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方案》word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沉降观测方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方案》word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新疆段)LXTJ4标段 DK1355+650D1K1370+000段沉降观测方案目 录一、沉降观测范围2二、沉降观测技术依据2三、沉降观测的目的及原则3 四、沉降观测一般技术要求4-7 五、桥梁地段变形观测技术要求8-10 六、路基地段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1-16 七、涵洞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6-17 八、测量频次18-20九、观测标的安装保护要求21 十、数据分析21 十一、人员及测量仪器配置22-23 十二、验收标准 24 十三、沉降观测布置表 25-45一工程范围本段为中铁四局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项目部二工区二项目队施工,管段起讫里程为:DK1355+650D1K1370+00
2、0,正线长14.35km。工程主要包括迁改、路基、桥涵等线下土建工程。桥梁工程共计2.98km,其中:特大桥3座,中桥1座。路基工程共计11.37km,主要地基处理方式有:CFG桩、强夯、重锤夯实、冲击碾压、水泥搅拌桩、挖除换填水泥改良土等。涵洞工程均为箱型涵,共计24座。二技术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 号)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5. 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
3、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 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范(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兰新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1. 铁道部有关规定。三、沉降观测的目的及原则(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2)路基上无碴轨道铺设钱,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3)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
4、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4)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队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5)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6)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面沉降观测为主,具体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观测方案。(7)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
5、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8)过度段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在线路两侧设置地基和路肩观测桩,路堤两侧坡脚埋设水平位移观测桩。四、沉降观测一般技术要求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本管段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4-1规定执行: 表4-1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一等0.30.11.5二等0.50.33.0三等1.00.56.0四等2.01.012.02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1)垂直位移监测网(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
6、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4-2执行:表4-2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一等0.30.070.15n0.2nDS05型仪器,视线长度15m,前后视距差0.3m,视距累计差1.5m。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二等0.50.130.3n0.5nDS05型仪器,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0.30.6n0.8n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四等2.00.71.40n2.0nDS1或DS3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
7、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3.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本管段范围内垂直位移监测按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施测,其监测网布设方法为: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及一般水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根据京津城际沉降观测经验,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按不大于200m布设,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对于连续梁沉降变形观测根据设计要求再进行确定。4.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根据设计院沉降观测方案要求,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
8、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5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的引测沉降观测引用的水准基点,采用精密控制网高程水准点。沉降观测从最近的水准基点引测,引测前应对引用水准基点进行检核,检核采用复测方式进行,将前后相邻的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进行对比,当检测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的差值满足 mm(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距离,单位km)时,可认为拟引测水准基点处于稳
9、固状态。否则应进一步复测,查明原因、消除问题后再进行引测。(2)沉降观测各项限差规定及精度要求1)水准视线长度、视距差及视线高度要求:视线长度每站前后视距差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50m1.0m2.0m0.3m0.4mm0.6mm(3)各项观测精度要求:A每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B每测段往返较差或附合路线允许闭合差:(mm)或(mm)(注:n为测站数;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km计);C沉降观测点相对于水准基点高差中误差1.0mm;(4) 仪器设备要求使用测量精度不低于1mm(每千米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的电子水准仪,直接读数精度为0.1mm,估读精度为0.
10、01mm。水准标尺采用与之配套的条形编码尺,以满足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有关规定要求,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检定。(5)沉降观测水准测量方法沉降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直接测至沉降观测点的支路线法,也可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测至沉降观测点,再闭合至邻近另一水准基点的附合水准路线法。1)支路线法:A、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近、且高差也相近时,可一次置镜测得沉降观测点与水准基点间高差。为避免单次测量可能产生的错误,应变换仪器高双次置镜观测,双次置镜测得的高差值0.7mm时,取两次测量高差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值;当双次置镜
11、测得的高差值0.7mm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B、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远、高差较大,无法一次置镜测得沉降点与水准基点间的高差时,可最多两次置镜测量。为避免单路线测量可能产生的错误,采取往返测测量方式。当往返测的高差差值1.0m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高差值;当往返测的高差值1.0mm时,重测,直至满足要求。2)附合水准路线法:附合水准路线法往返测的高差之差及附合路线闭合差均应小于 mm(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当高差之差或闭合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进行补测,直至满足要求。(6)观测测量操作要求1)沉降观测每测站观测程序及具体要求参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
12、B12897-2006)有关规定执行。2)沉降观测测量时,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后半小时内或其他不宜观测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质量。3)沉降观测记录沉降观测数据和有关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直接记录在观测手簿(纸质)中,仪器自动记录电子文件备用,作为复核。A、手工记录观测手簿。按设计院沉降观测方案规定统一格式(沉降观测记录手簿)执行,要求: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一律用铅笔直接记录于手簿中,文字、数字应清晰工整,不得潦草模糊。手簿中
13、的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对原始记录有错误的数字(只限于米、分米的读数)与文字,应仔细核对后以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出正确的数字和文字,并在备考栏内注明原因。同一测站内不得有两个相关原始数字的连环更改;对作废的连续测站的记录,应以单线划去,并注明重测原因及重测结果记于何处,重测记录加注“重测”二字。B、电子记录应符合相关要求,观测完成后,应对电子记录成果形成硬拷贝。4)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和计算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和计算主要包括:沉降观测手簿的计算;沉降观测成果的质量评定(计算每公里或每测站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沉降观测点每期沉降量、累计沉降量的计算;沉降趋势分析和预测;桥梁铺设时机的评估。五、桥梁
14、观测技术要求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承台及墩身上设置观测标。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1)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沉降观测45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项目部 六、路基观测技术要求.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
15、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个观测断面. .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个观测断面.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沉降板的布设()
16、对路堤填高小于m且压缩层厚度小于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m;()对压缩层厚度大于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m;()其余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断面间距为m;()地面横坡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时,横断面布置两处沉降板,一处位于路基中心,另外一处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布置.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m的路基面处各设根沉降观测桩,观测
17、路基面的沉降.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进行全断面沉降观测时,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10.在路堤填筑前埋设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C2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1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耐磨测头。边桩埋设深度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沉降观测桩:选择20mm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段面通过测量埋设在设计位置,埋设深度不小于.m,桩周.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PVC管)组成
18、.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cm*50cm,厚cm或钢底板尺寸为*cm,厚.cm.()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沉降观测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 观测 方案 word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