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pdf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数学知识宝典 知识归纳 第 1 章 数与式 第 1 节 实 数 知识点 内容 实数的分类 按定义分错误!按正负分正实数正有理数负有理数 0负实数正无理数负无理数 数轴(1)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2)特征:数轴上表示的实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右大左小)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a 的相反数是a,0 的相反数是 0);(2)a,b 互为相反数 ab0;(3)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0 除外)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绝对值(1)几何意义: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2)|a|a(a0),a(a0);(3)|a|0 倒数(1)a
2、 与1a(a0)互为倒数;0 没有倒数;(2)a,b 互为倒数 ab1 实数的 大小比较(1)数轴上表示的实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2)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 0,正数大于负数;(3)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4)比较无理数的方法:估算法;平方法;作差法等 实数的运算法则 实数的 加法(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0;一个数同 0 相加,仍得这个数(4)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3、实数的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减法 实数的乘 除法(1)两数相乘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除;(2)除以一个数(不等于 0),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3)任何数与 0 相乘,积为 0;0 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 0 的数都得0(4)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 b)ca(bc);分配律:a(bc)abac 实数的 乘方(1)aaa n 个 aan;(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3)任何数 a 的偶次幂均为非负数 实数的 混合运 算顺序(1)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遇到括号,则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2)同级运算
4、,应从左到右进行运算 第 2 节 代数式、整式与因式分解 知识点 内容 代数式 由数、表示数的字母和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组成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 整式的概念 单项式 由数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相乘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单项式 多项式 由几个单项式相加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多项式 同类项 多项式中,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整式的运算法则 合并同类 项法则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去括号 法则(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2)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
5、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幂的运算 同底数 幂的乘 法法则 amanamn(m,n 都是正整数)幂的乘 方法则(am)namn(m,n 都是正整数)积的乘 方法则(ab)nanbn(n 是正整数)同底数幂 的除法 amanamn(a0,m,n 为整数)零指数幂 a01(a0)负整数 指数幂 ap1ap(a0,p 是正整数)整式的加减 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乘法 单项式 单项式(1)系数相乘;(2)同底数幂相乘;(3)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单项式 多项式 m(ab)mamb 多项式 多项式(ab)(mn)amanbmbn 乘法公式 平方差 公式(ab)(ab)a2b2
6、 完全平 方公式(ab)2a22abb2 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 单项式(1)系数相除;(2)同底数幂相除;(3)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 单项式(abc)mambmcm(m0)因式分解 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常用方法(1)提公因式法:mambmcm(abc);(2)公式法:a2b2(ab)(ab);a22abb2(ab)2 注意(1)因式分解要分解到最后结果不能再分解为止;(2)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互为逆变形 第 3 节 分 式 知识点 内容 分式 概念 形如AB(A,B 都是整式,且 B 中含有字母,B0)的式子叫做分式;分子和分母没有公
7、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注意(1)当 B0 时,分式AB无意义;(2)当 B0时,分式AB有意义;(3)当 A0,且 B0 时,分式AB0 分式的基本性质 基本性质(1)ABAMBM(M0);(2)ABAMBM(M0)变号法则(1)ABAB(A)B;(2)ABABAB 分式的约 分和通分(1)约分(可化简分式):ambmab;(2)通分(可化为同分母):ab,cdadbd,bcbd 注意: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各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约分的关键是确定分式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式 分式的运算 加减法(1)同分母时,acbcabc;(2)异分母时,abcdadbcbd 乘除法 和乘方(1)乘法:abcda
8、cbd;(2)除法:abcdadbc;(3)乘方:banbnan(n 为正整数)分式的混 合运算(1)首先观察分子、分母能否分解因式,若能,就要先分解因式后约分;(2)注意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合理应用一般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若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同级运算要从左往右运算 第 4 节 二次根式 知识点 内容 平方根 如果 x 的平方等于 a,那么 x 就是 a 的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 正数的正平方根叫做它的算术平方根,0 的算术平方根是 0 立方根 如果 x 的立方等于 a,那么 x 就是 a 的立方根 二次根式 概念 形如 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非负性(1)被开方数是非
9、负数,即 a0;(2)二次根式的值是非负数,即 a0 最简二 次根式(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2)被开方数中不含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性质(1)(a)2a(a0);(2)a2|a|a(a0),a(a0);(3)ab a b(a0,b0);(4)abab(a0,b0)二次根式的运算 加减法 先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乘除法(1)a b ab(a0,b0);(2)abab(a0,b0)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与有理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第 2 讲 方程与不等式 第 1 节 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知识点 内容 等式的基 本性质 性质 1:若 ab,则 acbc;性质 2:
10、若 ab,则 acbc 或acbc(c0)一元一 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 1 二元一次 方程(组)常用解法:(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方程(组)的 实际应用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题;(2)设未知数;(3)列方程(组);(4)解方程(组);(5)检验;(6)(6)作答 第 2 节 分式方程 知识点 内容 分式方程 的解法 一般步骤:(1)去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3)验根;(4)结论 分式方程的 实际应用 列分式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审题;(
11、2)设未知数;(3)列分式方程;(4)解分式方程;(5)检验:检验所求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所列分式方程的解;检验所求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目的实际意义;(6)作答 第 3 节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 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 解法(1)开平方法;(2)配方法;(3)公式法;(4)因式分解法 求根公式 xb b24ac2a 根的 判别式 b24ac 根的判别 式与方程的根之间的关系(1)b24ac0 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b24ac0 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b24acbc,acbc;一元一次不等式 内容 定义 不等号的两边都是整式,而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
12、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的不等式 解集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 解法 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 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定义 一般地,由几个含同一未知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一组不等式 解集 组成不等式组的各个不等式的解的公共部分就是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常见不等式组的解集 不等式组(ab)解集 数轴表示 口诀 xa xb xb 大大取大 xa xb xa 小小取小 xa xb axb 大小小大 中间找 xa xb 无解 大大小小 取不了 不等式(组)的实际应用 列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审、设、找、列、解、验 第
13、 3 讲 函数及其图象 第 1 节 函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 知识点 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 定义 在平面内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几何意义 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 M 与有序实数对(x,y)是一一对应的 各象限内 点的坐标 特征 坐标轴 上的点 的特征(1)P(x,y)在横轴上 y0;(2)P(x,y)在纵轴上 x0;(3)P(x,y)既在横轴上,又在纵轴上 x0,y0 点到坐标 轴的距离 点 M(a,b)到 x 轴的距离为|b|,到 y 轴的距离为|a|点与点之 间的距离(1)点 M1(x1,y),M2(x2,y)之间的距离 为|x1x2|;(2)点 M1(x,y1),M2
14、(x,y2)之间的距离 为|y1y2|坐标平面 内点的平 移规律(1)点 M(a,b)沿 x 轴正方向平移 n 个单位得到点 M1(an,b),沿 x 轴负方向平移 n 个单位得到点 M2(an,b);(2)点 M(a,b)沿 y 轴正方向平移 n 个单位得到点 M1(a,bn),沿 y 轴负方向平移 n 个单位得到点 M2(a,bn)平面直角坐标系 点的对称 点坐标(1)点 P(x,y)关于 x 轴对称的点 P1的坐标为(x,y);(2)点 P(x,y)关于 y 轴对称的点 P2的坐标为(x,y);(3)点 P(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 P3的坐标为(x,y)函数 常量、变量 在一个过程中,
15、固定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称为变量 概念 在某个变化过程中,设有两个变量 x,y,如果对于 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那么就说 y 是 x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 函数 自变量的 取值范围(1)使函数关系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2)一般原则:整式为全体实数;分式的分母不为零;开偶次方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表示法 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第 2 节 一次函数 知识点 内容 一次函数 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 ykxb(k,b 都是常数,且 k0)叫做一次函数特别地,当 b0时,一次函数 ykxb 就成为 ykx(k 为常数,k0),叫正比例函数
16、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k,b 的 符号 图象 经过象限 图象走势 y 随 x 的变 化情况 k0 b0 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图象从左 到右上升 y 随 x 的增 大而增大 b0 经过第一、三象限 b0 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k0 b0 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图象从左 到右下降 y 随 x 的增 大而减小 b0 经过第二、四象限 b0 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一次函数 的图象与 坐标轴的 交点坐标(1)交点坐标:一次函数 ykxb(k0)的图象与 x 轴的交点是bk,0,与 y 轴的交点是(0,b);(2)正比例函数 ykx(k0)的图象恒过点(0,0)确定一次 函数表达 式的条件 一次函数需要
17、两个点的坐标;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点的坐标(除原点外)待定系数法 确定一次函 数的表达式(1)设:设函数表达式为 ykxb(k0);(2)代:将已知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3)解: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 k 与 b 的值,得到函数表达式 一次函数与 二元一次方 程组的关系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的横、纵坐标 一次函数与 一元一次不 等式的关系(1)ykxb(k0),xbk,y0;xbk,y0;(2)ykxb(k0;xbk,y0 第 3 节 反比例函数 知识点 内容 反比例函 数的概念(1)形如 ykx(k 为常数,且 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 x 是自变量,y 是关于
18、 x 的函数,自变量 x 的取值不能为 0;(2)另外两种形式为 yk1x(k0)和 kxy(k0)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k 的符号 图象 经过象限 y 随 x 变化的情况 k0 图象经过第 一、三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k0)向下(ab2a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当 xb2a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当 xb2a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当 xb2a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最值 有最小值,y最小4acb24a 有最大值,y最大4acb24a 系数 a,b,c 和 图象的关系 a a 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当 a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
19、 a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b a,b 的符号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 a,b 同号时,对称轴在 y 轴左边;当 a,b 异号时,对称轴在 y 轴右边;当 b0 时,对称轴为 y 轴 c c 的符号决定抛物线与 y 轴的交点在正半轴或负半轴或原点 当 c0 时,抛物线与 y 轴的交点在y 轴的正半轴上;当 c0 时,抛物线经过原点;当 c0 时,抛物线与 y 轴的交点 y轴的负半轴上 抛物线与 x 轴的交 点的个数 b24ac0,有两个交点;b24ac0,有一个交点;b24ac0,没有交点 用待定系数 法求二次函 数的表达式(1)已知抛物线上的三点,选一般式 yax2bxc(a0);(2)已知
20、顶点或对称轴、最大(小)值,选顶点式 ya(xh)2k(a0);(3)已知抛物线与 x 轴的两个交点,选交点式 ya(xx1)(xx2)(a0)二次函数的 平移与表达 式的关系 yax2的图象 向左(h0)或向右(h0)平移|h|个单位ya(xh)2的图象 向上(k0)或向下(h0)平移|k|个单位ya(xh)2k 的图象 二次函数的 综合运用(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次函数,并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2)二次函数综合几何图形,要充分抓住几何图形的特点并结合二次函数图 象的特点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二次函数综合动点问题,要弄清楚在动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动中求静才
21、能有效解决问题 第 4 讲 图形的认识 知识点 内容 线 直线的基本事实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线段的基本事实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角 余角的概念 1290 则1 与2 互为余角 补角的概念 12180则1 与2 互为补角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的概念 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而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相交线 垂线的概念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垂线的性质 性质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一条而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性质 2:连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
22、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与 判定之间的关系(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注意(1)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平行线的基本事实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定理及推论(1)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2
23、)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段相等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 命题、定理、证明 命题的结构(1)条件;(2)结论 真假命题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逆命题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每个命题都有它的逆命题,但每个真(假)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假)命题 定理 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逆定理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被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就叫它是原定理的逆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
24、互逆定理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证明 要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条件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包括推论),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反证法 在证明一个命题时,先假设命题不成立,再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矛盾,或者与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矛盾,从而得出假设命题不成立是错误的,即所求证的命题正确的证明方法 第 5 讲 三角形 第 1 节 三角形 知识点 内容 三角形的 稳定性 三角形三提哦啊变的长度确定时,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被确定 三角形的三 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 的内角 三角形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初中 数学 知识点 总结 归纳 大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