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设计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设计三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设计三篇_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构造示意图的涵义;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分和联系; 力量培育: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拟,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学问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构造亲密相关。 教学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
2、和抽象思维力量的培育,离子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的微观想象力量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哪些? 新课引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除了分子和原子以外,还有一种粒子是离子。 什么是离子?它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要讨论原子的构造。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3、板书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叙述在含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一样,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不同的运动区域叫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此向外类推,分别叫二、三、 学生答复: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分子和原子 学生倾听 留意想象 集中精力,积极思索 复习稳固旧学问 通过设问,激发求知欲 这方面的学问学生缺乏,教师讲解要具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设问多个电子又是如何分布在电子层上的呢? 叙述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4、为2n2个(n为电子层数); 电子总是从内层依次向外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提问核外电子的排布如何表示呢? 提问下面是氧原子构造示意图请说出它的涵义。 练习1、写出核电荷数为1、11、17的原子构造示意图。 2、写出以下三组原子的构造示意图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He、Ne、Ar 金属元素的原子:Na、Mg、Al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C、N、p、S 观看分析引导各组对原子构造示意图进展观看比照,分析争论,找出各类原子构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构造的关系。 总结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构造,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
5、,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响。 学生计算:第一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12=2 其次层:222=8 作好笔记 学生看书答复: 原子构造示意图 看图分析答复: 小圆圈表示原子核,+8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请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在下面写。 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写三组原子的构造示意图。 各组分析争论后沟通结果: 第一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只有氦原子为2个); 其次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 第三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或等于4个 学生简单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 培育阅读力量 让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培育学问的运用力量 培育动手力量 培育协作精神
6、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电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问题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画出Na、Cl原子构造示意图 提问 Na、Cl原子构造稳定吗? 简单得电子还是简单失电子?数目呢? 要求学生画出Na、Cl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示意图 提问它们得失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 叙述当原子得失电子后,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相等,即正负电荷不能抵消,会带有电荷,此时该原子就叫离子。 离子即是带电荷的原子,依据所带电荷的性质,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 提
7、问原子用符号是怎样表示的? 那么离子又怎样表示呢? 离子符号的写法: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 学生答复: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学生答复:不稳定 Na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Cl原子易得到1个电子它们才都到达8电子稳定构造。 8 依据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的关系可分析出会带正电荷、负电荷 学生答复:用元素符号 从上面的总结中学生可以分析得出。 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思索问题 依据原子不显电性的原理分析得出 稳固复习元素符号的
8、学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练习写出铝离子的构造示意图及符号。 叙述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可形成化合物。如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因此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提问离子与原子有什么区分和联系? 布置作业教材p78页 学生上台演板 倾听 学生分析总结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若消失错误可准时订正,若无错误则可增加信念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 板书设计 课题3 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由于电子的能量不
9、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七层。 2原子构造示意图 氧原子构造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8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构造,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响。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10、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二、离子的形成 (1)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三、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三篇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怀学生学习的过程。小编预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熟悉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试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试验及试验分析,把握二氧化
11、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力量目标 学习通过试验熟悉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试验探究力量。 情感目标 培育学生从生活视角观看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熟悉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加环境爱护意识。 教学建议 学问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依据试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试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看,与学生争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详细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行燃
12、性和与水反响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行燃性和一般状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响,学生并不生疏。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响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渐渐上升,什么缘由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夫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
13、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消失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生疏。无论呼入的新奇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学问,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学问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学问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熟悉。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生疏。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拟熟识的物质
14、。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识的学问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念,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展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学问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试验对学生形成学问的重要作用。试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力量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学问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拟熟识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学问。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试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学问的重要作用。利用试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依据学校状况(生源、试验条件)不同,采纳开放程度不同的试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
15、性质。 实行小组争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完毕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试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试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开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熟悉更清晰。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试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响打下良好根底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由于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
16、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消失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日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假如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现】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始终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看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刚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
17、大,因此,难于集中。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假如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形状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试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答复后,教师归纳) 【板书】1.一般状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应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缘由
18、)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枯的深井等处肯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争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试验,假如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响: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看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
19、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常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响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打算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很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汲取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
20、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把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熟悉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 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通过试验探究,培育学生动手试验力量和观看分析力量。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定量试验,探究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论沟通,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育学生分析及推理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合作学习中培育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育学生勤于思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
21、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熟悉化学反响之后,是对化学反响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根底,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试验探究熟悉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预备 1、在课前就进展试验分组,将试验力量强和试验力量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试验小组。 2、布置每个试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试验方案进展
22、探讨,对试验内容和如何进展试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 、试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试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试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觉 学生验证明验、探究沟通 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 学问活用、小结反应。 以试验为主,让学生在试验探究中体验,在发觉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纳“观看、 试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争论 、分析、练习 、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把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试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试验探究的讨论方法。 四、组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
23、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试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莫非物质从世界上消逝了?化学反响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试验探究、引导发觉) 试验探究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试验 引导1。称量时天平应留意调平;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局部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留意观看试验现象和天平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与化学反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响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叙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平用于试验,用定量的试验法讨论*分解与合成中
24、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觉简史。 (第3步验证明验、探究沟通) 提问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究竟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假如你们根据学案上的四个试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展试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教师刚刚所演示试验的结论是否一样? 教师巡察指导 提问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一样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试验不胜利的缘由在哪里? 设问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试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冲突? 追问请同学们争论可实行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响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现出电解水
25、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索化学反响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状况 (第5步学问活用、小结反应)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展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发?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试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试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看试验 分组沟通、争论,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的猜测有: 参与反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与反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
26、与反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看、听讲、思索 小结天平最终还是保持平衡,参与反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试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响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响;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响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试验小组任选两个进展试验探究。试验前,小组内争论学案上的试验步骤后进展试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试验现象及试验数据。并依据所做试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试验后小组内沟通争论 分析与沟通针对试验中消失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缘由,组外沟通试验体会。
27、 学生沟通学生思索、争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由于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响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转是由于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响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假如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展试验,杜绝反响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平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响。 学生观赏动画 学生分析、沟通、发言 归纳化学反响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反响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定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根底题及提高题 学生沟通 激
28、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忙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明验打下根底。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学好化学的信念。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讨论发觉,从而感觉科学探究的神圣,同时培育学生的动手试验力量,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沟通,让学生在试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胜利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气氛。 利用试验中消失的问题情境,准时进展分析,在质疑、争辩、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试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熟悉,进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力量,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现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
29、丰富的联想,能更简单的理解质量守恒的缘由,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学问内化、熟悉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识的典型生活阅历动身,运用宏观现象帮忙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已经熟悉了物质发生的不*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
30、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究竟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确实特别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当留意形象直观,帮忙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异的化学世界的探究兴趣,熟悉到化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
31、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试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稳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绽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试验,虽然试验是在试验台上完成的,但是许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许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会消失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集中的试验,他们通过观看品
32、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测。接着我会确定他们的猜测,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看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看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展。 接下来我将帮忙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
33、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缘由。之后通过分析试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详细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推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共性质,我会通过演示试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依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测,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集中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测。 由于氨分子集中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纳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展。通过试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集中、水
34、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熟悉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异。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许多天,引发学生思索: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稳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学问来解释,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怀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终,我会请学生答复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答复学到了
35、哪些学问,也可以答复学习的感受。 最终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索,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学问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终说一下我的板书,依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学问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解度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学问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2.过程与方法(1)
36、学习观看、分析试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2)学习通过试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熟悉冲突双方在肯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教学工具【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肯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沟通答复】转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力量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
37、力量也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讨论物质的溶解力量。【活动与探究1】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参加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参加KN03都到达饱和状态。比拟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争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拟二者的溶解力量?2.向40g20C水中参加NaCl,向100g20C水中参加KN03,都到达饱和状态。比拟它们溶质的量,争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拟二者的溶解力量?3.向100g20C水中参加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参加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拟二者溶解的量,争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拟出二者的溶解力量?【归纳总结】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力量(即溶解度)的
38、要素:在肯定温度下;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溶液为饱和状态;单位为g。固体的溶解度:在肯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肯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溶液为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提出问题】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常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课件展现】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课件展现】教材p36表9-1【分析小结】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
39、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查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争论答复相关问题。【归纳总结】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推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状况,可以比拟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1.溶解度的三种状况:(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如KN03。(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减小,如Ca(0H),。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40、是:温度。【提出问题】我们讨论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课件展现】1.展现教材p38争论,并答复有关问题。2.烧开水时,锅底有许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白什么?【沟通答复】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练习争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学生活动】利用所学学问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争论答复。课后小结【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
41、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课后习题【布置作业】完本钱课时对应练习,并提示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1)熟悉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讨论和科学试验的方法,观看,记 录。分析试验现象。(2)学习采纳比照的方法熟悉对一样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2)树立进展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2)熟悉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熟悉溶液。(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教学工具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 、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 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教学过程学习情境展现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