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冬天来了的优美诗词赏析5篇.docx
《赞美冬天来了的优美诗词赏析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赞美冬天来了的优美诗词赏析5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赞美冬天来了的优美诗词赏析5篇 冬天,有着脱俗的美。校内里茫茫的天、地,一切景物都是白色的。间或点缀着几朵红梅,更觉得独具匠心。无论如何都流露出它那清淡、纯净的主调。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赞美冬天来了的美丽诗词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爱。 赞美冬天来了的美丽诗词赏析1 夜雪 白居易 唐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异,又望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时常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讶:惊异。 衾(q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鉴赏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
2、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饰关山的奇妙本事,赢得古往今来多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调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尝,就会发觉它凝重古朴,清爽淡雅。 这首诗新奇新颖,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态、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获。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别状况动身,跳出人们通常运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示意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
3、汽汲取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寒冷。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突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剧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到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微环节,托出
4、“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宁静,更主要的是表明白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动,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爽,真实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支配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
5、贯的风格。 赞美冬天来了的美丽诗词赏析2 稚子弄冰 杨万里 宋代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银钲 一作: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 译文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注释 稚子:指无趣、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态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自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赏析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干脆描写
6、,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方,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金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这里指铜盆。脱,脱离,取出。晓,早晨。钲(读zhng),锣。说早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锣敲。这是只有儿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慧精灵。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磬(读qng),乐器名,古时常用玉石雕成。悬于架上,以物敲击。这句具体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
7、的冰块玩耍的情景。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奇妙的乐声。无疑,这声音嘹亮悦耳,传得很远。“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致勃勃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声”。意外的状况发生了,诗的发展出现了波折。玻璃,古时指自然的玉类美石。碎地,落在地上摔碎。意思是;儿童手里的冰块突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儿童的心情怎样呢?诗人没有写,但可以想象出,肯定是感到突然,有些缺憾,先是果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几乎同时送到耳朵的声响竟是那样美丽,又个意想不到,或许他会瞬间转忧
8、为喜,兴奋得又蹦又跳了。这最终一句,意外,又合情理。沉甸甸的冰块,用丝线提着,掉下是很自然的冬天地面冻得很硬,冰块又硬又脆,落地摔碎也很简单。但儿童不考虑这些,只顾兴奋地跑呀,敲呀,结果摔碎了。活画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且情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溢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炙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嘹亮。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
9、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欢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动身,描写“脱冰”的动作细微环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观赏其行为细微环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敬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实酣畅。 赞美冬天来了的美丽诗词赏析3 江雪 柳宗元 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全部的山上,飞鸟的身影
10、已经绝迹,全部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由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 l):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独:独自。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孤独,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由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净而宁静,一尘
11、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每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建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唯恐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详细描写的本极简洁,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阔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阔,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赞美 冬天 优美 诗词 赏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