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法常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历法常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下面我与您共享日月年岁、阴阳合历、纪年法、四时、分至和节气、月建、纪日法、纪时法等内容。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一、日月年岁 古人常常的视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改变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 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分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二、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
2、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改变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它既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回来年基本
3、相符,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合阴、阳历冲突的历法,所以叫阴阳合历。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和今日运用的农历,都是这种阴阳合历。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三、纪年法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根据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起先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占星家还依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后世还有干支纪年法。下面分别叙述。 a. 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旁边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木星)由西
4、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次星次。假如某年岁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其次年岁运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纪为;岁在玄枵;,其余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有;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事实上岁星并不是12年绕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略微多一点,渐积至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状况叫;超辰; b.太岁纪年法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旁边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其支配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比照如下表: 十二次 十二辰 1.星纪 丑 2.玄枵
5、 子 3.诹訾 亥 4.降娄 戌 5.大梁 酉 6.实沈 申 7.鹑首 未 8.鹑火 午 9.鹑尾 巳 10.寿星 辰 11.大火 卯 12.析木 寅 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识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很不便利。为此,古代的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它和真岁星;南辕北辙,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依次相一样,并用它来纪年。太岁是汉书•天文志的叫法,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依据汉书•天文志记载的战国时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运行到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其次年岁星运行到玄
6、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 此外古人还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12个年份取了特地名称,如摄提格、单阏等,对应如下表: 太岁年名 太岁位置 岁星位置 摄提格 寅(析木) 星纪(丑) 单阏 卯(大火) 玄枵(子) 执徐 辰(寿星) 诹訾(亥) 大荒落 巳(鹑尾) 降娄(戌) 敦牂 午(鹑火) 大梁(酉) 协洽 未(鹑首) 实沈(申) 涒滩 申(实沈) 鹑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鹑火(午) 阉茂 戌(降娄) 鹑尾(巳) 大渊献 亥(诹訾) 寿星(辰) 困敦 子(玄枵) 大火(卯) 赤奋若 丑(星纪) 析木(寅) 单阏音chan2 yan1, 执徐音zhi2 chu2
7、 牂音zang1 涒音tun1 屈原离骚中有;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是太岁年名里的摄提格,孟陬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月寅日;。 但要留意,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纪年里的;寅;年,而是指太岁在寅(析木)之年。 也许在西汉年间,历法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外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其次年。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自西汉太初元年就起先运用了。 尔雅记载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列表如下: 岁阳 十干 阏逢 甲 旃蒙 乙 柔兆 丙 强圉 丁 著雍 戊 屠维
8、 己 上章 庚 重光 辛 玄黓 壬 昭阳 癸 旃音zhan1 黓音yi4 太岁与十二辰的对应如下: 太岁年名 十二辰 摄提格 寅 单阏 卯 执徐 辰 大荒落 巳 敦牂 午 协洽 未 涒滩 申 作噩 酉 阉茂 戌 大渊献 亥 困敦 子 赤奋若 丑 有时这些年名可用干支来表示,阏逢摄提格为甲寅年,旃蒙单阏为已卯年。创制这些名字是为了表示岁星逐年所在方位的,但后来发觉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所以就废而不用,而改用干支纪年了。但后人还有用这些古年名的,是依据当年的干支来比照的,已经失去了这些年名的原来意义了。如司马光资治通鉴176卷陈纪十下注:;起阏蒙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这是说从甲辰到戊申
9、共五年。 c.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据说最早应用于西汉,到了东汉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干支纪年,始终到今日仍在运用。有些史*载西汉以前的干支纪年,是后人推算出来的。(见纪日法)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四、四时 我国古代历法把一历法年分为四时,现在叫四季,每季三个月,有闰之季四个月。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 时是跟历法月走的,同天体运转规律没有干脆关系。我国古代史书中凡提到月份时总是冠以时名,所以读古书时必需了解这一点。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历法 常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