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精选文档.ppt(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本讲稿第一页,共三十页何以为荆楚?湖北属荆楚大地为世人所熟知,但多数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般人都知道“楚”,至于何以与“荆”联称“荆楚”,均认为“楚”之称“荆”,乃源于避秦始皇父亲庄襄王嬴楚之讳改称而得名(见正义:“秦讳楚,改曰荆”)。而事实上荆国为楚国前身,据通志氏族略云:“楚国旧号荆,此未号楚之前受氏也。”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保康,南漳境),国号荆。“荆”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楚”,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此外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
2、:“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宋沈括梦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至此,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本讲稿第二页,共三十页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1、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2、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
3、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荆楚文化的八大系列本讲稿第三页,共三十页荆楚文化的八大系列3、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 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
4、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本讲稿第四页,共三十页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
5、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荆楚文化的八大系列本讲稿第五页,共三十页 7、江城武汉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
6、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8、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
7、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五师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荆楚文化的八大系列本讲稿第六页,共三十页楚国历史文化 楚文化是先秦时代一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在其早期,还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从时间上说,是随着南方的诸侯大国楚国的发展而成 熟起来的。从空
8、间上说,又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疆域的不断拓展而向广大的地区扩散的。楚文化也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崇尚 自由,富有激情,善于想像,善歌好舞,但也信鬼好祠,重神厚巫,原始文化的味道甚浓。本讲稿第七页,共三十页楚国历史区域春秋五霸春秋五霸齐桓公齐桓公 宋襄公宋襄公 晋文公晋文公秦穆公秦穆公 楚庄王楚庄王本讲稿第八页,共三十页战战国国七七雄:雄:齐齐 楚楚 秦秦 燕燕 赵赵 魏魏 韩韩楚国历史区域本讲稿第九页,共三十页楚国历史建立约公元前11世纪后期殷商末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羋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
9、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约前11世纪末西周初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本讲稿第十页,共三十页楚国历史发展公元前770年春秋战国时代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续了熊渠的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候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胜后,熊通
10、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公元前671年 春秋战国时代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三十页楚国历史鼎盛 公元前613年春秋战国时代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约前488486年 春秋战国时代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公元前400年,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
11、出了严峻的挑战。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三十页楚国历史灭亡 前329年春秋战国时代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北部,幅员空前广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公元前246年春秋战国时代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全国的迸程,诸侯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在攻灭韩、赵、魏后,楚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
12、800的楚国就此灭亡。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三十页楚文化的主要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1.青铜冶铸2.丝织刺绣3.木竹漆器4.美术音乐5.老庄哲学6.屈骚文学 楚文化的构成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三十页楚文化之青铜文化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早的铁器在楚国。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的王子午升鼎。这种风格的鼎为楚国所独有,一般在高级贵族墓葬中发现,为楚国贵族身份的标志。透雕镜又称夹层透纹镜,由镜面和镜背两块铜片合贯而成。镜背的透雕图案,以蟠螭纹为主。江陵张家山201楚墓所出蟠螭纹透雕镜,构图匀称,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青铜钟:甬钟、钮钟、鎛钟 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三十页楚文化之丝织刺绣 楚国丝
13、织品和主要种类有:纱、彀、罗、绢、纨、缟、绨、组、缣、绮、绵、绦等,品种十分齐全,几乎包括了先秦丝织品的全部品种。丝织品的随葬成为贵族炫耀财富的象征。丝织物的结构和织作方法,是衡量纺织技术水平的综合标志。长沙左家塘44号楚墓出士的一块浅棕色络纱手帕,其轻薄程度相当于现代的真丝乔其纱。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士的枕套的绢面经纬密度最大,为每平方厘米16466根,超过了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绢的经纬度,可与当今降落伞相媲美。最能反映当时丝织技术水平的织物是锦。锦是一种经线提花织物。在古代要具有高级身份的人才能服用锦衣、锦衾和锦帽。锦的提花技术也是相当复杂的。组造时,按设计的图案用提花技术控制经线的沉浮,织
14、出花纹,花纹越大,技术也越复杂。楚墓大量出土彩锦,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锦最多,不同花纹的就有十余种,充分说明当时已有了先进的提花织机和熟练的织造技术。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三十页楚文化之木竹漆器 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其生时使用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具和娱乐用品是漆品,死后丧葬用品也多用漆品。生活用具如漆杯、漆碗、漆豆、漆盒、漆卮、漆盘、漆勺、漆方壶、漆案、漆俎、漆几、漆杖、漆箱、漆床等;娱乐用具如漆鼓、漆瑟、漆琴、漆竹笛等;工艺品有如漆鹿、漆座屏;丧葬用品有漆镇墓兽、漆木俑、漆棺等。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三十页楚文化之美术音乐 戏剧的鼻祖是楚人优孟,楚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
15、塑超凡脱俗,楚乐“八音”是指金、木、土、石、丝、竹、革、匏。楚国的编钟乐舞水平之高,举世公认。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最著盛名。编钟由铜木结构的钟架、钟、挂钩、铜人组成,全套共195件。呈曲尺形立架安放。钟六十五件,均为青铜铸造,有钮钟、甬钟、鎛钟三种,分三层悬挂。全套钟有错金铭文3755字。甬钟总音域跨度达5个8度音程,比现代铜琴的音域两端各只少一个8度音程。在中心音域部分约占3个8度音程的范围内,十二个半音齐备。这套编钟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十二个半音音阶关系的定调乐器。这套编钟能演奏古今中外乐曲,声音清脆、圆润、浑厚、纯净,被列为“世界之最”。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三十页楚文化之老庄哲学 老子是道家
16、始祖,是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由于他生活在奴隶制没落、新兴封建势力成长时期,反映在思想领域中的是重民轻天思想的高涨,作为担任过周守藏史的老子,虽然一方面笃信天命鬼神,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勇气,废黜了天帝鬼神的神圣权威,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本体棗道。在他看来,“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为天下母”,是第一性的,宇宙万物是从它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道于是取代了上帝,成了宇宙万物老祖宗。老子所作老子又名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宇宙观的哲学家,且思想丰富,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在中外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三十页楚文化之老庄哲学 庄子继
17、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庄子著作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作,书名即称庄子。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终”(同上。)这种超越感觉的道,却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同上),否定了世界有神的主宰,具有泛神论的色彩。同时,庄子又进而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为主观精神的东西。庄子思想的
18、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三十页楚文化之老庄哲学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
19、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
20、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三十页楚文化之老庄哲学 与“道法自然”观相联系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社会政治学说,要求回到“浑沌”世界去,即所谓“至德之世”。他说:“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异,恶乎知君
21、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又说:“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庄子至乐。)可见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当时固属幻想,但要求恢复“素朴”,即人的自然属性,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庄子对这种“至德之世”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说明,以致主张“绝圣弃知”、“掊斗折衡”,则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正是由于冷酷现实的无情,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遥游”,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在逍遥游中说,大鹏的高飞,要有一定的条件,即“有待”,这不
22、能算是绝对的自由;而要真正地达到自由,就要无条件的,即“无待”,这样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能达到这样“无待”的人,才算是“至人”、“神人”或“圣人”。庄子的这种“逍遥游”的人生观,实质是企求摆脱现实烦恼的一种自我精神麻醉法,是典型的消极遁世思想,在当时社会现实中是有害的。但他既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的启示。本讲稿第二十二页,共三十页楚文化之屈骚文学 屈原的作品25篇,这些作品,不仅是不朽的诗篇,也同时饱含着屈原丰富的哲学、政治思想。但由于他所作楚辞
23、的影响极其深远,故其思想反而为后世所忽略。屈原的生活年代,正处于战国中后期激烈的争夺时期,故其思想与庄子一样,亦铸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屈原在宇宙生成和天道观方面,以“问天”的形式,问而不答,以不答为答,对远古的神话传说作出了理性的反思。他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涉及到天地万物、人事代谢,无所不包,思想极其丰富。他大胆地怀疑和否认天命,公开质疑:“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闪烁着朴素的唯物观的光芒。从唯物的天道观出发,屈原的历史观也充满着唯物主义的精神。他谴责夏启荒淫无道,“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
24、家巷”(楚辞离骚。)他指责周昭、穆王贪婪无度,不顾国事,“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环理天下,夫何索求”?他对楚国的历史也作出了理性的反思,指出“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夫何长?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吴光争国,久余是胜”(楚辞天问。)?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楚国衰亡的要害。本讲稿第二十三页,共三十页楚文化之屈骚文学 作为一位思想家,屈原在社会政治等领域方面,更立足于现实,探索真理,闪现出特异的光彩。他所处的是各国争相兼并、人民长期蒙受战争祸害而渴望和平的时代,故屈原和其他一些思想家一样,也热烈希望结束战争、迎来大一统的局面。他受儒家思想的影
25、响,要求楚国的君主能像尧舜禹汤文武那样,来完成一统寰宇的大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楚辞离骚。)这正如司马迁所评论的那样:“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史记屈原列传。)这种“世事”,就是以古喻今,希望由自己的祖国来统一各国。屈原的这一思想与愿望,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表现了当时思想家所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屈原积极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现富国强兵。他在离骚中大量援引历史典故,希望楚国君主能像尧舜禹文武那样,任用贤能,公正无私,实行德政,以“苟得用此下土”,享有土地,治理天下。他以伊尹、彭咸等人自许,决心为实现这种“美政”而奋斗终生,即使不能实现
26、,亦“将从彭咸之所居”,死而无悔。对外积极倡导联齐抗秦,合纵以求自立图强。他不避辛劳,风尘仆仆,往来于齐、楚间,为合纵抗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屈原不仅是一位提出了“美政”方案的政治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具有“导乎先路”奋斗决心的实践者本讲稿第二十四页,共三十页 楚文化的诞生和大发展是在江汉地区,这里属于长江中游。春秋时期,楚国曾有志北进,但遇到将它视为蛮夷的北方强国晋、齐的有力遏制。楚国因而改以东进与南拓作为战略目标。到战国初年,楚国向东扩展的势头很猛,基本占有了长江下游地区,其北界已接近黄河,东部属于吴越文化区的吴、越故地已归其所有。同一时期,其南界也达到或越过了南岭。综观战国后期天下大势
27、的发展,是一“武”一“文”的两个东进,前者是秦军东向的凌厉的军事攻势,后者是楚文化的东渐,其影响从长江中游扩大到东部沿海地区。仅仅数十年时间,东部近海的邹鲁吴越一线,已是楚文化的天下了,从此以后,以“楚”的标志冠于这一带的一切,似乎并没有遭致当地居民的严重反感和强烈抵抗。楚文化的影响本讲稿第二十五页,共三十页 西汉初年,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其所持理由是“齐王韩信习楚风俗”。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清江 市西南)人,他所封的楚国都于下邳(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可见,早在战国后期,所谓“楚”的地域概念,重点已不是江汉一带,而是濒临大海的江淮之间了。秦汉之间最显赫的人物项羽、刘邦,都表现了鲜明的楚
28、文化色彩。对于项羽来说,自有其原因,他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因而对故国念念不忘;而刘邦所居的徐泗地区,原本离在江汉平原的楚国中心地甚远,但到战国中后期,楚国的势力已达邹鲁境内,这一带很快“楚化”。刘邦好楚声、楚舞、楚衣,信口吟出的也是很地道的楚辞,可以称得上一个楚文化迷。据载,“沛人语初发声皆言其。其者,楚言也,高祖始登帝位,教令言其,后以为常”。楚文化的影响本讲稿第二十六页,共三十页九头鸟与楚文化 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人面鸟身而九首的九凤,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
29、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本讲稿第二十七页,共三十页凤是我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大图腾之一,与龙并称。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楚人崇凤心理也得到考古资料的证明。九,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数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广曰九域,数量大曰九钧,时间长曰九天九夜,危险大曰九死一生就连唐僧取经也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是九八七十二变。在楚文化中,崇九传统也很明显。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这是屈原被放逐时,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故而更定其词,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屈原还有一个作品叫九章,他的学生宋玉则有九辩。选游一诗中,屈原曾写道:朝濯发于阳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阳。楚辞中许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则、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等等;连帝颛顼的后宫,也是九嫔。可见九在楚地信仰中影响之大。本讲稿第二十八页,共三十页本讲稿第二十九页,共三十页本讲稿第三十页,共三十页
限制150内