理论的缺陷 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也有明显缺陷的:第一,其理论基础是错误的。虽然生产最终是为了消费,消费也对生产有反作用,但生产对消费起决定作用。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规定消费的方式,为消费创造动力。西斯蒙第关于消费先于生产并决定生产的观点却从根本上否定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是错误的。而他的另一理论基础“斯密教条”,由于丢掉了不变资本部分,仅仅强调个人消费和生活资料实现问题,而不懂得除此之外还有生产消费和生产资
21、料实现问题,因此不能正确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7 第二,他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仅仅归因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并未找到危机的根源。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和相互竞争的压力迫使资本家自发地、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不合理分配又造成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就使广大民众的需求不足,从而出现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所以,资本主义荃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和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才是危机的总根源。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证明了西斯蒙第对经济危机特征的论断是不符合实际的。经济危机不是永续不断而是
22、周期性的,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第四,以削弱大生产发展小生产作为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那更是历史的倒退,是小资产阶级的浪漫幻想。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理论并从以下方面加以发展:其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只不过是这一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其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爆发的,其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其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其三,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由社会中心统一安排社会生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并非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发生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经济浪漫主义学
23、派 经济浪漫主义学派概述 经济浪漫主义学派把小生产理想化并企图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西斯蒙第。经济浪漫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初期的法国和瑞士。经济浪漫主义学派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思想感情和经济要求。它从小生产者的破产和工人的贫困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及其生产和分工的破坏作用,无产阶级的贫困,生产无政府状态,财产分配的极度不平衡,继而否定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资本主 义是合理的自然制度”的理论。但是,由于它是用小资产阶级的观点来衡量资本主义制度的,所以并不了解这些矛盾的性质,也不知道这些矛盾产生的真正根源。经济浪漫主义主张,要
24、消灭资本主义的矛盾,唯一的途径是使现代社会重新回到理想化 8 的小生产方式中去。认为中世纪宗法式的农业和行会手工业是最美好的生产方式。呼吁国家采取措施,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实现宗法式的合作关系,以求得财富分配的平等和实现普遍的社会福利。经济浪漫主义尽管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 种矛盾,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由于它不懂得资本主义正是从小生产的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看不到资本主义大机器是代替中世纪小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最终只能流于反动的空想。这一学派的思想后来受到列宁的批判,而马克思还是认为西斯蒙弟的思想与李嘉图相比略有不同的。、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
25、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由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危机的产物,它将随着经济危机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资本论 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由于马克思没有在 资本论中以专门的篇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论述,而是将这个问题的阐述分散于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的有关章节中,西方一些经济学者便认为马克思没有创立一种完整连贯的经济危机理论。自 1825 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便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由此而产生了各种解释经
26、济危机成因的理论。其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西方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更为深远。其突出贡献是运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解释了自由市场调节下的均衡为什么在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下面就二者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凯恩思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异同 一凯恩斯关于经济危机成因的理论分析 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逻辑起点,侧重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心理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他认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收入与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在通常
27、情况下,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在他两部门理论假设下,社会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和所组成,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在这三个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心理因素中,凯恩斯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他认为在经济繁荣后期一般人对资本品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同时成本和利率也随着上升,这时投资必 9 然导致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从而投资吸引力减弱和人们对货币流动偏好加强,结果使得投资大幅度下降,经济危机爆发。二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成
28、因的全面系统剖析 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生产(供给)、交换(市场)、消费(需求)到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在交换上,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力低下条件下的直接产品交换,是不具有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的可能性,但随着产品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此时,(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商品的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与对立;(3)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了蕴含货币危机的债务链条。由此,一方面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又使“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当然,“
29、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这里的关系,笔者认为,既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制度关系,又有在此经济制度度下得以充分发展的大工业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供求关系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供给(生产)上,马克思认为,大工业生产方式具有一种跳跃式地扩张能力,他说:“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张的能力”,从而激化了市场供需矛盾,致使危机从可能转化为现实,所以,马克思指出:在现代工业周期中,生产规模突然的跳跃式的膨胀是它突然收缩的前提和首要原因,大工业的这种巨大的迅速扩张的能力,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前提。从消费(需求)上说,
30、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造成相对人口过剩,失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由此,必然要造成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形成 狭隘的消费和市场,进而产生商品生产与实现的矛盾,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危机的出现,所以马克思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总之,如果撇开制度分析,单从经济角度来说,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商品流通领域供求矛
31、盾的直接表现,而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又不过是生产和实现(消费)矛盾的表现形式。然而,马克思经济学分析的中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所以,他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分析,并没有停留于经济现象分析,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中探寻根源。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市场交换领域所蕴含的危机,在简单商品经济下是由生产商品的 10 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所决定,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则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决定。除此之外,服务于市场交换的资本主义的货币制度、银行制度、汇兑制度、信用制度等,为市场交换领域矛盾的激化、潜在危机的现实化提供了制度结构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制度
32、结构之间的不协调与相互碰撞,给经济危机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生产领域的制度看,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占有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能力的跳跃扩展,提供了强大的利益刺激和外在压力;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工厂制度、股份公司制度为生产能力的扩展、资本突然扩展能力的增长提供了有激励效应的微观制度结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为社会生产的盲目扩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或宏观制度结构。从影响消费或需求的制度来看,既有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技术关系共同决定的资本有机构成制度,也有社会产品的分配制度。其中,社会产品的分配制度对劳动者的收入来源进而对其消费、需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马
33、克思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分配以及由之决定的社会产品的分配是一种对抗性的分配,由于这种对抗性分配制度的存在,决定了劳动者的消费、需求只能局限于狭小的界限之同。概言之,交换、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矛盾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由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矛盾运动所决定,而这些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矛盾运动又是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社会根本经济制度以及由之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由此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爆发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审视凯恩斯经济危
34、机成因理论 对比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成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凯恩斯对经济过剩成因的分析有如下不足:(1)其分析的经济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他们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一种自然永恒的制度,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可侵犯为前提。他们尽管承认市场缺陷,自由市场机制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与资源帕累托配置,但排除经济紧缩、危机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研究,只从主观心理因素出发,构建主观色彩浓厚的有效需求这一理论分析的逻辑基点,以此为基础去分析经济紧缩、危机与周期运行的形成机理和治理政策。(2)其分析视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他们只是从“内生”的“纯经济子系统”中去分析引起经济周期的成因与
35、治理,忽视“外生”的政治、技术创新、人口、制度变革等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与制约,在一些严格假设基础上,把经济周期的复杂成因简化为消费、投资和国民收入等几个内生变量之间的关系。(3)其分析的聚集点是作为流通领域与经济调节机制的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他们侧重从流通角度,从商品、资本和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上去探讨经济紧缩、危机与波动的根源,不仅忽视了生产的决定作用与生产过程的研究,而且忽视了制约市场运行的市场制度关系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经济关系的系统研究。11 西斯蒙第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异同 西斯蒙第作为经济学说史上系统论述经济危机问题的第一人,他的分析方法及所阐述的内容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批
36、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有关论述并将经济危机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对此我们应有充分认识并加强宏观调控能力。西斯蒙第既是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创始人,他早在 1819年就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并成为经济学说史上系统论述经济危机问题的第一人。马克思继承了西斯蒙第有关论述的合理成分并将经济危机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试对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经济危机理论作一探讨。二者在 5 个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即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产物;指出了经济危机不断爆发的最终结果是资本主义
37、末日的来临,资本主义制度将被别的社会制度所代替;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消费不足的矛盾是造成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二者的经济危机理论框架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征、后果及解决途径;在分析方法上,二者都强调制度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因素对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因为所处的时代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其经济危机理论又有很大差别,表现在:一)理论基础不同 西斯蒙第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有两个:一是“斯密教条”,认为年生产物全部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人,丢掉了不变资本价值,这样一来,西斯蒙第所谓的社会产品实现问题就仅指消费品的实现而没包括生产资料的实现问题;二是西斯蒙
38、第的“消费先于生产”的理论,他认为,人们进行生产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消费引起生产并决定生产,生产创造收人。收人又决定再生产。产品是用收人购买的,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归根到底是商品与收人的交换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是他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马克思按照社会产品的最终用途,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生产部类,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分为对西斯蒙第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探讨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社会总产品各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销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
39、并获得剩余价值;后者指社会总产品各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二)对经济危机有关问题的认识有区别 12 1、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西斯蒙第把经济危机的总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即资本主义大生产和它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造成的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不足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因为资本主义把积累财富作为生产目的,而这一目的是无限的。资本主义分配造成利润不断增长使生产有不断扩大的可能,资本主义
40、下生产者之间自由竞争。要想压倒对方就要不断扩大生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足,因为资本主义大生产使许多小生产者破产,缩减了他们的收人从而缩减了他们的消费,资本主义分配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增加利润而压低工资,导致工人阶级收人和消费减少,而富人用于个人消费的财富同用于扩大生产的财富相比也在不断减少。可见,西斯蒙第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为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马克思则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两点,一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当这
41、两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的程度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2、关于经济危机的特征 西斯蒙第断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永续不断的、永久性的经济危机而不是周期性的,因为今年的产品是用去年的收人购买的,只有今年的生产与去年的收人相适应才不会发生生产过剩。但资本主义下生产年年扩大,今年的产品总是超过去年的收人,这就发生了一种永恒的收人不足因而经常存在着过剩的产品,所以资本主义经济会永远处于生产过剩的危机中。马克思却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地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本身的阶段性,只有当资木主义基本矛盾发展
42、到尖锐化程度,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时,才会发生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以后一段时期内,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暂时缓和,生产重新恢复和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而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济危机的来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也具有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所经历的时期即一个再生产周期。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3、关于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 作为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西斯蒙第认为这一途径是回到小生产去,发展小生产。因为小生产有无比的优越性,不会发生经济危机。具体来说,小生
43、产是为消费而生产,生产不是无限的;其产品就近销售或为人定做,最能了解市场需求状况,不会发生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不足的矛盾;小生产者同生产条件不分离,全部劳动产品归自己,他不剥削别人也不受别人剥削,小生产能保证每个人的幸福。因此,要克服经济危机就得取消大生产,保存小生产,至少要削弱大生产,发展小生产。而作为革命家和旧制度的批判者,马克思认为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只能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让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在此基础 13 上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生产也能在社会的统一计划指导下避免盲目性,从而避免经济危机。由上可知,西斯蒙第经济危机理论的重大功绩在于看到了
44、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存在,并断言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他强调制度因素和社会再生产四环节对经济危机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成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渊源。也不难看出,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是有明显缺陷的:第一,其理论基础是错误的。虽然生产最终是为了消费,消费也对生产有反作用,但生产对消费起决定作用。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规定消费的方式,为消费创造动力。西斯蒙第关于消费先于生产并决定生产的观点却从根本上否定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是错误的。而他的另一理论基础“斯密教条”,由于丢掉了不变资本部分,仅仅强调个人消费和生活资料实现
45、问题,而不懂得除此之外还有生产消费和生产资料实现问题,因此不能正确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第二,他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仅仅归因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并未找到危机的根源。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和相互竞争的压力迫使资本家自发地、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不合理分配又造成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就使广大民众的需求不足,从而出现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所以,资本主义荃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和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才是危机的总根源。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证明了西斯蒙第对经济危机特征的论断是
46、不符合实际的。经济危机不是永续不断而是周期性的,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第四,以削弱大生产发展小生产作为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那更是历史的倒退,是小资产阶级的浪漫幻想。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理论并从以下方面加以发展:其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只不过是这一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其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爆发的,其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其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其三,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由社会中心统一安排社会生产。14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并非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发
47、生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之所以把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看作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是因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经济看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市场经济的特性如盲目性、自发性、趋利性、竞争性也最充分地暴露出来,而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当然就不会发生。众所周知,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与马克思的设想不完全致,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各种规律仍然发生作用。如上所述,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对此我们就要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一方面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法律、行政乎段引导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
48、发展,另一方面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防止两极分化,争取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持续增长。、西斯蒙第的货币观念 西斯蒙第极为藐视货币,这是西方经济学的传统。西斯蒙第对于货币与资本收入有专门的辨析。“不仅资本被估作金钱,而且实际上金钱俨然就是资本了;人类的语言也造成这两种概念的混淆,往往需用很大的注意力才能分辨出资本并不是钱富人的收入也同样是用钱来估算的实际上这种收入是富人用来同另一种等值的财富进行交换的那部分可消费的财富最后,穷人的工资总是用钱来计算的,为了记住它和富人的资本是一样的这种工资是用来交换穷人的年劳动而给予他们的那部分可消费的财富。”西斯蒙第甚至认为:“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大
49、量输入货币会降低利率,或者认为输出货币会提高利率,都是绝大错误。”他认为利率只与实物资本的数量有关。在货币已经完全融入物价之后,利率的确与货币量无关,而取决于实物资本总量。但是,在货币大量输入或者输出之时,货币还未融入物价,此时还认为利率与货币量无关,就是错误的了。事实上,货币的骤然增多或减少,导致的利率偏离实物资本利率的反应,成为多恩布什解释汇率超调的原因。而从另一方面看,在西斯蒙第时代,已经不少人提出这个汇率超调的“原因”了。、西斯蒙第的税收原则 西斯蒙第处于欧洲国家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时期。他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出发,在肯定斯密提出的税收原则的基础上,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补充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理论,增加了四条:第一,一切税收应该以税收作为课税对象,不应以资本作为课税对象,对资本课税就是毁灭用于维持个人和国家生存的财富。15 第二,不应该以每年的总产品作为课税标准,因为总产品中除了年收之外,还包括全部流动资本。第三,不能对纳税人维持生活所必需的那部分收入课税。第四,决不可以因为征税而使应纳税的财富逃到国外。西斯蒙第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税收的,认为如果对资本课税,“国家就会很快地陷于贫困、破产,甚至灭亡。”此外,为了适应资本积累的要求,他着力倡导轻税的原则。他的第三、第四条原则,补充了亚当斯密在经济方面的空白,是一种新的贡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