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简答题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简答题答案.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财政学简答答案 1 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答: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中的竞争性与排他性划分,社会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则称为私人产品。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并不对其他人同时消费这种产品和服务构成任何影响,也无法独占对这种产品和服务,无法阻止他人对同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私人物品则恰好相反,当某一个人消费某项产品或服务时,其他人就不可能再享受到这项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效用,同时,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组织其他人该项产品或服务。2 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有哪些?答:一般来说,纯公共产品比
2、较适合公共生产与政府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产品只能进行公共产品和唯一由政府提供,换言之,许多公共产品尤其是混合产品也可以由私人生产和市场提供,或者采用私人生产政府提供的方式,或者采用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方式。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点,由市场提供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中,尽管也可以由市场提供,但政府仍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必然要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来实施,所以换言之,公共财政是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和主要来源。3 试述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器)起作用的机制。答:财政收入具有弹性,有收敛经济的作用,而财政支出有扩张经济的作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发挥的作用
3、于经济变化的作用是相反的。经济情况好,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有可能减少,会使过热额经济有所收敛;反之,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有可能增加,会使萧条的经济有所复苏。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自发发生的,不管掌管财政预算的人是否认识或承认它的存在。4 资源配置中政府可能失灵的原因是什么?答:政治失灵是指由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原因:缺乏竞争压力。由于政府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没有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导致政府部门的过分投资,生产出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造成社会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提供
4、的混乱。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不能及时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过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5 试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答:首先,行政管理支出属于公共支出。其次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再次,行政管理支出具有稳定性。最后,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率难以考核。6 试述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答:由于科教文卫支出在短期内并不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因而长期以来将其视为社会消费支出,并主要由财政支出保证。但随着教科文卫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日益增强,也体现出非社会消费性的一面。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经
5、济组织甚至个人都将对科学教育的支出视为一种投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教育支出具有生产性的特征。文化卫生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虽然是以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身体素质为基本目的,但也能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从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考虑,科教文卫并非纯粹的社会消费性支出。7 简述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的特点。答:服务性、公共性、适应性、配套性、规划性、非界限性。8 为什么说税收会成为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答:税收是现代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在世界各国税收都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目前在我国,税收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 90
6、%左右。税收之所以成为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是由公共产品的属性和税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于公共产品的收益和成本补偿均具有不确定性,无法将受益者与补偿对象一一对应,从而无法确定每个社会成员究竟应该承担多大份额公共产品的费用。这就决定全体社会成员所需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只能由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来提供,而政府等公共部门属于非生产部门,一般不会直接创造财富,政府凭借政治权力,选择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税收筹资方式就成为首选。其次税收的固定性又可以保证政府获得连续稳定和充足的财政收入,可及时弥补对公共产品补偿的要求。最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还可以作为政府最有效的财政政策
7、工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等目标。税收的这种经济调控职能加强了它在财政收入主要方式中的地位。9 简述税收中性与税收超额的负担。答: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的效果。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根据税收中性的概念,可把税收的经济效率概括为:政府通过税收制度在把数量既定的资源转移给公共部门的过程中,尽量使用不同税种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扭曲所造成的福利损失或沉重损失最小化。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税收超额负担最小化和尽量增加
8、税收的额外收益。10 纳税人是否就一定是负税人?为什么?答:不一定。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具有直接纳税义务的法人和自然人。负税人则是最终负担税收的法人和自然人。税法上规定具有纳税一屋的人并不一定是负税人。如果最终负担税收的人与税法规定的纳税人一致时,可以说,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反之,纳税人若能将税收转嫁给他人承担,则不是负税人。11 税式支出与税收优惠有何区别?答:税式支出和税收优惠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面。税法中有关放弃税收收入的条款对纳税优惠而采取的一种经济统计方法。但它同时也为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指南。12 直接税与间接税是从什么角度做区分的?答: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可分为直接税和
9、间接税两类。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各种税收。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各种税收。13 试述所得税区别于商品税的特点。答:一、所得税是对纯所得的征税,税负比较公平,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二、所得税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保持中立性,不伤及税本,符合税收的效率原则。三、所得税富有弹性,具有较强的聚财功能,符合税收的财政原则。四、所得税是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的有效工具,符合税收稳定经济的原则。五、所得税在国际交往中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六、所得税计算比较复杂,征税成本较高。14“公债无论采取何种发行方式,它都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请评论这种观点。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发行公债只
10、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使分散的购买力在一定期限内集中到国家手中,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一般不会改变,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其次,公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原则,通过发行公债获取的资金基本上是从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部分,也就是企业和个人闲置不用的资金,将这部分资金暂时集中使用,当然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15 简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意义。答:1、有利于财力统一运作,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2、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可以强化财政预算执行,规范预算单位的财政收支行为,有效预防单位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3、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11、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将事后监督改为全程实时监督。4、规范预算资金的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和监督。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 良好的考试习惯有哪些 同学们:你知道良好的考试习惯有哪些吗?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也许会对你取得好成绩有一定的帮助。一、认真的态度。无论是做作业还是考试,认真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完成质量高的作业或是考试取得成功的关键。二、仔细审题的习惯。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必须认真、仔细,不添字,不漏字。读题时放慢速度,至少连读两遍,理解题意了再开始答题。读题时还要养成边指边读的习惯,能将题目要求逐字逐句地过目、过指、过口、过心,达到手口眼心合一。审题第二步,在读题目要求时,画
12、出重点字词句,然后仔细推敲,以帮助自己准确理解题意。磨刀不误砍工,训练多了,找重点字词的能力肯定会提高。审题第三步就是要观察题型,进行比较、归类、补充。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干扰,有的学生在计算 245、39+71 等类似的题目时,总会不加思索地把答案写成 100。再如解决问题: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秋游,师生 198 人,大客车每辆可乘坐 38 人,面包车每辆可乘坐 12 人,问需要租几辆大客车。很多同学在做这个题目时出错了,把大客车和面包车用上了,其实这里根本用不着算面包车。又如:92-25+15,有很多同学想当然先算 25 加 15 等于 40,然后再用 92 减 40 等于 40。这些现象都说明了
13、思维定势在审题过程中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拿到题目先进行观察,观察题目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跟以前做过的哪些题目类似,应该加以区别,努力消除不利的思维定势。另外审题还要培养认真思考的习惯。特别是解决问题,解答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要学会认真思考。解答解决问题时分三个步骤,即:读题(大致了解题意)分析(从问题出发找相关的数量关系)写(解答),这样就避免了拿到题目,看到数字就解答的坏习惯,大大降低了错误率。三、认真书写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同学在练习中出现错误,并不是完全因为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引起的,而是由于作业习惯不好引起的。如抄错数字、符号,数学书写模糊,数位没对齐等等。所以,一定要端正书写作业的态度。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作图必须用铅笔,连线作图画表格必须用尺子等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四、认真检查的习惯。在做作业或答卷时,有些同学要么漏做题,要么把加法算成减法,要么把题目中的 35 写成 53这些明显是粗心马虎引起的失分,究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养成做题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认真检查,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可避免不该失分的不失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