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悄悄的革命精选文档.ppt(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静悄悄的革命静悄悄的革命本讲稿第一页,共二十一页“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本讲稿第二页,共二十一页学习观“学习的三位一体论”佐滕学着眼于学习的对话结构,把学习的性质视为牵涉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他认为,所谓“学习”,就是跟客观世界的交往与对话,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跟自身的交往与对话。就是说,“学习”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
2、实现自我修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可以说是“构筑世界”、“构筑伙伴”、“构筑自身”的实践。本讲稿第三页,共二十一页学习观“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学习活动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活动,是学习活动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活动,是探索与塑造自我的活动,是编织自己同探索与塑造自我的活动,是编织自己同他人关系的活动,这三种活动是学习活他人关系的活动,这三种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动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本讲稿第四页,共二十一页一一、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活动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活动跟客观世界的交跟客观世界的交往与对话往与对话认识性实践(文化性实践):构筑世界认识世界的两个层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
3、握世界的三个层次:动作(活动)把握、图像(形象)把握和符号(抽象)把握。延伸的话题:波普尔(Karl Popper)将人类宇宙划分为三个世(1)第一世界是外在物质世界或物质状态的世界;(2)第二世界是精神世界或精神状态的世界;(3)第三世界是可认知的世界,或有关客观感知的观念世界,如各种学说、文化产物、语言、概念、理论以及知识等都属于这个世界,即“第三世界”。波普尔认为这“第三个世界”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被生产出来的,但是它获得了自己的独特存在。本讲稿第五页,共二十一页怎么样的认识是有意义的学习?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旧知与新知的统一;知识与“背景”的统一;结论与“过程”
4、的统一。本讲稿第六页,共二十一页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的问题与障碍: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的问题与障碍:知识由于去语脉化(背景)、中立化、抽象化而变化为信息,知识信息化;语言文字(符号图表)脱离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等实际内容,知识符号化;重结论不重过程,追求效率的学习,有效率却丧失意义;可以用柏拉图洞穴寓言的“影子”来比喻。正如“洞穴的囚人”把洞壁上的影子误认为现实一般,只学教科书知识的儿童所学的不是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知识,不过是把教科书和黑板上映出的知识的影子,作为信息习得罢了。交往与对话的意味:交往接触、观察、操作(直面、零距离)对话尊重客观世界的自然性、规律性,从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
5、平出发。本讲稿第七页,共二十一页二、编织自己同他人关系的活动二、编织自己同他人关系的活动跟他人的交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往与对话社会性实践(政治性实践):构筑伙伴(团队文化、班级文化)社会性实践(政治性实践):构筑伙伴(团队文化、班级文化)课堂里的学习是在师生关系与伙伴关系之中实现的。即便存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场合,在这种学习里也交织着同他人的看不见的关系。这是因为,教育内容的知识其本身是社会建构的,学习的活动逃避不了来自看不见的他人的种种视线。本讲稿第八页,共二十一页 交往与对话的意味:交往与对话的意味:交往:交流、沟通、互动交往:交流、沟通、互动对话:共享、分享、共进对话:共享、分享、共进通过与他
6、人的交往与对话,构筑伙伴:学习伙伴、心灵伙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与对话,构筑伙伴:学习伙伴、心灵伙伴;伴;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与对话,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与对话,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课堂教学要从独白走向对话。课堂教学要从独白走向对话。本讲稿第九页,共二十一页一切的学习都是内蕴了同他人之关系一切的学习都是内蕴了同他人之关系的社会性实践。的社会性实践。课堂里的学习是在师生关系与伙伴关系之中实现的。即便存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场合,在这种学习里也交织着同他人的看不见的关系。这是因为,教育内容的知识其本身是社会建构的,学习的活动逃避不了来自看不见的他人的种种视线。本讲稿第十页,共二十一页在师生
7、组成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课堂中,儿童是难以展开对话性实践的。这是因为,对话性的人际关系是对等的、平等的人际关系为前提的。其基础之一是对于他人的思考与见解的关注与尊重,基础之二是对于自身思考与见解的反省性思维。然而,在课堂中构筑这种对话关系的教师,在现行的学校里受到限制。现行学习中严重存在个人主义和竞争性,缺乏社会性和共同体的性质。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二十一页三、探索与塑造自我的活动三、探索与塑造自我的活动跟自身的交往跟自身的交往与对话与对话伦理性实践(存在性实践):构筑自身伦理性实践(存在性实践):构筑自身交往与对话的意味:本我与超我 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旧知与新知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互
8、动、融合。通过跟自身的交往与对话,改造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关系,重建自己的内部经验,实现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促进外在知识向内在知识的转化,实现知识的智慧化、人格化。通过学习,形成个性化的自我!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二十一页课程观课程观学习的两种课程模型:学习的两种课程模型:“阶梯型阶梯型”与与“登山型登山型”根据教育内容与学习者的关系,佐滕学把课程区分性质不同的两种样式来阐述。构成课程的第一样式是“阶梯型”课程,是追求效率性与生产性的样式。其教育内容与学习活动是瞄准最终目标,划分好小步子,然后引导学习者朝最终目标步步攀升来加以组织的。从现行学校教育的面貌来看,“阶梯型”的特征是容易理解的。这种特
9、征在于,步步攀升的过程是单向地、线性式地规定了的,一旦在某一级踏空了,就会导致“掉队”。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二十一页“登山型登山型”课程的特征课程的特征:以大的主题(山)为中心,准备以大的主题(山)为中心,准备好若干学习的途径(登山路线)。好若干学习的途径(登山路线)。“阶梯型阶梯型”课程以课程以“目标目标成就成就评价评价”为单位组织单元,而为单位组织单元,而“登山型登山型”课程则以课程则以“主题主题经验经验表达表达”为单位组织单元。在为单位组织单元。在“登山型登山型”课程中,目标的课程中,目标的达成被视为价值。达成被视为价值。在在“登山型登山型”课程中,达到顶峰是目标,课程中,达到顶峰是目标,
10、但其价值在于登山本身的体验及其快乐。但其价值在于登山本身的体验及其快乐。在在“登山型登山型”课程课程中,能够选择自己的道路,以自己的方法、自己的速度登山,随中,能够选择自己的道路,以自己的方法、自己的速度登山,随着一步步的攀登,视野开阔,其趣无穷。即便不能攀登顶峰,也着一步步的攀登,视野开阔,其趣无穷。即便不能攀登顶峰,也可以享受攀登过程中有意义的体验。而且,只要不选择危险的道可以享受攀登过程中有意义的体验。而且,只要不选择危险的道路,就不至于像路,就不至于像“阶梯型阶梯型”那样败下阵来。那样败下阵来。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二十一页登山型课程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多途径通达目的地,改变单一路径达到教学
11、目标的做法。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登山伙伴关系。伙伴之间的关系应伙伴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一起活动的。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一起活动的。教师作为其中年长的、有经验的一员,在登教师作为其中年长的、有经验的一员,在登山过程中起到导引、帮助同伴的作用。山过程中起到导引、帮助同伴的作用。作为学生的同伴同样会帮助他一起进步。显然,“阶梯型”的课程强调的是重结论的教学,而“登山型”的课程不仅重视结论,而且强调过程。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二十一页静悄悄的革命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
12、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二十一页静悄悄的革命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通过“交响乐团”式的教
13、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够开展起来,与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分不开的。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二十一页静悄悄的革命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二十一页静悄悄的革命教师不信任家长,家长也不信任教师,只要这种状况继续下去,要全面地推进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可能,教学改革的深入开
14、展也没有可能。必须改变一旦学生遇到挫折,教师就把责任推卸给家长、而家长又把责任推卸给教师的状况。教师和家长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如果仅仅由教师单方面地向家长主动伸手,或家长单方面地协助教师,都是不能实现这一课题的。只有双方都各自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将合作变成现实。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二十一页静悄悄的革命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室里,能看到身体放松、轻松愉快、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和倾耳静听学生轻言细语的教师。而在沉闷的教室里,看到的是学生笔直地端坐着,面无表情,教师也是用生硬的姿势、硬邦邦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教师的注意力一般只集中在讲课上,很少去关注听课过程中学生思想的起伏波动或
15、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而相互学习关系的建立恰恰需要从教师用心倾听学生身体所发出的无声的语言开始。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二十一页静悄悄的革命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把“勉强”转换成“学习”的首要课题是组织“媒介化的活动”。“勉强”是通过坐在教室里的脑神经的活动来进行的。与此相反,学习则是和人、物、工具及素材的接触,进行“媒介化活动”而实现的。因此,必须在上课时组织观察、调查、实验、讨论及表现等各种具体活动。组织“媒介化的活动”是构成教室中学习的首要工作。把“勉强”转换成“学习”的第二个课题是实现“合作”(分组活动)。“勉强”是个人的活动,而学习则是合作的活动。以前,在提倡“独立解决”、“自学自习”的“勉强”文化中,把不借助别人的帮助、独自解决问题的学习称为好的学习。但是,在“学习”的文化中,则追求“互惠学习”(reciprocal learning)”,即积极接受他人的多种意见和认识,并毫无保留地告之自己想法的相互学习。因此,学习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切磋”这种“合作”方式来实现的。把“勉强”转换成“学习”的第三个课题是把“获得”并“巩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变成“表现”的、“共有”的学习。“表现”所学到的东西,并通过和同伴“共有”,学生才能反思性地领会知识和技能,确切地掌握其含义。通过“表现”和“共有”而进行反思性思考,是学习的最大推动力。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一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