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模块一.pptx
《工程地质模块一.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模块一.ppt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模块1地球和地质作用010203地球概述地球的圈层地球的物理性质PART ONEPART TWOPART THREE04地质作用PART FOUR目 录C O N T E N T SC O N T E N T S01地球概述地球是宇宙中绕着太阳旋转的椭圆形球体,根据卫星轨道分析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旋转椭球体,其外形呈梨形(见图),赤道半径为 6 378.160 km,极半径为 6 356.755 km,平均半径为 6 371.229 km。北极突出18.9 km,南极凹进约30 km,中纬度在北半球凹进、在南半球凸出。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而且差距较大,大致可以划分为大陆和海洋两部分,其中
2、,海洋面积占70.7%,陆地面积占29.3%。大陆平均高出海平面 0.86 km,海底平均低于海平面3.7 km。1.1地球概述02地球的圈层地球是一个演化的行星,从一个原始物质均一的球体,经分异演化成为具有圈层构造的行星。地球的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内部圈层也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1.2地球的圈层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如图所示。1.2.1外部圈层1.水圈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它包括海洋、冰川、江
3、河、湖泊、沼泽和地下水等。水在运动的过程中与地表岩石相互作用,促进了各种地质现象的发育,改变了地貌特征。2.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最活跃的圈层。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方式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地质作用,以改变地壳表层物质的成分和结构;同时生物的繁衍活动和遗体的堆积,也为形成有用矿物提供了物质基础。1.2.1外部圈层3.大气圈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N2和O2,提供生物需要的CO2和
4、O2。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貌形态的变化产生极大的影响。大气圈又划分为五个圈层,即对流层(厚度为1618 km)、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约50 km高空)、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约85 km高空)、热层(从中间层顶到500800 km高空)、散逸层(从热层顶到外层空间)。风霜雨雪、云雾冰雹等天气变化多发生在对流层内,平流层中存在的大量臭氧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对生物形成天然保护。1.2.1外部圈层地球内部是由不同形态、不同物质的圈层构成的。由于人类对地球内部无法进行直接的观察,因此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根据对地震资料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地
5、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两个深度上做跳跃式变化,这种现象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以这两个深度作为分界面(不连续面),上分界面被称为“莫霍界面”,下分界面被称为“古登堡界面”。1.2.2内部圈层根据这两个分界面,把地球内部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如图所示。各圈层的化学成分、密度、压力、温度等都各不相同,它们组成同心圆的圈层构造,同类物质大致在相同的深度。1.2.2内部圈层1.地壳(033 km)在地球形成初期,由于元素衰变、外界行星撞击等,地球的平均温度高达2 000,导致地球内部的大部分物质开始熔融,低熔点组分即较原始物质密度小者向上浮动,形成原始的地壳。地壳由坚硬的岩层和岩层风化后所形成的土层组
6、成。地壳的平均密度为 2.62.9 g/cm3。组成地壳的物质主要是地球中比较轻的硅镁和硅铝等物质。地壳厚度极不均匀,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 km,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 70 km 左右。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 km。地壳约占地球体积的0.5%,质量占地球质量的0.8%。地壳的上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为2.62.7 g/cm3;地壳的下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为2.82.9 g/cm3。地壳最薄处约为1.6 km(在海底海沟沟底处),而其最厚处则约为70 km。1.2.2内部圈层地球形成至今有45亿46亿年的历史,其地壳部分则是后来才形成的。按地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衰减规律,目前测得的地壳年
7、龄约为38亿年。人类的工程活动目前仍限制在地壳的范围之内。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百余种,但各元素的含量极不均匀,最主要的化学成分如表所示。1.2.2内部圈层2.地幔(332 900 km)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主要由铬、铁、镍、二氧化硅等物质组成。地幔约占地球体积的83.3%,质量占地球质量的67.8%,是地球的主体部分。根据地震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平均密度为3.5 g/cm3,上地幔的物质成分可能与陨石相当,它们是由含Fe、Mg多的硅酸盐矿物组成,其主要是橄榄质超基性岩石。在上地幔上部60250 km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圈层,被称为软流层。按地热增温率推算
8、,软流层的温度可达700 1 300,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发源地。1.2.2内部圈层在上地幔上部60250 km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圈层,被称为软流层。按地热增温率推算,软流层的温度可达700 1 300,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发源地。软流圈以上的固体圈层(包括地壳及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为岩石圈,它具有刚性特性。岩石圈下因存在着温度高、塑性大的软流层而易于移动,地球表层的构造运动主要是在岩石圈范围内进行的。根据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地壳是由若干块相互独立的巨大构造单元“板块”组合而成的。1.2.2内部圈层这些巨大的板块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和转换断层分割开来,彼此之间又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向不同的方向在
9、地幔软流层上缓慢漂移。目前认为,对全球构造的基本格局起主导作用的有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大洋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1.2.2内部圈层下地幔在地表下1 0002 900 km,除硅酸盐外,主要由铁镁氧化物和硫化物组成,物质比重也明显增大,密度高达5.1 g/cm3。一般认为,下地幔的化学成分与上地幔相似,物质呈固态,可能比上地幔含有更多的铁。3.地核(大于2 900 km)铁占地球质量的1/3,铁的熔融和下沉形成地核。按地震波波速的分布,地核可分为外地核、内地核和过渡层三层。(2)内地核。内地核的厚度约为1 216 km,其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及其氧硫化物,平均
10、密度约为12.9 g/cm3,又叫铁镍核心,物质呈固体状态。(1)外地核。外地核在地表以下2 9004 642 km,据推测可能是液态的,主要由熔融状态的铁、镍混合物及少量硅、硫等轻元素组成,其平均密度约为10.5 g/cm3。(3)过渡层。过渡层位于内地核和外地核之间,厚度约为515 km,物质状态从液态过渡到固态。1.2.2内部圈层03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物理性质反映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其物理性质主要如下:1.密度地球的密度是地球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根据地震资料得知,地球密度是随着深度的加深而增大的,并且在地下若干深度处密度呈跳跃式变化。澳大利亚学者布伦推导的结果显示:地壳表层的
11、密度为2.7 g/cm3,地下33 km处为3.32 g/cm3,大约2 990 km处密度由5.56 g/cm3突增至9.98 g/cm3,至6 371 km处达11.51 g/cm3。1.3地球的物理性质2.重力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和该物体随地球自转而引起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在赤道地心引力最小,离心力最大,故重力值最小;而在两极附近重力值最大。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范围为g=9.789.83 m/s2。重力加速度在地表为9.82 m/s2,到下地幔的底部(2 900 km)达到最大值10.37 m/s2。在地核中重力加速度开始迅速减小,到6 000 km深度时为1.26 m/s2,到地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地质 模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