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课件第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原理课件第一章.ppt(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章 绪 论 第第1 1章章 绪绪 论论 1.1 通信的发展通信的发展 1.2 通信的概念通信的概念 1.3 通信系统通信系统 1.4 信息论基础信息论基础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第 1 章 绪 论 1.1 通信的发展通信的发展 1.1.1 1.1.1 通信发展简史通信发展简史 人类自存在以来,就总是要进行思想交流和消息传递的。远古时代的人类用表情和动作进行信息交流,这是最原始的通信方式;后来,人类在漫长的生活中创造了语言和文字,进一步实现了语言和文字的信息交流。除此之外,人类还创造了许多信息传递方式,如古代的烽火台、金鼓、锦旗,航行用的信号灯等,这些都是
2、解决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进入19世纪后,人们开始试图用电信号进行通信。下面在表11中列出一些与通信相关的历史事件,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掌握通信发展的概貌。第 1 章 绪 论 表表1-1 与通信相关的历史事件与通信相关的历史事件 第 1 章 绪 论 表表1-1 与通信相关的历史事件与通信相关的历史事件 第 1 章 绪 论 1.1.2 1.1.2 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电缆通信是最早发展起来的通信技术,它用于长途通信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通信中占有突出地位。在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发展之前,电话、传真、电报等各用户终端与交换机的连接全靠市话电缆。电缆还曾是长途通信和国际通信的主要手段,
3、大西洋、太平洋均有大容量的越洋电缆。据1982年的统计,我国公用网长途线路总长为18万余公里,其中90为明线。目前,同轴电缆所占的比例已上升到三分之一左右。电缆通信中主要采用模拟单边带调制和频分多路复用(SSBFDM)方式。国际上同轴电缆每芯最高容量可达13 200路(或6路广播电视),我国沪杭、京汉广同轴电缆干线可通1800路载波电话。自从数字电话问世以来,各国大力发展脉冲编码调制时分多路信号在同轴电缆中的基带传输技术,数字电话容量可达4032路。第 1 章 绪 论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窄带时分多址(TDMA)和窄带码分多址(CDMA)数字接入技术,已形成的国家和地区标准
4、有欧洲的GSM系统、美国的IS-95系统、日本的PDC系统。我国主要采用的是欧洲的GSM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区域内制式的统一,覆盖了大中小城市,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移动通信终端的普及,移动用户数量成倍地增长,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如全球漫游问题、系统容量问题、频谱资源问题、支持宽带业务问题等。第 1 章 绪 论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向未来个人通信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让我们关注其发展态势,迎接它的到来。目前,我国电话网的规模和技术层次均有质的变化,已初步建成了以光缆为主,微波、卫星综合利用,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多网并存
5、,覆盖全国城乡,通达世界各地,大容量、高速度、安全可靠的电信网。第 1 章 绪 论 1.2 通通 信信 的的 概概 念念 1.2.1 1.2.1 通信的定义通信的定义通信(Communication)就是信息的传递,是指由一地向另一地进行信息的传输与交换,其目的是传输消息。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传递消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各种各样的通信方式中,利用“电”来传递消息的通信方法称为电信(Telecommunication),这种通信具有迅速、准确、可靠等特点,且几乎不受时间、地点、空间、距离的限制,因而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第 1 章 绪 论 1.2.2 1.2.2 通信的分类通信
6、的分类1.1.按传输媒质分类按传输媒质分类按消息由一地向另一地传递时传输媒质的不同,通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有线通信,另一类称为无线通信。所谓有线通信,是指传输媒质为导线、电缆、光缆、波导、纳米材料等形式的通信,其特点是媒质能看得见,摸得着。所谓无线通信,是指传输媒质看不见、摸不着(如电磁波)的一种通信形式。通常,有线通信亦可进一步再分类,如明线通信、电缆通信、光缆通信等。无线通信形式较多,常见的有微波通信、短波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散射通信等。第 1 章 绪 论 2.2.按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分类按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分类凡信号的某一参量(如连续波的振幅、频率、相位,脉冲波的振幅、宽度、位置等
7、)可以取无限多个数值,且直接与消息相对应的,称为模拟信号。模拟信号有时也称连续信号,这个连续是指信号的某一参量可以连续变化(即可以取无限多个值),而不一定在时间上也连续这里指的某一参量是指我们关心的并作为研究对象的那一参量,绝不是仅指时间参量。当然,对于参量连续变化、时间上也连续变化的信号,毫无疑问是模拟信号,如强弱连续变化的语言信号、亮度连续变化的电视图像信号等都是模拟信号。第 1 章 绪 论 3.3.按工作频段分类按工作频段分类根据通信设备的工作频率不同,通信通常可分为长波通信、中波通信、短波通信、微波通信等。为了比较全面地对通信中所使用的频段有所了解,下面把通信使用的频段及主要用途列入表
8、1-2中,仅作为参考。第 1 章 绪 论 表表 1-2 通信使用的频段及主要用途通信使用的频段及主要用途 第 1 章 绪 论 通信的中工作频率和工作波长可互换,公式为(1-1)式中,为工作波长;f为工作频率;C为电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速度,通常认为C=3108 m/s。第 1 章 绪 论 4.4.按调制方式分类按调制方式分类根据消息在送到信道之前是否采用调制,通信可分为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所谓基带传输,是指信号没有经过调制而直接送到信道中去传输的通信方式;而频带传输是指信号经过调制后再送到信道中传输,接收端有相应解调措施的通信方式。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的详细内容,将分别在第4章和第5章中论述。表
9、1-3列出了一些常用的调制方式,供读者参考。第 1 章 绪 论 表 1-3 常用的调制方式 第 1 章 绪 论 1.2.3 1.2.3 通信的方式通信的方式1.1.按消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分类按消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分类通常,如果通信仅在点对点之间进行或一点对多点之间进行,那么,按消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不同,通信的工作方式可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及全双工通信。所谓单工通信,是指消息只能单方向进行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如图1-1(a)所示。单工通信的例子很多,如广播、遥控、无线寻呼等。这里,信号(消息)只能从广播发射台、遥控器和无线寻呼中心分别传到收音机、遥控对象和寻呼机上。第 1 章 绪 论 图1-
10、1 按消息传送的方向和时间划分的通信方式(a)单工方式;(b)半双工方式;(c)全双工方式 第 1 章 绪 论 2.2.按数字信号排序分类按数字信号排序分类在数字通信中,按照数字信号排列的顺序不同,可将通信方式分为串序传输和并序传输。所谓串序传输,是指将代表信息的数字信号序列按时间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在信道中传输的通信方式,如图1-2(a)所示;如果将代表信息的数字信号序列分割成两路或两路以上的数字信号序列同时在信道上传输,则称为并序传输,如图1-2(b)所示。第 1 章 绪 论 图1-2 按数字信号排序划分的通信方式(a)串序传输方式;(b)并序传输方式 第 1 章 绪 论 3.3.按通信网络形
11、式分类按通信网络形式分类通信的网络形式通常可分为三种:两点间直通方式、分支方式和交换方式,如图1-3所示。第 1 章 绪 论 图1-3 按通信网络形式划分的通信方式(a)两点间直通方式;(b)分支方式;(c)交换方式 第 1 章 绪 论 直通方式是通信网络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形式,终端A与终端B之间的线路是专用的;在分支方式中,它的每一个终端(A,B,C,N)经过同一信道与转接站相互连接,此时,终端之间不能直通信息,而必须经过转接站转接,此种方式只在数字通信中出现;交换方式是终端之间通过交换设备灵活地进行线路交换的一种方式,即把要求通信的两终端之间的线路接通(自动接通),或者通过程序控制实现消息交
12、换,即通过交换设备先把发方来的消息储存起来,然后再转发至收方,这种消息转发可以是实时的,也可是延时的。第 1 章 绪 论 分支方式及交换方式均属网通信的范畴。无疑,它们和两点间直通方式相比,还有其特殊的一面。例如,网通信中有一套具体的线路交换与消息交换的规定、协议等,其中既有信息控制问题,也有网同步问题等,尽管如此,网通信的基础仍是点与点之间的通信。因此,本书只把注意力集中到点与点之间的通信上,而对网通信只限于基础知识介绍。第 1 章 绪 论 1.3 通信系统通信系统 1.3.1 1.3.1 通信系统的模型通信系统的模型通信的任务是完成消息的传递和交换。以点对点通信为例,可以看出要实现消息从一
13、地向另一地的传递,必须有三个部分:一是发送端,二是接收端,三是收发端之间的信道,如图1-4所示。第 1 章 绪 论 图1-4 通信系统的模型 第 1 章 绪 论 1.3.2 1.3.2 模拟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我们把信道中传输模拟信号的系统称为模拟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通常也称为模型)可由一般通信系统的模型略加改变而成,如图1-5所示。第 1 章 绪 论 图1-5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第 1 章 绪 论 1.3.3 1.3.3 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1.1.数字频带传输通信系统数字频带传输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消息或信号具有“离散”或“数字”的特性,从而使数字通信具有许多特
14、殊的问题。例如,前面提到的第二种变换,在模拟通信中强调变换的线性特性,即强调已调参量与代表消息的模拟信号之间的比例特性,而在数字通信中则强调已调参量与代表消息的数字信号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第 1 章 绪 论 另外,数字通信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第一,数字信号传输时,信道噪声或干扰所造成的差错,原则上是可以控制的。这是通过所谓的差错控制编码来实现的。于是,就需要在发送端增加一个编码器,而在接收端相应地需要一个解码器。第二,当需要实现保密通信时,可对数字基带信号进行“扰乱”(加密),此时在接收端就必须进行解密。第三,由于数字通信传输的是一个接一个按一定节拍传送的数字信号,因而接收端必须有一个与发送
15、端相同的节拍,否则就会因收发步调不一致而造成混乱。另外,为了表述消息内容,基带信号都是按消息特征编组形成的码组,于是,在收发之间一组组的编码的规律也必须一致,否则接收时消息的真正内容将无法恢复。在数字通信中,称节拍一致为“位同步”或“码元同步”,而称码组一致为“群同步”或“帧同步”,故数字通信中还必须有“同步”这个重要环节。第 1 章 绪 论 图1-6 点对点的数字频带传输通信系统模型 第 1 章 绪 论 2.2.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与频带传输系统相对应,我们把没有调制器/解调器的数字通信系统称为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其模型如图1-7所示。图1-7 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模型
16、 第 1 章 绪 论 3.3.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通信系统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通信系统上面论述的数字通信系统中,信源输出的信号均为数字基带信号。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信号(如语音信号)为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要实现模拟信号在数字系统中的传输,则必须在发送端将模拟信号数字化,即进行A/D转换;在接收端需进行相反的转换,即D/A转换。实现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的通信系统模型如图1-8所示。第 1 章 绪 论 图1-8 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通信系统模型 第 1 章 绪 论 1.3.4 1.3.4 数字通信的主要优点和缺点数字通信的主要优点和缺点 1.1.数字通信的主要优点数字通信的主要优点(1)抗干扰、抗
17、噪声性能好。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传输的是数字信号。以二进制为例,信号的取值只有两个,这样发送端传输的以及接收端需要接收和判决的电平也只有两个值:为“1”码时取值为A,为“0”码时取值为0。传输过程中由于信道噪声的影响,必然会使波形失真。在接收端恢复信号时,首先对其进行抽样判决,再确定是“1”码还是“0”码,并再生“1”、“0”码的波形。因此,只要不影响判决的正确性,即使波形有失真也不会影响再生后的信号波形。而在模拟通信中,如果模拟信号叠加上噪声,即使噪声很小,也很难消除。第 1 章 绪 论 数字通信的抗噪声性能好还表现在微波中继(接力)通信时,它可以消除噪声积累。这是因为数字信号在每次再生后,只
18、要不发生错码,它仍然像信源中发出的信号一样,没有噪声叠加在上面。因此,中继站再多,数字通信仍具有良好的通信质量,而模拟通信中继时只能增加信号能量(对信号放大),不能消除噪声。第 1 章 绪 论(2)差错可控。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差错),可通过纠错编码技术来控制。(3)易加密。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相比,它容易加密和解密。因此,数字通信的保密性好。(4)易于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由于计算机、数字存储、数字交换以及数字处理等现代技术飞速发展,许多设备、终端接口均采用数字信号,因此极易与数字通信系统相连接。正因为如此,数字通信才得以高速发展。第 1 章 绪 论 2.2.数字通信的主要缺点数字通信
19、的主要缺点数字通信相对于模拟通信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缺点:(1)频带利用率不高。数字通信中,数字信号占用的频带较宽。以电话为例,一路数字电话一般要占据约2060 kHz的带宽,而一路模拟电话仅占用约4 kHz的带宽。如果系统传输带宽一定的话,模拟电话的频带利用率要高出数字电话515倍。第 1 章 绪 论(2)需要严格的同步系统。数字通信中,要准确地恢复信号,必须要求接收端和发送端保持严格同步。因此,数字通信系统及设备一般都比较复杂,体积较大。随着数字集成技术的发展,各种中、大规模集成器件的体积不断减小,加上数字压缩技术的不断完善,数字通信设备的体积将会越来越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通信
20、的两个缺点也越来越显得不重要了。实践表明,数字通信是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第 1 章 绪 论 1.4 信信 息息 论论 基基 础础 1.4.1 1.4.1 信息的度量信息的度量“信息”(information)一词在概念上与消息(message)的意义相似,但它的含义却更具普遍性、抽象性。信息可被理解为消息中包含的有意义的内容;消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消息的内容可统一用信息来表述。传输信息的多少可直观地使用“信息量”进行衡量。第 1 章 绪 论 传递的消息都有其量值的概念。在一切有意义的通信中,虽然消息的传递意味着信息的传递,但对接收者而言,某些消息比另外一些消息的传递具有更多的信息。例如,
21、甲方告诉乙方一件非常可能发生的事情,“明天中午12时正常开饭”,那么比起告诉乙方一件极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明天中午12时有地震”来说,前一消息包含的信息显然要比后者少些。因为对乙方(接收者)来说,前一事情很可能(必然)发生,不足为奇,而后一事情却极难发生,听后会使人惊奇。这表明消息确实有量值的意义,而且,对接收者来说,事件愈不可能发生,愈会使人感到意外和惊奇,则信息量就愈大。正如已经指出的,消息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量度消息中所含的信息量值,必须能够用来估计任何消息的信息量,且与消息种类无关。另外,消息中所含信息的多少也应和消息的重要程度无关。第 1 章 绪 论 由概率论可知,事件的不确定程度可
22、用事件出现的概率来描述,事件出现(发生)的可能性愈小,概率愈小;反之,概率愈大。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得到:消息中的信息量与消息发生的概率紧密相关,消息出现的概率愈小,消息中包含的信息量就愈大,且概率为零时(不可能发生事件)信息量为无穷大,概率为1时(必然事件)信息量为0。第 1 章 绪 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消息中所含信息量与消息出现的概率之间的关系应反映如下规律:(1)消息中所含信息量I是消息出现的概率P(x)的函数,即 I=IP(x)(1-2)(2)消息出现的概率愈小,它所含信息量愈大,反之信息量愈小,即 P=1时 I=0P=0时 I=第 1 章 绪 论(3)若干个互相独立事件构成的消息,其
23、所含信息量等于各独立事件信息量的和,即 可以看出,I与P(x)间若满足以上三点,则它们有如下关系式:(1-3)信息量I的单位与对数的底数a有关:a=2 单位为比特(bit,或b);a=e 单位为奈特(nat,或n);a=10 单位为笛特(Det)或称为十进制单位;a=r 单位称为r进制单位。第 1 章 绪 论【例1.1】试计算二进制符号等概率和多进制(M进制)等概率时每个符号的信息量。解解:二进制等概率时,即P(1)=P(0)=1/2M进制等概率时,有 P(1)=P(2)=P(M)=1/M(M进制单位)=lbM(bit)第 1 章 绪 论【例1.2】试计算二进制符号不等概率时的信息量(设P(1
24、)=P)。解解 P(1)=P,故P(0)=1-P,则 可见,不等概率时,每个符号的信息量不同。第 1 章 绪 论 1.4.2 1.4.2 平均信息量平均信息量 平均信息量等于各个符号的信息量乘以各自出现的概率之和。二进制时:把P(1)=P代入,则 第 1 章 绪 论 下面计算多个信息符号的平均信息量。设各符号出现的概率为 则每个符号所含信息的平均值(平均信息量)为 第 1 章 绪 论 由于平均信息量同热力学中的熵形式相似,故通常又称它为信息源的熵,平均信息量的单位为bit/符号(比特/符号)。当离散信息源中每个符号等概出现,而且各符号的出现为统计独立时,该信息源的信息量最大。此时最大熵(平均信
25、息量)为 第 1 章 绪 论 例例1.3 设由5个符号组成的信息源,其相应概率为 试求信源的平均信息量I。解解 5个符号等概率出现时 第 1 章 绪 论【例1.4】一信息源由4个符号A、B、C、D组成,它们出现的概率为3/8、1/4、1/4、1/8,且每个符号的出现都是独立的。试求信息源输出为CABACABDACBDAABDCACBABAADCBABAACDBACAACABADBCADCBAABCACBA的信息量。解解:信源输出的信息序列中,A出现23次,B出现14次,C出现13次,D出现7次,共有57个。则出现A的信息量为 第 1 章 绪 论 出现B的信息量为 出现C的信息量为 出现D的信息
26、量为 第 1 章 绪 论 该信息源总的信息量为 I=30.11+28.35+27.72+21.18=107.36(bit)每一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为 上面计算中,我们没有利用每个符号出现的概率来计算,而是用每个符号在57个符号中出现的次数(频度)来计算的。第 1 章 绪 论 实际上,用平均信息量公式(1-5)直接计算可得 总的信息量为 I=571.90=108.30(bit)可以看出,本例中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有差异的,原因就是前一种方法中把频度视为概率来计算。当信源中符号出现的数目m时,则上两种计算方法结果一样。当57个符号等概率出现时 第 1 章 绪 论 1.5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
27、标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1 1.5.1 一般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一般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有有效性、可靠性、适应性、保密性、标准性、维修性、工艺性等。从信息传输的角度来看,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系统最主要的两个性能指标,通信技术和理论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围绕着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有效性是指要求通信系统高效率地传输消息,即以最合理、最经济的方法传输最大数量的消息。第 1 章 绪 论 可靠性是指要求通信系统可靠地传输消息。由于存在干扰,因此系统收到的与发出的消息并不完全相同。可靠性是一种量度,用来表示收到消息与发出消息的符合程度。因此,可靠性决定于系统抵抗干扰的能力,
28、就是说,决定于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一般情况下,要增加系统的有效性,就得降低可靠性,反之亦然。在实际中,常常依据实际系统要求采取相对统一的办法,即在满足一定可靠性的指标下,尽量提高消息的传输速率,即有效性;或者在维持一定有效性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第 1 章 绪 论 1.5.2 通信系统的有效性指标通信系统的有效性指标 1.1.码元传输速率码元传输速率R RB B码元传输速率通常又可称为码元速率、数码率、传码率、码率、信号速率或波形速率,用符号RB来表示。码元速率是指单位时间(每秒钟)内传输码元的数目,单位为波特(Baud),常用符号“B”表示(注意,不能用小写)。例如,某系统在2
29、s内共传送了4800个码元,则系统的传码率为2400B。数字信号一般有二进制与多进制之分,但码元速率RB与信号的进制数无关,只与码元宽度Tb有关。(1-7)第 1 章 绪 论 通常在给出系统码元速率时,有必要说明码元的进制,多进制(N)码元速率RBN与二进制码元速率RB2,在保证系统信息速率不变的情况下可相互转换,转换关系式为 RB2=RBNlbN(B)式中,N=,k=2,3,4 (1-8)第 1 章 绪 论 2.信息传输速率信息传输速率信息传输速率简称信息速率,又可称为传信率、比特率等。信息传输速率用符号表示。是指单位时间(每秒钟)内传送的信息量,单位为比特/秒(bit/s),简记为b/s或
30、bps。例如,若某信源在1秒钟内传送1200个符号,且每一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为1(bit),则该信源的=1200b/s或1200 bps。因为信息量与信号进制数N有关,因此,也与N有关。第 1 章 绪 论 3.Rb与与RB之间的互换之间的互换在二进制中,码元速率RB2同信息速率Rb2在数值上相等,但单位不同。在多进制中,RBN与RbN之间数值不同,单位亦不同。它们之间在数值上有如下关系式:(1-9)在码元速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二进制信息速率Rb2与多进制信息速率RbN之间的关系为(1-10)第 1 章 绪 论【例1.5】已知二进制数字信号在2min内共传送了72 000个码元,(1)问其码元速
31、率和信息速率各为多少?(2)如果码元宽度不变(即码元速率不变),但改为八进制数字信号,则其码元速率为多少?信息速率又为多少?解解:(1)在260s内传送了72 000个码元 第 1 章 绪 论(2)若改为八进制 第 1 章 绪 论 4.频带利用率频带利用率频带利用率指的是传输效率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关心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还要看在这样的传输速率下所占用的信道频带宽度是多少。如果频带利用率高,说明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高,否则相反。频带利用率的定义是单位频带内码元传输速率的大小,即 (1-11)第 1 章 绪 论 频带宽度B的大小取决于码元速率RB,而码元速率RB与信息速率有确定的关系。因此,频
32、带利用率还可用信息速率Rb的形式来定义,以便比较不同系统的传输效率,即 (1-12)第 1 章 绪 论 1.5.3 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指标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指标(1)码元差错率码元差错率Pe简称误码率,它是指接收错误的码元数在传送总码元数中所占的比例,更确切地说,误码率就是码元在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用表达式可表示成(1-13)第 1 章 绪 论 2.信息差错率信息差错率Pb信息差错率Pb简称误信率,或误比特率,它是指接收的错误信息量在传输的信息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或者说,它是码元的信息量在传输系统中被丢失的概率,用表达式可表示成 第 1 章 绪 论(3)误码率和误信率之间的关系误码率和误信率之间
33、的关系对于二进制而言,误码率和误比特率显然相等。而M进制信号的每个码元含有n=lbM比特,并且一个特定的错误码元可以有(M-1)种不同的错误样式。其中恰好错i比特的错误样式有个。假设这些错误样式以等概率出现,则当一个码元发生错误时,在n个比特中错误比特所占比例的数学期望值等于(1-15)第 1 章 绪 论 所以,当M大时,误比特率等于(1-16)在某些通信系统中,例如在采用格雷(Gray)码的多相制系统中,错误码元中仅发生1比特错误的概率最大。这时,近似地有:(1-17)第 1 章 绪 论 4.误字率误字率Pw误字率Pw指接收的错误字数在传输的总字数中所占的比例。若一个字由k比特组成,每比特用一码元传输,则误字率等于 第 1 章 绪 论 例例1.61.6已知某八进制数字通信系统的信息速率为12 000 b/s,在接收端半小时内共测得错误码元有216个,试求系统的误码率。解解 已知Rb8=12 000 b/s 则系统误码率:第 1 章 绪 论 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定要把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条件搞清楚,如果不细心,此题容易误算出 的结果。另外还需强调的是,如果已知条件给出码元速率和收端出现错误的信息量,则同样需注意速率转换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