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及其他食品加工技能综合实训完整版.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调味品及其他食品加工技能综合实训完整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味品及其他食品加工技能综合实训完整版.ppt(1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调味品及其他食品加工技能综调味品及其他食品加工技能综合实训合实训谢谢 骏骏 编著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一章第一章 调味品加工技能综合实训项目调味品加工技能综合实训项目实训项目一实训项目一 酱油加工技能综合实训酱油加工技能综合实训一、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概念概念】酱油又称“清酱”或“酱汁”,是以富含蛋白质的豆类和富含淀粉的谷类及其副产品为主要原料,在微生物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并经浸滤提取的调味汁液。【酱油的分类酱油的分类】1.酱油按生产工艺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2.酱油按食用方法分为烹调酱油和餐桌酱油。【原辅用料及主要作用原辅用料及主要作用】原料选择应具有蛋白质含量较高、碳水化合物
2、适量;无霉变、无异味;价格低廉、争取综合利用等特点。1.蛋白质原料:黄豆、青豆、黑豆、豆粕、豆饼、蚕豆、豌豆、花生饼、葵花子饼等。豆粕是大豆先经适当的热处理(一般低于100),调节其水分到8%9%,轧扁,然后加入有机溶剂浸泡或喷淋,提取油脂后,去豆粕中溶剂(或用烘干法)得到的。豆饼是大豆用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一般呈片状颗粒,有时有小部分结成团块。蛋白质原料的主要作用是:(1)酱油中氮素成分及鲜味的主要来源;(2)形成酱油色素的主要原料之一。2.淀粉质原科:小麦、面粉、麸皮等。淀粉质原料的主要作用是:(1)酱油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2)形成酱油香气、色素的主要原料之一。3.酶制剂:分为单
3、一菌种和多菌种。传统使用的酶制剂是沪酿3.042米曲霉菌株。多菌种是在使用沪酿3.042米曲霉的同时,强化蛋白酶,补充液化酶。【原辅用料及主要作用原辅用料及主要作用】4.食盐增加咸味,与谷氨酸结合构成酱油的鲜味,防止腐败的作用。食盐要求氯化钠含量高、颜色白、杂质少,最好使用优级盐或一级盐,卤汁含量少。5.水凡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均可作为酱油生产用水。但是水中不宜含有大量的铁、镁、钙等物质。6.辅料及添加剂(1)食用着色剂:红曲色素、焦糖色素等。(2)鲜味剂:氨基酸类(如-谷氨酸钠等)和核糖核苷酸类(如51-肌苷酸二钠、51-鸟苷酸二钠等)两类。(3)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尼泊金
4、乙酯或维生素K丙酯等。【制曲时曲料的生化变化制曲时曲料的生化变化】制曲是酱油生产中的关键工序。制曲过程就是在曲料上接入种曲,使米曲霉在最适条件下大量生长繁殖,同时分泌大量酶系的过程。因此制曲过程的本质是生产各种酶的过程。制曲工艺合理,曲霉等有益微生物繁殖旺盛,分泌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等酶系数量大,酶活力高。1.霉菌在曲料上的生长变化第一阶段为孢子发芽期第二阶段为菌丝生长期第三阶段为菌丝繁殖期第四阶段为孢子着生期2.制曲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变化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将原料中的部分淀粉水解为糖,同时通过呼吸作用将糖分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大量的热量;蛋白酶将部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制曲过程中淀粉损耗较
5、大,蛋白质损耗较小。3.制曲过程中的物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米曲霉在生长繁殖时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热量,使曲料中的水分大量蒸发;曲料形体上出现收缩、裂缝和疏松等变化;曲料的色泽由红褐色到霜状白色,再到黄绿色。【酱油的发酵原理酱油的发酵原理】发酵是酿造酱油中重要的环节,分前期保温发酵、后期降温发酵两个阶段。前期保温发酵的目的是使原料中的蛋白质在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后期降温发酵阶段,人工添加酵母培养液,进行酒精发酵及后熟作用,以提高酱油风味。酱油的发酵原理如下:1.淀粉的糖化2.蛋白质的分解3.脂肪的分解4.纤维素的分解5.色香味的形成酱油色素的形成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途径是非酶促褐变,以
6、美拉德反应(羰氨反应)为主;另一条途径是酶促褐变,主要是酪氨酸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氧化生成黑色、棕色物质。酱油的香气主要通过发酵后期形成。乙醇、酯类和酚类化合物组成酱油香气的主体。酱油的鲜味成分主要有谷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L-氨基酸的二肽等,谷氨酸主要来源于原料中蛋白质的降解。二、酿造酱油的生产【参考配方参考配方】制曲:豆粕小麦麸皮=501040,沪酿3.042米曲霉菌种0.3%(以原料计)。制醅:成曲12B盐水=11.1。配制为:酱油50%,白糖25%,核苷酸0.03%。【主要设备主要设备】洗涤、浸泡设备,蒸煮锅,曲池(曲箱),发酵池(发酵箱),杀菌装置,温度计,凯氏定氮仪
7、,精密pH计,食品捣碎机等。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工艺流程图1-1-2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工艺流程流程图【操作要点操作要点】1.原料处理(1)脱脂大豆的处理脱脂大豆的破碎程度,以粗细均匀为宜。要求颗粒直径为23mm,2mm以下粉末量不超过20%。(2)润水破碎后的脱脂大豆均匀拌入80左右热水,加水量为原料(脱脂大豆)的120%125%。润水适当时间后,混入麸皮,拌匀,蒸料。(3)蒸料蒸料工艺为1.52.0kg/cm2,蒸汽温度为125130,维持515min。蒸料结束后迅速冷却至40即可出料。熟料要求呈淡黄褐色,有甜香味和弹性,无硬心及浮水,不黏,无其他不良气味,蛋白质变性适度;熟料水分在4650%之
8、间;原料蛋白质消化率在80以上;无N性沉淀。2制曲接种入池熟料出锅后,打碎并迅速冷却至45以下,接入种曲约为原料总质量的0.2%0.4%,混合均匀后,移入曲池制曲。制曲工艺主要参数曲料应保持疏松、厚薄均匀。制曲过程中控制品温2832,最高不得超过35,室温2830,曲室相对湿度在90%以上,制曲时间2428h,在制曲过程中应进行23次翻曲。成曲的质量标准感官特性外观呈淡黄色,内部菌丝密集,质地均匀,无黑色、棕色、灰色、夹心。手感蓬松柔软,曲香浓厚,无异味。理化指标水分含量约30,蛋白酶活力10001500单位。3.发酵盐水配制食盐加水溶解,澄清后使用。成曲拌盐水盐水浓度为1113B。成曲拌盐水
9、量使酱醅水分在5053(移池浸出法)。盐水的温度一般夏季4550,冬季5055。在成曲拌入盐水时,应当使成曲与盐水拌和均匀,不得有过干过湿现象。为防止酱醅表层形成氧化层,影响酱醅质量,可采取:用聚乙烯薄膜(无毒)封盖酱醅表面,四周以食盐封边。3.发酵(3)发酵管理发酵温度控制在4050为宜。在发酵过程中倒池12次,第一次应在第910d进行,第二次其时间间隔可在78d。(4)酱醅的质量要求感官特性外观呈赤褐色,有光泽,不发乌,颜色一致;手感柔软、松散、不干、不粘,无硬心,酱香、脂香浓郁,无异味。由酱醅内挤出的浆汁,口味鲜,微甜,味厚,无酸、苦、涩味。理化指标水分含量48%52,食盐含量6%7,p
10、H值4.8以上,原料水解率达50%以上,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含量2527g/100g。4.酱油的半成品处理(1)浸淋抽提液加入时,要尽量保持醅面的平整,防止将酱醅冲成糊状,破坏醅层疏密的均匀性。抽提次数规定为三次。放油时应掌握放头油、二油速度较慢,放三油速度较快。抽提过程中,酱醅不宜露出液面。浸提液温度为8090。浸泡时间淋头油的浸泡时间为6h以上,淋二淋油的浸泡时间为2h以上,淋三淋油的浸泡时间2h左右。(2)加热和配制间隙式加热温度为6570,时间为30min。连续式加热热交换器出口温度控制在85。头淋油和二淋油按酱油质量标准进行配兑。5.澄清、贮存及包装静置澄清时间要求7d以上。贮存贮存设备
11、要求保持清洁,上面加盖,但必须注意通气,以防散发的水汽冷凝后滴入酱油面层,形成霉变。包装取配制好并经存放1周以上的澄清酱油进行分装。澄清的酱油在分装前先应经巴氏灭菌(6570,30min),然后用瓶分装。三、酱油的质量标准(1)感官特性(见表1-1-4)表1-1-4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感官特性三、酱油的质量标准(2)理化指标(见表1-1-5)表1-1-5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理化指标三、酱油的质量标准(3)酱油卫生国家标准具有正常酿造酱油的色泽、气味和滋味,无不良气味,不得有酸、苦、涩等异味和霉味,不浑浊,无沉淀,无异物,无霉花浮膜。理化指标应符合表1-1-6的规定。表1-1-6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应符合
12、表1-1-7的规定。表1-1-7微生物指标实训项目二实训项目二 酱类加工技能综合实训酱类加工技能综合实训一、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概念概念】酱类是以富含蛋白质的豆类和富含淀粉的谷类及其副产品为主要原料,在微生物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熟成的发酵型糊状调味品。【原辅用料及主要作用原辅用料及主要作用】1.大豆或豆片大豆:要求选用新鲜、颗粒均匀饱满、蛋白质含量高、无霉烂变质、无虫伤及泥砂杂质的优质大豆。以豆片为原料时,先将大豆清除杂质,加热到6070,使其软化,然后加压至片状。大豆蛋白是提供豆酱中色、香、味的重要物质之一。2.面粉:提供色泽和糖分的重要物质。面粉要求选择新鲜、优质的标准粉,切忌使用杂质多或
13、已变质的面粉。3.食盐:酱咸味的主要来源,也是酱风味主体之一。要求使用颜色洁白、杂质含量极少的精盐。4.水必须符合饮用水标准。【酱的分类酱的分类】1.豆酱以豆类为主要原料,经过曲菌酶分解,使其发酵熟成的酱类。可直接佐餐或供调制用。(1)黄豆酱又称豆酱和大豆酱,是以黄豆为主要原料加工酿制的一种酱类。干态黄豆酱原料在发酵过程中控制较少水量,使成品外观呈干涸状态的黄豆酱。稀态黄豆酱原料在发酵过程中控制较多水量,使成品外观呈稀稠状态的豆酱。(2)蚕豆酱一般也称为豆酱,是以蚕豆为主要原料加工酿制的一种酱类。分为生料蚕豆酱和熟料蚕豆酱。(3)杂豆酱以豌豆或其他豆类及其副产品为主要原料加工酿制的一种酱类。2
14、.面酱面酱又称甜酱和甜面酱,是以谷类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的一种酱类。滋味咸中带甜、味鲜醇厚,适合佐菜、蘸吃,也是制作酱菜的主要辅料。面酱分为小麦面酱和杂面酱。小麦面酱系以小麦面为主要原料加工酿制而成。杂面酱是以其他谷类淀粉及其副产品为主要原料加工酿制成的一种酱类。3.复合酱以豆酱、面酱为主要原料,再添加各种辅料,例如花生、芝麻、辣椒、肉类及其他调味料,混合制成的各式花色酱类。适合佐餐用。【豆酱的制曲、发酵原理豆酱的制曲、发酵原理】豆酱的制曲、发酵原理基本上与酱油酿造相同,不再重复介绍。【豆酱色、香、味、体的形成豆酱色、香、味、体的形成】豆酱滋味鲜美醇厚,咸淡适口,有浓郁的酱香和醇香气,黏稠适度
15、,它是利用米曲霉和其他微生物分泌的酶的生理作用,在适宜条件下,使原料中的物质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形成豆酱特有的色、香、味、体,其中包括蛋白质水解、淀粉糖化、酒精发酵、有机酸发酵、酯类形成等。豆酱中含有12%左右的食盐,是咸味的来源。淀粉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和麦芽糖以及一些多元醇是酱的甜味成分。有机酸有酸味。某些蛋白质水解产物(如谷氨酸钠)是酱的鲜味成分,多肽和一些呈苦味的氨基酸虽然有一些微苦,但能使酱的口感醇厚。豆酱中含水分60%左右,其他为固形物,体态呈黏稠的半流动状态。二、实训内容二、实训内容(一)黄豆酱的生产(一)黄豆酱的生产【参考配方】按质量比为:大豆100,标准粉43,沪酿3.042
16、米曲霉0.5,14Be盐水40,细盐4,适量冷却水。【主要设备主要设备】清洗、浸泡设备,蒸煮锅,曲房,发酵罐等。【工艺流程工艺流程】图1-2-1黄豆酱生产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操作要点】1.原料处理(1)浸豆大豆浸泡25h。浸豆后豆粒涨起表面无皱纹,豆内无白心,用手捻时豆瓣易分开。(2)蒸豆1kg/cm2,45min。蒸煮适度的大豆熟透而不烂,用手捻时豆皮脱落,豆瓣分开。2.制豆酱曲40时接入种曲,接种量为0.3%0.5%。曲料温度在3035,经1416h,品温上升至3537,翻曲一次,控制品温降到3435,不超过37。继续培养46h后,第二次翻曲,使品温在3032。培养20h后,品温维持在25
17、28。总的培养时间为3036h,比酱油的制曲时间稍长。成曲质量要求里外布满白色菌丝,密生黄绿色孢子,无杂菌,无杂心,均匀一致,闻之有曲香味,无霉味及其他杂味。制曲管理及温湿度控制与酱油制曲相同。3.发酵曲料自然升温至40时,注入70%加热到6065的澄清14Be盐水,面层加盖面盐,品温在45左右,发酵10d。第11天在成熟酱醅中再二次补加剩余的盐水(温度30浓度14Be)和食盐,充分搅拌均匀转入稀态发酵,品温维持2830,隔天搅拌一次,发酵45d。最后加入0.1%苯甲酸作为防腐剂,拌和均匀,即得成品。(二)面酱的生产(二)面酱的生产【参考配方参考配方】按质量比为:面粉100,食盐15,水150
18、,沪酿3.042米曲霉0.5,苯甲酸钠适量。【主要设备主要设备】和面机,蒸煮锅,曲房,发酵罐,杀菌装置等。【工艺流程工艺流程】图1-2-2面酱生产工艺流程【操作要点操作要点】1.原料处理(1)蒸料将面粉按比例加入水,边加水边充分拌和,使成蚕豆大的颗粒,加热常压蒸煮。蒸熟的标准是面糕成白色,口感不黏且稍带甜味。(2)摊凉将蒸熟料及时摊凉。2.制曲面料凉至40左右,接入0.3沪酿3.042米曲霉。甜面酱不要求成曲中有大量孢子生成,面酱制曲时间较酱曲时间短,大约在2428h左右。(1)前期培养品温3032,相对湿度90%以上,待品温上升至3536时,通风降温为32。(2)中期培养品温3739,培养至
19、12h左右,曲料结块并稍有发白时第一次翻曲。(3)后期培养在第一次翻曲46h后,第二次翻曲以降低品温。当曲料全部变白并稍有黄色孢子即可。3.发酵为了突出甜度高的特点,面酱的发酵习惯采用低盐发酵法。(1)配制浓度为14B(相对密度为1.1063)盐水。盐水用量为:成曲食盐水=100100。(2)一次加盐法发酵另一种发酵方法是两次加盐法4.磨细、过滤将成熟后的甜酱迅速磨细、过滤,使口感细腻。5.灭菌加入0.1%苯甲酸钠。杀菌温度6575,杀菌时间30min。三、质量标准三、质量标准1.黄豆酱质量标准(1)感官指标产品呈红褐色或棕褐色,鲜艳有光泽;黏稠适度,豆粒完整或分瓣;滋味鲜美醇厚,咸淡适口;有
20、酱香和醇香气,无苦味、焦糊、酸味及其他不良异味。(2)理化指标(见表1-2-1)表1-2-1黄豆酱理化指标2.面酱质量标准(1)感官指标产品呈红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有酱香和醇香气,无其他不良异味。(2)理化指标(见表1-2-2)表1-2-2面酱理化指标3.酱卫生标准(见表1-2-3)表1-2-3酱卫生标准实训项目三实训项目三 食醋加工技能综合实训食醋加工技能综合实训一、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概念概念】食醋是以粮食、果实、酒类等含有淀粉、糖类、酒精的原料,经微生物酿造而成的一种液体酸味调味品.【原辅用料及主要作用原辅用料及主要作用】1.主要原料:高梁、大米、糯米、麸皮、薯类、果蔬类、糖类等。南
21、方多以糯米和大米为原料,北方多以高粱、小米、薯干和玉米等为原料。原料的选择原则是:淀粉(或糖类、酒精)含量高,来源丰富,价格便宜,无霉烂变质,符合卫生要求。2.辅料:有麸皮、玉米皮、米糠等。3.发酵剂糖化剂是将淀粉转变成糖所用的催化剂。酿醋工业中常用的糖化菌株有:米曲霉沪酿3.042、3.040、AS3.683,甘薯曲霉AS3.324,乌氏曲霉AS3.758,黑曲霉AS3.4309,泡盛曲霉AS3.75,红曲霉AS3.976。目前糖化剂分为五类:大曲(快曲)、小曲(药曲或酒药)、麸曲、液体曲、酶制剂。酒母国内酿醋工业常用的酵母菌有AS2.399、AS2.541、AS2.109和东酒1号等。酵母
22、菌的主要作用是使糖液或糖化醪进行酒精发酵。醋母国内酿醋工业常用的醋酸菌有中科AS1.41和沪酿1.01醋酸菌。醋母的主要作用是使酒精进行醋酸发酵,氧化生成醋酸。4.填充料有稻壳、高粱壳、玉米芯、谷糠等。填充料的主要作用是疏松醋醅,调节空气,以促使好气性的醋酸菌发酵生成醋酸。5.食品添加剂有食盐,食糖,味精或呈味核苷酸,食用色素,香辛料,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食醋的色、香、味和固形物含量,改善食醋的体态,防止食醋霉变。6.水应符合饮用水标准。【食醋的分类食醋的分类】1.按国家及行业标准分类(见图1-3-1)(1)酿造食醋将各种含有淀粉、糖或酒精的原料单独或混合使用,经发酵工艺酿造而
23、成的食醋。粮谷醋以各种粮谷或薯类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酿造醋。按主要原料的不同有:米醋、陈醋、香醋、麸醋、谷薯醋、熏醋。酒精醋以酒精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酿造醋。果醋以水果、果汁或果酒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酿造醋。糖醋以各种糖类(饴糖、糖渣、蔗糖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酿造醋。酒醋以各种酒类(白酒、酒精、酒糟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酿造醋。再制醋在酿造醋中添加糖类、酸味剂、香辛料等制成的酿造醋。(2)调配食醋以酿造醋为主体,与冰醋酸、食品添加剂等混合配制而成的调味食醋。2.按生产工艺分类(1)按原料处理方法不同分为熟料醋、生料醋两类。(2)按醋酸发酵方式不同分为固态发酵醋和液态发酵醋两类。固态发酵法具有风味好等优点,但
24、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液态发酵法具有生产周期短,提高原料利用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等优点。(3)按醋的颜色不同分为浓色醋、淡色醋和白醋三类。(4)按制造方法不同可分为酿造醋、果醋、合成醋及混合醋四类。【生产基本原理生产基本原理】酿造食醋的基本过程是:粮糖酒醋1.淀粉糖化将淀粉转化为可发酵性糖类,这个过程称为淀粉的糖化。糖化的实质是大分子的淀粉在酶或酸的作用下水解为小分子的糖类。在食醋生产中,采用酶法水解淀粉。(1)液化糊化后的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降解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糊精片段,原来的淀粉溶胶变为溶液状态,黏度急速下降,流动性增大,这个过程称为液化。(2)糖化淀粉质原料加水加热糊化、液化后,加
25、入糖化曲,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食醋生产中常用的糖化剂有黑曲霉、根霉、麸皮等。影响糖化的主要因素有:温度、pH值、糖化时间、糖化剂用量和氯化钙用量等。在传统的食醋酿造过程中淀粉的液化和糖化过程不能分开。同时糖化和酒精发酵是混合进行的。2.酒精发酵酵母菌分泌的酒化酶在无氧条件下将可发酵性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通过细胞膜将产物排出体外。在酒精发酵中,同时还伴随产生几十种发酵副产物,主要是醇、醛、酸和酯类。以葡萄糖作为底物进行酒精发酵历程如图。酵母菌先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经脱羧酶的作用分解成乙醛和CO2,然后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乙醇。总反应式如下:酒精发酵要经过前发酵期、主发酵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调味品 及其 食品 加工 技能 综合 完整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