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一章-能力.ppt
《心理学-第十一章-能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第十一章-能力.ppt(1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新编心理学教程本章导读小梦是一位小学学生,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应用题,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家长又帮他复习过,可做起来还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能一下子背诵出来,可他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也经常会写错,渐渐地,他就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真是一个不开窍的孩子么?还是智力有问题呢?智力是什么?它有什么类型?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让我们进入本章的学习。第 11 章 能 力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内容1能力的概述4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和小学儿童能力的培养目录页 CONTENTS PAGE 3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与个体差异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2
2、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能力的概述第一节能力的概念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的种类第 5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一、能力的概念1什么是能力“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画家绘画除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外,还必须具备色彩鉴别能力、形象记忆能力、估计比例的能力。第 6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现代心理学上所指的能力,包含两种意义:成就性向是指个人已经具备并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例如,某人会说英语,能操作电脑等。是个人将来可能发展并表现的潜在能力,如人们常说,某人是“可造之才”,或某人具有文学、音乐方面的“天赋”。潜在能力是实际能力形
3、成的基础和条件,实际能力是潜在能力的展现。两者有着密切联系。第 7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个体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活动中得以表现。u只有在分析特定的实际活动的基础上,才能揭示一个人的能力;u人与人之间能力的高低、强弱,也只能在活动中才能加以比较。能力和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第 8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在知识、技能、时间及健康等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弱的人更能快速、有效地完成活动,并取得成功。不过,并非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心理特征都是能力。能力是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是影响活动效率的基本因素。第 9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如认真、急躁等对活动
4、任务的完成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它们却不是完成活动最必需的心理特征,而观察敏锐、记忆准确、思维灵活等特征对于完成活动才是最必需的心理特征。若缺乏这些心理特征,个体就难以顺利完成活动任务。可见,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完成活动最必需的心理特征。第 10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2才能与天才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称为才能。人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综合多种能力才能实现。比如教师要很好地完成教学活动,需要这些能力密切结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完成。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的记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整洁的板书能力课堂监控能力第 11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例
5、如,马克思、爱因斯坦等都是天才人物,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能够高效率、创造性地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都达到了创造性水平。天才是才能的高度发展,它是多种能力最完备的结合,表现为能够独立、创造性地完成某些活动。天才是在良好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加上个体在生活实践中艰苦努力发展起来的。第 12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天才不是先天资质的结果,先天素质只是天才形成的基础,多种才能的培养离不开后天环境、教育、训练等因素,同时还需要自己的主观努力及社会历史条件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要求。某种单一能力即使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也不能称为天才,而应称为“偏才”。第 13
6、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首先,能力与知识、技能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完成活动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可能性;如解答算术题时,所应用的公式、定理、定义等。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是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如解答算术题时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敏捷性、记忆的准确性等。技能是个体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如解答算术题时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式方法等。第 14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能力的发展比较慢,而知识技能的获得速度较快。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可随年龄的增长不断积累、增多,而能力则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发展、停滞、衰退的变化过程。其次,能力的发展与知
7、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同步。具有同等知识技能的人,却不一定具有同等的能力;有相同能力的人,知识技能有差异。第 15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能力与知识、技能有密切联系。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俗话说:“无知必然无能”。任何能力的发展都要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缺乏必要知识技能是发展能力的障碍。实践也证明,组织得当、方法合理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同时也发展着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和内在条件。人的能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易、快慢、深浅和巩固程度。同一个班的学生对老师所讲知识的领会、理解程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
8、与个体能力差异状况有关。第 16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鉴于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这种关系,为满足新世纪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现代教育要避免单凭知识性考试成绩确定学生能力高低,把知识技能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第 17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三、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划分,可以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又称智力,是个体完成多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的适用范围广,符合多种活动要求,是工作、学习、生活、创造发明等活动顺利完成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能力。一般能力和认识活动有密切联系,保证人们容易
9、和有效地掌握知识。第 18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指个体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挥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第 19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有研究表明,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间的这种联系也有例外,其突出的例子就是“白痴学者”。人要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既要具备一般能力,也要依靠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存在有机联系。一般能力的发展能为特殊能力发展创造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提高。第 20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
10、力按功能的不同,可将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是个体用于学习、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它是掌握知识、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用于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体育能力、实验能力、制作能力等。是参加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交往、保持协调的能力。如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言语感染力等。第 21 页第 1 节 能力的概述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按创造性成分的不同,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又称再造能力,是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并用与之相似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的能力。例如,学画、习字时的临摹。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学习必备的
11、一种能力。模仿能力是个体早期获得知识技能的重要方式。是能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独特的、新颖的产品的能力。例如,文学创作、技术革新、方法改进等都富含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有密切联系。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第二节能力理论能力测量第 23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一、能力理论1二因素说(一)能力的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Spearman)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因素(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的心理潜能(能量),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正是
12、由于这种因素,人们在完成不同智力作业时的成绩才会出现某种正相关。另一种是特殊因素(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由于这些因素起作用,人们的作业成绩才没有完全的相关。第 24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由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活动中包含的G因素越多,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高;包含的S因素越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低。人们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G和S两种因素参加。第 25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对我们理解能力的结构有重要的启发。由于能力包含着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者并不相同,这就为研究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13、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制订测验这些能力的手段,奠定了理论和实验的基础。当然,斯皮尔曼强调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的区别,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第 26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2群因素说群因素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提出的,塞斯顿反对斯皮尔曼的强调能力的二因素说。他认为任何活动都是依靠彼此不相关的许多能力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数字计算能力言语流畅性1938年,塞斯顿通过研究把能力分解为7种基本因素,即后来塞斯顿发现所谓的7种原始能力之间仍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第 27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
14、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等研究发现,智力由两种成分构成,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人的一种潜在智力,主要和神经生理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很少受社会教育影响,它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联系。例如,瞬时记忆、思维敏捷性、反应速度、知觉的整合能力等,神经系统损伤时,液体智力就会发生变化。这种智力几乎可以转换到一切要求智力练习的活动中,所以称为流体智力。第 28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晶体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受文化背景影响很大,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是流体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例如,知识、词汇、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它包括大量
15、的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能力密切联系着,这种智力表现为来自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为晶体智力。第 29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研究发现,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而提高,从个体差异上看流体智力水平的差异要比晶体智力的差异大。第 30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4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在1983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这7种成分为:第 31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第
16、 32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1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二)能力的结构说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为大因素群,分为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第三层次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1961年,英国心理学家弗农提出了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他以一般因素为基础,设想出因素间的层次结构。他认为,第 33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2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基于20多年的因素分析,于1967年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理论。这一理论是把一般智力活动
17、所共有的操作方式操作内容操作的产品作为智力的三个维度,并把这三个维度作为长、宽、高,构成一个智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智力的三个维度是内容或信息类型、操作或心理活动表现的类型、产品或信息表征的方式。这一模型中有5个内容、5种操作、6种结果。第 34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行为的(本人或其他人的行为)语义的(语词的意义和观念)符号(字义、数字及其他符号)听觉的(听到的具体信息)视觉的(看到的具体材料)5个内容(即信息材料的类型)第 35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评价(对人的思维品质或事物性质作出某种鉴定)聚合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求最佳答案或最普遍答案)发散思维(对一个
18、问题寻求多种答案或观念、思想)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认知(理解或再认)5种操作(即智力的加工活动)第 36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蕴含(从已知信息观察某个结果)转换(对安排、组织和意义的修改)系统(运用逻辑方法组成的概念)关系(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类别(系列有关的单元)单元(一个单词、数字或概念)6种产品(即运用智力操作信息后得到的结果)第 37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而且吉尔福特相信,每一个内容结果操作的结合代表一个独立的心理能力。例如,语词测验可以测定你的语义内容的认知单元,学习一个舞蹈动作需要行为系统的记忆。每一智力成分都包含这三个维度。第 38 页第 2 节
19、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这一理论模型与化学的周期元素相似。根据这一系统框架,智力因素可以像化学元素一样,在他们发现之前被假定。由此可见,吉尔福特的智力概念具有预测价值。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极大地促进了智力测验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区分学生智力的优势与欠缺,为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依据。第 39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三)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J.Sternberg)认为,人的智力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发展的,不同文化条件下判断智力活动的标准不同,但是,相同的智力活动的内在心理机制是相同的。智力活动不但与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
20、,而且也与其内在的心理机制有关,一个人的经验是实现自身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的纽带。他提出智力三元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成分智力情境智力经验智力第 40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1成分智力成分智力是指思维和问题解决等所依赖的心理过程,主要有三种重要的成分对信息进行加工:知识获得成分操作成分元认知成分主要用于学习新的事实;作为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技巧;主要用于策略选择。第 41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2情境智力情境智力是指在日常情境中具有适应当前环境、选择新环境和改变旧环境的能力。研究表明,没有较高智商的人,一般也会具有较高的情境智力。3经验智力经验智力是指个体在极端情况下处理
21、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处理新情境的能力,以及处理常规性问题的能力,如顺利完成阅读、驾车、打字时的能力等。第 42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古代学者孟子有句名言:“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能力具有可测量的特性,人的能力高低及差异完全可以用数量加以权衡。能力测验对于鉴别学生能力差异,评定能力高低,预测未来发展,指导职业选择,因材施教和社会上选才任事都具有极大的价值。由于测量的对象不同,能力测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类型。按照能力的种类,可将其划分为二、能力测量一般能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第 43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一)一般能力测验智力测验是用标准化测量
22、工具评定个人智力高低,它是测验人的能力的一种较常用的方法。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是从我国开始的。西汉的扬雄以语言反应速度为标准判断人的智力高低。民间广为流传、迄今已为世界一些国家采用的“九连环”“七巧板”也是测定智力的方法。第 44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但如何用科学方法测量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法国的心理学家比纳(A.Binet)和医生西蒙(T.Simon)解决了这个难题。1905年,受法国政府聘请,根据鉴定低能儿童的需要,比纳和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西量表问世后,许多国家将其译成本国文字并加以修订。目前西方国家使用最为广泛的有斯坦福-比纳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
23、表第 45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1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在1916年主持修订比纳-西蒙量表编制而成的用于测验儿童智力水平的智力量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智力量表。这个量表是一个年龄量表,它以年龄为测验标尺,分年龄组编定条目,每个年龄组都有六个条目,每个条目代表两个月的智力。第 46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起初,此量表沿用比纳创造的智力年龄(心理年龄)表示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由于智力年龄只能说明儿童智力发展的绝对水平,但不能表示智力发展的相对水平。为了清楚地表示儿童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关系,便于不同年龄儿童
24、智力发展水平的比较,推孟首次采用了斯特恩(Stern.W)提出的智力商数概念,用智力商数表示智力高低。第 47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智力商数或简称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指个人通过测验得到的心理年龄(MA)除以实际年龄(CA)所得商数,再乘以100。其计算公式: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若一个8岁儿童,通过9岁组全部测验条目,其智力年龄为9岁,这个儿童的智商为9/8100=113。商数乘以100是为了去掉小数,以整数表示人的智商。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因而称为比率智商。第 48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
25、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从1939年起编制的较完整、具有各年龄代表性的智力量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第 49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韦氏每种量表都有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韦氏智力量表适用年龄从幼年到老年,是西方国家最常用的智力量表。该量表废弃了智力年龄概念,首创并采用了离差智商。离差智商是根据标准分数计算出来的智商,即指将一个人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相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第 50 页第 2 节 能力理论与能力测量韦氏假定,人们的智商是以平均数为1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第十一 能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