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教学主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课时:1 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教材分析:它所编排的位置决定了它的作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属于比的实际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继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又一有关图形变化的内容。教材首先用图片的形式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照相、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图形放大与
2、缩小的特点。学情分析:学生已认识了比和比例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具有学习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普遍认为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这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条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感知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并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即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到的图形形状不变,大小变化的特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评价任务
3、1、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且帮助学生辨析生活中放大与缩小和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的区别,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 2、通过观察比较图片,先帮学生明确表示图形放大的比的意义 3、学生凭借亲历的过程,自然地得出“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就是把这个图形的各条对应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的方法 教学活动过程 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趣导入 整体感知 5 分钟 谈话引入 老师在前几天拍摄了几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课件出示)a、(长城缩小图)看得出拍的是哪个地方吗?(大小看不清)怎么办?(鼠标拖动放大)这两张照片相比,你
4、能发现什么?b、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评价目标一)环节二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3 分钟 探索新知 1、“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 4:1。该如何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呢?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 4:1 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624312放大后图形原图放大后图形:原图长宽2464:11234:1 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 4 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
5、方形长的比是 4:1,宽的比也是 4: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 4:1 的比放大。(板书:按 4:1 的比放大)继续观察:2 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图片,先帮学生明确表示图形放大的比的意义 (评价目标二)环节三 解疑答惑 发现规律 12 分钟 追问:这里的 4: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学生回答)观察一下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比 1 大)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等思维能力 (评价目标三)环节四 拓展延伸 7 分钟 小结: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认识图形的缩小(课件出示)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说出 1:4 的意思。回答题中的所出示的问题。教师用鼠标拖动长方形,使它缩小,用白板中的尺量。让学生再观察,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变化?2、讨论辨析 P25 练一练第 1 题 培养学生的概括等思维能力 (评价目标一)环节五 课堂总结 3 分钟 小结新知: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后进行小结: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培养学生的概括等思维能力 (评价目标三)附: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按 4:1 的比放大 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