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五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五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一 2、通过观看各种物体,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外形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预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调皮,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出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
2、上挂着一条尾巴。” 调皮说:“我发觉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快乐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得意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确实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由于观看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需全面观看这个物体,学会观看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物体吧。(板书课题:观看物体)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教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外形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认真观看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教师手拿盒子,
3、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教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看角度不同 那大家认真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转变观看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看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看同一个玩具,告知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局部,并且思索: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局部一样吗? (教师巡察,指导学生观看物体)
4、 刚刚我们已经观看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知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看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看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觉了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观看的角度不同,观看结果不同(齐读) 小嬉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嬉戏,猜猜它是什么自由争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怀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看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其次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三、练习稳固(课本67
5、页) 1、军事博物馆进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教师巡察,然后集体订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看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嬉戏,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借助一样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依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名称。 2、经受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拟简洁。 教学难
6、点: 能正确娴熟地进展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预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爱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特别奇妙,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蔽着许多数学学问呢,我们今日就来一起讨论隐蔽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看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觉了什么? 学生沟通自己的发觉。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沟通依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依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
7、=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索:魔术师假如变得串数更多呢?比方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教师有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觉教师的错误后帮忙找出写错的缘由。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拟简便呢? 4、小组合作沟通,制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索,然后在小组内沟通。 全班沟通。 学生叙述自己制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拟每种写法的优点。 5、引入乘法。 85=40或58=40 熟悉乘法各局部的名称、意义和读法。 引导学生观看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
8、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沟通。 师生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一样加数,另一个因数是一样加数的个数。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从加号到乘号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拟简便。 三、练习拓展,稳固新知。 练习1:依据魔术师的表演把写出的加法算式改写出乘法算式。 练习2:查找生活中的乘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拟简便。 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乘法的初步熟悉已经学完,也为学生作了相应的检测,总体来说还可以,但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
9、方,有很多同学对乘法的意义理解还不透彻,如7个6相加,有些同学列式为6+7.而求8+8+8+8+8+8+8+8的和是多少,有些同学列式为88。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题目解决不够好,(1)一星期有7天,3个星期有( )天。 (2)我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6小时,一周(过双休)在校学习时间大约是( )小时。这两个题目可以说是拔高的题目,仍有大局部的同学做对了,但也有教师讲解完还是不明白的同学,还需多进展生活实践类题目的指导。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在
10、建立长度概念的根底上,培育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力量 重点、难点 在建立长度概念的根底上。 培育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力量。 教学预备 厘米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一根长5厘米的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拟常用,而且较简单让学生熟悉。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熟悉。 为了培育学生观看、比拟、分析、抽象的力量,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小方块,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用这个小方块做了些什么事情吗? (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每次测量物体长短都用这样的小方块一个一个去摆太麻烦,有什么其他工具可
11、以测量物体的长短吗?(尺) 为了精确、便利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创造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沟通,尺上的刻度是统一规定的。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熟悉厘米。 (1)看一看。 将小方块的边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发觉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长度与小方块边相等。) 这个小方块,他的一边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课题)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教师出示实物图钉和手指,通过测量,学生清晰地看到并体会到1厘米的直观表象,学生练习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熟悉厘米尺。 我们使用的这种尺每大格都有1个数字,由于这些数字都
12、以厘米作为计量单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熟悉,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很多学问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学问储藏状况。) 2、用厘米尺量。 (1)说一说。 厘米尺上1、2、3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让学生依据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总结:从0到1有1个大格表示有1厘米,从0到2有2个大格表示有2厘米 (通过观看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熟悉直尺,熟悉1厘米的长度。) (2)
13、比一比。 依据刻度比划出9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长度。 (3)量一量。 取出纸条,量一量他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汇报结果和测量方法,有两类策略,教师表达后让学生找出最优化策略。(1、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这时纸条右端对着5,表示5厘米。2、把纸条对准刻度,看占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分析:第2中数格子太麻烦,1要简洁。 (给学生供应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展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展实际测量,培育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4)总结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师要提示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 质疑:假如“0”刻度与纸条左端不对齐,会消失什么状况? 右
14、端所指数字与纸条实际长度不符合。 三、练习稳固。 (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严密地联系起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把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娴熟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力量和检查力量,培育学生的分析推断力量。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应消失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娴熟度和精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
15、,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知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当怎样做? 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忙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察。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察。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16、。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沟通。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爱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日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五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1)初步熟悉单位“米”,帮忙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忙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问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争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争论法。 教学预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量比拟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学问。 (板书:熟悉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熟悉“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熟悉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存运用,拓展延长 (1)推断(对的打错的打) 铅笔长15米。() 课桌高70米。() 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