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期末重点个人整理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妇科学期末重点个人整理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妇科学期末重点个人整理版.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绪言*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1.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的功能。形态:未孕的状态下呈前后略扁的倒梨形,壁厚而中空。功能:排出月经,分泌带液;孕育胎儿,发动分娩,娩出胎儿及附属物。2.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子宫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功能:主行月经,分泌带下,种子育胎,发动分娩,排出恶露。3.胞宫为什么是奇恒之府?奇恒是异常的意思。胞宫所以被称为奇恒之府,说明它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脏腑。因其形态 中空似腑,功能藏精似脏,亦藏亦泻,藏泻有时,故说它似脏非
2、脏,似腑非腑,它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 分明,各依其时,充分表现了胞宫功能的特殊性。故为奇恒之府。4.内生殖器是指生殖器官内藏部分,包括阴道,胞宫等。外生殖器是指生殖器官外露部分,包括毛际,阴户,玉门。5.玉门,古称延孔,即阴道口。6.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青春期开始的标志:月经来潮)7.女性的生理特点包括:月经 带下 妊娠 产褥 哺乳 8.月经: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卵巢分泌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三要素:月经周期 21-35 天,平均 28 天 经期 3-7 天,多数为 35 天 经量 30-50 临床记录 1 0 2 0
3、 足 早 流 存 9.绝经:女性生命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称绝经。一般年龄发生在45-55 岁。10.尚有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并月;三个月一潮着,称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着,称 避年;还有终生不潮而能受孕着,称暗经;受孕初期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激经。11.【简答】月经产生的机理:肾气盛,天葵至,任通冲盛,督带调约,协调作用于胞宫,使子宫气血满盈,应时而下。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成熟后,脏腑、天葵、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月经的产生,肾起主导作用,及肝、脾关系尤为密切。12.天葵: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
4、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 物质。13.月经周期节律:月经具有周期性,节律性,是女性生殖过程中肾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规律性变化的体现。行经期:周期第 1-4 天,子宫血海由满到溢,泻而不藏排出经血,月经来潮概是本次 月经的结束,又是新周期的开始的标志,呈现“重阳转阴”特征。经后期:周期第5-13天,指月经干净后至经间前,此期血海空虚渐复,子宫藏而不泻,呈现 阴长的动态变化。经间期:周期第14-15天,也称氤氲之时,或称“的候”,“真机”期(即西医的“排卵期”)。此期间正值两次月经中间,故称之为经间期,是重阴转阳,阴盛阳动之际,正式种 子之的候。经前期:周期第15-28天,即经间期之后,此期阴盛阳
5、生渐至重阳,此时阴阳俱盛,以备种 子育胎。月经周期中四个不同时期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形成了月经周期的月节律。14.带下: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其量适中,无腥臭气,称生理带下,俗称白带。15.妊娠期的生理现象:月经停闭 早孕反映 妊娠滑脉 乳房变化 子宫增大 下腹膨隆 胎动 胎心 胎体 分娩正产现象:见红 阵痛 离经脉 影响分娩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精神因素。产褥期的生理特点:多虚多瘀 产后一周称”新产后”产后一月称”小满月”产后百日称”大满月”16.恶露:是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暗红色的血性恶露,也称红恶露.如果血性恶露持续 10 天以
6、上 仍未干净,应考虑子宫复旧不良或感染。17.妇科病的病因(填空):寒、热、湿邪 情志因素(怒、思、恐)生活因素(房事所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常、跌扑损伤)体质因素 主要病机:1.脏腑功能失调(及肾、肝、脾关系最大)2.气血失调 3.冲任督带损伤 3.胞宫、胞脉、胞络受损 4.肾天葵冲任胞宫轴失调 18.妇科常用的辩证方法:脏腑辨证,气血辨证,辅以冲任督带辨证和胞宫(或子宫)辨证 闻诊:1、听声音 2、听胎心(妊娠 20 周)3、闻气味 切诊:切脉、扪肌肤、扪腹部 常用辩证方法:脏腑辩证、气血辩证,辅以冲任督带辩证和胞宫辩证 19.常用内治法:(简答)调补脏腑 调理气血 利湿祛痰 调理冲任督带
7、调养胞宫 调控肾-天葵-冲任-胞宫轴 月经病 总论 月经病: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间期、经量的病变异常为主症,或伴有月经周期,或于断经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辨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气虚 先期、量少、色鲜、质稠阴虚 先期、量多、色深、质稠血热 后期、量少、色黯、有块血寒 后期、量少、色淡、质稀血虚 先后不定期、色淡黯、质稀肾虚 先后不定期、量少或多、色紫、有块肝郁气滞 量多或少,色黯、有块血瘀 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重在治本以调经。治本:消除病因,平衡阴阳。调经:通过治疗使月经恢复正常。调经之法,重在补肾疏肝健脾,调理气血,冲任。一、月经先期 1、定义: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 7
8、 天以上,甚至 10 余天一行者,且连续两个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先期。2、总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3、证型/病机 治法 方药 阳盛血热 清热养阴、凉血调经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黄柏、白芍、茯苓、熟地、青蒿)肝郁血热 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丹栀逍遥散 阴虚血热 滋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干地、阿胶、白芍、玄参、麦冬、地骨皮)气虚(脾气,肾气)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固阴煎 血热证之阴虚血热 妇科证候: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全身证候:阴虚血热证候。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养阴清热调经。方药: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养阴清热又调经)4、鉴别:经间期出血:发生在月经周期第 121
9、6 天,出血量较少,或表现为透明粘稠的白带中夹有血丝,出血持续数小时或 27 天自行停止。治则:重在调整月经周期,使之恢复正常;或补或清。二、月经后期 1、定义:月经周期延迟,经行错后7 天以上,甚至 35 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2、治疗原则:和血行滞、温经养血,疏通经脉气机 血虚 补血调经 大补元煎 虚寒 温经祛寒,养血调经 大营煎 血寒 温经散寒,行血调经 温经汤 气滞 开郁行气,和血调经 加味乌药汤 痰湿 燥湿化痰,健脾调经 六君子加归芎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定义: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即经行提前或错后 7 天以上,先后不定,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2、病因病机:肝肾功能失常,冲任气血
10、失调,血海蓄溢不循常道。3、治则治法:以疏肝补肾为治本之法。肾虚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肝郁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四、月经过多 1、定义:每次经行血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者,称为月经过多。(总量超 80,且连续两个周期以上)2、病因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3、辩证 气虚 补气固冲、摄血调经 举元煎 血热 清热凉血、止调经血 约营煎 血瘀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失笑散加味 4 鉴别:崩漏:在大量出血时的症状及月经过多相似,但崩漏的出血无周期性,同时伴有出血时间长,淋漓日久不能自止。五、月经过少 1、定义:月经周期规律,月经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缩短至12 天,经血量也少,甚至点滴而下
11、。肾虚 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 血虚 养血调经 滋血汤 痰湿 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二陈加归芎汤 血瘀 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桃红四物汤 六、经期延长 1、定义: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持续时间超过7 天以上,甚至淋漓不净达半月之久,称为经期延长。气虚 补气健脾、止血调经 归脾汤 血热 养血滋阴、清热调经 固经丸 血瘀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桃红四物汤 七、经间期出血 1、在月经间期,出现周期性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2、病机:肾阴虚;湿热;血瘀 3、治则治法:滋肾养血为主。肾阴虚 滋肾养阴、止血调经 两地汤合二至丸 湿热 清热利湿 清肝止淋汤 血瘀 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 八、闭经(月经病
12、第一重点!)1、定义:原发性闭经:女子年龄超过16 岁而无月经来潮者。继发性闭经:月经周期建立后,在正常绝经年龄前,月经停止来潮 6 个月以上者;或月经稀发,按自身原来月经周期计算,停经三个月以上者。2、病机: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实:血瘀气滞;痰湿阻滞。3、治则治法: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古人诊治闭经以血枯、血隔分虚实)肝肾虚损 补益肝肾、养血通经 归肾丸 气血亏虚 补中益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 阴虚血燥 滋阴润燥、益精通经 加减一阴煎 血瘀气滞 活血理气、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滞 健脾除湿、化痰通经 丹溪治湿痰方 附:多囊卵巢综合症()1、病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13、及肾上腺等的内分泌活动异常,导致卵巢长期不能排卵。2、临床表现:闭经、月经稀发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及不孕、多毛、肥胖等症状,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大。肾虚 补肾调经 右归丸 痰湿 化痰除湿,通络调经 苍附导痰丸 气滞血瘀 行气活血,祛瘀通经 膈下逐淤汤 肝经湿热 清热利湿,疏肝调经 龙胆泻肝汤 九、崩漏(月经病第二重点!)1、定义: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尽者称为崩漏。突然大量出血为崩中,日久淋漓不尽为漏下。2、病因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导致月经非时妄行 3、诊断要点:月经的周期,经期及经量发生严重紊乱。月经周期紊乱,常可在停经数周或数月后发生出血,量多如注,暴下不止;或淋漓不断,甚至
14、屡月不净,出血量多,迁延日久者可见贫血症状。4、崩漏需做的检查:妇检;生殖内分泌;B 超;诊刮 5、崩漏及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鉴别:三者以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的改变为主要症状的月经病,但月经先期,经期延长和月经过多症状的发生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但经血能自行停止。崩漏出血没有规律性,出血往往不能自行停止。6、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 由于崩漏发病缓急不同,出血的新久各异,治疗崩漏尚须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是治疗崩漏的紧急措施。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固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互相依存,失血过多,必致气虚,气
15、虚不摄,必致新的出血,暴崩下血,气无所附,可导致血竭气脱的危重症候,故塞流之崩漏治疗的第一步,若出血势急量不减者,宜急症处理。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各种止血药后,待出血量逐渐减少或停止时,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运用清热、补肾、滋肾、益气、健脾、祛瘀等法。复旧:即固本善后,血止后当以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治崩漏三法又不可截然分割,塞流需澄源,澄源当以固本。治崩宜长提固涩,不宜辛温行血;宜养血理气,不可偏于固涩。青春期患者重在补益肾气,固涩冲任;育龄期患者重在疏肝养肝,调理冲任,绝经前后期患者重在滋肾健脾,调摄冲任。7、辩证 血热 清热凉血
16、、止血调经 清热固经汤 肾阳虚 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右归丸 肾阴虚 滋阴益肾、固冲止血 左归丸合二至丸 脾虚 益气健脾、摄血固冲 固本止崩汤去当归,加升麻,乌贼骨,岗秥根 血瘀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通瘀止血汤合失笑散去当归尾,赤芍 十、痛经(月经病第三重点)1、定义: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上腹、阴部,甚则剧痛昏厥,称为通经。原发性通经:生殖道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通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引起的痛经。2、痛经的治疗原则:调理冲任气血 3、分型 气滞血瘀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膈下逐瘀汤 寒凝胞中 阳虚内寒 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金匮温经
17、汤 寒湿凝滞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 气血虚弱 益气补血、和营止痛 圣愈汤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肝肾虚损 益肾养肝、缓急止痛 调肝汤 4、子宫内膜生长于子宫腔以外而引起的病变和症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即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特点:为渐进性、继发性痛经。于月经前 1-2 天出现,月经第一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并持续整个月经期,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并向阴道、会阴、肛门、大腿放射。部分患者有慢性盆腔痛、性交痛。十一月经前后诸证 特点: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其多发生在经前或经期,经行或
18、经后症状逐渐消失。1 经行乳房胀痛 定义:每于行经前或正值经期、经后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鉴别:若乳房有结节或肿块,经后不能消失者,应及乳腺增生症或乳房肿瘤相鉴别。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加麦芽 肝肾阴虚 滋阴养肝、理气活络 一贯煎 2 经行泄泻 脾虚 健脾益气、化湿调经 参苓白术散 肾虚 温肾扶阳、暖土固肠 健固汤合四神丸 肝郁脾虚 疏肝解郁、健脾理肠 痛泻药方加柴胡木香 3 经行浮肿 脾肾阳虚 温肾健脾、化气利水 苓桂术甘汤加补骨脂川芎巴戟天 气滞血瘀 理气行滞、活血化瘀 八物汤加泽兰茯苓皮 4 经行头痛 血虚 养血益气 八珍汤酌加枸杞何首乌 肝火
19、养阴清热,柔肝熄风 杞菊地黄丸酌加苦丁茶夏枯草白蒺藜 血瘀 调气活血,化瘀通络 通窍活血汤 5 经行发热 肝郁化火 疏肝解郁、凉血清热 丹栀逍遥散加黄芩 钩藤 肝肾阴虚 滋阴清热、凉血调经 二地汤加白薇 气血虚弱 益气固表、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瘀热壅阻 养血活血、化瘀清热 血府逐瘀汤去川芎加丹皮 6 经行身痛 血虚 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鸡血藤 血瘀 活血通络、散寒化瘀 趋痛散 7 经行吐衄 肝经郁火 疏肝清热、引血下行 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 滋肾润肺、引血下行 顺经汤 8 经行口糜 阴虚火旺 滋阴补肾、清热降火 知柏地黄汤 胃热熏蒸 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凉膈散 9 经行风疹块
20、 血虚 养血益气、疏风止痒 当归饮子 风热 疏风养血、清热止痒 消风散 10 经行情志异常 肝气郁结 舒肝理气、解郁安神 逍遥散去生姜加柏子仁郁金胆星 痰火上扰 清热涤痰、镇心安神 生铁落引 十二、绝经前后诸症(月经病第四重点)1、涵义:妇女在绝经期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目浮肢肿、皮肤蚂蚁走样感、情志不宁 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2、病因病机:肾虚为致病之本。3、治则治法:平调肾中阴阳,治以益肾宁心为主。4、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
21、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5、诊断: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辅查 肾阴虚 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左归饮加制首乌龟板 肾阳虚 温肾扶阳 右归丸 肾阴阳俱虚 阴阳双补 二至丸+二仙汤+制首乌、生龙骨、生牡蛎 心肾不交 滋肾宁心安神 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去黄芩鸡子黄,加远志莲子心麦冬 带下病(相当重要)1、定义: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广义带下:泛指所有妇科疾病,即经、带、胎、产、杂等多种疾病。狭义带下:妇女阴道内排出的白色或淡黄色稀薄粘稠的液体,绵绵不断而下。2、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
22、3、带下过少指带下量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4、病机:任脉不顾,带脉失约。5、治则:除湿为主。治脾宜运、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固、宜涩;治肝宜疏、宜清;湿热和热毒宜清、宜利 6、阴道炎鉴别表 p185 滴虫性阴道炎带下特点: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念珠菌阴道炎:为凝乳或豆腐渣样的稠厚白带;细菌性阴道炎特点为:带下量多,色白,稀薄均匀,呈腥臭味 老年性阴道炎特点:白带稀薄,淡黄色或血样脓性白带 林并行阴道炎特点:黄色或脓样。脾虚湿困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带汤 肾阳失固 温肾固任、收涩止带 内补丸 阴虚夹湿 滋阴益肾、清热除湿 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 湿热下注 清利
23、湿热止带 止带方 脾虚型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脾虚湿困证。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药:完带汤。湿蕴化热者,治宜清热利湿止带,用易黄汤(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妊娠病(总论最重要!)1、涵义:妊娠期间发生及妊娠相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2、妊娠病的病机:1)孕后阴血下注养胎,易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的生理状态;2)胎儿逐渐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理变化;3)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先天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致胎元不固。3、妊娠病的治则: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及安胎并举。1)分清母病及胎病;2)辨胎之可安及
24、不可安;3)安胎的具体方法以补肾培脾,清热养血为主。4、妊娠病用药注意事项:1)不宜乱投药,用药宜慎重,可用可不用的药当不用。2)不能因怀孕而讳疾忌医,须知“有病则当之”。3)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4)病情确实需要可适当选用,所谓“有故无损,亦无损也”但须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一、妊娠恶阻 1、定义: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恶闻食味,甚则食入即吐。(妊娠早期出现择食、厌食、轻微恶心、头晕倦怠等症状称为早孕反应,不须之类)2、病机:冲脉之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3、治则治法:以调气和冲,降逆止呕为主,用药当固护胎元。4、辩证 脾胃虚弱 健脾
25、和胃、降逆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呕吐痰涎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四君子汤+法夏 陈皮 木香 砂仁 肝胃不和 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橘皮竹茹汤,或加味温胆汤加枇杷叶、竹茹、乌梅 半夏、橘皮、枇杷叶、麦冬、竹茹、赤茯苓、人参、甘草 二、妊娠腹痛(胞阻)1、定义:妊娠期间,小腹疼痛,反复发作,称为妊娠腹痛。2、病机:胞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及异位妊娠已破裂型的鉴别:其一侧少腹剧痛波及全腹,常伴有晕厥或休克。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和反跳痛、肌紧张,患侧尤甚。出血多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B 超,后穹窿穿刺可协助诊断。4、治则治法:养血理气,止痛安胎为主。血虚 补血养血、止痛安胎 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加制首乌、桑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妇科 学期末 重点 个人 整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