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各章习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各章习题答案.doc(1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习题答案一、术语解释1.市场失灵。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2.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3.政府干预。宏观调控 (Macro-economic Control)亦称国家干预
2、,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定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4.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5.公共
3、需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6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其不能像私人产品一样生产和供给,一般只能无偿提供。通常,公共产品是由公共开支安排生产的。当然,并非所有由公共开支所生产的产品都是公共产品,也并非只有政府才提供公共产品。7.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
4、外成本为零,换句话说,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二、填空1.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2.财政手段3.寻租行为4.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5.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6.收入分配职能7.0.3-0.48.劳务收支9.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10.历史的三、判断1.2. 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0.3-0.4之间被称为合理区间。3. 虽然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不是越多越好。45. 国防作为公共物品主要体现在它的非排他性上6.7.8.9 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并不一定是矛盾的四、不定项选择1.A 2.BCD 3.ABCD 4.ABC 5.ABCD6.BC 7.ABD 8.ABC 9.ABC 10.A
5、BCD五、问答五、问答1 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1.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等。2试说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 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政府又是
6、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是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
7、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3什么是市场失灵。3.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
8、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
9、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求大于供,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供大于求,压缩生产,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4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4. 社会
10、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第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是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第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由图1
11、-1可以看出政府几乎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作用。政府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向企业家庭征收税款而发生直接的关系;家庭企业和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而使得政府与产品要素市场都产生了一定的间接关系。由于政府在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适当地进行宏观调控,才使得我国的经济稳步快速发展。5政府干预手段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5. 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立法和行政手段。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
12、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3)财政手段。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财政的目标,是通过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政府干预并非总是有效的,市场机制存在失灵问题,政府机制也同样会带来政府干预失效的问题。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其具体表现为以下
13、几个方面:(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这不仅是决策失误也会带来效率问题。(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部门不仅应该提供经济信息,还应该提供其他多方面的信息,如:经济形势判断、气象预报、自然灾害预测等,这些都与经济正常运转存在密不可分的
14、联系。一旦信息传递失败,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财政职能的“越位”,是指应当而且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财政职能的“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财政没有办或者没有办好。政府的经济行为缺乏规范,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没有真正转变,政府干预效率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状态。6如何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6.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人类社会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依据需求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大类: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私人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 公共部门提供用来
1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属于私人产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属于公共产品。7阐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7. 公共需要的历史性和特殊性是和公共需要的共同性相对应的。公共需要的共同性是指
16、,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公共需要的特殊性体现在公共需要会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上,还表现在生产关心变迁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社会形态上。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除保证执行国家职能那部分需要外,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提供农业正常发展的条件,是这一阶段主要的社会公共需要,农田水利建设几乎无一例外地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财政支出。在经济起飞阶段,工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扩大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形成了经济起飞阶段的社会
17、公共需要的模式。当经济发展进入发达阶段以后,物质财富增长的主要动力则来自科学技术,人们对社会生活福利的评价,亦不再只注意物质财富的数量增长,日渐重视质量的提高,于是发展科学教育,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福利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构成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社会形态的变迁对公共需要的历史规定性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将自身的需要说成是社会公共需要。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君主将家族的需要也宣称为公共需要,并通过横征暴敛来满足这种需要。资本主义阶段,统治者个人及家族的需要同社会公共需要被区分开来。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公共需要的真谛也不能完全反映出来。公共需要的局限性体现在它会向那些操纵国家预算审批过程的
18、阶级或集团倾斜。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经济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公共需要能够充分显示它的本来面貌,并通过不断完善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给以保证。8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8. 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财政的特殊性体现在它的经济性,更体现在它的政治性。财政首先是作为经济范畴加以研究的,所以
19、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与政治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近代很多研究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领域加强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9阐述财政及财政的基本特征。9.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基本特征分为以下几点:(1)阶级性与公共性。由财政与国
20、家或政府的关系产生了财政的两个并存鲜明特征,即阶级性和公共性。国家历来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政府则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构,既然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所以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国家和政府本身就具有公共性,而且财政是为国家或政府执行其职能提供财力的,所以财政自然具有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财政的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当国家产生以后,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占有社会产品。财政支出也具有强制性特征。财政支出是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做出决策并依法强制实施。在民主政治下,财政的强制性体现为财政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财政的非直接偿还性是和
21、它的强制性相一致的。当然,从财政收支的整体过程来看,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这个意义上说,税收具有间接的偿还性,但是,对每一个纳税人来说,他的付出和所得是不对称的,这是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的运行过程是有收有支,即通过“收入支出、支出收入”过程运行的,因而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10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10. 基本指导思想:我国明确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今仍处于体制转换过程中,因而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
22、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基本原则:(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上来。凡是市场配置有效率的领域由市场去做,市场失灵,政府弥补,通过财政体制改革逐步解决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越位”和“缺位”问题,进而界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公共需要的 “量”是以财政支出为尺度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界定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界限,财政支出结构既定,也就界定了各类公共物品的量。(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
23、制。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关系上,预算管理上必须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原则,同时又必须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权力,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加快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各级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上,则必须坚持财权集中原则,财权集中于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在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统一的国家预算和地方预算,并统一由财政部门执行。(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进一步完善流转税税制,加强征管,保证税收收入的适度增长,同时大力完善所得税和财产税税制,适应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注重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只
24、重视增加收入,忽视支出使用效益,是财政管理之大忌,也是财政管理的最大失误。(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征税,依法拨付支出,依法实施财税政策,同时,财政活动还必须增强透明度,便于立法机关、审计部门和人民大众的审查和监督。11试阐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11. 研究财政职能的任务,是从理论上概括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对于财政职能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
25、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1)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只要存在着政府和财政,这种功能就不会消失。财政职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或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2)要准确地概括财政职能,必须重新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3)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经济学研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决定及分配时采取部门法,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政府、企业(集体)、家庭(个人)和对外四个部门,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业、家庭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12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
26、机制和手段。12. 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其目标是实现全社会资源排至的最优效率状态。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规定了当前对资源配置的要求:向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就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
27、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和群体倾斜;向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倾斜。着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支持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财政保障力度,加强政权建设。(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政府投资规模主要指预算内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表明政府集中的投资对社会总投资的调节力度。而预算内投资结构和保证重点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
28、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我国近年来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实施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以及加强税收征管,都是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效率的重大举措。13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13.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
29、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
30、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14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涵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14.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的大体平衡。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简言之,经济发展是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
31、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或两者并举,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两者同时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发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3
32、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诸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第二章习题答案一、 术语解释1.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和经费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
33、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2. 私人提供。“私人提供”是指市场上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用自有资金提供你私人产品的经济行为。3. 公共生产。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按广义的生产概念,既包括生产有形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工商企业,也包括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的学校、医院、文艺团体,以及政府机关、公安、司法、国防和准国家机关的事业单位等部门。按狭义生产概念理解的公共生产,在我国就是国有工商企业,包括垄断性国有企业。4. 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5. 财政支出的效率
34、。财政支出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6. 财政支出效益。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财政支出效益好是财政支出产生的成果较多,或者取得一定的成果所耗用的财政资金较少。7. 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二、 填空1. 政府2. 非竞争性3. 无偿征税4. 外部
35、效应5. 纯公共定价6. 从量费7. 效率准则8. 詹姆斯布坎南9. 财政立法 财政执法 财政行政复议三、 判断1.2. 公共物品的享用是不可以分割和量化的3 搭便车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加以解决4. 56. 负荷定价法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收费最高;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低7. 8.9 公共选择学派要研究的是公共选择的问题。在公共选择文献中,公共选择常常是指公共选择理论。但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公共选择”和“公共选择理论”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四、 不定项选择1ABC 2.ABD 3.ABCD 4.ABC5.ABC 6.ACD 7.ABC 8.ACD五、 问答1、用图线表示说明公
36、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1.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像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那样通过水平相加求得,而是通过垂直相加求得,如下图所示。其中,d1,d2,d3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D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由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所表示,即图中的S 曲线。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图中的均衡产量Q,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产量,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d1d2d3SE价格0D=d1+d2+d3DP2、一般来说
37、,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2. (1)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2)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第一,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这意味着其边际成本为零。私人部门是为了利润最大化才从事经济活动的,所以他们不愿意提供这种产品。第二,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消费者会存在免费搭车的心理,这样就会使得市场机制失效。相对于市场机制而言,政府的运行机制是迥然不同的。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
38、,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3、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3. 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因而,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对于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的选择我们按其不同类型进行讨论。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的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比较两种提供方式何者为优的依据是效益和成本。因此,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
39、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与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具有外部效应的第二类准公共物品。选取这类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其实,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准公共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4、结合国有企业现存的布局,谈谈国有企业改革建议。4.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覆盖面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必须着力加以解决。从和市场的关系看,国有企业可分为竞争性与非完全竞争性两类,非完全竞争性企业又存在提供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处于基础产
40、业及主导性产业的垄断性的差别。从改革的性质上看,有的企业改革是保持国有制不变,只涉及经营机制的转换,而有的企业改革则涉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即将那些不适于实行国有的企业转变为集体、个人以及合资等非国有制企业。因而国有企业改革不应采取以完全市场化和竞争化为目标的单一模式,而应是分门别类,采取不同形式,分类改革,分类管理。(1)提供纯公共物品和某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国有国营模式。(2)垄断性国有企业应采取国有国控模式。(3)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应采取公司制改造模式。(4)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5、简述公共定价的涵义及其一般定价方法。5.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
41、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如能源、通信和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等基础产品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如金融、农业、高等教育和医药等行业)的价格。其一般定价方法有:(1)平均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2)二部定价方法。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
42、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因此,二部定价是定额定价和从量定价二者合一的定价体系,也是反映成本结构的定价体系。(3)负荷定价法。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6、用图形说明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单价PmPatPmtIHEMCACDMRAROCBA数量6. 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规模一般很大,而且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全部市场的需要。这些部门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AC)呈递减的趋势。如令价格Pmt边际成本(MC),则产出为OA,该部门将蒙受PmcDEF的亏损;如任由市场定价,则在利润最大化情况下,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此时的价格为Pm,产量为OC,而利润为GHIPm。
43、另一种情形,如以平均成本(AC)定价,平均收益等于价格,此时,价格为Pat,产量为OB,厂商的损益持平,无额外利润可获。比较三种情况,可知:产量按边际成本定价时的OA按平均成本定价时的OB按利润最大化定价时的OC。而价格的情况正好相反:按边际成本定价时的Pmt按平均成本定价时的Pat按利润最大化定价时的Pm。很显然,若公共事业部门也按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定价,此时价格为Pm,而满足社会需要的产量只有OC,它远比社会可能提供的公共事业部门的产量OA要低,这就意味着,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社会对公共事业部门产出的需要未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若按边际成本定价,价格为Pmc,而满足社会需要产量最大,此时,企业
44、处于亏损状态,但却提供了较多的社会需要的基础性产品或服务。亏损的弥补,部分可以通过财政渠道以补贴形式来进行,部分则可通过自身的收费来弥补。由此可见,政府若要既充分提供公共物品,又要提高有关政府支出的效益,就必须按政府的政策选择适当的定价方法。7、简述财政支出的效率。7. 财政支出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这实际上是研究财政支出效率的两个方面。(1)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与财政配置职能密切相关。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财政支出所取得的各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计,应当大于聚
45、集财政收入过程中对经济所形成的代价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效益剩余或净效益。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的问题,也就是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2)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是指,如果把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看作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生产部门”,那么,在资源配置既定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内部的组织管理状况决定着提供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决定财政支出的效率。8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的评价方法是引入“绩效考评”体系,也就是借用管理学中的“绩效”概念,衡量财政支出目标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响极其效率。即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
46、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安排的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和评价。首先要明确目标,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其次要确定原则,即统一领导原则、分类管理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科学规范原则;然后要使用科学、规范、符合实际要求的的方法,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目前的考评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和成本效益法;最后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的原则。9、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9
47、. 基本内涵: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他的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借鉴意义: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避免政府干预的失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1)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会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调节,然而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并不总能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市场不能解决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市场存在失灵,政府机制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的,也存在政府干预的失败。(2)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按公共选择理论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