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ocx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袁礼斌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 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关注的重点经济问题之一。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然而我认为, 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并不太清楚, 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一、中小企业的界定长期以来, 中小企业是按照企业的规模划分的。建国以后, 我国曾对企业按照规模进行过多次分类。1 962 年, 国家根据企业的职工人数划分企业类型。具体标准为: 职工人数超过30 0 人的企业为大型企业, 在50一3 0 0 0 人之间的为中型企业, 在50 人以下的为小型企业。1978 年, 为了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 国家计委根据
2、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对企业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19 8年, 国家颁发了统一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 并把企业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种, 其中大型和中型又分别被分为两个层次。1 9 9 9 年, 我国又对企业类型进行了重新分类, 仍然保留了四个层次, 根据企业的销售额对企业的分类作了调整。总的说来, 尽管分类标准在不断地变化, 有的是单一标准, 有的是综合标准, 但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的生产要素, 如职工人数、资本规模、资产数量等; 二是生产水平, 如生产能力、产量、销售额等。应该说, 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调整企业分类标准并不奇怪, 也很正常。这是因为, 对企业进行分类主要是出于政府
3、宏观管理的需要。出于不同的目的和管理工作的要一14 一求, 政府可以而且应该对企业进行不同的分类。相反, 如果采用单一不变的划分标准, 反而是不正确的。现在的问题是: 以目前的销售额标准所分类出来的“ 中小企业” 与现在强调要加以扶持并大力发展的“ 中小企业” 这二者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需要区别对待。严格说来, “ 中小企业” 是一种不规范的名称。在政策上采用这一表述, 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 并确定科学的分类标准。我认为对中小企业除了上述按规模分类以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分类角度, 即企业的市场地位。我们现在讨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问题, 应以“ 地位标准” 为主,“ 规模标准”为辅。所谓她位
4、标准”是指根据企业的市场地位对企业进行分类。从这个角度研究企业问题, 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事实: 即规模大的企业往往容易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如果他们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就会形成垄断。这显然对市场运行和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从保护竞争、维护市场的角度看,一定要使中小企业占有一定的比重。只有这样, 才会有有效的市场竞争, 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 即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和保护。可见, 从理论上讲, 谈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 其真正的含义是扶持、发展在市场上由于规模原因而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而绝不是泛泛地指扶持和发展一般的中小规模企业。事实上美国、西欧
5、等重视中小企业发展, 主要是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 相应地他们对“ 中小企业” 的理解也主要侧重“ 地位标准” 。例如, 美国19 5 3 年颁发的中小企业法规定, “ 凡是独立所有和经营, 并在某事业领域不占支配地位的企业, 均属中小企业” 。与规模标准相比, 地位标准难以量化。规模可以设定具体的数量标准, 地位则难以具体、准确地加以衡量。根据产业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可以利用产业集中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进行量化。但这样做仍有两个具体的困难: 一是行业内部的情况十分复杂,而且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点, 如有的是寡头垄断行业, 有的接近完全竞争行业, 有的是有一家或几家主导厂商的行业, 情况各
6、不一样, 因而难有统一的标准; 二是产业集中度、市场占有率等都是事后指标。由于市场是不断变化的, 企业在一个时期的地位很可能与另一时期大不一样, 产业的竞争结构也经常变化, 因此这些指标只能衡量前段时期的产业情况, 而不能完全代表下一阶段产业状况,这两个指标不象规模指标那样稳定。也正因为如此, 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界定通常采用质、量相结合的办法, 即在定性地分析企业的市场地位的基础上, 结合规模来界定中小企业。例如, 美国在规定小企业必须是“ 在某事业领域不占支配地位” 的前提下, 同时规定了规模标准, 制造业中雇员5 0 人以下、批发业中年销售额5 0 0 万美元以下、零售和服务业中雇员50
7、 人以下及年销售和营业额10万美元以下、建筑业近3 年营业额50 万美元以下的, 划为小企业。这当中, 质的因素是基础性的, 这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和界定中小企业, 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市场上的企业总是在不断发展的, 但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并不完全一样, 有时甚至大相径庭。就中小企业而言,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规模不断扩张, 逐步由中小企业发展为大企业; 二是规模基本维持不变, 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组织创新等手段, 稳定市场占有率, 保持较高的利润率; 三是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 企业逐步萎缩, 直到破产倒闭。可见, 现在是中小企业并不意味着将来仍然是中小企业。其政策含义是: 扶持和保
8、护中小企业是就一类企业而言的, 而不是对具体的、个别的企业而言的。二、中小企业能不能解决失业问题为什么中小企业在一夜之间受到如此礼遇, 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对象? 对这个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回答得十分明确。他在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改革9 )一文中比较具体地论述了中国目前发展中小企业的重大意义。主要意思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问题是由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形势, 特别是失业率明显增加的就业形势造成的。学术界还有许多论文、著作涉及到这一问题。综合地讲, 理由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 1) 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主力军; ( 2) 提供就业机会, 吸纳剩余劳动力; (3) 推动技术创新; (4)
9、扩大产品出口。这些分析都是从中小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的, 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 是对现实的一种概述性的总结。但细究下去, 我认为这里有逻辑上的漏洞。下面仅以就业问题为例来说明。人们普遍认为, 中小企业能吸纳下岗职工。事实上, 这也是我国目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直接动因。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从理论上讲, 在资本规模一定的情况下, 失业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技术水平, 或者说取决于资本的有机构成。技术水平越高, 单个职工所推动的资本规模就大, 因而总资本所吸收的劳动力就越少; 相反, 如果技术水平很低, 每个劳动力所能占用的资本量就较少, 因而一定量的资本就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可
10、见, 技术进步越快, 失业问题就会越严重。对于这一趋势, 美国学者、华盛顿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 里夫金曾做过深入研究。他在工作的终结(T he End of W o r k ,19 95) 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即技术创新和面向市场的力量将把我们推向一个接一15 一近没人工作的世界。他分析了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 或者说是“ 技术的两面性” , 认为技术创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 还会导致失业率的增加, 使社会变成“ 没有工人的世界” 。里夫金指出, “ 一个多世纪以来, 经济上的习惯看法是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廉价产品的
11、供应, 这又反过来促进购买力, 扩大市场, 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一中心论点为世界上的每一个工业化国家提供了制定经济政策的可操作的理论依据。它的逻辑现在正导致空前水平的技术性失业和消费者购买力的大幅度下降, 以及导致其规模和持续时间均难以预测的世界范围内的萧条幽灵的出现。” 这种逻辑的产生是“ 由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巨大好处最终会以更为廉价的产品、更大的购买力和更多的工作机会的形式渗入到工人大众中去的观点, 在19 世纪初法国的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Je an Ba Pt ist S Sa y )的著作中就已出现。” 里夫金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资料, 说明工人被技术所替代。美国1
12、 9 7 9 一19 92 年, 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提高了35 % , 而就业工数减少巧%。由上可见, 决定失业和就业的力量主要是技术创新和技术水平, 这与企业的规模并无必然联系。事实上, 企业的规模大小完全是由另外的因素决定的。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企业的边界是由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决定的。如果市场交易成本比企业内部管理成本高, 则企业规模就会扩大; 如果市场交易成本比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低, 则企业就会缩小规模, 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尽管失业人数增加会压低劳动力的价格, 降低工资成本, 从而会影响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力量对比关系, 进而影响企业的适度规模, 但总体
13、而言, 这种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决定企业边界的主要力量仍然来自技术创新。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市场交易的形式和成本, 而且也改变企业内部一1 6 一的组织结构。在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中, 企业往往会不断地进行内部调整,以适应新技术。这些调整包括裁减劳动力、改变内部管理结构、重新配置内部权力布局等。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脑对人脑的替代已经出现。适应这种形势,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界开始了新一轮的企业改革浪潮。这一轮改革的重点是企业的“ 重新设计” (R e 一e 眼in e rin g )。据有关资料估计,全世界约有2 乃的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这一轮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企业组织
14、适应电脑。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取消传统的管理层次、压缩工种分类、建立工作小组、培训多面手员工、简化生产和分配流程、简化行政管理等。其结果是劳动力的大规模削减, 特别是中层管理队伍, 企业规模小型化。不少学者估计, 这轮企业改革将使一个公司减少40 % 以上的工作岗位, 在某些特定的公司中可能会达到75 % , 约有80 % 的中层管理岗位会被取消。上述分析说明, 中小企业本身并不具备吸收劳动力就业的天然优势。事实上, 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 都主要受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技术进步在导致失业的同时, 也促使企业规模小型化。中小企业就业比重的增加, 并不说明它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具有优势, 而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中小 企业发展 几个 基本理论 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