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文言虚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篇:文言虚词.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基础篇:文言虚词 2 作者:日期: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3 年级 高二 学科 语文 编稿教师 盛鲁杰 课程标题 阅读篇:文言虚词(一)一校 黄楠 二校 林卉 审核 马加蕊 1 文言文虚词是高考必考的内容,所占分值约为分。虚词是文言文与现代文区别最大的地方,是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根本知识。.对于文言文虚词的学习要集中识记。4.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难点。知识精讲:高考会考到的虚词有 18 个,本讲先讲其中的 5 个。之(一用作代词,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
2、,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2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作“均的宾语。)二)用作助词,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构造助词,常作为定语的标志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如:假设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2.构造助词,常作为补语的标志词。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 构造助词,宾语前置
3、的标志词。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4.构造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4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其 一用作代词,分为以下
4、几种情况:1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的修饰语),应译为“他“它,其后不能加“的。例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不同可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那么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句意不同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
6、表假设时,可译为“如果;表选择时,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那么心不假设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而(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冯婉贞?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5(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那么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那么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严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
8、已经是。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那么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劝学?徐而察之,那么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子灿寐而醒,客那么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面的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那么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那么连用,每个“那么字都用在意思相对、构造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表示
9、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师说?入那么孝,出那么悌。?论语学而?)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那么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成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那么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师说?其室那么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坛?)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非死那么徙尔。(?捕蛇者说?以(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句意不同译为“用“拿“
10、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6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11、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着。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一样点,但不能用于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 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例如: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面
12、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4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开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3、?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假设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例 1 文言虚词练习(之 一、解释以下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辍耕之陇上。奉之弥繁。4 侵之愈急。5.子孙视之不甚惜。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9.余之力尚足以入。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7 10.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1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3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4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5.顷之,烟炎张天。蚓无爪牙之利。17.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8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14、一石。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 夫晋,何厌之有。二、以下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 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譬假设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三、判断“之字在下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答案:一、1动词“到去;37 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指
15、示代词“这;9.的;1011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2.取消句子独立性构造助词“的;14取消句子独立性;5.音节助词;16-17 定语后置标志;1.一种说法为定语后置标志;一种说法为动词“到;19.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这;B助词,宾语提前;.往,到去;D 助词,不译;E 取独;.助词,宾语提前)三、1 动词,可译为“到、往.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副词后,不译 4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构造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例 2 文言虚词练习(其)一、解
16、释以下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8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 童微伺其睡 6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 独其为文犹可识 8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0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 2 问其深,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5.其皆出于此乎?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19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0.
17、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1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2.吾其还也 23 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那么四肢解尽,心犹不死。4 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26 溱与洧,浏其清矣 2.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8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 既其出,那么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二、对以下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那么或咎其欲出者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18、其一富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一样,一样 .一样,不同 C.一样,一样 D 不同,一样 三、判断“其字在下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那么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9 无意偿赵城,那么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假设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那么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
19、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其假设是,那么虽见霰雪纷(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答案:一、14 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它的;第三人称代词,“它;第一人称代词,“我;912 指示代词,“那“那些;13 指示代词,“其中的;145 表示推测、估计的语气,“恐怕、大概;1617 表示祈使的语气,“应当;182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哪里;22 表示商量的语气;3 表示假设,“假设;4 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 表示让步,“尚且;6 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27
20、29 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 在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 表示疑问的语气。二、B他的 其中的 那 那 其中的 他,他们 我,自己 他,他们大概)三、.代词,可译为“他 .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副词,表示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副词,表示推测的语气,可译为“大概 副词,表示祈使的语气,可译为“一定 8 代词,可译为“其中 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1 助词,补足音节,可不译 2 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1 之、其、而、那么、
21、以,是高考中较为常见,也较难的文言文虚词,复习中一定要结合具体的例句认真掌握。2.本讲所提供的例句中有很多是高考考察过的原句,很典型。3 要认真完成后面的试题。一、素材积累:不会感恩的大学生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 、写过一封信,更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襄樊 5 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200年 8 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襄樊 5 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一年多来,局部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3 的人未给资助者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0 写过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
22、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大方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评点:大学生不会感恩,听起来多少有些骇人听闻,但现实生活里,这样的大学生却为数不少。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感恩,是摆在广阔教育者面前的一件大事。同样,通过这件事,我们还需要反思,大学生终究需要怎样的资助?企业家资助别人就一定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吗?感恩文化在今天遇到了新问题。适用话题:感恩 感恩教育 施恩与图报 爱心 二、阅读推荐 红柳的沉默与胡杨的呐喊 张喜林 到新疆考察,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是那些类似异国情调的风土人情,而是生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罕见植物红柳与胡杨。它们是那么的美丽,很难想象大自然有如此的力量把它们造就而
23、成;它们是那么的感人,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如夫妻般相亲相爱;它们是那么的悲壮,在人们的刀斧下一批批死去;它们是那么的崇高,无论生死都在为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作无私奉献。红柳与胡杨是生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结合地带的独特植物,也是绿洲的最后一道防线。沿着新修建的沙漠公路,过了塔里木河,就可以看到与干旱、酷暑和沙暴顽强抗争的红柳与胡杨。红柳的根系很兴旺,能固定大量沙土。因此,但凡有红柳的地方,就有一个个隆起的沙堆,有点儿像坟头;没有红柳的地方,沙土被吹跑,形成了低洼地。可以想象,原来的土地应该是平的,由于植被遭破坏,才形成了今天的一个个沙堆。有些沙堆还真就是坟头,下面埋的是死去的红柳残根。令人难过的是它们
24、并非死于恶劣的气候,而是死于人为的断水与砍伐,许多坟头上还遗留着死去的枯枝和砍伐的痕迹。整个坟地死一般的寂静,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也许坟头下的红柳在默默地哭泣,也许它们在诉说着什么,但上面的沙土把一切都盖住了。那些残存下来的红柳仍在沙堆上顽强地生长,给荒凉的沙漠带来一点美丽和生气。红柳的根系虽然很兴旺,但枝干却很纤细,像在绿洲生长的柳条一样,一枝枝插在沙堆上。柳枝1 米来高,下面淡绿色,上面淡粉色。远看红柳,像美丽的少女身着红袄绿裤,又像漂亮的荷花仙子满面娇羞;近看红柳,却没有普通植物的水灵与娇嫩,而是由一些近似木质的小颗粒不像叶子的叶子构成,以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同红柳一起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
25、是胡杨。与红柳相反,胡杨树高大挺拔,枝干兴旺,像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初见胡杨,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进入了艺术的殿堂,一棵棵胡杨树就像一幅幅油画展现在面前,又像一座座雕塑矗立在眼前,美妙绝伦。再看胡杨,让人感到生命力的震撼和人的渺小。胡杨享有“活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美誉,一个轮回就是 3000 年。可生命力如此顽强的胡杨,同红柳一样,在看似渺小的人类面前,仍然摆脱不了死亡的悲惨命运。据统计,由于塔里木河上游用水过多,已导致下游近 5300万亩胡杨林枯死。站在美丽的胡杨林中,更确切地说,站在死而不倒的胡杨遗体中,看到一棵棵胡杨树仍是那么挺拔,仿佛死不瞑目。它们用枯槁的树枝直指
26、天空,就像挥舞双臂朝天呐喊。为获取生命之水而呐喊,为拯救红柳而呐喊,为恢复生态环境而呐喊。喊声震天,撕人肺腑,催人泪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1 下。据当地人讲,胡杨与红柳是夫妻树,胡杨之所以如此坚强,是因为有红柳这一红颜知己。如果红柳进入坟墓,胡杨也将伤心致死,成为人间的悲剧。红柳和胡杨的惨死将使人们失去保护绿洲的卫士,直接面对沙漠的侵袭,最终成为人类的悲剧。事实上,这种悲剧正在发生,据有关专家推算,在塔克拉玛干数千公里的风沙线上,流动的沙丘正以每年至 10 米的速度向西南和东南方向推进,侵占绿洲。离开了新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红柳与胡杨的影子总在心头缠绕,挥之不去。我对它们的美丽充
27、满了赞叹,对它们的苦难充满了同情,对它们的无私充满了敬仰,对它们的未来充满了担忧。红柳的沉默与胡杨的呐喊以一种独特的美丽诉说着经历的苦难,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死后化作了美丽的蝴蝶,让人感到的不是美感,而是伤感。红柳的沉默与胡杨的呐喊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地球的资源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为人类生存作出奉献的各种物种。如果我们剥夺其他生命生存的权利,就是在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人类最终也会走向死亡。红柳和胡杨的遭遇向人们发出了警示,不要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否那么我们将很快进入它们身后的无边沙漠,土地沙化和沙尘暴都是有力的证据。面对死去的红柳与胡杨,我们该反思些什么呢?面对人们浅薄的生态意识,
28、我们该学会些什么呢?面对西部大开发,我们该做些什么呢?(答题时间:6分钟 一、解释以下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图穷而匕见 余闻而愈悲 5 庄宗受而藏之.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那么失其国 0.诸君
29、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2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那么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对以下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那么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C/D/三、判断“而字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 1 而二螯,否那么,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
30、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5)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四、解释以下句中“那么字的意义和用法。.伐柯伐柯,其那么不远。合散消息,安有常那么。3.作地势,高低九那么。4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5 此那么寡人之罪也。6 口耳之闻那么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7 河出图,雒书,圣人那么之。.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9.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10 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11.今那么来,沛公恐不得有此。2.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3.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
31、么近谀。14 入那么孝,出那么悌。15 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16.欲速那么不达。7.匪鸡那么鸣,苍蝇之声。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那么?陵迟故也?五、以下句中加点的“那么字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两项是(A.项王曰:“赐之彘肩。那么与之一生彘肩 B.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那么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那么接遇宾客,应对诸侯。D.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3 六、判断“那么在文中的意义。“此(1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那么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假设如此,3那么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
32、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那么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5)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范氏6)那么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那么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一、1连词,表承接,“来“就;69 连词,表并列,“和“并且;012 连词,表转折,“却;115 连词,表递进,“而且;68 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 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 连词,表因果,“因而;23 代词,通“尔,“你“你的;4 时间副词词尾,助词。二、C转折连词 修饰连词 顺承连词 递进连词 三、1 连词,表并列关系 2.连词,表假
33、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连词,表递进关系 5.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承接关系 7.代词,通“尔,可译为“你 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慨的语气,可译为“吧“啊 四、12 名词,准那么、法那么;3 名词,等级;45 副词,就是、乃;6 副词,仅仅、只;动词,效法;1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2 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314 连词,就,表并列;1516 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1助词,无实义;18 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呢。五、AEA.就,承接连词;B 乃,就是;.连词,用在比照句中;D 转折连词;E.就,承接连词 六、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连词,表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表达的事、理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 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严密联系,可译为“就“便.连词,表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那么连用,每个“那么字都用在意思相对,构造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6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7 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