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10篇).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10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10篇)高中化学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讨论物质组成、构造、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需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查找到缘由。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构造,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构造,进而深入熟悉物质的组成和构造,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究物质的神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根底。 二、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2、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熟悉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力量目标: 提高同学们区分概念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构造的讨论,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熟悉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构造的学问,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拟简单承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学问。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六、课前预备: 学生学习预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预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
3、怀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现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现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构造亲密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一样。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构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打算。 (1)原子的电性
4、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全部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高中化学教案 篇2 学问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分。 力量目标: 1培育学生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力量,更突出的是要培育学生在试验根底上的分析力量和思维
5、力量。 2利用试验和数据的结合,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拟力量和分析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试验的分析讨论,培育学生沿着“问题试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拟熟识,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熟悉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索。教材一开头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留意力一下子带到要争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试验试验72、试验73和试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
6、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忙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试验72,学生应当了解: (1)要推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需确定“肯定温度”和“肯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确实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熟悉之后,就能比拟简单理解:当溶质溶解到达它的限度时(假如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别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推断是否到达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连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看到的宏观现象作为推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推断溶液已达饱和,又肯定要以“肯定温度”和“
7、肯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试验73和试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转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表达必需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上升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绽开争论。 2为了消退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特地表达。 通过试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推断方法,来辨别
8、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分,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争论时肯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肯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到达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试验、边分析、过争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试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育学生分析思维力量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拟力量。 高中化学教案 篇3 重点: (1)建立
9、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分。 难点: 利用试验和数据结合,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拟力量和分析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展更深一步的讨论,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试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参加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 提问:在试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转变?水的量是否转变?这个试验说明白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看试验供应了肯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试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试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参加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
10、,边参加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看试验并答复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在肯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在肯定量的溶剂里,能连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肯定要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试验73。试验74,并思索以上问题。 目的:培育学生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力量。 学生活动分析争论并总结该试验。 教师活动参加争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当温度确定、
11、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经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试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参加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看现象。 学生活动观看试验及所列数据,试推断正误。 目的: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拟力量和分析思维力量。 (投影)供应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
12、: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推断: (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定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肯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肯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推断: 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在肯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参加少量硝酸钾,假如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
13、和溶液。 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肯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转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肯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肯定不能连续溶解硝酸钾。 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旧是饱和溶液。 高中化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缘由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试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峻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以下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
14、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推断以下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展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试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 试验现象 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熟悉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缘由 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削减空气污染的方法 工业三废的回
15、收与处理 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高中化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把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力量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把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展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许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根底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响,及与二氧化碳的反
16、响。同时,还简洁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响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响,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试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试验给学生以感性学问,然后再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加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终的家庭小试验,具有探究和设计试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
17、的学习兴趣和培育力量。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响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纳了比照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拟中学习,对所学学问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学问,也有利于他们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学问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学问来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展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试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试验做适当的改良,如试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试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响的试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看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响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试
18、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试验来引入。 2.运用比照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看和试验的根底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加。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自学力量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严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进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
19、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展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例如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响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响,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现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看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试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试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观看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看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
20、性质。 Na2O、Na2O2与水反响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争论 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依据所学学问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响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试验Na2O2溶于水后 作有色织物的漂白试验,有色织物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化学 教案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